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能推翻自己观点的事实,这种确认偏误可以让自我感觉良好。
受助者的权力特征是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相比普通人,高权力者更少获得他人的帮助。
在克服病耻感、反对污名的过程中,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该为之努力。
心理学对眼泪、哭泣有什么研究和解读呢?
不慌不忙,自己看见自己的美好,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慢慢的去完善和更新自己
八卦往往带有禁忌信息或者违反了社会规范,这样的信息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提高身心的唤醒程度。
当一个人感知到的社会归属感较低时,他们会更多地做出防御性反应,通过轻描淡写自己的罪责,或重申自己的清白,来降低内心的愧疚感。
其实最开始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盲目”的饭圈文化》,但是受最近一些明星和粉丝的影响,我觉得“盲目”这个词还不够具体,因为很多饭圈的三观已经可以用“畸形”来形容。
我们成长经历中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防御方式”或者“解决问题的手段”是不合适的或者说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产生了症状...
康奈尔大学的Xi Shen及其团队通过研究给出了答案:人的确看脸,但第一印象可以被之后的表现改变。
难以突围的社会压制,大概就像层层叠叠的膜,盖住鼻腔,让呼吸变得艰难,可是你又撕不下来。要么习惯,要么去死,要么另找宣泄。
同理心就像是一盏聚光灯,关注此时此地的某一些人。它让我们更关心他们,却忽视了这种行为带来的长期影响,无视那些我们没有或无法实现共情的人正在遭遇的痛苦。
不妨勇敢一点,乐观面对,做自己想做的人。
广告是如何利用这些刻板印象来发家致富、改变大众文化呢?
仪式是一种有意义的重复活动,没有意义的重复只能是空洞的形式。
中国人的性别平等观其实与西方迥然不同——中国人在[性别分工平等]观念上的得分更高,甚至比欧美人更赞成女性走出家庭,公平参与社会劳动和竞争。
在这个疯魔饭圈中,毒粉们打着追星的名号,放纵自己的占有欲、权利感和优越感,通过排斥“圈外人”来体现自己的“精英”身份。
人肉搜索和制造传播谣言的成本如此之低,这些舆论事件的助推者、旁观者,又怎么能保证下一个“社会性死亡”的不会是自己呢?
#心榜·心理行业动态 45篇
心理学机构和行业动态~
#研究共情 30篇
如何与他人适度的共情?
#王翼科普时间 48篇
致力于科学循证的心理治疗。
#伪心理学 12篇
哪些新名词不是心理学,但是却打着心理学的幌子?
#深度解读 7篇
爱好者福利!每一篇都是丰富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