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蔷色 去回答
6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长长的问题描述,看得出来,因为无法跟婆婆相处,导致你和老公的夫妻感情受了影响,老公坚持要离婚,是不是只有离婚这一条路了?
就你的问题描述,对于婆婆的行为,你老公是知道的,他也不认同他妈妈跟人相处的方式,特别是拉扯。但他有一句话说的对,凭什么要管他妈跟亲戚推拉拽。你给出的解释是,虽然在经过老公跟婆婆的沟通后,婆婆跟你相处不再是推拉拽,但看到她跟其他人推拉拽,你有心理阴影。对于老公提出的让婆婆跟你们住同一个小区,因为相处中婆婆强势没有边界,你提出婆婆先跟着姐姐,等过几年你们找到适合的相处方式,再让婆婆跟你们一起住,但老公作为儿子不同意,认为母亲就是要跟着儿子住,不接受其他方式。现在你面临的情况是,老公现在要把婆婆接过来,跟你们住在一个小区。如果你不同意,就要离婚。
从你的描述看,你老公知道他妈妈的行为,其实跟当下年轻人的交往方式有代沟,他没有办法去改变他妈妈,但他也没有要求你一定要跟他妈和睦相处情同母女之类的,对于你如何跟强势没有边界的婆婆相处,你老公给出的方案是“老公说他妈妈心脏不好,让我有什么事跟他说,不能跟他妈有任何沟通,只能他跟他妈妈说”,也就是说,平时你可以不跟婆婆有任何沟通,跟婆婆沟通的事情,都交给你老公这个儿子去做。而你老公跟婆婆沟通之后,婆婆也确实改变了跟你相处的方式,至少她没有再对你推拉拽,也没有强势的指责你。可见你婆婆还是能听得进去他儿子的话,也能够根据不同的人,控制自己的行为。你提到你们刚结婚一年,不但你和老公的关系处在磨合中,你和婆婆的相处也处在磨合中,跟老公的关系磨合的还不错,但跟婆婆的关系磨合的就有些坎坷了。在我看来,婆婆能因为儿子的提醒,改变跟儿媳妇相处的方式,可见她并不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只是她习惯了跟他们相处的方式,比如推拉拽之类的,在跟儿媳的相处中,下意识的用了她习惯的方式,但也能在儿子提醒之后,立马就改变跟儿媳相处的方式。老公也同意自己做你和婆婆之前沟通的桥梁。
其实你现在不用考虑跟婆婆相处的事情,你老公说了,不要跟他妈有任何的沟通。你需要应对的大概是你自己的困扰,你提到对于强势的人的心理阴影,跟婆婆相处紧绷,紧张,老公认为你心理有问题,你还提到了过年期间吃药导致情绪不稳定,在老公说离婚的时候情绪崩溃,这些大概可能是你本来就有的一些困扰,在跟婆婆相处中又被激活了。你提到了你吃药导致情绪不稳定,过年期间你在吃什么药呢?对于你的这些困扰,你有没有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呢?你老公没办法改变他妈,他似乎也改变不了你,他也没有试图让你改变,他的做法是把你和你婆婆隔开,他可以去处理夫妻关系,母子关系,他不用去处理婆媳关系,这个他也处理不了,他试图让关系更简单一点。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他大概没办法做到两全,他选择尽力让关系变得简单一下。说回到你自己的情绪,似乎对于婆婆这种强势没边界的相处方式,你两次提到自己有心理阴影,这大概不仅仅是因为婆婆的行为,可能是婆婆的行为触发了你的创伤等。建议你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你现在大概还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婆婆要过来跟你们住同一个小区,不是住同一套房子。这大概是你老公权衡过婆婆的性格,你的心理阴影之后给出的解决方案。你提到了老公说,在他们那就是要跟着儿子。在这种传统中长大的儿子,可能很多人觉得必须跟父母住在一起,住同一个屋檐下才算是跟着儿子。住同一个小区但不是同一套房子,都不能算跟着儿子。对于你老公来说,其实这么做大概也要承受一定的压力,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不管是再买一套房子还是租一套房子,这都是费用。其次是舆论的压力,你老公成长的环境大概对于子女孝顺有一定的评价评价,不让母亲住在自己家里,你老公要承受村里人的评判,这个评判不但有不孝顺,还可能有管不住自己媳妇,妻管严之类的评价。这两者对一个男人来说,有时候都是无法接受的,或者说是社死。中国男人对于孝道的要求,远远比想象的要更严重。
现在你老公愿意去做你和婆婆之间的桥梁,愿意去做你和婆婆之间的防火墙,让你暂时不用跟婆婆朝夕相处,他大概也能理解老一辈人的行为,跟年轻人的行为之间的代沟,愿意做这个夹心饼干。
而且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对于你的现实困境,我的建议是,跟你老公的,婆婆要来住同一个小区就去同一个小区,让老公多跟婆婆去接触,你尽量不跟婆婆接触,有事让老公去处理。这是你老公愿意去做的事情。把婆婆当成是一个亲戚去交往。其他的交给时间。当然,不要在老公面前说讨厌婆婆之类的,虽然你老公未必认可婆婆的强势无边界,但那是他妈,他可以不喜欢自己老妈的行为,但老婆说讨厌,他肯定不乐意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还有你跟老公的关系,你可以跟老公沟通,说明,你大概自己有些困扰,你希望婆媳关系好,但婆婆的强势无边界激发了你的一些创伤,你需要时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感谢他愿意做婆媳之间的桥梁。让他多给你一点时间。
强烈建议你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去解决自己的困扰。如果你老公愿意一起跟你去做咨询,那就更好了,对于你们的关系也能有帮助。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
坐看云起🌻 去回答
6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当下好!感恩遇见。
看完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对亲密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困惑。抱抱你,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1.为什么会选择后撤
当亲密关系给你不确定性,然后也得不到对方的确定回应,你通常会选择后撤。实际上你对自己的分析也很清晰了,对自己的这一个行为也有很强的觉察能力。因为你希望在亲密关系当中有更多的把控性和安全感,不希望自己是被抛弃的那一个,因为这会唤醒你内在的恐慌、无助和害怕。与其自己被选择之后再次陷入到曾经的恐慌和害怕,不如自己提前做出选择,对于你内在没有把握的亲密关系,选择先撤。“毁掉这段关系,让我们之间再没有联系和做朋友(发展成为别的关系)的可能,这样会让我有一种报复的快感,自己是胜利者,是赢家。”曾经被妈妈肯定的答应晚上不走,可是她依然趁你熟睡之后离开了。这一种被抛弃感,以及家里没有别人陪伴的恐惧和害怕,就会在潜意识当中让你去做这样报复的行为。因为对于妈妈你没办法去发泄你当时的恐惧,愤怒,失望,委屈和害怕,而你内在这些情绪需要去释放。所以在亲密关系这样一种相对来说安全的关系范围内,你需要采用先放弃这段关系来报复,获得内在的弥补和情绪的释放。以此来证明,“不是我不够好而被抛弃,而是你的错,是你不够好。”
2.直面内在的脆弱
“我不希望袒露脆弱或者说,我其实并不会袒露脆弱也不会处理脆弱”。以及后面那个场景的出现,它实际上在告诉你,这一个创伤需要你看见和疗愈。它就是你内在脆弱以及处理亲密关系选择后撤的主要来源之一。因为当时的情绪太过激烈,你都哭得流了鼻血,擦得满胳膊都是,不敢想象你当时有多么的害怕和恐惧,又是多么的绝望和无助。这也能够感受到当时这件事情对你内在造成的创之深之重。
所以想要走出亲密关系的这一个困局,也许你需要直面这一个脆弱。你可以尝试使用空椅子技术来把当时你的情绪,以及想对妈妈说的话都表达出来。考虑到这个创伤对你的影响特别大,建议你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催眠师,进行专业的引导来打开和疗愈这一个创伤。
你可以尝试比较温和一点的方式,就是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置身到那个场景当中把你当时的恐惧情绪用捶打抱枕的方式或者书写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你也可以找妈妈直接谈这件事情,如果妈妈能够觉察自己言行的不当以及对你造成的伤害,也许妈妈的回应能给到你一部分疗愈。
当然你也可以感受这个场景当中你当时的强烈感受,感受那一种恐惧在于身体哪一个部位,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是怎样的一种性质,颜色,大小,质地,或者说你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形象来替代这种感受。当你放下头脑当中的各种念头,只是去触碰和感受这种感受时,疗愈也在开始。
3.走出亲密关系的困局
个人建议你先疗愈自己的这一个创伤之后,再去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待,这样对方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你的需求,精准地满足你,或者知道要怎样对待你。除了与母亲的关系影响到你的亲密关系之外,与父亲的关系也对你的亲密关系有很大的影响。不知道你父母的亲密关系怎么样,你的成长过程当中父母对你的养育方式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会影响到你在亲密关系中的选择。
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爱对方,不知道怎样去表达爱,这些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去感知。或者学习亲密关系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先从对父母的爱的表达开始,感知父母对你的爱开始,乃感之爱的感觉以及表达爱的方式。或者在你觉得内在有所触动的时候,可以尝试一致性的表达出来。无论是看一个视频,路上遇到一个人或者。经常某一种食物进行某一个动作的时候,当你内在有所触动的时候,记录下来这一种感受,或者允许自己暂时沉浸在这种感受当中一会儿。这些行为也能帮你提升自己爱的感受力。
想要走出亲密关系的困局,需要看到自己这样的行为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需求,要如何去满足,如何走出创伤对自己的影响。疗愈创伤是一方面,更多的也需要我们敢于表达自己内在的需求,也敢于表达爱与被爱。活出完整的自己,更有力量的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觉察,疗愈和改变。建议你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一起进行。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福你越来越好! -
三横一竖加贝子 去回答
6小时前 回答了:姑娘,你有没有发现,驱动你一路走来、让你阶段性充满干劲儿和力量的,都是围绕着考试和考核?高考、考研、考公、遴选。
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如此,我们很多的学子们,包括我自己,曾几何时,也是如此。
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看似学得还行,一路高歌猛进,其实多数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闷头学习。
高考后,你问他你要考什么大学报什么专业呀,多数是懵懵的,听大人安排,稀里糊涂上了大学。
到了大学毕业,你问他,要找什么工作,喜欢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也是懵的,索性就随大流,考研或考公吧。
到了工作岗位上,你问他岗位价值在哪里,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自己哪些方面有提升,哪块儿是短板,自己想做到什么程度,也说不太清楚,但唯有一点目标是共识,那就是升职加薪总归是好的。
升职加薪后,差不多到了该平台的天花板了或者到了自己能力资源的天花板了,你再问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啥,很多人再次陷入迷茫……
接下来,结婚?生子?培养孩子?继续让孩子走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尽管知道自己这么走过来,没少受累但也没强得了哪里去,但是至少熟悉,至少保险,至少安全。
于是,孩子们继续重复我们的路。一代又一代,循环往复。
我一直在探索,那些活得幸福的人,他们真的活得清闲吗?并不,一家有一家难念的经,一个人有一个人要渡的劫,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不容易。
活得幸福的人,活得都辛苦吗?并非,他们虽然活得辛苦,但是他们却觉得甜。那么,关键来了,这个甜是哪里来的呢?
走过人生四十年,我发现,这个甜,说到底,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咂么出来的。每一个有能力让自己幸福的人,都有在苦难和痛苦里咂么出味道的人。不管是酸甜苦辣咸,都能让自己的味觉充盈、升华为一种独属于自己的甜。
所有的甜是自己给的,所有的价值都是自己定义的。你觉得你是怎样的人,你就会活成什么样的人。
可惜,从小到大,我们被应试的思维困住,很难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这些课题,所以,应试应考成了仅有的人生目标。
离开这个目标,就没有了方向感,没有了意义感,生活中没有了考试,我们的心也跟着空了,我们人生前二三十年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模式了。
你会发现,这些目标看似是你自己制订的,其实是他人、是整个社会给你制订的。而我们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需要深度思考和深度历练才能回答出来的,我们为了摆脱这种困扰,我们直接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人,别人干什么,我干什么,别人觉得什么路子好,我就走哪条路。
其实,这是一种逃避,一种懈怠。但是总有一天,我们回避不掉“无方向感、无意义感、空心感”的心理凌迟,于是,我们寻求突破。
你来这里求助,说明你的深度思考的萌芽早已经种下,在痛苦之时爆发,就差突破土壤表面那层硬壳了。
回到您眼下的工作,先不提遴选升职加薪的事。我先提个问:你觉得下到乡镇的意义是什么?在乡镇琐碎而辛苦的工作中你学到了什么?体验是什么?
是不是很熟悉的提问?我相信,你在市里遴选的时候,一定有人问过你相似的问题。咱们抛开官方答法,咱们扪心自问,实话实说,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人活着是需要信念感的,生活是,工作也是。如果没有信念感的支撑,很容易生活倦怠、职业倦怠、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你看过《人民的名义》吧?如果你看过类似的书,你就会知道,当一个人信念感崩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仅是个人或颓废或走向歧途,更是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的破坏。当一个人信念感强大时,即使一时走低谷,也会卧薪尝胆、蓄势待发,最终重见光明。
那么,支撑你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信念感是什么呢?是稳定、是安全,还是有报国为民的理想?
我猜,你的信念系统里,这些成分都会有。只是当理想碰到现实,你发现,自己没有施展发挥的空间,当退回到稳定和安全,自己又不甘心。
怎么破局呢?
如果你的初心里,只是安全和稳定,那么,就做好本职工作、好好过日子即可。如果你的初心里,还有一份理想主义。那么,我有以下的建议:
❤️把理想转化成具体、可行、可实施、可量化、有时间期限的目标。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哪怕是再基础再琐碎的工作,也要把你的目标落实到位。
举个例子,即使是简单的统计数据的工作,这里面也有很大学问。是数字简单的叠加统计吗?然后汇总总结后交给领导?
原始数字的来源、可信度、有效度,有哪些特殊情况要考虑,哪些特殊因素要考量,如何把这些特殊因素量化来修正原始数据。数据之间有无关联、有无规律?有没有可能总结出模型来。
数字毕竟是冷冰冰的,数字的背后是乡镇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份份活生生的工作。我们有没有真正走进过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是通过聊天的方式,还是亲自观察和体验的方式。
他们的难处在哪里,我们是否看到,是否有能力有资源去帮助解决,如果没有,我们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资源,我们的资源渠道有哪些。我们有哪些前辈可以指导和引领我们。
我之前在一家跨国集团公司总部工作,有一项任务要求,就是下到分区,从事具体的工作,不接触基层工作,是很难做到总部决策的可落地可实施的。之后,我又在一家国企总部工作,也有一项要求,要了解下属企业的业务、人员等,否则,下属企业领导和员工会说总部不懂下面的难处,会抗拒总部下达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
同理,公务员工作也如此,没有基层工作的历练,不深刻理解基层运作的逻辑和规律,是无法做好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在基层管理工作中,我们要通过身体力行,学会向下管理和向上管理两项能力。
既要和百姓打成一片,人家愿意和你说实话,能为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给一些力所能及的资源,百姓感激你,你的价值感也会飙升。
又要和领导做好汇报工作,有相当的总结、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不仅要学会提问、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也要自己先摸索出可行的若干答案,供领导参考。
你的站位,既要有基层的一面也要有领导的一面,要做好权衡和平衡。这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的能力,需要多年的积累。
如果你的目标是升职加薪,那么,你的幸福的决定权就等于交给了别人,如果你的目标是挖掘岗位价值、提升自我价值感,那么,你就把你的幸福交给了自己。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如果你有更多更好的提升价值感的目标和做法,也可以说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和成长。
祝好!❤️
-
湘遇成欢 去回答
19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其实,会忍不住想最坏的结果,是因为我们跟随了大脑里的想法,去到了未来,未来是不可控,我们会因此而焦虑。当我们认同了自己的想法,没有办法和想法解离,我们就会觉得想法就是自己,当然会越想越觉得没有希望,但那其实只是想法而已,不代表事实。是的,回到当下不容易,是需要方法的,更是需要练习的。给你的建议是:有一句话叫做:想都是问题,做就有答案,说的就是面对现在这种情况,我们或许可以更多地把精力落实在行动上。我们的大脑总是喜欢计划和分析,这是有利于我们去解决各种问题的,就像你现在面对考试,你想到:下半年,考试的时候,有没有考试的机会,能不能上岸,要准备什么。那么,你有想到具体要准备什么吗?当你想好了要准备哪些内容或者制定出了具体可执行的计划,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去进行执行了。正如王阳明先生说的,我们要知行合一,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如果只是想,完全不去行动,那就成了空想;如果没有任何的规划,只是机械式地去行动,那样的行动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你现在想到的一些内容是有意义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进行具体地操作和执行。一般来说,当我们已经有了大致的规划,我们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去执行了,这的确需要我们具备回到当下的能力,而不是总是被头脑中的想法牵着走,我们要拿回我们对大脑的主导权,想法不是你,你才是自己想法的主人哦~2.可以通过呼吸或者五感将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当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我们能够掌控的只有当下,我们也只需要过好当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跟随头脑中的想法和念头飞到未来,或者飘到过去,因为这就是大脑的机制,不过呢,我们可以通过正念的方式进行心智换档,从原来的那种“自动导航模式”转换到“存在模式”,也就是帮助自己回到当下,而不是活在过去和未来的幻象里。我们可以通过呼吸和五感帮助自己回到当下,比如,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想法已经飘到了未来,对自己喊停,然受,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体会自己吸气时肚子的感觉,鼻孔的感觉,呼气时的放松感以及身体的感觉……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呼吸上,我们就回到了当下,因为呼吸是在当下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将自己拉回到当下,比如你可以采用323锚定法,也就是觉察到自己又在像很多的时候,深呼吸,然后先将注意力锚定在自己的视觉上,按顺序看三个物体,描述每个物体的颜色、形状、材质等等;接下来,将注意力锚定在自己的听觉上,按顺序选择两个声音,去听一听声音的特点、强度、远近等等;最后,将注意力锚定在自己触觉上,按顺序去感受自己触碰不同物体时的感觉。一般来说,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的注意力就被拉回到当下了,因为身体也是在当下的,通过五感的锚定,我们也就回到了当下。当我们回到当下之后,就去做自己每个当下该做的事情,该看书看书,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告诉自己,我唯一能够掌控的只有当下,我也只需要掌控当下,你就会轻松很多。3.保持积极的信念,你相信什么才会靠近什么,才会成为什么,最坏的结果只是你的想象,只是众多可能性之一,当你在过程中足够努力,结果往往都不会太差。试想,如果一个人还没开始行动,就认定自己会失败,会绝望,那么,他肯定不会愿意去行动了,这就真的印证了他会失败的结果;但是,如果他换一种想法,换一种信念,觉得虽然会很难,但自己一定会成功;或者就算不能成功,我也要尽力去试试,不管结果是什么,至少我在过程中努力过,就不留遗憾。那么,持有这样的想法和态度的人,往往就会在行动上变得更加积极,而他们也往往能够真正创造出好的结果。其实,我们的想法和信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当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么在一开始我们就会退缩,就给自己贴上了一个限制的标签,但这其实只是众多可能性中间的一个;而当你相信什么的时候,你才会努力地去靠近,去行动,去成为那个自己相信的存在。结果其实是不可控的,因为它在未来,还没有到来,但是没有哪一个好的结果不是从努力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而我们能够掌控的就是这个努力的过程,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努力的过程里,就算结果不是那么理想,但你依然收获了经验,为下一次成功在奠定基础,努力过了,你也不会心有遗憾,你说呢?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
温暖六月 去回答
19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楼主!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能够感受到你过去凭借着强大的行动和决心,接连考上研究生与公务员,这份努力与毅力十分了不起,刚到乡镇时,你对一切充满热情,积极生活,可随着时间推移,迷茫,逐渐将你笼罩,这种反差带来的失落与困惑,一定让你很不好受,其实很多在乡镇工作的年轻人,都有过和你一样的经历,这是成长路上的一道坎儿,我们可以一起找找办法,走出这篇迷雾。从工作本身来看,乡镇工作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虽然日常工作可能琐碎繁杂,但每一项都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拿环境整治来说,你参与推动的一个小项目,或许就能让乡村变得更加整洁美丽,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又比如协助办理的惠民政策,能切实改善村民的经济状况,当你把目光聚焦在这些成果上,挥发新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价值,进而找到新的动力,灵位,体制内的乡镇工作有着清晰的晋升路径,只要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就有机会迈向更高的平台,承担更重要的责任,你可以将这些作为长期目标,再拆解成一个个短期小目标,逐步实现。再个人成长层面,持续学习是摆脱迷茫的有效途径,结合乡镇工作实际,你可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知识,这不仅能提升你的专业素养,还能让你在工作更得心应手,你还能重拾练字,运动等爱好,或者尝试摄影,写作等新事物,就拿摄影来说,用镜头记录乡镇的风土人情,技能丰富生活,还可能发掘出潜在的才华与机遇,这些兴趣爱好能帮助你放松身心,找到生活的乐趣,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心态和生活方式对状态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当迷茫来袭,要学会正视它,通过阅读励志书籍,观看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或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转变思维方式,让自己保持积极乐观,同时调整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规划饮食,坚持运动锻炼,健康的体魄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精力,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此外,不妨拓宽社交圈子,在单位,加强与同事的沟通协作,分享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共同攻克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能收获宝贵的工作经验,还能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对工作的归属感,在业余时间,参与乡镇组织的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活动,解释不通领域的人,拓宽视野,他们的经历和见解,活血能出为你带来新的启发,帮你找到新的方向。你之前入围遴选面试,就足以证明你的能力,一次的失利并不代表什么,只要调整好状态,重拾信心,未来还有很多机会等着你,迷茫只是暂时的,只要积极行动,不断探索,你一定能找到前行的方向,在乡镇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祝好!我是温暖六月,世界和我爱着你! -
Evan 去回答
20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Evan,一名精分流派的咨询师。 从题主的描述中,能感受到题主的痛苦等情绪。从我的视角来看,题主此刻的困境如同未完成的油画,层层叠叠的颜料下藏着未被整合的自我碎片。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所有关系中的迷雾,都是内心未解谜题的投影。"让我们以温润而深邃的目光,穿透这团迷雾。 你们共同沉迷的"男男剧"像面魔镜,既投射着彼此未被承认的性别认同焦虑,又成为试探性情感的安全载体。当他问"你是直男吗"时,那个瞬间的错愕恰似照见内心深渊时的眩晕——题主在恐惧的或许不是他的评判,而是自己尚未成型的性向光谱被强行贴上标签。 题主反复陷入"被需要-想逃离"的关系模式(如处理追求者的800元事件),恰是早年客体关系创伤的再现。那些看似主动的"斩断",实则是被动防御:当他人靠近真实自我时,题主会本能后撤以保护内心那个曾被过度侵入的小孩。 题主可以在下次他发来暧昧信息时,尝试延迟24小时回复。这个空白期不是冷战,而是创造空间让潜意识浮出水面:你在恐惧什么?渴望什么?用日记记录等待时的身体感受(如手心出汗、胃部紧缩),这些躯体记忆会指引你找到真实答案。 当他再问性向相关话题,题主可以尝试这样回复:"这个问题像未调匀的颜料,我需要时间让它自然沉淀。"或者题主可以用艺术隐喻保护脆弱自我,同时设立边界。真正的亲密从允许沉默开始,而非强迫解释。题主可以取画板用不同颜色代表:性吸引、精神共鸣、安全感等维度,标记你与不同人的关系坐标。当视觉化呈现时,题主会发现某些执念或许只是对理想化自我的投射。 题主可以在自己的画室角落设立"自我圣殿":放置代表不同自我面向的物品(如中性风服饰、双性神话符号)。每天在此静坐十分钟,想象各种性向可能性的自己在对话。这种具身化练习能逐渐消解身份焦虑。 那些让题主辗转反侧的关系迷雾,实则是灵魂发出的成长请柬。不必急于擦拭镜子看清对方,重要的是先让镜中的自己停止颤抖。当题主能如欣赏未完成画作般接纳此刻的迷茫,真正的亲密自会在留白处生长。有时候,最动人的艺术永远诞生于不确定性的张力之中。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题主。 -
放~飞 去回答
昨天 回答了: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人生是一场无法抗拒的前行。
聆听了你的心情故事,感受到了你的迷茫与困惑,同时也感受到了你对目标达成的毅力和能力:想考研考上了,想考公考上了,参加面试也通过了。尽管你说大学不怎么好,但你的人生像开挂了一样,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针对你的烦恼,我们一起来分享探讨:
🌹1.你像似“爆发力”选手,但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目标规划做牵引
就像田径比赛一样:有短跑运动员(爆发力强),有长跑运动员,还有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有耐力和毅力),经历了各种重要考试且都“金榜题名”,说明你真的是“竞赛型”选手,爆发力很强。
“上榜”、“上岸”等对你来说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潜能”被激活,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所以很容易“成功”。
可以觉察一下,这是否就是你的一种模式呢?保持觉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更好的自我实现。
同时也看到自己的另一个模式:你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目标来“激励”自己,让自己的状态在线,更好的拿到结果。而这些“具体目标”是阶段性的、短暂的特征,一旦目标达成很快就失去了那份“兴奋感”。
所以,可以通过制定一个长期目标,比如5年、10年达成怎样的人生目标、生命状态、财富积累、圈层突破等等。借此将你每个阶段性目标实现“串联”,就像阶段性目标是“珍珠”,而长期目标则是“项链”,一颗颗珍珠串起来才会成项链。
🌹2.重新建立自我认知,用“启终为始”的方法聚焦当下的行动力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自我实现,真正成为自己。
《心理营养》一书中有“天生气质”部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生气质”,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就像“乐天型”天生气质,他的人生目标是“关系”,做什么事都是为了达成“关系”中的肯定与认同。
结合以上,知晓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然后才是具体执行了。比如将市遴选每天制定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即使是小步骤,也比没有计划要好。同时设定奖励机制,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奖励自己一杯咖啡、一段短时的休憩,达成阶段性目标时再来一个大的奖励。
还有《商业模式新生代》,作者将“个人商业画布”这一理念应用到个人层面上。个人商业模式画布的使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职业规划、自我介绍、个人品牌建设、职业转型、网络拓展和绩效评估等场景,它是一个非常灵活工具,你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需求和目标进行定制和调整。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是我很喜欢的书籍推荐与你,愿走出迷茫与困境,继续迈向开挂人生。除了工作,还有爱情,未来还有婚姻、亲密/亲子关系、走遍全国/全球更多精彩等着你去开启。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
蔷色 去回答
昨天 回答了: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长长的问题描述,看得出来,现在的你,一方面很想念妈妈,想在妈妈生日的时候去坟上祭拜妈妈。另一方面,二姨和姥姥给你和爸爸打电话,让你们不要去给妈妈烧纸,因为今年闰六月。
对于二姨和姥姥的行为,你很烦躁,一方面是他们不分时间的给你打电话,另一方面是,他们要求你按他们的要求做事。你觉得这侵犯了你的边界,虽然能理解他们没什么坏心思,也是热心肠,比如听说闰六月上坟不吉利之类的,但还是觉得自己被侵犯到了。
但他们是你的亲人,也是出于好心,你也不好跟他们起冲突,但确实让你很烦躁。你不知道如何去做。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他们说他们的,你就听着,他们要求你做的,你就应着,好好好,是是是,然后放下电话,你该干啥就干啥。你没办法说服他们,而且你对他们的行为很烦躁,可能多说两句你就要爆炸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阳奉阴违。不跟他们去争论,不去跟他们讨论对错,他们说他们的,你做你的。如果真的事后被他们发现了,指责你不听话,找个理由搪塞过去就行,比如,做梦梦见我妈了之类的。
针对具体的情况,如何应对还是有迹可循的。你现在37岁,成家了,其实你可能见家里亲戚的时间并不多,能说到一块就多说几句,说不到一块就少说两句。也许作为晚辈,处于道德传统,不能跟长辈吵架。但也可以选择维持表面的和谐,至于其他的,就拉倒吧。
从你的描述看,对于母亲的去世,你非常的想念她,想去坟上祭拜那就去吧。你需要出口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去坟上祭拜是你想要表达思念的方式,那就去好了。平时你也可以把对妈妈的思念写下来,或者在心里说给妈妈听。相信妈妈也希望看到你过得好。
对于你说到的二姨和姥姥一早打电话侵犯你的边界,说实在的,似乎也没办法让他们不要打电话,而且他们可能不认为很早打电话是侵犯边界,毕竟他们都起床了,他们大概认为其他人也都起床了,一天的生活已经开始了,是可以打电话的。就像我妈会在早上不到6点给我打电话,也没什么事,就是她起来了,不过我通常5点半起床。对于二姨和姥姥他们的电话,如果太早你不想接,直接静音让电话自动挂掉,后面再告诉他们,太早了,手机静音,没听到。多来几次,他们大概就知道,太早给你打电话,你是不接的。
中国人讲究孝道,亲戚之间也很注重面子,但很多人,特别是年龄大的人,本身的边界感就不强,他们也从来不知道什么边界,很多时候都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他人的行为,跟这些人有些话是根本讲不通的。但也不能直接撕破脸,毕竟还是亲戚。那就只能是维持表面的和谐,然后过好自己的生活。
你也可以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
SelenaW 去回答
昨天 回答了:你好,我是SelenaWʕ ᵔᴥᵔ ʔ。
我真的特别能理解那种被焦虑追着跑的感觉,就像身后有只看不见的手,推着你去完成各种“应该做的事”。你说年度考评明明是走过场,却还是熬夜准备材料;明明家人不催婚,却总担心错过生育年龄……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容易拧巴。
先说工作焦虑吧,你熬夜改材料的劲头,让我想起以前有个来访者,每次公司团建都要提前半小时到场地检查电源插座。其实他心里清楚插座不会有问题,但就是控制不住要去确认,这跟你在意考评结果是一个道理。我们总以为自己在为结果拼命,其实更多是在安抚那个怕“搞砸了”的自己。下次再遇到这种事,不妨试试给自己20分钟“焦虑时间”:把担心的事统统倒出来想一想,时间一到就去做别的事,慢慢你会发现,很多焦虑就像没拧紧的水龙头,越在意反而漏得越厉害。
婚恋这件事就更微妙了,31岁像是个魔咒,社会时钟嘀嗒响着催你往前走,但你自己心里的节奏又不一样。你说挑剔择偶标准其实是怕随便结婚,这话戳中好多人的痛点。我有个朋友跟你情况很像,后来她索性把相亲APP卸载了,每周去上油画课,结果在调色盘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你看,焦虑有时候像块凸透镜,会把问题放大到变形。与其纠结怎么选,不如先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搭伙过日子还是灵魂伴侣?先把答案想清楚,剩下的交给缘分就行。
你总觉得自己“制造焦虑”,其实这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像小时候考试前总怀疑自己没复习好,长大了换个场景还是会重复这个模式。试着观察一下:当你焦虑的时候,身体哪个部位最难受?是喉咙发紧还是手心冒汗?下次焦虑来袭的时候,试着给身体发个信号:“我知道你在担心,但这次我来陪你一起面对。”这种自我对话特别管用。
焦虑就像忽晴忽雨的天气,你已经在努力看清它的真面目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如果哪天实在扛不住就找个人聊聊。心理咨询是个安全的方法,可以把心里的沙子一点点筛干净。你从来都不是独自面对这些,我们都在这里陪着你呢。 -
湘遇成欢 去回答
昨天 回答了:题主,你好,看到了你的困惑,其实这也曾经是我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和你有同样类似的体验,当时刺痛我的不是我妈,而是我爸。不过,现在,我已经调整好了,越来越觉得,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把自己价值交给某一个人去定义(包括自己的父母、伴侣等),而是需要自己学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和爱自己,这样才能够提升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而这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才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我想对你说:首先,你肯定不是一无是处的,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需要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我在最自卑,最低落的那段时间,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干不好,连给孩子剪指甲都会剪到他的手,在自责和心痛的同时,还要承受婆婆在一旁的冷言冷语:你真的是干什么都干不好!是的,那个时候,我就和你一样,觉得自己没用,也不值得被爱。同时,我爸爸那个时候也常常说我没用,或许就和现在你的妈妈对你的态度一样,因为那个时候是我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还要承担他传递过来的压力,所以,我当时对我爸爸也是非常愤怒的,但同时也认同了他对我的评价,真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后来我觉醒了,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我不擅长的部分,虽然我不擅长做饭,不擅长做家务,当时没有工作,也不懂得怎么更好地照顾孩子,也不擅长交际等等,但是,我有很多自己的有点,在很多方面我是非常擅长的,比如写作、考试、阅读、总结能力、坚持能力等等。当我接纳了自己不足的部分,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肯定自己的价值,我就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也不会那么容易因为别人对我的否定而觉得自己真的不好了,这其实就是因为我的内在有了更强的自我价值感,也是因为我自己更懂得如何爱自己了。请相信,你肯定不是一无是处的,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正如李白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需要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心理学里面这叫做“核心价值”,当你能够去找到你的“核心价值”,活出自己,你会绽放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色彩。2.我们不需要把自己的价值感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不能因为一个人或一件事就完全定义自己。你的妈妈和我的爸爸一样,把我们整个人的价值或许和某一件事情绑定在了一起,并因此而以偏概全,认为我们是没用的。我爸爸那个时候,只是因为我没有工作,就完全否定了我的价值,觉得我曾经读过的书以及他对我的教育都没有用,因为他觉得一个人的价值就需要体现在有工作这件事情上,但是,虽然当时的我没有工作,但我每天也在创造价值,我需要全权负责家里所有的琐事,也需要照顾好孩子,这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孩子和家庭来说,我的价值无可替代。每个人的价值并不是通过某一个方面就可以完全去定义和评价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内心不稳,就像之前的我,如果我也和我爸爸一样如此片面地评价自己,并认同他的看法,我就会觉得自己确实很没用,就会呈现出一种低价值感的状态。后来,我抛开他们的评价,不活在他们的评价标准里,而是在自己的内在形成一个多元的自我评价体系,我非常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存在,也不再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情来定义和评价自己了。3.“痛”的背后有自己内在深层的渴望和需求,去看看是什么,其实这些你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给到自己。“痛”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在我们的内在有深层的渴望和需求没有被满足,这是需要被我们看见的。比如,那个时候,我的“痛”是因为我爸爸对我的不理解和不认可,其实真正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的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我又希望从他们身上获得,而他们又完全没有要理解和认可我的意思,这就让我进入了一个不良的循环。是啊,我们很难从父母那里获得他们没有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需求是不重要和不合理的。后来,我放下了对爸爸认可的期待,而是去看见自己内在对于被认可和被理解的需求,我找到了那些真正理解和认可我的人,比如咱们壹心理平台上很多支持和理解我的小鲸鱼,那些能够一直理解和认可我的朋友们,还找到了一个稳定的支持性团体(我可以经常真实地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获得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也一直在练习给到自己理解和认可,随着自我认可的程度的提升,我也不那么在意爸爸是否认可我了,而有趣的是,这两年,我爸爸反而更加认可我了。此外,我还想说,提升我们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很重要,推荐你看《生命的重建》以及参加平台口袋练习中“提升自我价值”的练习,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暂时想到这么多,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