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追求完美”这个追求出了问题,而是你对“完美”的认识出了问题。
不是因为“追求完美”这个追求出了问题,而是你对“完美”的认识出了问题。
为何我明明这么累了,还对自己要求这么高呢?为何已经超负荷“完成工作”了,还是会有焦虑和不安呢?
最近,哈佛有一项调查发现,在过去30年中,全球的完美主义者比例,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攀升。完美主义是否也“挟持”了你的生活?是时候了解它了。
追求完美原本是为了精益求精,但落实到生活中,过度的完美主义,往往带来焦虑、痛苦,可为什么很多人想改变却又做不到呢?
在生活中,有不同程度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可以说比比皆是。完美主义是使我们的行为趋向逃避的罪魁祸首之一,表面上的“追求完美”背后,其实是一种对“失败”的恐惧。
“个体对自身的过高标准”在进食障碍患者中尤其显著,“以他人高标准为导向的完美主义”的信念与一系列精神病理学相关。
自我提升无疑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然而,有时候,这种改变不一定是朝着更好的方向。
每一个完美情结或完美主义的背后,都有一个没有被接纳的子人格,你总想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是因为你接纳不了那个不好的。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朋友、同事,他们总是在焦虑,总是在找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如果你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可以有些什么办法,尽量与自己「和解」呢?
高担忧和高追求,都会导致我们陷入压力、焦虑和抑郁之中,区别只是前者的效果更强、更不可控,后者相对来说更可控一些。
遇到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该怎么办?
拖延者有时候并不是他们能力不够,相反,是他们太在乎完美,太想要一个理想的结果。
“下周的提案交给你,这个项目能不能成就靠你了!”
追求完美的积极一面似乎越来越难以展现,完美给我们的束缚却越来沉重,我们不禁要问,完美之轻盈是从何时起变成了我们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当我们无休止地专注于改善自己,认为它将最终使我们走向幸福的地方时,我们几乎总是感到失望,同时承受着不断努力但从来没真正实现的压力。
基于人生无常,要求每一件事都要完全做对,这根本是引发灾难的配方。
在坚持一件事时,人们容易自暴自弃的原因并不是事情太难,而是对自己就范时一次次自我怀疑、自我批判后造成的自信心崩溃。
当我们做出克服拖延症的决定的时候,不妨跟身边的亲朋好友郑重表示自己战胜拖延的决心,让他们签名作证,也许就会提升我们成功的概率。
在某一天,遇到了心理学,我才知道,原来我的那个完美主义其实并不完美,原来我的那个绝对的自律其实并不是绝对的美好。
人不是机器,人需要休息,人更需要原谅自己,允许自己偶尔的懒惰。
完美主义并非成功的窍门,它更像是一个“挫败自我的脚本”。
需要进行足够的自我成长,通过觉察、体验、转变,从情绪管理到认知逻辑都发生变化,向“适应的完美主义者”转变。
完美主义被看作一种人格特质,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绪、行为,表现出一种力求完美的倾向。
一个人身上压力的大小与他/她完美主义倾向的强弱成正比。太追求完美后压力山大,反而坏事。
我曾经是个完美主义者,现在仍旧有些完美。不同的是,我曾经是个对内要求严苛,对外期待很高的完美主义者,因为对外求而得不到,导致异常痛苦,甚至深陷重度抑郁。
不需要总是有完美的言行举止,也不用等自己完美了才去恋爱,才去做事情,才去表达自己。慢慢放下完美主义这个枷锁,你的行动力就会慢慢释放出来,你对自己、对他人的容纳度也会更高。
“要么全有,要么全无”,这句话用来形容完美主义者最恰当不过了。
对于真实和完美,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此刻你在哪里,什么对你而言最重要,在这些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感觉。
成长不需要完美,只需要进步,假如有一种完美存在,那么你努力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完美的。
尊重自己的内心和节奏,不要被焦虑追赶着前行。失控也可以让人生充满惊喜,错误也可以帮助人成长。
完美主义可能是一个有益的特质,但它也意味着对自身的不满,还会让身体很紧张。而这些并不是全部,研究显示,完美主义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完美时,则更易于产生焦虑情绪或者是抑郁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都不应该把工作做得完美,只是意味着,除非能够大大地增加影响力,否则不要把工作做得完美。
每个人大概都向往美丽和优雅,但我只希望,我们不需要为此“用力过猛”;我希望我们下一代的女孩,不要从我们身上习得“取悦者”的角色定位;我希望她们的自我价值感,不要依附于清一色的蛇精脸和骨瘦如柴的身体。
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无心犯了一个过错,别人都已经忘了你还自责。很有可能,你的内心深处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你可能担心自己的成就对别人来说是坏消息,成功会招来嫉妒,担心自己会变得不受欢迎。
国际心理资讯 | 对完美的执着,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完成一件事情比完美更重要-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完美主义者通常都有拖延症,为什么呢?怎样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