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低精力人群”想办法戒掉这个习惯,越早开始越好
如何克服“小事拖延”的心理,过上清爽不内耗的生活?

当你选择直面它们,便是在告诉自己:“我有能力主宰自己的生命,无需他人多言。”

1714阅读
什么是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什么是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来访者来做心理咨询,要求自己的隐私被保护是来访者的基本权利

白雪 2025-04-26
1586阅读
“社会化程度低”又在流行,本质上是对普通人的结构性PUA
“社会化程度低”又在流行,本质上是对普通人的结构性PUA

文章剖析了“社会化程度低”标签背后的阶层固化与制度不公,呼吁透明规则取代潜规则压迫。

1688阅读
阅读量正在下降,但阅读给你带来的7个好处你不能不知道
阅读量正在下降,但阅读给你带来的7个好处你不能不知道

脑叔在世界读书日解析阅读七大益处:减压、提升同理心、延缓记忆衰退、促进心理健康等,科学验证阅读对大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丘脑大叔 2025-04-24
1764阅读
心理上有个词叫:童年报复性补偿(为什么我们总在填一个填不满的洞?)
心理上有个词叫:童年报复性补偿(为什么我们总在填一个填不满的洞?)

如果我们能够清创好童年的伤口,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就有可能迎来新生。

2554阅读
警惕被他人评价内化,学会建立自我主体性
别让他人的评价定义你,只有你才能说明“你是谁”

"当有人执着于定义你时,他其实在借你的眼睛寻找自己的模样。"

魏娜 2025-04-23
1929阅读
"所以孩子就是在这里玩吗?"|关于游戏治疗你需要知道的4件事

研究证实,游戏疗法可以减轻抑郁症状和破坏性行为,并有助于提升自尊心、缓解焦虑以及改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1669阅读
从抑郁走向哀悼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
从抑郁走向哀悼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

《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以奇幻治愈笔触,讲述少女日菜子在恋人意外离世后,借水中幻影直面丧失之痛,最终通过自我觉醒与人格整合,学会独立驾驭人生海浪的成长故事。

1837阅读
你是否曾经下意识地否定新观点 —— 塞麦尔维斯反射(Semmelweis Reflex)
你是否曾经下意识地否定新观点 —— 塞麦尔维斯反射(Semmelweis Reflex)

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组织和个体,应该具备足够的心理弹性,去面对认知上的“颠覆”,拥抱那些可能改变我们的新证据。

1641阅读
真相是假?嗑CP与BE美学(可能有刀)
“他们没有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意难平”:“过世”CP为什么格外让人念念不忘?

当人们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BE赋予新的意义或重新演绎它时,悲剧也许就会有更多的吸引力。

1694阅读
为什么放下失去的人这么难?——抑郁与哀伤的区别
为什么放下失去的人这么难?——抑郁与哀伤的区别

要放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真正接受对方已经离去,并把对方“放在心里”。

2781阅读
《苦尽柑来遇见你》:创伤会代际传递,爱与温柔也是如此
创伤会代际传递,爱与温柔也是如此 |《苦尽柑来遇见你》

在生命的风风雨雨中,愿你拥有爱的陪伴去穿越这一切。

科普 2025-04-18
1975阅读
心理学已经成了现代社会最大的“背锅侠”
心理学已经成了现代社会最大的“背锅侠”

心理学应该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是给教育、文化、制度方面的问题兜底。

1829阅读
5个伤害脑子的坏习惯,你可能每天都在重复
5个伤害脑子的坏习惯,你可能每天都在重复

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先养成一个好习惯,再让好习惯养成更好的你吧!

2387阅读
失去后感到某种存在:幻觉还是悲伤的幻象?
失去后感到某种存在:是幻觉还是悲伤的幻象?

悲伤幻觉提醒我们,失去挚爱之人并不意味着关系的完全终结,我们的思想和感官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这些联系。

1761阅读
警惕!“伪心理咨询师”正在侵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
警惕!“伪心理咨询师”正在侵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

很多家长,他们并不是帮孩子找真正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而是找到了各种“割韭菜大师”。

1774阅读
普通家庭对女儿最好的托举是什么?(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答案)
《苦尽柑来遇见你》:母辈奋力托举,是为了女儿不重复自己的命运

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女儿才能在天上飞。

3001阅读
大脑中的快乐与痛苦:平衡与觉知
快乐无法恒久,痛苦也不会永驻 | 大脑的平衡机制

快乐与痛苦的交替,不是偶然的波动,而是生命本身在寻求持续稳定的一种表达。

2083阅读
为何旧爱自带滤镜?心理学揭秘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会觉得后来遇到的人,都没有从前的那个人好?

大脑通过差异化原则标记信息,而积极评价趋同促使我们用消极特征区分后来者。实验显示,越晚遇到的人负面评价越多,这正是“前任更难忘”的认知根源。

1865阅读
一段关系的结束,事先可能出现这1个征兆(希望你不会太晚知道)
亲密关系里的无效陪伴,比不陪更伤人

真正的有效陪伴不仅是物理上的陪伴,更是心理上的“在场”。

1760阅读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