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风花似不落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亲爱的朋友,我能感受到你现在的困惑和不安,面对生活的单调和缺乏目标,那种感觉一定很沉重。你可能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循环里,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没有太多的变化和成长。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无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你所描述的,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人会感到迷失和空虚。
你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人类共有的,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之一。让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你的问题。你提到了生活的枯燥和无聊,这可能与缺乏目标和日常生活的规律性有关。心理学上,这种状态有时被称为“存在性空虚”,即感到生活中缺乏目的和方向。而你提到的社交活动,虽然能暂时缓解孤独感,但可能并没有给你带来深层次的满足感。
关于你对自我价值的疑问,我想告诉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我们自身所拥有的特质、经历和潜力。你提到的不写作业、不看书、不预习复习,可能反映了你对当前学习或工作状态的不满,或者是对自我管理的挑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帮助你找到生活的意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你可以尝试设定一些小目标,逐步实现它们,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开始时,设定一些小而具体的目标,比如每天阅读15分钟的书籍,或者每周学习一项新技能。这些小目标可以帮助你建立成就感,并逐渐形成积极的生活习惯。
花时间去思考你的兴趣、激情以及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可以帮助你找到生活的方向。你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活动或爱好,这可以帮助你发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兴趣点。无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练习绘画还是参加户外运动,新的体验都能给你的生活带来新鲜感。
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对提升生活满意度至关重要。你可以加入兴趣小组、参与社区活动或志愿服务,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如果你发现自己难以独自应对这些感受,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们可以为你提供专业的指导和策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找到前进的方向。
改变不会一夜之间发生,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对自己保持耐心,不要因为短期内没有看到显著的变化而气馁。记录下你的进步和成功,无论大小。回顾这些记录时,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走了很远,这将给你带来巨大的鼓励和动力。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色彩,你的生活意义等待着你去发现和创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你的生活将不再无聊。 -
湘遇成欢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
你说,对自己很失望,感觉自己一直在退后,在退步。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我靠不住?遇到了一个一直否定自己的人。虽然别人都说,我其实很优秀了,但我现在很怀疑自己,自己是不是不行?是不是都会最开始行,但后面不行?
实际上,这还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不够确定,所以需要靠外界的评价来确定,当听到怀疑的声音,就开始了自我怀疑。如果我们对自己是确定的,那么听到外界怀疑的声音也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存在,我们相信自己,我们知道别人的否定只是他的评价而已,不代表事实,不代表我就是这样的。
给你的建议是:
1.看看这个觉得自己靠不住,自己不行的限制性信念是从哪里来的,你会更理解自己。
“是不是我靠不住?”“ 自己是不是不行?是不是都会最开始行,但后面不行?”这些想法是从哪里来的?问问自己,是不是小时候有谁对你进行过这样的评价?还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事之后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呢?
是的,我们的成长经历会让我们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小时候总是接收到负面的评价,总是被否定,被怀疑,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内化这些评价,觉得自己真的是不行的,不够好的。
但,你要知道,这些都只是一些信念而已,不是事实,你自己才是自己头脑的主人,你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信念的,理解这些信念形成的原因,把这些在潜意识运行的信念拿出来审视,看到它们只是想法,你是可以去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想法的。
2.重建积极的信念,建立内在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当你相信自己行就一定行。
我们需要重新选择对待自己的态度,选择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行,那么她在行为上就会变得消极,而消极的结果会进一步强化自己不行的想法,进入一个不良的循环。但反过来,我们改变自己的信念,选择相信自己能行,我们的行为就会变得积极,进而带来积极的结果,进一步让我们确定自己就是行的,从而进入一个积极循环。
只有当你相信自己能行,才能抵抗外界各种怀疑,就像很多奥运冠军,在夺冠前,很多人都备受质疑和否定,但他们内心坚定,他们相信自己能行,最终也真的做到了。是的,别人是否相信你能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坚定地相信自己能行,就能最终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
湘遇成欢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
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那个时候奶水也不足,只能混合喂养,也会有这样的担心。现在我的儿子已经十岁10个月了,和我的关系非常好,所以,事实证明,混合喂养并不会影响母子的关系。
结合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1.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各有各的好处,重要的是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到宝宝最好的营养。
虽然说,母乳的确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奶水不足,这是需要接纳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进行混合喂养是最好的选择。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宝宝并不会只认奶瓶不认母乳,至少我的真实经历是这样的,其他人我不清楚,那时候我家宝宝两个都会喝。而且,其实奶粉也有奶粉的好处,配方全面,营养均衡,会比饮食不均衡的妈妈的母乳更营养哦~
你担心的是孩子会和你不亲,其实这样的概率很低,我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奶奶和妈妈一起带大的孩子,孩子都是更倾向于和妈妈亲近,而且,其实奶瓶喂养你也可以参与,不一定要完全交给婆婆,当你自己喂奶的时候可以多抚触孩子,这会增进你们的情感。相比通过喂奶建立和孩子的联结,其实在孩子之后的人生路上给到他高质量陪伴、理解、关爱、尊重、支持…是更重要的🌟
2.母子关系的确很重要,1岁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如果有条件,可以陪伴孩子到1岁以后再上班,这时候给到孩子的安全感越足,孩子长大后就会越独立。
你提到,有时候想陪伴到孩子1岁以后在上班,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是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如果有条件,建议可以陪伴孩子到1岁以后再上班,因为1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要给孩子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就需要有一位稳定的照顾者,给到孩子及时、准确的回应,在我们临床的案例中,很多人安全感不足,就是因为一岁以前,突然换掉了照顾者,而当你需要去上班的时候,也不要突然消失,而是要给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离开,强调你是爱他的,会按时回家,这样就能够避免给孩子带来分离焦虑。
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
放~飞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能够理解你的感受,无论是伴侣、还是他的父母,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使你看不惯,与你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完全不同,内心对他们有鄙夷,但作为“一家人”却又只能忍受着。因为他和他们,甚至让你“受够了”这样的婚姻、这样的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1.了解一些关于婚姻的本质
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但同时也是两个家族、乃至家族的结合。回想带着爱的男女步入婚姻殿堂时,是父母下帖子、昭告天下,这样的“仪式感”也预示着两个家庭的联姻。
所以有“你的婚床上躺着6个人”的说法:男女双方分别带着各自父母、原生家庭的“模式”走进自己的婚姻及关系里的。
他的外归因模式,像极了他母亲对架子鼓学校的牢骚抱怨;他的炸毛,像极了他父亲的急躁、甚至暴躁。
你对他有不满,你对他的父母也有各自看不惯。那是因为你有你的模式(来自于你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有他(们)的模式。源于各自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所受教育等影响。
而婚姻又会经历几个阶段的磨合:两个人兴趣爱好、两个人生活习惯、两个家庭的磨合。最初你们能结合,说明彼此身上一定有吸引对方的闪光点,随着遭受生活与现实的打磨,却过成了对方的“差评师”。
站在他们的视角试着去理解他及他的父母:为什么会那么容易“被激惹”(愤怒的情绪),为什么习惯对他人牢骚抱怨。
模式,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起到过很好的保护作用。他们相较常人经常表现的很愤怒、易发火,看似很“强”,其实内心是“虚”的,因为内在缺乏安全感,才会用“控制”人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你也是如此,你对他们一家人的不满及鄙视,也是内在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你渴望温暖有爱又和谐的家,渴望在充满安全感的氛围中享受爱的流动,渴望与家人的亲密连接而不是“箭弩拔张”......
🌹2.看到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情绪得不到理解,情感得不到满足时,自然会让人产生挫败感。你有这样的感受,他们的“炸毛”又何尝不是呢?
当你看到他们的模式背后隐藏着这些“脆弱”时,内心会有理解,由此还生发出一种“慈悲感”,能够理解到他们也有他们的不容易,从而看到事情更多的真相,让你自己拥有更多选择。
无论何时,你都是有选择的:可以继续瞧不起他们,也可以真正的像家人一样理解、信任、尊重、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幸福的婚姻是需要双方共同经营的,在爱中互相滋养、共同成长。今天刚看到一句话很受用,分享与你:经营好婚姻,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而经营好自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
好的婚姻,是一半清醒,一半释然,一半理解,一半尊重。
🤝《懂得爱》及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推荐与你。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
如是啊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妈妈一直在投资,而我就像一支支跌的股票,对不起妈妈”
如果从投资的层面来说,任何一只股票,都不会认为自己对不起投资者。
相应的,任何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也不会认为任何一只股票对不起他。
投资者,做出投资的行为,是为了盈利。把10块钱,变成20块钱,100块钱,甚至10000块钱……
而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也会做风险评估,为了多少收益率,能承受多少的损失,10%,20%,50%,100%?
如果你把妈妈当成投资者,把自己当成一只一只股票,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你完全不用说对不起。
如果你妈妈把自己当成投资者,把你当成一只一只股票,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她也不会觉得股票对不起它。
…………………………………………………
而你现在之所以觉得对不起妈妈,我们一起尝试分析看一下。
1、或许,你真的觉得,自己被物化成一只一只股票,被物化成一个实现妈妈期待的工具。
而你又不允许自己这么想,如果这么想的话,你就会很痛苦。
毕竟你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具,你有自己的想法,有喜怒哀乐,快乐悲伤。
2、在你的描述文字之中,我看到的最多的字眼是钱和不字。
【钱】
“从小到大花钱是最多的”
“我花掉了妈妈很多钱”
“花了很多冤枉钱去补习班”
“我看着很多百元大钞从妈妈的手里飞走”
“我花了妈妈好多冤枉钱”
“一直在花钱让我学习”
“哪怕我不再需要浪费他的钱呢”
甚至,小时候去看病,你也会感叹花了妈妈很多钱。
孩子小的时候,是没有能力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他需要父母,给他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健康和教育的机会。
而父母做这些,是对孩子的爱,是爱的自然流动,一般不会给孩子造成内疚。
可是,在你的家庭里,不是这样。妈妈在你身上花费的钱,都给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你在描述中,没有提到爸爸。在你们家里,是妈妈一个人赚钱吗?
有一种感觉,她赚钱很辛苦,而她把这些辛苦赚来的钱,都花在了你的身上,对你寄予了厚望。
【回报】
当结果不如预期,成绩没什么起色。妈妈虽然没表现出嫌弃你,也跟你说不后悔这样的选择。
可是,她也会吐槽。而且,吐槽之后,还会继续在你身上寄予厚望。
于是,妈妈保持了自己的清白感,“妈妈是好的,妈妈为了孩子已经付出了一切”。
【不】
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这些文字之中,对自己的评价都是负面的。
“学习永远都学不好”
“我的成绩也就没什么起色”
“完全没有什么回报”
“我不聪明,我感觉自己很懦弱”
“我觉得自己很烂”
“至少至少哪怕有一点优点呢”
“哪怕我不再需要浪费他的钱呢”
“我觉得很沮丧”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朋友,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负面评价之下,他会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你又会怎么去安慰他呢?
事实上,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别人不具有的优点,当然也有缺点。
你见过只有一面的硬币吗?如果没有的话,你凭什么要求一个人,只有不好的一面呢?
你之所以会这么严重的否定自己,因为妈妈投入了好多钱,对你寄予的厚望,你又没达到她的期待,就像你说的,“我始终做不到让妈妈骄傲”。
【有坏人】
在这件事情之中,妈妈尽心尽力,她是好的,可结果不好,那一定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按照这个逻辑,即使嘴上不说,妈妈也会从神态、表情上流露出,是你不努力,是你太笨,是你不好。
作为孩子,你一定能感受到这些,于是内疚和自责就出来了,认为自己不努力、太笨、不好。
而带着这样的想法,你会实现关于自己的预言,不努力,太笨、不好。
妈妈会持续的继续投入,可越是投入越是会加重,你的内疚和自责,越是会加重,你不努力、太笨、不好。
你和妈妈都被困在一个循环里了。
而当一个人陷入到内疚和自责之中,他的力量是完全被限制住的。
“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到哪里”,事实是你不清楚你的能力在哪里?因为你从来就没有发挥出你自己的真正的力量。
3、“一年级的第一篇要背的课文,我始终比他们慢一点”
慢一点很正常啊,每个人学东西的速度不一样。而且,感兴趣的东西学的就快,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的就慢呀。
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去做比较,说明妈妈对你的期待真的是很高,对你的要求也很高。
也看到你,在比较其他同学向往北上广,去考雅思,而那些都是别人的目标。
你的目标是什么呢?
你想过怎样的人生?
什么样的状态,你才是快乐的?
这些问题才是很关键的。
别人不会替你生活,同样的,你也没有办法去替别人的生活。
4、你的懦弱,主要是因为你跟妈妈在一起,接触了太多柔和的力量。又被内疚和自责,限制了生命力。
一个人要变得坚强,需要一些来自于爸爸的阳性的力量。
自古以来,一阴一阳之为道。
5、妈妈对你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她采取的方式,从小到大,给你很大的压力。
或许她因为自己的生活遭遇,把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了你的身上。这是她的选择。
现在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已经长大了,长大到足够可以活出自己的生命力量了。
祝你找到自己。
-
胡呈贾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你好,我是壹心理倾听师胡呈贾,我来尝试着从各个角度上来阐述一下“为什么不能过分在意我的情绪”。
我想重点似乎是在“过分”这两个字上面。凡事过犹不及,在意自己的情绪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过分在意就容易进入偏执,且被情绪裹挟着走,然后冲动的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行为。比如以下几个场景中,过分在意自己的情绪可能引起的问题。
1,工作状态中
工作是主要是解决问题,以结果为导向。事情是摆在第一位的,个人情绪是需要让步的。所以进入工作状态,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进入了情感隔离状态。
如果在工作状态中过分的在意自己的情绪,很可能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尤其是当情绪过于激烈时(主要是负面情绪)它们会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我们在工作中作出非理性的决策。
在工作状态中过分在意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会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因为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很可能会在团队中去表达和传播,同时也会感染到其他人的工作状态。然后也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导致自己无法专注而影响工作效率。
所以在工作状态中,尤其是公司和有组织的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多多少少会引起情绪的起伏,如果不进行一定程度的情感隔离,那工作质量很难保证。
2,人际交往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在意自己的情绪并不是坏事,一个能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人,通常更好的和他人建立边界,也更容易被别人尊重。
但“过分”在意自己的情绪,可能就意味着无法意识到他人也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一味只顾着宣泄自己的情绪,就很可能伤害到他人。
比如在亲子关系中,妈妈如果常常因为孩子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会导致孩子不知所措,陷入恐惧和担忧之中,唯唯诺诺不敢做自己。会生成去讨好妈妈的假性自体,看上去孩子乖巧听话。实际上内心里可能潜藏着对妈妈巨大的愤怒和恨意。因此也影响了亲子之间本该有的真实的关系。
在伴侣关系中,如果一方过分的在意自己的情绪,那么就会对另一方进行宣泄,也可能会因为被情绪裹挟住了而对对方有很多负面的看法和不满。另一方要么奋起而争要么压抑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关系也很容易走向破灭。
在朋友的关系中,如果一个人过分在意自己的情绪,就会忽视朋友的情绪,一次两次对方可能会容忍,次数多了,可能朋友也会失去耐心和包容,导致两人的关系断裂,因为没有人有义务成为你的垃圾桶。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更重要的是平等,尊重,相互关心和理解。而不是一个人过分的在意自己的情绪,而把周围的人都变成自己的情绪垃圾桶。这样很容易让自己活成被人排斥和孤立的人。
3,在自己独处中
那一个人独处就可以不用考虑那么多了吧,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泄了吧。时间不长自然是可以的,只是依然要注意度。因为独处,意味着你是自己的守护者,更需要自我照顾和守住自己的能量。
过分的在意自己的情绪,任何风吹雨打都直刺内心,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情绪的风暴中,迟迟不能出来,长时间的处在糟糕的情绪之下很可能丧失生活的意志。失去对生活的向往,走向极端。这也是很糟糕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在意自己的情绪,但最好不要“过分”在意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只是我们的一部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如果一直让情绪控制着我们的人生,那可能也是一种很容易失控没有安全感的生活。
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认识情绪,了解情绪,也慢慢的知道在意情绪的分寸在哪里,既不会过度也不会过少。同时也会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有情绪。当然这是一个需要自我成长才能做到的事情。可以跟咨询师和倾听师聊聊这些情绪,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来控制我们的情绪。
🌹希望能帮到你解决一些困惑,有任何情绪问题都可以和我聊聊,祝好~ -
蔷色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挺有意思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我有实际经验。我家娃也是11岁,我平时在家听课,参加读书会之类的,我都是外放,她都可以听到。然后她现在就会经常崩一些心理学的词语出来,比如,她说,你那什么潜意识,冰山,弗洛伊德值之类的,有时还会拿心理学跟我杠。她也自己会看我的一些心理学好玩的书籍。我没有刻意的去跟她讲,我给她讲心理学主要是在积极的方面,更多的偏积极心理学,培养孩子的自信,包容,理性等。有段时间我学了门很不错的犯罪心理学的课程,我就在纠结,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安全,人性的恶是没有底线的。我不希望她太天真。我想了想,又觉得她还小,还是先美好几年吧,我尽自己的努力去守护她,把她盯紧一点,等她大一点了,再慢慢让她了解一点。了解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你在提问中,提到了,给孩子讲妈妈的一些言行不是这个意思,是受自己养育的限制等。这点,或者这类的,我是不大同意给孩子说的。这就有甩锅的嫌疑了。既然父母知道自己的限制,那为什么不自己解决掉,然后以更温和,共情,理解,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而是让孩子去理解父母。这就像是给孩子说,虽然我对你很恶劣,但这不是我的错,所以你也不能怪我,你要怪只能怪你自己命不好。你要是还怪我,那就是你不懂事了。这类的理论讲给孩子,家长的目的是什么?给自己的行为找补,让孩子理解自己?我认为理解父母不是一个11岁孩子的义务,她可能根本没有理解这个问题的能力和心智。如果家长真的意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言行不合理,自己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那就先自己去疗愈自己的问你,学着如何更好的养育自己的孩子。当然,有人也可能说,那孩子已经出生了,我也不能等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了再养孩子吧。确实也存在这个矛盾。能意识到自己有创伤的人,就应该是疗愈的开始。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要刻意的觉察自己的言行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自己有没有被类似的言行伤害过,是不是不应该把类似的伤害加到孩子身上。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时半伙又解决不了,那就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学习一些不同年龄孩子的养育方式,如何去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如何跟他们沟通,有认知有技术,有可以觉察,即便是自己的疗愈没有完成,也能做成熟的家长。让孩子去了解心理学,是为了让孩子心里更健康,所以,我倾向于给孩子一些积极心理学,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那些负面的,创伤的,就不要直接讲给孩子,你可以让他听到,但不要刻意的去让他了解。我有时候听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有时候案例督导也会有亲子关系的,她听到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父母。我就会告诉她,其实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爱孩子,所以也正常。就你的提问,我认为可以去让孩子学点心理学知识,但要明白,让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他们心里更健康,更自律等,而不是让他们去理解父母。他们需要的是积极心理学,等年龄大点了,有更多的自爆和辨识能力,理解能力,再去学一些需要点心理能量的知识。先有甜再有苦,他还能苦中作乐。先有苦,再有甜,他根本没有品尝甜的味觉了。或者顺其自然,你听你的书,他能听到就听到了,他不问你就不做进一步的解释。小孩子很聪明的。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
放~飞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同为妈妈,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一方面你心疼宝宝,坚信母乳喂养好;另一方面你也希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增进与宝宝的感情连接。“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孩子一个养法,针对你的担忧,我们一起来分享探讨:
🌹1.母乳喂养好,但也有时间限制
母乳喂养的好处不仅包括母乳对婴儿的好处,也有助于保护母亲健康,而且对整个家庭、社会都有好处。
比如,母乳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易于消化,可被婴儿机体有效利用;保护婴儿免与感染。
保护母亲健康:帮助子宫收缩到以前大小,减少阴道出血,预防贫血;母乳喂养可减少母亲患卵巢癌的危险,也可能减少患乳腺癌的危险。
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喂养可以促进婴幼儿体格生长、机体功能成熟及大脑快速发育。通常,4—6个月的婴幼儿在喂养的过程中可以开始添加辅食。
而辅食添加则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不早于4个月,纯母乳喂养的足月婴儿满6个月可添加。况且,你提到了自己奶水一直不足(产奶秘诀:营养跟得上 妈妈保持愉悦的心情)。
正确添加辅食不仅可以增加胃肠道的吸收功能,补充维生素、能量以及蛋白质,还能加强婴幼儿口腔的咀嚼能力,促进牙齿的生长,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发育哦。
检查母乳喂养这个大原则没有问题,只是母乳喂养 添加辅食,对宝宝的健康成长会更好。
🌹2.再来看看亲子关系
不难看出你的担心,其一担心不完全是母乳喂养,宝宝和你不亲了;其二,你更担心由奶奶喂养宝宝,亲她不亲你了。归根到底一个担心:担心孩子与你不亲。
首先,无论是你、还是奶奶,都是疼爱孩子的,只是表达和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尤其“隔辈疼”,是因为爷爷奶奶在年轻时忙于工作,没有足够陪伴孩子的时间,一旦“退居二线”帮儿女看孩子时,那种“舐犊情深”更加凸显。
其次,对孩子的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在于质量。比如喂奶时,与宝宝对视、与他说话、多抚摸,都是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即使他不会说话,看似也听不懂你讲的是什么,但他能够“感觉”到妈妈的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给他提供身心健康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这份影响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心理营养》一书有详细的介绍。家庭越温馨和睦、夫妻越恩爱,越有利于宝宝的身心健康成长。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
叶小樱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你好,我是小樱,十分荣幸有机会能回答你的提问~
你所描述的这些行为,与妻子是否出轨确实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但是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不知道我这样说,你能否理解呢?简单来说就是,出轨的已婚女性,可能会存在一些上面的行为举止,但是有你所说的行为的已婚女性,也可能不会出轨。至于你的她出轨的概率,更多地可能会通过你的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说,你看到了她的这些举动,认定她出轨了,从而冷落她,或是对她大吵大闹,以这个事对她进行攻击等等。采取这种做法的情况下,她即使是现在没有出轨,那么她在经历了如此这番的“洗礼”之后,反而会更想出轨,逃离这个冤枉她、打压她、不尊重她情感的人事物。
而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呢?
1、 她把自己和家分离开来,表现出了她对自身独立空间的需求;
2、他表现出的对老公的躲避反应、说老公对家有贡献,但对自己毫无意义,说明了老公对于她是满足到了生活层面上的需求,但情感上的需求似乎是没有被满足到的;
3、她爱看小红书里面的一些暧昧的内容,说明她对情感是有需求的。
如果针对于她的情感需求,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或许不但能够降低她再次出现这种行为的概率,甚至可能帮助提升你们之间的关系。人对于情感上的需要,并不仅仅体现在亲密行为上,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小细节之中。
比如说,在她操劳家务之后的一句感谢、一句关心,也都是能够温暖人心的。虽然,可能有不少人会认为家里人这么客客气气地反而很别扭,但是通过语言去传达你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即使让人感觉到“肉麻”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也是比什么都不传达要好上千万倍的,也是很多人最容易忽视的。
另外,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就是,你照着她喜欢的那些文案,每天发点儿给她。或许也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化学变化。至少从这一举动之中,可以表现出你对她的关注,你对她爱好的“接受”,以及你愿意去陪她。这样的感受对于她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对于这段关系而言大概也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帮助吧。
希望我的回复能对你有所帮助~(*^ω^*) -
阿奕吖 去回答
09-30 回答了:亲爱的朋友,面对老师的针对、父母的不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开心和情绪暴躁,确实是一种困扰,尤其在青少年成长的阶段。这样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以下,我将结合心理咨询的技巧,提供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些困扰。
1. 理解情绪的根源
首先,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当我们遭遇老师的针对或感到父母的不理解时,内心的愤怒、沮丧和无助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到,接纳自己的情绪是自我理解的第一步。试着问自己:
1.我为什么会感到这么生气或沮丧?
2.这种情绪背后是否有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被理解、被认可、被支持等)
记录下这些思考,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感受。
2. 有效表达情绪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方法。许多人在面对情绪时,会选择压抑或逃避,但这通常会导致情绪的积压和暴发。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3.写日记:每天花点时间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帮助你理清思绪,减轻心理负担。
4.与信任的人倾诉: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或亲人,分享你的感受。沟通不仅可以获得支持,也可以让你感到不再孤单。
5.练习非暴力沟通:当与父母或老师沟通时,使用非暴力沟通技巧(NVC)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例如:“当我感到老师针对我时,我感到很沮丧,因为我希望能被公平对待。”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减少冲突,促进理解。
6.调整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CBT)强调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尝试以下方法来调整你的认知:
7.重新框架:当你感觉老师针对你时,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情况。也许老师只是想提高你的能力,或者他/她在关注你某些方面。对事件进行重新框架,可以减轻你情绪上的负担。
8.自我肯定:建立自信是应对批评和针对的重要方法。每天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例如:“我很努力,我值得被理解和尊重。”这些肯定能帮助你提升自我价值感,减少外界的负面影响。
9. 寻找解决方案
当面对具体问题时,寻找解决方案是应对情绪暴躁的有效途径。以下是一些建议:
10.与老师沟通:如果可能,试着找个机会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表达你的感受并询问他的期望。了解老师的看法,或许会为你们之间的关系带来改善。
11.与父母进行沟通:尽量选择一个轻松的时刻,坦诚地与父母交流你的感受和需求。可以尝试使用“I”语句,比如:“我觉得在学校遇到困难时,你们不理解我的感受,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12.寻找适当的支持:如果与老师和父母的沟通没有改善情况,可以考虑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为你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你更好地管理情绪。
13. 学会放松和调节
情绪暴躁往往与压力有关,因此学会放松和调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放松技巧:
14.深呼吸:每当感觉情绪暴躁时,停下来做几次深呼吸,吸气时数到四,呼气时数到六,慢慢地放松身心。
15.身体运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例如慢跑、游泳或瑜伽,这些都可以帮助释放体内的压力,改善情绪。
16.正念冥想:通过正念冥想练习,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情绪,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17. 寻求支持.最后,建立一个支持系统非常重要。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专业人士,拥有一个理解和支持你的人,会让你在面临困境时感到更有力量。加入一些兴趣小组或社区活动,可以帮助你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强社交支持。
结语
面对老师的针对、父母的不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负面情绪,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挑战性的过程。然而,通过理解情绪、有效表达、调整认知、寻找解决方案、学会放松、以及寻求支持,你可以逐渐走出这种困扰,找到更平和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心理咨询不仅是情绪宣泄的空间,更是帮助你成长、理解自己的重要过程。请记住,寻求帮助并不是软弱,而是追求内心平和与幸福的勇敢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