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大海 去回答
12-02 回答了:题主,你好!
从你的描述中感受到你内心的焦虑和无助,同时你有很好的觉察能力,觉察到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勇敢的面对这一点,很棒。
你描述说,是有的观点和生活习惯和你的都不一样,让你感觉到很不舒服,你也没表现出来,因为不想和人起争执,但是由于之前被孤立的经历,你总是感觉他在说你的坏话,你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但是有些时候这个状态让你感觉到很无力,是这样吗?
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的资源,我们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根据你的描述,我的感受给你些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得上你。
首先,接纳和允许。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和我们生活习惯和观念不同的人,我们要学会接纳和允许和我们的不同,不喜欢的话,可以避开,可以远离。
同时我们也要接纳和允许自己有这种情绪,多给自己一些抱抱,多学会爱自己,多尊重自己,建立一定的边界感,这样的话对我们来说也会有所帮助。
其次,调整自己的状态。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也知道你在努力的调整,也知道你曾经那种经历,给你带来了很不好的体验,所以在遇到这种时候会让自己陷入情绪的怪圈中,你也在不停的去调整自己的状态,给你问的抱抱,这也不是你的错,我们要做的就是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你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心理暗示和冥想练习,让自己的内心慢慢的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然后,学会释放不良情绪。
我知道,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只是有些时候会控制不住,这跟你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这个时候呢,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尝试着去释放一定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多运动的方式来缓解这种情绪
最后,寻找外在资源的帮助。
我知道有些事情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如果真的影响你的生活和学习,让你觉得很没有安全感,很不舒服,可以尝试着去寻找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是校外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让他们通过专业的技术深挖你潜意识的根,调整你的认知,疗愈你的内心,让你有勇气的去面对这个问题。
最后的最后,我想告诉你的是,生活之一的都是主动愿意被疗愈的,你不停的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你来到这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已经走在改变道路上了,不要担心,不要怕,只要你不放弃,你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
湘遇成欢 去回答
12-02 回答了: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可以感受得到和这样一位父亲相处起来,确实是比较辛苦的,因为你特别渴望得到他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可,然而他的行为给到你的都是压力,对吧?你说,你总是觉得不理他有些不孝顺,我想其实作为女儿也很难做到完全不理自己的父亲,或许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而不是不理,当你能够理解他,看到他模式背后的成因以及对你的爱的表达,或许你的感受会不一样。理解当然不是让你顺从他,你有你自己的选择,你有你自己的人生,你需要为自己负责,而他也需要为他自己负责,他的情绪和压力是属于他自己的,你不需要替他承担,但你需要去反观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进行合理的疏导和调整。同时放下对父亲的理想期待,学会成长自己的内在,做自己的内在父母。给你的建议是:试着理解父亲控制背后的爱,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原因。你说:小时候他总是把我喜欢的菜留着我吃,自己从不动筷子,姑妈那时候看见了就对我说,你看你爸多疼你啊,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自己的女儿吃,父亲沉默中给我的感觉是默认,这让你感觉到内疚。但或许从父亲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爱的表达,他并不是希望你是内疚的,而是真的希望让你可以先吃好。到了你读大学的时候,为了和男朋友在一起,选择不读书,父亲说你要是不读书,我连活也不做了,也不打工了。或许你感觉到的是压力,那么,作为旁观者,我看到的是他是真的因为担心你不读书而影响你后面的人生,害怕你会过不好,但他并不知道如何与你进行和善的沟通,他只会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逼迫你去继续学习。而这个行为的背后,其实也是对你的爱,只是看似对你是不理解的,实际上是为你着想的。我想,你的父亲就是一位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对你的爱藏在他的行为里,他不是不爱你,只是他爱你的方式,和你期待的方式不一样。因为,或许这就是他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他也依样画葫芦学着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自己孩子的爱。这就是冲突所在,如果可以的话,可以经常和父亲沟通,去真诚地表达出你的真实感受、需求以及对他的具体请求,或许,他很难改变,但是只要开始表达,情感就会在关系流动,他不是一个主动表达的人,而你可以试着成为主动的那一个。2.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也就是自己内在匮乏的部分,自己需要去成长和补足的部分。有一位不善言辞的父亲,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似乎很少被理解、被看见、被尊重,或许,也很少被他认可吧,那么,这样的成长经历的确会让我们的内在有一些缺失,我们的内在特别渴望父亲的理解、看见、尊重和认可,然而他给不了你,如果你继续向他要,显然就会进入死胡同,有很大的挫败感。这就好比你向一个乞丐要一块黄金,而他给了你一碗剩饭,对他来说,他已经是给到你他所拥有的最好的了,可是却不是你想要的,因为他真的没有。所以,我们要看到,其实父亲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也从他那里要不到他自己都没有的东西,但我们自己内在的这些匮乏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这些需求也是需要去满足的,那么,我们需要转变方向,学会向内求,其实,你渴望父亲给你的这些心理需求,都是可以自己给自己的。去练习理解自己、看见自己、尊重自己、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当你的内在变得充盈,当你逐渐补足了这些心理营养,你的情绪也会越来越平和,说不定,你的父亲也会受到你的影响发生一些正向改变呢~3.学会课题分离,将父亲的课题交还给父亲,将自己的课题承担起来,做自己的内在父母,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完全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不需要把别人的课题扛在自己的肩上,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课题。那么,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呢?其实不难,就去看那件事情的直接结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比如,对于如何与父亲相处,你是选择不理他,还是选择顺着他,这就是你的课题,因为,这个选择的直接结果需要由你承担。你可以选择不理他,那么,就需要承担起不理他的所有后果,包括自己的内疚,包括别人的闲话,包括父亲的不高兴等等;你也可以选择顺着他,那也需要承担起这个选择的结果,包括你可能会有压力,父亲会更高兴,别人会对你夸赞等等;当然,你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比如,选择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些事情顺着他,有些事情不理他,这就需要你去进行筛选和斟酌;你还可以选择和他进行一些有效的沟通,说出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对他的具体期待,也听听他的感受、需求和具体期待,从而拉近你们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的深度链接,这就需要你花时间、花精力去沟通,同时也需要去学习和成长,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智慧,并运用起来……总之,答案在你那里,你更愿意承担怎样的结果,那么就做出那个心甘情愿的选择。而父亲自己也会有自己的选择,他也需要承担起自己选择的一切结果,那是他的课题,你无需承担。推荐你看《被讨厌的勇气》《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生命的重建》《非暴力沟通》《自我肯定的奇迹》《自我关怀的力量》这几本书。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
中和听心 去回答
12-02 回答了:你好。
恭喜恭喜!你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这确实也说明了内心变强大了。
推销草莓一件事。你说以前你会买一盒,即使你不需要。以前你考虑到卖草莓的小贩,你会为了他的不容易买一盒。草莓应该被分配到喜欢和需要的人手里。你既然不需要,对于草莓来说是一种浪费,对于辛苦播种、种植、采摘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浪费。我们更愿意让他的草莓发挥到草莓应有的价值。现在你可以坚定的说不,不要。你心里想的和行为是一致的,达到了身心和谐一致的状况,这样的状况还是让自己很舒服的。
第二件事是女教练推荐你买课。你自己还有很多课时,你真的不需要买课。你因为不需要而坚定了自己的行为,这和草莓事件一模一样。你不再推测教练需不需要让你买课,你不再去猜测她的业绩完成没有完成。那些与你无关的事情,不再干扰你,你现在自然而然的做自己。因为开始看重自己有主见,在乎自己内在的心理感受,所以感到非常的自洽,愉悦。
这真的让自己感到很欣喜。我们欣喜的发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长。不仅是头脑思想的成长,还有已经在行为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十分的感慨,你的进步。你已经把学到的知识内化,让内化的知识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让这部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从行动上表现出来。知、情、意达到了协调统一的地步。真棒。
看似小小的两件事情,但是说明的是一个大问题。你已经非常有主见了,你成为了你自己。然后你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你那么看重自己,信任自己,对自己表示尊重,适当的表扬自己。
忠于你自己的内心做事,就会有这样的效果。
这是很大的内心改变,这就是真正的自爱呀。
祝福你!
世界和我爱着你。 -
逆风花似不落 去回答
12-02 回答了:亲爱的朋友,我理解你的感受。你能够意识到自己可能抑郁并且想要寻求帮助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许多患有抑郁的人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的情况而任由其发展下去。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在学校和实习期间都有过一些不好的经历,这些很有可能是导致你现在状态的原因之一。
你提到在中学期间因为内向而被同学欺负以及受到班长的批评,这让你很不开心。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霸凌”,是一种会对受害者产生持久心理创伤的行为。霸凌可能导致自尊心下降、抑郁和焦虑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自杀念头和行为。
你在职高期间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问题,因为内向而不太和同学交流,这可能让你感到压抑和不开心。同时你也提到最近感觉自己情绪低落,总是提不起精神来。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可以改变的状态。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寻求帮助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会觉得这是意志薄弱,但事实上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你说实习的时候感觉好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在新环境下,你得到了一些解脱和舒缓。这表明改变环境对你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影响,所以你可以考虑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积极的场景和人际关系,这样会让你感受到更多的外部力量,进而能够让你产生对自己的内在动力,去更好的应对生活里的困难。
此外,寻求心理咨询也是非常重要和有用的。通过专业的咨询,你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学会更有效的应对压抑和困惑的方法。当然,也可以自学考虑一些心理疗法或者心理技巧的学习,来帮助你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最后,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美好的生活。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一时的失意不能定义我们的价值与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你还年轻有很多时间去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发展兴趣。
-
非知名情感砖家 去回答
12-02 回答了:我认为你完全没有必要为此事纠结。
#01、你们关系并没有那么好
这一点其实你都很清楚,你自言你们并不熟,也只是通过其他朋友的引带在几个月内才有过吃饭和玩耍。尽管在大学期间帮她修过一次电脑,也算不上什么大忙,不至于让你们的关系能更近一步。
所以,以你们这样的关系,人家过生日没有邀请你实属正常。就算邀请了你到场,除了当时热闹一下,聚会过后,也并不会为你们的关系带来根本上的转变。
#02、她邀请的12个人未必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一般还处于学生阶段的年轻人在过生日时,必邀请的也就3~5人,其他的就是关系远一点的了,5~9人属于列席参加,剩下的就有很大的随机性了。
和生日小主当时的思想、动机、需求等都有一定的关系,说不定还有好友参谋的结果。所以她没有邀请你,并不一定说明你和她的关系就在12名之外。
实际上,除了她的好友圈子,别的人是否能进入她邀请的名单,参加她的生日宴会并不是很重要。
以你们的这样关系,参加了也不至于为自己的形象增加荣光;未被邀请也不影响自己人缘的评价。
对于关系不是很熟的人来说,参加别人的生日,礼物的选择,以及在聚会上的待遇,以及以后的相处和自己生日时对方的“回礼”等,都有可能给自己或双方造成不同程度的纠结和困惑。
所以,这样的对自己来说,几乎是边缘性的聚会,不参加很可能是利大于弊。
#03、心胸宽广一些
如果连这样普通朋友的生日未邀请你,都能让你的内心添堵,那以后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会有更多类似的经历惹你不开心。
这实质上是和自己过不去,因为就算是你自己过生日,或者做别的事,也很难做到滴水不漏,让每个人都开心。
我们也很难让每个人都满意,受到每个人的欢迎,这不现实。
做好我们自己,保持好的心态,该来的总会来,不属于自己的没必要强求,强求也没有用。
倘若我们要照顾每个人生活中普通朋友的感受,估计什么正事也别干了,你将会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费与此,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也未必如愿。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建议你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那些与你互相珍惜的人身上,投入在怎样让自己变的更为优秀上面。
人生有三五知已已经是过于“奢侈”了,倘若人到中年,能拥有1~2个知心好友,已属不易。
很多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所以完全不必为眼前的这点交友上的小事而纠结不已。 -
坐看云起🌻 去回答
12-02 回答了:题主,当下好!感恩遇见。
看完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内在的愤怒以及无奈。抱抱你!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1.接纳自己
为什么我们先要谈接纳自己这一个话题呢?因为只有我们接纳和允许自己也有跟父亲类似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我们才能够从这个接纳当中,理解父亲,接纳他。
的确父亲对你的这一种好,感觉是带着目的,希望你能够听从他的安排,满足他的需求,会让你感觉到很大的压力。
现在我们长大了,也会这样对待父亲,希望买给他的衣服,珍惜你的付出,而不是当工服穿。是的,我们的出发点本来是好的。可是我们的付出背后也是有一份期待,希望父亲认可你的选择,看到你的付出。
你不喜欢父亲的这一部分,那么这内在也会抗拒自己的这么一部分,所以接纳和允许自己。允许自己会有这一部分期待,内在会有这样的心理需求。当你接纳和允许自己之后,才会学会成长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接纳和拥抱自己的“阴”,从中拿到资源和力量,阴阳平衡,让自己更完整,更有力量。
2.接纳父亲
接纳父亲,不是认同他这些行为,而是理解他有这些行为。NLP里有句话,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正确动机。这就是他表达爱的方式,他有的就只有这些,从他父母那里学到和得到的就是这样爱的表达。所以他只能这样给到你,因为他不知道还可以怎样表达,你想要怎样的表达。所以他内在匮乏,不是不给你,而是他也给不了你。
他会舍不得,因为曾经成长背景很匮乏,物资短缺,能穿的接着穿,直到穿不了了再换。也许现在白天出去,穿工服多,所以拿出你买的衣服出来穿,顺便让别人知道这是孩子给买的,他养育了孝顺的孩子。
我们不能理解他的有些行为,可以跟他核对,同时表达自己的期待和需求,这样就避免了误会,避免了关系的疏离。
3.学会自我满足
我们会有期待,因为我们内在没有满足。所以我们学会自我满足,我们内在自足的时候,就不会对身边人有期待,也就慢慢走出了这样的代际传承。我们内在富足,付出就不再有期待,而是无条件地付出。允许和接纳他们就是这样子,他们有自己的局限,同时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我们给到的无条件的爱,允许和接纳,就能倒满他们内在的匮乏,他们也就无形中改变了。所以,我们要改变别人,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福你越来越好! -
秋月明颖 去回答
12-02 回答了:题主,你好。看到你的问题,能感受到你在和女友相处过程中的委屈。明明女友说过的话,她说没有,她没有说的偏说自己说过了。你觉得她是不是记忆有问题,也觉得特别委屈。你想通过录音来证明你没错,但是你也知道,显然这样就像在说她错了,她会生气,也会影响你们的关系。
你关注的事情的焦点在于她有没有说过。如果我告诉你,记忆会骗人,你信吗?我们的记忆是有选择的,这个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所以我们会发生,当同一个场景,两个人描述完全不同。面对面说一句话,对方当场反馈这句话的时候,会发生疑惑,我说过吗?所以到底是谁的记忆出现偏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可以达到更良好的沟通。
你们之间的交往,要能感受到对方的需求和真实意愿,否则,你不是在和她交往,而是在和自己想象的她交往。
基于你女朋友的现实问题,有可能的确她自己说过的话忘了,没有说的话认为自己说过了。那么是否有一种可能,她在说的时候没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随口说的,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另一方面,她心里有些话想说的可能也没有能说出来,但是她认为你应该知道。
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对错不重要,在你和女友发生这个矛盾的时候,可能女友更想表达的是,她希望更多的理解。
推荐题主一本书,《共情的能力》,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福你和女友,幸福需要两个人一起经营。 -
武春虹 去回答
12-02 回答了:题主好:
🌴有幸回答你的问题,看上去是对单位来访者的接待问题,让你觉得“没有照顾好”;尽管在理性层面“没有照顾好”来访本就不是你的职责,你的处理方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自己不够机灵”、“做事不够周到”。
🌴从你的文字描述中,我看到的是你对事情的负面评价,“没有照顾好”;还有你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不够机灵、做事不够周到”。回想一下你的日常,是不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时时、处处存在呢?
🌴在我看来,你对待单位来访的态度及处理方式没有什么好与坏,毕竟你不清楚对方的来意,如果是找单位领导麻烦的,且领导是故意不见,你会怎么看待你的处理方式呢?
🌴我看到了你对自己要求高,可能有些苛责自己,当然换个角度看就是: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看不上自己,不接纳自己。你需要转换的思维是:给自己正面评价,接纳自己、爱自己。
🌴可以怎么做到呢?提供以下建议做参考:
1、梳理一个问题:我是谁?尽可能多的写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当然可以邀请周围的同事、朋友以及家人写出他们对你的认识,以确保可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否定自己。
2、每天对自己完成的一件事项给一些口头的奖励,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唤起自信心。
3、那就是在理性层面多做一些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业务水平,把否定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努力改变的行动,然后持续的肯定自己。
🌹试试看,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你。
希望可以帮到你
世界和我爱着你 -
平平淡淡才是真 去回答
12-01 回答了:楼主你好,看到了你的描述,能够理解你的那一种心情,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你在文中所描述的种种现象,也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或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
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拿自己去跟别人比较一下,当自己犯了某些错误,被别人发现过后,被人一的指责,这样会让我们一直陷入在别人的批评之中。
于是,我们每做完一件事过后,总喜欢别人过来评价,期待别人能够给出好的意见。或者看到别人做这件事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我们内心也就慢慢的变成了,他做的都是对的,我们要拿自己做的东西去跟他比较。
然后慢慢的养成了,就拿自己去跟别人比较。
结果比较下来,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越来越大。
这就导致了自己很多自信的地方,一比较下来越来越不自信了。
这是因为,我们喜欢拿自己的缺点去跟别人的优点相比。
这样我们的缺点就被放大了,而优点却看不见。
于是我们也就越来越痛苦。
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喜欢去跟别人比较。慢慢的发现自己没有优点,什么都不好了。
其实,我们需要发扬自己的优点来遮盖自己的缺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跟缺点,在我们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放大自己的优点,通过让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
还有,我们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好别人。
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意见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来评估他人的意见,对自己的影响。
如果别人的意见会对自己产生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那我们就接受,如果别人的意见对我们没有任何作用,那我们可以直接当做耳旁风来对待。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因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好别人。
以上是我的分享。
-
潘钒 去回答
12-01 回答了:题主好,见字如面。虽然描述只有几行字,但能提出这个问题到平台来,感受到你有着细致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嗯,下面咱们结合你的描述,来聊聊这个状态。你说“最近经常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网友分享身边的NPD人格,范围有舍友、对象、同事”,但“对于NPD比较具体且科学易懂接地气的辨别方式还不是很清楚”。——看到这儿,我想了解的事情是:1.如果了解了NPD,你打算怎样帮助这个人群?2.在了解NPD的过程中,你会有“受到NPD影响”这个担心吗?3.万一自己受了影响,是否想过自救的方法呢?之所以提以上这3点,是想告诉你:了解处在某种状态中的人群时,比起从理论上了解他们的症状更重要的事情是先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由这个症状的人群所可能带来的冲击。——NPD的中文名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接地气的理解就是“某种状态的极端化,且理解共情能力缺乏”。(即使稍稍退一步说,他们具备理解力,但他们理解的核心多数是围绕着自己。)所以,正因为这样,我在这儿才需要向你确认“去理解他们之前,是否已经把自己照顾好了”这件事。你在接下来问到“要怎么在生活中辨认身边的NPD人格”,然后“如果家人是NPD人格,可以怎么帮到他们”。——对于这两点,我不建议你去深入考虑过多,原因是:1.NPD是一个在病理范围内的症状,需要专业鉴定。2.一旦将NPD标签化之后,会对咱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影响,所以不宜过度强化,以免引发【刻意分类】和【歧视】。至于这类人群是否知道他们自身是NPD,我选择相信他们具备自知力,只是他们的行为模式相对固化了,【调整认知】这个动作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容易,正因为调整起来不容易,他们会在【升维思考】这件事上有很强的惰性,这并不是他们不想调整,而是他们的确缺少调整的动力。——所以,【舒适区】有些时候是会消耗一个人的斗志的。但这种状态是他们的选择,那既然是他们的选择,咱们就尊重吧,这是他们所习惯的模式,也是他们能拿出的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因此,NPD对于患有它的伙伴来讲,也许算不上一个困局。——咱们换个维度来想,这个症状的很多外显的特点,正好能让那群伙伴在言行上不过多考虑外在的影响,这也算一种【坚持自我】的形态吧。咱们能做到对他们最大最深的共情理解,可能就是【允许】,在“保证了自己的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成为他们所习惯的样子。好啦,以上就是我对这个话题进行的一些分享,希望能为你带来些微与这类人群相处的灵感。好好保护自己,好好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