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官天赐Daygift 去回答
10-03 回答了:您好
看完您的描述内容,对于您现在的感受表示理解。
首先,您在描述内容中写道:“我对我的父母越来越失望了,任何事情情愿憋着也不远跟他们说。”对于父母的失望就像父母教育子女一样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跳过这个话题先说您的描述内容,作为子女如果是以前绝对不允许有对父母失望一说,如今社会思想开放,对于一些事件确实存在对父母失望一说,但也不是全部,而是一些特定的事件。一些学者题材上对这类叫仇亲,现在孩子是越来越叛逆了,对于父母的教育是越来越不愿意听了,甚至有时候对父母的教育表现出他们的仇恨,对父母怀着仇恨和抱怨的心灵,心理家说这种情况是仇亲期。这个时期是孩子成长中会经历的阶段,一旦孩子进入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关注。
1.对父母不礼貌。孩子在以前是很礼貌,对于父母都是很尊敬的,但是在某一-天,孩子却对父母出言不逊,对父母很不礼貌,说的话也是很不礼貌的。在言语中充满了对父母的那视以及不礼貌。没有将父母看做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甚至有时候是会对父母说些脏话之 类的。
2.叛逆。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的话,孩子不会遵从父母的教育。他们对于父母的教育是下会听的,甚至是做着和父母教育不一样的事情和父母唱着反洞。父母叫他们往西,他们就偏偏要往东,越是父母禁止的事情,他们做得越积极。他们不愿意父母来打扰他们的世界,将父母排挤在他们的世界外,
3.对父母产生负面情感。孩子会在生活中对父母产生-些不好的情感, 不管父母干什么,孩子看父母总是很不顺眼的,总是对父母有着不好的评价。看父母的眼神就是看仇人的眼神,只要父母说什么,孩子都是认为不对的,只要说一句就能够和父母吵起来的。 孩子对父母产生很负面的评价,对父母充满了不相信。
相信从您开始对父母失望开始,以上的三个表现您应该也都出现了。
其次,讨厌父母并想远离父母通常是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状态下,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尤其是父母。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可能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青少年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虽然叛逆心理算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可能是一种反常的心理。这也说明了您在后来的标题描述处提到的网络,对于现在的您来说,网络可以让您有独立存在及平等的地位。所以您会更加喜欢网络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讨厌父母却不能否认您成长至今父母付出的您还没有还,从古至今的中华传统就是孝顺父母。《迎风的青春》中袁青山的父亲那一幕所演绎的更说明一切,您的父母应该指比她的父母强吧,那您是不是可以减少对自己父母的厌恶。
最后,您有没有想过,您厌恶父母的同时,您的父母其实同样也会厌恶您,就像《唐人街探案》中的经典台词“你凝视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从这点来说,您的父母更加伟大,他们依然为您提供您的衣食住行,如果换个角度来说,您现在厌恶父母的同时会为他们继续提供衣食住行吗?
附:对于父母教育子女本身也是一个意义的话题,以前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很难记录,如果您现在有了孩子您会如何教育他呢?记录下来看看未来和现在是什么样的。
建议:
1、您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心理师进入帮忙调解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免误会越来越差。
2、您也从您自身上看一下,很多时候您的行为也决定了您在父母眼里是对是错,学会沟通是您必须学的。
以上内容仅限参考 -
坐看云起🌻 去回答
10-02 回答了:题主,当下好!感恩遇见。
看完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对孩子行为的不解和无奈。抱抱你!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1.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家庭教育中讲到,父母是原价,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表现,现在变成了这样。与其在孩子找原因,不如先从自己身上找。
你的描述不长,提到“这种是什么心理状态?是摆烂吗?还是自私?或者是冷漠型?”这些尽管是疑问,都是对孩子的标签和不满。不接纳孩子目前的行为,对孩子这些表现失望甚至愤怒。家长以这样的态度面对孩子,孩子很难去改变,只会继续跟家长对着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不愿跟随家长出门,对家长提出的大部分建议都是拒绝,宁愿窝在家里也不愿出去玩,”能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是排斥,抵触,拒绝的。这也能看到父母对孩子有很多要求,很少尊重、理解和允许孩子,所以孩子也学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父母。
如果父母不改变,把别人家的孩子放到家里养,一段时间时间之后依然会变成这样。所以环境不变,父母不改变,孩子很难改变。
2.孩子的行为
孩子如果只是回避父母,能正常上学,与同学和朋友,以及其它长辈、老师等也有正常的交流沟通,那么孩子问题不大。如果孩子也回避同龄人,在学校受教育也影响了,拒绝跟外界有交流,这种表现持续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建议带孩子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看看。
对于十二岁的女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喜好,不再想被大人安排,而是希望有自己的安排。这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所以孩子不再愿意跟大人出门,对于家长的大部分意见拒绝,说明孩子开始逐渐有自己的主见。她宁愿窝在家里,也不愿意出去玩,是否有容貌焦虑,或者是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以及外貌形象,或者是她在自己的圈子里能够得到她想要的心理满足,那么她就不那么愿意出去外面玩。你后面提到,孩子“不怎么关心父母和家庭成员”,这一点能感受到孩子更多的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也开始有一些封闭自己的行为。只要她的社会功能,还有其他的行为上没有太反常的现象,那么我们是可以先从尊重孩子开始,让孩子逐渐打开心扉,也许孩子就会有所变化。
3.允许和接纳孩子
如果孩子坚持不跟大人出门,宁愿窝在家里,也不愿意出去玩,那么我们可以先允许和接纳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安排。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旅游攻略,提供一些比较好玩的地方,这样也许孩子就愿意主动提出出去玩。孩子对家长的绝大多数建议都是拒绝的,我们在一些小的方面也可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一些体验和尝试。当然在大的原则上,家长还是需要有所把握,跟孩子分析利弊,让孩子参与,引导孩子做选择,减少一些损失和遗憾,这样孩子也能在允许和放手中放下防卫,愿意跟父母交流,尊重父母的安排。
不轻易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而是跟孩子做朋友,那么孩子会愿意跟父母多交流,打开自己,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孩子有今天的行为,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所以想要孩子改变,也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和允许。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福你越来越好! -
逆风花似不落 去回答
10-02 回答了:亲爱的朋友,我能感受到你所经历的挣扎和困惑,这确实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你一直在努力,试图在学校和假期之间找到平衡,但似乎总有些力不从心。你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未来的期望,让你在放假时感到压力巨大,这让你在面对任务时感到焦虑,而手机和食物成为了你暂时逃避现实的方式。你所感受到的孤独,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体验,它让你在人群中感到孤立无援。你渴望与人建立真正的联系,但又害怕再次受伤。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你在社交和独处之间徘徊,难以抉择。同时,你对自己的动力和热情的丧失感到担忧,这让你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不确定和焦虑。你担心自己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这种担忧可能让你更加难以找回曾经的动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你所描述的现象可能与“自我调节失败”有关。这是一种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个体难以维持目标导向行为的情况。你提到的“摆烂”行为,可能是因为长期的紧张和压力导致了心理疲劳,使得你在放假时难以维持在学校时的自律状态。关于孤独感,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你提到的“享受孤独”的想法,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机制。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你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是完全合理的,而你所经历的易碎的人际关系可能与你所处的环境、交流方式或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关于动力的丧失,这可能与“动机理论”中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有关。内在动机是指从内心深处驱动的行为,而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因素驱动。你可能需要探索自己真正热爱和感兴趣的事物,找到内在动机的源泉。现在,你可以试着去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不要对自己过于苛责。你已经很努力了,给自己一些休息和放松的时间是必要的。试着接受自己在假期中的“摆烂”行为,它可能是你身体和心理需要休息的信号。开始试着记录情绪日记,每天花几分钟写下你的感受、想法和行为。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和触发因素,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它们。为自己设定一些小而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可实现的,并且能够给你带来成就感。比如,每天完成一项小任务,或者每天减少一定时间的手机使用。尽管你可能觉得维持人际关系很困难,但试着与至少一个你信任的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这可以是家人、朋友或老师。有时候,与他人分享你的感受可以大大减轻孤独感。如果你发现自己难以独自应对这些挑战,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们可以为你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探索和发展你的兴趣爱好,这不仅可以为你提供放松和快乐的来源,还可以帮助你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你不再孤单。改变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但每一步小的改变都是向前迈出的一步。请对自己保持耐心,相信自己有能力逐步克服这些困难。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周围有很多资源和人愿意帮助你。加油! -
🌟思萌儿🌟 去回答
10-02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思萌儿。总在做好计划后就放弃,那看这个计划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还是为了符合某个标准。
比如,定个简单的健身计划,每天去健身房锻炼半个小时,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可是自己身体受的了吗?如果自己已经几年没怎么健身了,突然要执行现在的这个健身计划,身体肯定受不了。
所以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当下身体所能承受的而非去达到一个什么标准。要达到某个标准也可以但这是几个月或几年以后身体可以承受之后再去考虑的。比如前面的健身计划,刚开始可以是一周有两天时间锻炼半个小时,这样三个月后可以增加到一周有三天时间锻炼半个小时,再三个月增加到一周四天...这样不到两年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每天健身半个小时了。而刚开始就执行对于当下身体来说高强度的锻炼,身体受不了也可能因此受伤,那么本能就会抗拒,放弃也在意料之中了。
另外一种可能是,如果自己顺其自然的去做一件事时,是在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做起来很轻松也很快乐,但当你开始计划去做这件事时,不是顺其自然了,而变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样,这样就可能失去了做事的乐趣,不是愉快的去体验做这件事的乐趣,而是被迫的机械化的去执行一个计划,当然也很难继续下去了。
还有一种可能,想一下小时候自己在玩积木玩具,把积木堆的奇形怪状的,但觉得也很好,这毕竟是自己想要堆成的形状,但此时父母过来了,觉得你堆的不好,非要你堆成一个房子,一辆汽车等规则的形状,你嘴上答应他们,但等他们走了之后你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做,因为那不是你想要的。长大之后你也可能像小时候父母制定计划一样为现在的事去制定计划,但这个计划并不是你真的想要去做的,所以就不太可能去执行。
还有一种可能,你可能喜欢比较无序的生活,太过有序反而让你感到压力,就像衣柜里的衣服,有些人喜欢整整齐齐的叠着,有些人喜欢随便往里一扔,并非他们不会叠衣服,而是他们喜欢这种随性的状态。
...
总之,自己怎么过感觉舒服就怎么过,如果想要想要有所改变,也可以一点一点去改变,比如你写日记顺其自然的话,大概两天写一次,一个月大概15次,那么下个目标可以是一个月写18次就可以,也可以先不必计划哪天去写,顺其自然就好,然后再下个月写21次,然后慢慢的就可以达到一天一次。其他计划也一样,先看下当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一点一点的做出改变,改变的程度越小,身体越容易接受。 -
Selenaxu 去回答
10-02 回答了:十二岁的孩子呈现出不愿跟随家长出门以及似乎不关心父母和家庭成员的状态,咱们不要草率地将其定义为摆烂、自私或冷漠。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概率正站在青春期的门槛之前。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如春日新芽般蓬勃萌发,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独立的思考与见解。
孩子不愿随家长出门,背后或许有着多种缘由。其一,他们对独立空间怀有强烈的渴望。在这个阶段,孩子渴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一方天地,去尽情做自己钟情的事情,例如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聆听动人的音乐,或是投入到游戏的乐趣中。待在家里,对他们而言,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宁静的港湾,能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放松自我,感受自在的氛围。其二,家长安排的活动可能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毕竟,家长与孩子的喜好往往存在差异,家长提出的建议或许并不符合孩子的兴趣点。他们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活动,追寻那些真正能让他们心动的体验。其三,社交压力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外面的世界,孩子可能会遭遇各种复杂的社交情境。也许他们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担心无法应对自如;又或者他们只是单纯地不想面对某些特定的社交压力,从而选择躲避在自己熟悉的家中。
至于孩子看似不关心父母和家庭成员,实则并非如此。这很可能只是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毫无保留、直白地表达感情。他们开始以更为内敛的方式去关心家人。同时,他们也可能正专注于自我发展。这个时期,孩子更多地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成长和内心世界上,这可能会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忽略了家人。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不关心家人,只是他们的关注点有所转移。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加以改善。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和充分的选择权,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家庭活动的决策中来。这样,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从而更愿意参与家庭活动。其次,家长要努力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依据孩子的兴趣点提出活动建议,如此便能极大地增加孩子的参与度,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最后,加强沟通至关重要。家长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同时也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
Selenaxu 去回答
10-02 回答了:关于什么时候必须注意细节以及什么时候属于过分注意细节,以下只是我个人想法,请参考:)
一、必须注意细节的时候
工作场景:
• 在软件开发中,一个代码的错误可能导致整个程序崩溃。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必须注意每一个变量的命名、每一个逻辑判断的准确性以及每一行代码的语法规范。例如,在开发一款金融软件时,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小数点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程序员需要仔细检查每一个数据的处理过程,确保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建筑设计行业,设计师必须精确考虑每一个尺寸、每一种材料的特性以及每一个结构的连接方式。比如在设计一座桥梁时,设计师要准确计算桥梁的承载能力、考虑不同气候条件下材料的膨胀系数等细节,以确保桥梁的安全。
学习场景:
• 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必须注重细节,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实验者需要精确控制各种试剂的用量、温度、反应时间等细节,否则可能会得出错误的实验结果。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也要注意引用文献的准确性、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等细节,以提高论文的质量。
• 学习语言时,注意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比如学习英语时,注意单词的拼写、发音、语法用法以及不同语境下的词义变化等细节,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疗场景:
•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细节。例如,在询问病史时,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细节,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在进行手术时,医生要精确操作每一个步骤,注意每一个血管和神经的位置,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二、过分注意细节(不合理地注意)的时候
工作场景:
• 一些完美主义者在工作中可能会过分关注细节,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比如一位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一个海报时,不断地调整字体的大小、颜色、间距等细节,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忽略了整体的设计效果和项目的进度。最终可能导致项目延期,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
• 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每个人都过分关注细节,可能会导致沟通成本增加,决策困难。例如在一个项目策划会议上,团队成员们对每一个方案的细节都进行深入的讨论,却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导致项目无法推进。
生活场景:
•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家居环境的整洁要求过高,过分关注每一个物品的摆放位置、灰尘的清理等细节。这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生活的质量。比如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打扫房间,对家人的行为也过于挑剔,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 在社交场合中,如果过分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细节,可能会让人显得过于拘谨和不自然。例如在一次聚会上,一个人总是担心自己的说话语气、表情是否恰当,结果不敢主动与他人交流,错过了很多交流的机会。
学习场景: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过分关注每一个知识点的细节,可能会导致学习重点不突出,知识体系混乱。比如在复习考试时,有些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却忽略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的考试大纲,结果在考试中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 在阅读书籍时,如果过分关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含义,可能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乐趣。阅读应该注重整体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过分纠结于细节。
心理影响方面:
• 过分关注细节可能会引发焦虑情绪。总是担心自己没有注意到某个微小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检查和确认,这种过度的担忧会让人处于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例如,一个人在出门前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电器是否关闭,即使已经确认了很多次,还是不放心,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节奏和心情。
• 过分注意细节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对他人的要求过于苛刻,总是挑剔别人的小错误,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和不满。比如在工作中,一个领导对下属的每一个工作细节都严格要求,不允许有任何差错,这可能会让下属感到压力巨大,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团队的凝聚力。 -
壹心理小耳朵 去回答
10-02 回答了:你好呀!有幸看到你的求助,愿我的分享能够给你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从你简短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作为一个职场新人,你内心的恐慌不安,渴望被接纳,被尊重,受欢迎,被鼓励,被认可,被支持,害怕被嫌弃,被否定,被批评……
允许并接纳自己作为职场新人会有这一部分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当你用潜规则来形容自己的职场关系时,你就已经在无意识中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经营自己的职场关系,那就是职场一定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当你有了这样的认知时,你就会陷入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御,你在自己的职场关系中会带有无意识的敌意,攻击性,虽然你并没有做什么,说什么,但你的同事能够感受得到,那么他们可能就会以带有攻击性,敌意的方式来回应你。你说呢?
关系是互动的结果。职场关系更是如此,作为刚入职场的新人,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环境,你在各方面都需要适应,这对你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再加上你内在的一些不自信,你难免就会把这一部分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当然,也不排除职场老人因为自己老人的身份而产生的优越感而对新人有些刁难。
如果作为新人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部分,那么你能做的就是面对老人对你一些苛责,不满,可以真诚而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并表达你需要得到他们更多地接纳,理解和支持,你愿意虚心向他们学习,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同时,作为职场新人,你要有意识地在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后多给予同事一些帮助、支持,以你渴望被对待的方式先去对待你的同事,你对待同事的方式就会引导和暗示他们对待你的方式。
当然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努力的学习,成长自己,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当你的能力足够强,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无可替代的时候,你才会有更多的自信。
我是答疑馆小耳朵莉莉,世界和我爱着你。 -
如是啊 去回答
10-02 回答了:其实,你清楚的知道,发生现在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我心里有个信念,觉得钱会滋生欲望和恶念,也有一些和钱不好的回忆”
信念,是一个人的操作系统。你相信什么,就会做什么,就会实现什么。
你觉得钱会滋生欲望和恶念,那么你在内心最深处对钱一定有抗拒,不喜欢钱,甚至排斥钱。
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一样,你不喜欢一个人,对方会感觉到,你们也不会成为朋友。
在你和钱的关系上,你就会看到,钱如你所愿,远离你。
…………………………………………………
“每次都会因为各种原因突然离职”
离职,就是离开赚钱的地方。突然离职,有可能也不是那么突然,因为你抱持的信念作祟,让你不断的引发各种离开钱的事件。
这样,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以及下一份工作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你都会经历一段收入减少的时间。
你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你的信念,让钱远离你。
所以,你也很难存到钱。存到的钱,会因为换工作以及其他原因,甚至是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没了。
…………………………………………………
其实,在你看见你持有的信念的那一刻,就带来了一个改变的起点。
你把这个操作系统,从潜意识中拖上了水面,让你清楚的看到。
欲望,本身是一个中性的词汇。
比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欲望。
比如,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做成一件事情,这也是欲望。
比如,这个月要赚多少钱,要实现财务自由,这同样是欲望。
只要不过度,没有好坏。过度是什么?比如,一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要在一个月之内赚十个亿。
在你的理解之中,似乎欲望是不好的,代表着邪恶。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小的时候父母跟你说了什么吗?
还是你提到的“一些和钱不好的回忆”,导致了你有这样的信念?
你可以尝试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再用现在的认知,去看这件事情,重新做一个解释。
…………………………………………………
钱只是一个工具。同时,钱也是一种能量的流动。钱本身没有意义。
你觉得钱会滋生欲望和恶念,也是你赋予了钱的意义,赋予了钱的善恶。
如果钱放大了欲望,是因为人放大了欲望。如果钱滋生了恶念,也是因为人滋生了恶念。
你只有把钱当成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不再把自己的好恶,强制的放在他身上,才能开始与钱的和解之路。
…………………………………………………
其实,在心理学上与钱的关系,也是和父母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钱代表着爱。
如果父母是充满爱的人,你和金钱的关系,相对来说,就会很好。
反之,你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修复和金钱的关系。
而且,我们对金钱最初的信念,都是来自于我们父母。你的父母对钱,有什么样的信念呢?
是不是他们对钱的信念,也是欲望和恶念?
…………………………………………………
而且,有些神奇的事情是,在关于钱这件事情上,你只提到了存钱。
这或许也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可是,一个人单靠存钱是富有不了的。
因为钱本身是一种能量,需要流动,有进有出。而流动,会给你带来更大的财富。
而如果你想要更有钱,你就要把关注点放在赚钱上。
而不是紧紧的抱着现有的财富,想着如何留下他们,想着如何不去花。
…………………………………………………
“和每个领导的关系都非常好”,这种好是什么样的?
是工作能力受到他们的认可?是人际交往上和他们比较亲近?
你可以自己判断一下。
领导代表着权威,而最初的权威,是我们的父母。你和每个领导的关系都非常好,说明至少在表面上,你和父母的关系很好。
为什么说表面呢?
你每次都会因为各种原因突然离职,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过于好的关系,让你主动或被动的离职。
家庭和职场,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家庭中讲感情、不分对错,职场中讲利益、钱、倡导合作。
也就是说,你或许是把适用于家庭的规则用到了职场之中。
所以,到了谈钱的时候,你觉得不能谈钱,那是不好的,是欲望,是恶念。
而别人谈了钱,或许你会觉得受到了伤害,选择远离、不合作等方式。
在职场之中找家庭、亲情,注定找不到。当看不到背后的逻辑,你还是会继续寻找,这就是换过很多工作的原因。
…………………………………………………
一次一次的离职,都是在逃离。36岁,是时候面对你一直逃避的事情了。
推荐一本书,可以看一下,《对财富说是》。
祝你好运。 -
壹心理小耳朵 去回答
10-02 回答了:你好呀!有幸看到你的求助,愿我的分享能够给你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性是亲密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性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亲密关系的质量。但性并不是亲密关系幸福的唯一决定因素,比如,有的夫妻可能在精神上的匹配程度很高,这能很好地缓解他们在性关系中的不和谐,而对于一部分夫妻来说,他们双方都不太在意性的重要性。
而如果在婚姻中夫妻双方对待性的态度是不一致的,那么就会给彼此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痛苦,尤其是影响婚姻关系的质量。比如,一方特别在意性关系的和谐,而另一方却总是排斥、回避性关系。
这种婚姻关系中的改变一定是要先从在这段婚姻中感觉痛苦,而且有意愿改善婚姻关系的那个人开始。也就是你不能期待那个还没有在这段婚姻关系中意识到他们的婚姻正面临着危机,他需要做出一些改变的人尝试改变,对不对?
如果你不是当事人,那么你也不能替当事人做决定和选择,是否改变,何时改变都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愿和选择。也就是你如果不接纳他们这种关系状态,那可能是你把自己的一些感受,想法投射给了他们,这是需要你自己去觉察的。
无性的婚姻并不一定不幸福,只是面对无性的婚姻是否是夫妻双方共同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双方都能接受,那么无性就不会影响到夫妻的感情。
我是答疑馆小耳朵莉莉,世界和我爱着你。 -
爱心理学的超姐 去回答
10-02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壹心理的超姐🌻
应该大部分人都体验过被领导批评的尴尬和丢脸。我也一样,我会自己一点时间去难过,但反思之后会选择重头开始。
释然其实一种选择,你是否愿意选择放过自己?
我听过这样一段话:
领导骂了你一句,你记了两天,他就骂了你两天;
你若记了一年,他就骂了你一年;
你若是到死都记得,那这个人就骂了你一辈子。
每个人的情绪和感受都是流动和变化的,亲人也会有嫌弃你的时候,有些对手也有惺惺相惜的时候,你应该也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开始喜欢某个人,后面又不喜欢了,或者开始讨厌一个人,但相处久了反而越来越喜欢。
所以不用太在乎别人对你评价和批评,你大方的放下了,别人也不会在意。🌻
所以你可以先保持冷静,理性分析批评的内容,了解领导具体指出了哪些问题,是工作成果不达标、沟通方式不当,还是领导自己有情绪,无理取闹,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如果你认为批评中存在误解或不完全准确的地方,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与领导进行沟通,但要保持礼貌和尊重,用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同时根据批评的内容,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明确自己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设定可实现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如果觉得自己难以独自应对,不妨向同事或信任的朋友家人寻求帮助和建议。
他们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也能给你提供宝贵的建议。
其实只要我们坦然一点,就可以做到事过不留🌈
祝我们都可以坦然面对生活的不顺,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