礼物不是陷阱,也不是某种奖励,更应把它看成来访者走近你的一种方式。
从「只能接受负面反馈」到「允许自己被肯定」,CBT 教你解锁自我认同。
这项研究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科学突破,而在于提醒我们——尤其是父母——语言可以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科学家揭示,适度无聊能激发创意、平衡神经系统,缓解焦虑,让大脑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喘息空间。
从煤气灯效应到标签暴力:走出伤害的第一步是「不贴标签」。
比躺平更可怕的,是停不下来的"假装努力"。
父亲出轨与早逝、母亲情感疏离,如何共同制造 “精神弑母” 失败的悲剧?
摆脱习惯性抬杠,能自我迭代,是一个人走向强大的开始。
我们不可能永远摆脱所有负面情绪,但我们可以学会在风暴中前行——这就是认知疗法带来的改变。
很多孩子抑郁的原因,并不是表面的高压,而是外界环境长期给他们塑造的不良认知:低价值感。
这篇文章探讨了自杀者常不寻求帮助的心理机制,分析了求助障碍,并重点介绍了一种创新的视频干预疗法ASSIP。
这些听起来“理性、中立”的回应,本意是想安慰你,却让你瞬间更委屈、关系更疏离。
心理学解析为何善意成伤害,3招做有锋芒的好人。
孤独的存在强调了一个事实:人们不仅仅需要他人的存在,还需要可信任、可计划、可互动、可合作的“重要”人物的存在。
心智化能力,是孩子情绪管理与社交的“底层密码”。而父母的反思与安全依恋,正是帮助孩子打开理解自我和他人内心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用生活仪式将独居空间转化为滋养身心的能量场,重拾日常温暖与力量。
任何人和事都不值得你过度用力,你只需用力走向自己。
过度的愧疚感是有害的。
发自内心的“肯定”孩子,是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的重要前提。
当一个高敏感的人,牢牢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体性”,那些曾经让你困扰的特质,会摇身一变,成为你独特的优势。
#心理学效应 221篇
实用心理,短文科普,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36篇
从身份危机到自我认同,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
#职场小白须知 350篇
有效完成工作并获得认可,需要哪些技能?
#父母教室 1268篇
父母应该知道的一些事。
#暴露疗法 14篇
重新接触那段记忆、修复记忆中的创伤体验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