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蛙 去回答
3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之前与他谈过恋爱,但因为种种原因分手了;现在在远处看他感觉挺喜欢的,但是一靠近就对他感觉讨厌。远看是初次见面的的欢喜,接近是相忍已久的厌烦,当距离存在时,你只能看到他的模糊轮廓,其余的部分需要你自己的想像,当距离凑近时,你能够看清楚他身上的细节、闻见味道,缺少了想象的空间,有的只是以往相处中不愉快的点点滴滴。在心理学中有叫作“距离效应”,是指时间差、空间差造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差异,一般指对事物美好一方面的认识!类似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距离产生美”、朦胧美!之所以存在,是因空间或时间的错位效应使事物的缺点模糊化产生的效果,再加上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心理,第一视觉或感觉的焦点必定是心里想象虚构的“美好”,而对那些“缺点”在潜意识里被忽略掉!美好是一种享受,而面对讨厌的事物是一种煎熬,在生活不可避免的压力环境下,美好的感受是不可或缺的,人们会看喜欢的电影电视剧,追星,听好听的音乐,喜欢美好甜蜜的童话故事,这些都是追求生活的平衡。所以人们往往有一双善于发现或追求美好的心灵,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如果给与我们充分的想象,美好的事物就会悠然而生。你与他的相处,可能因为距离太近,彼此过于追求完美,在彼此急切的心理状态下近距离相处,由此突然间的梦幻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带来了明显的反观落差,排斥的心理也是悠然而生,矛盾的心理就带来了矛盾的问题,最后得到不愉快的收尾。相处需要距离,距离的拉进需要时间的积累,在长久的相处中寻找到对方更美的一面,习惯包容对方不好的一面,抛弃了一些泡沫般的虚幻,了解到了糖果般的真实,这样的相处应该会更长久而舒适吧。 -
歌来了 去回答
3小时前 回答了:楼主好!💌可以想象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长大,你不可能不累,你也不可能不社恐,你当然会对自己抠门,因为你和妈妈的纠缠太深了——你也不可能不深陷这样的纠缠,因为她是妈妈,你还能怎么办呢?心疼地抱抱你🫂。💌楼主做完描述没有提很具体的问题,题问像是在问:只是想和妈妈谈谈,但妈妈为什么发脾气?📝对这个问题我给出的答案可能对你改善当下的处境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不满,她极度缺乏安全感,无法信任他人可能有善意,她时刻对这个世界深怀恐惧,她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焦虑。所以她想要通过控制一切她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其实她分不清到底哪些是能控制的哪些不是)来降低她的焦虑,对抗她的恐惧。📝而且这些控制是向外的——她自己是好的,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她的不如意全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好人(其实我很惊讶妈妈肯认为爸爸是男人中唯一的好人)。所以人都是靠不住的,只有钱才是唯一能靠得住的。所以钱一定要省,以备不时之需——她万一遭遇困境能救她的只有钱。坏人当然也会觊觎她的钱,连爸爸和你也不值得信赖,所以钱也要藏好,钱的数目对不上了那八成是你们给偷着用了。📝如果控制只是到这里,也许你不会像现在这么累,但她的控制范围比这更大更深——她无法接受和容忍你和爸爸与她的感受和想法有什么不同,因为对她来说意味着她对自己的世界失去了控制,这对她来说简直太恐怖了,所以她需要用愤怒来压制和控制你们——你怎么能那么想呢?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你应该感到……你应该这么想……才对!📝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之所以是“独立的”、有别于他人的,根底上就在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感知系统和意志系统——同样的事物、处境,每个人的认知、感受和想法及意愿不可能完全与另一个人相同。在你被妈妈控制感受想法和行动时,你做的一切都是在背叛自己去迎合她的需求,这是对你心理能量的严重消耗,她在用控制你来滋养她自己,她因此感觉到自己是好的是安全的(相比于允许你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而言)。📝严重消耗的意思是你的时间和精力,你的感受和想法,你的愿望和意志,你的全部能量都在用于追寻和满足她的需求,你的存在意义就是去帮她活出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关于你的一切是被她肢解掉了的——你的一切都投注于她的需求时,你还剩下什么呢?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共生关系——她像一种盘踞在你身心上的藤蔓,靠吸食你的身心作为营养以此存活。📝你觉得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社恐不抠门不疲惫吗?💌你20多岁了,不知道你在读书还是在工作,有没有可能经济独立去过自己的生活?📝如有可能,尽早离开家去独立过活,也许能帮你感觉轻松一些。但其实母婴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塑造了你与他人互动的模式,你想在离开她后就不再觉得累,需要很多很多的自我探索,这个过程也会非常非常累。📝某种意义上你不幸地被塑造成会一辈子都累的人,不是继续被他人吸食而累,就是在自我探索中而累。但后者却是指向自我成长、摆脱他人吸食的,充满艰辛却也带着希望。🔖心理学恰恰在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方面是最能给到自己力量的。愿你早日找到自我探索之路。以上。世界和我爱着你。💕 -
strawberry 去回答
3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好,我是strawberry.从你的倾诉中我看到了你对于母亲对待你的相处模式是很反感的,但是你又默默的忍受着,从你们的对话中,我看到的是你母亲用着“苦情戏码”在让你内疚,也在焦虑的用一些方式控制着你的人生。曾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父亲在教育孩子,说孩子成绩不好是他的错,所以他在鞭打自己,他的孩子看到父亲这样子,哭得很厉害,也跟父亲保证自己会好好学习。这个孩子之后真的就有动力好好学习吗?其实这种内疚式教育对孩子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内疚感,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诸多影响,例如自我怀疑,对自己不够自信等。题主母亲通过不断和题主强调自己的辛苦,通过这种方法让题主知道自己的不容易和爱,实际这种行为是对题主的一种精神控制,她在利用自己的付出在变相让题主要顺从,听从她的安排。母亲的言行总是让我难受,一副我对不起她的样子。● 表达出自己对这种爱的想法母亲是爱自己的确实没有错,但是这种内疚式教育是错误的,题主对于母亲这种方式也是反感的,如果想让这种相处模式有所改变,那跟母亲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也得让母亲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给自己带来的窒息感。让母亲知道不要打着爱的名义来加深自己的内疚感,让自己被迫去偿还她的付出和恩情。适当的内疚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平时忽略的重点,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过度就会影响到我们的价值观。● 陪着父母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先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之后,可以陪着母亲去学习什么才是正确的育儿教育方法,父母通过学习新的育儿知识,在育儿的路上,多反思自己,多思考找到合适自己家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要让内疚式教育变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沉重的包袱,亲子之间,没有谁亏欠谁,平等相处才是健康的,父母要更多选择积极乐观的教育方式,【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为何家会伤人】题主可以让自己母亲去阅读起来。愿我的回答对题主有所帮助,祝好。 -
z曾晨 去回答
4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 楼主: 我是心探教练曾晨。认真的看过了帖子,首先很理解楼主的痛苦。同时,也注意到了楼主你勇敢的表达了直面了自己的内心,并积极的在平台上寻求帮助,这无疑能帮助楼主你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自己,从而调整自己。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快乐。 接下来,我分享我在帖子中的观察和思考,这或许能帮助楼主你有更多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1、探索如果别人认同了自己,给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帖子中有观察到楼主会因为发朋友圈,而没有得到别人的点赞而感受到不被认同,甚至会上升到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够好,还会想起其他悲伤的事。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己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发的朋友圈别人点赞了,而且还评论很喜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得到认同,这是肯定 的。只是我们或许还可以更深层次的探索一下,还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比如:自己是被喜欢的,被接纳的,点赞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而往往这样的探索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我们自己的需要,更深层次的需要。2、尝试用成的人视角重新回顾我们的成长经历 回顾我们的成长经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今天的样子,和我们早年所受的教养环境有着很多的联系。我们可以从我们的经历中去看看自己为什么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呢?在早年的环境里我们是不是也有渴望认同呢?我们可以去看看,在我们小时候如果自己不被认同会面临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回顾,我们或许就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了。然后我们还可以尝试用成人的视角去看看,早年的教养方式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没有不合理的信念和教条如果有,一个更健康的教养方式是什么样的。我们去调整过来,甚至可以用更健康的方式来重新养育我们自己。这样我们就能重新来塑造我们自己了3、探索满足我们需要的方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满足我们自己需要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常有的有二种,一种是寻求他人来满足,二是我们自己满足我们自己。而这两种方式,第一种可能就不太可控。因为外在的人际关系就有很大的不可控性,我们控制不了别人。但是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我们能掌控自己。所以在他人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的是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那么我们自己去认同自己。我们需要别人的认同来看到自己的存在,那么我们也可以自己看到自己的存在,自己去构建自己的内在的评价体系。我们渴望爱,那么我们也可以自己去爱自己了。那么当我们学会了自己去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把自己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到了自己的手里了。我们只有自己补足了自己的缺失了,才能不寻求他人的认同民。我们向内寻求到了自我满足,那么也不会向外去寻求满足了4、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人一生中的课题。我们越是能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我们也就越能停止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而自否定的停止,会让我们减少内耗,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提升自己事,去做自己可以改变的事。而没有自我接纳,我们可以就会一直嫌弃自己否定自己一直陷入内耗的循环而走不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接纳,接纳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那样我们就会一直进步,就会充实就会遇到更好的自己。最后,希望这些对楼主你有点点的帮助和启发。如果有疑问,也可以点击找教练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
金勍 小蘑菇 去回答
5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好, 看到你的文字,首先鼓励你给自己点赞,感谢自己的勇气对不匹配的咨询师说“不”。题案描述中的咨询师,行为不符合伦理、胜任力不足。 面对咨询师的傲慢、评判、贬低...,你隐忍被污名、委屈不安、害怕恐惧,忍了17次之久也体现了你有着很强的承受力。 虽然,文字呈现的咨询样貌不是完整的过程,基于你的描述,我想从以下三个视角陪伴你一起复盘: 一、最初决定咨询时,希望获得什么帮助,即咨询目标; 当初,是什么境况让你选择了这位咨询师? 通常,我们都是带着内心的痛苦,并且在某些事件的促发下,鼓起勇气找到咨询师。作为合格的咨询师(无论哪个流派),首次或者前几次咨询必须关注来访者的诉求,了解来访的背景信息,告知咨询师自己的风格和习惯,询问来访的咨询要求,共同探讨要求的合理性,然后确定咨询目标,并在后续的咨询中时刻检视目标执行情况。 最初的咨询目标在实际进程中需要随着来访的需求情况适度修整。 现在,让我们回到此时此刻,题主尝试定下心来、闭上眼睛,安静的问问自己的内心,最大、最急迫的需求是什么? 二、咨询中发生的事情,是让自己得到了帮助,还是远离想要的目标; 当我们找到最大、最急迫的内心需求,通常这就给我们的咨询目标提供了一个方向。 题主可以回忆一下,咨询中哪些事情(过程)让你内心有被安抚感觉? 是什么渴望,支持着你在那样的咨询环境下坚持了17次?这个问题也有利于进一步澄清自己的内心需求。 提问的答案,将帮助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看清咨询的实际意义。 三、接下来要怎么做,能最大限度保护、关怀自己; 上面两个视角,我们学会分辨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什么对自己有利。 它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选择依据,学会分辨后就有了选择的自由: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获得帮助,只要那对我们有益; 同样,我们更可以选择停止某种方法/阻止某人,只要对我们没有帮助!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麻烦,痛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住,我们的生活只是暂时卡住了,你承受的痛苦不是你的错。 痛苦的感觉是在提醒我们需要做些改变,以便让生活回归正途。 希望上述视角能给题主带来新的动力,衷心祝愿早日走出困境,杨帆启航,掌控自己的生命之旅! -
z曾晨 去回答
5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 楼主: 我是心探教练曾晨。认真的看过了帖子,首先能理解楼主你的那种被消耗殆尽的感受。同时,也注意到了楼主你勇敢的直面了自己的内心,并在平台上积极的寻求帮助,这无疑能帮助楼主你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你自己,从而调整自己,遇到更好的自己 接下来,我分享我在帖子中的观察和思考,这或许能帮助楼主你能有更多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1、理性上能理解,但是情感层理解不了 从帖子中有观察到楼主你提到了 自己是留守儿童,曾经觉得留守儿童即使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和关爱也可以过得挺好。但是现在却不这样认为了。因为发现了自己别人不一样我会极度在意别人眼光,自卑,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样自己会很累。看完这些信息的时候很理解楼主你的感受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对于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一直真实的心理是,理性上能理解爸爸妈妈把自己守在家里的行为。但是在感情上总是理解不了。特别是小时候,因为还没有足够的认知来认识和理解爸爸妈妈的行为很多留守儿童会把爸爸妈妈的行为理解成,他们不要我了,所以才把我留下来的。他们不要我了,是我不可爱,是我不懂事等等。有了这样的心理我们就会怎么样呢?就会容易自卑了。因为我们自己不认同自己了,不喜欢自己了不接纳自己了。当然,这也只是可能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和养育者的养育方式和学校的教育也有关系。比如:楼主你提到了爷爷奶奶觉得钱来之不易,不必要的就不买。那么这会给小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楼主你或许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感受我理解的可能就会是自己家里好像比较”穷“自己家里不如别的家。那么这也会给小时候的我们一种不如别人的感受以及不安。2、去看看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局限 我们先来看看爸爸妈妈,其实为人父母不容易。而且对于爸爸妈妈那一代,可能还是过得很艰难的,吃过不少苦。那么他们的经历就告诉了他们,要追求物质上的需要,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满足过,就会渴望满足,甚至会认为满足了物质需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对于爷爷奶奶那一代,吃过的苦更多了,而且那个年代是挣钱真的不容易。所以往往那一代人都很节省。因为他们经历过没有钱的苦日子。所以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要节约。那么从这些视角去看看家人,有没有多一些理解呢?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局限,也会有每一代人发展的不如意。就比如我们自己,考试可能考不到100分,同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于他们的人生考题也很难做到100分3、尝试补足自己的缺失 虽然楼主你现在还是高一,可能为自己能做的还很少。但是我想楼主你或许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的去满足。我们可以尝试着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我们可以尝试着去这样做那么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探索原生家庭,回顾自己的成长的经历,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自己。但是过去的事情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回不到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事情的看法。去重新解读我们的成长经历比如:从小爸爸妈妈不在我们身边,那么至少我们的独立能力会比较强的,遇到事情我们也会有主见等等。虽然可能没有获得足够的爱,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去补足了。怎么补足呢,就是自己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了,我们自己去补足自己缺失的爱去爱自己。这样我们的人生主动权就掌握到了自己的手里了。4、接纳真实的自己 什么是自卑呢?自卑就是不允许我们不够好。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想要一个理想当中的自己。因为不喜欢和不接纳当下的自己,我们就会嫌弃和攻击当下的自己。而嫌弃和攻击就会让我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内耗。因为脑海里两个声音总是在”打架“把我们的精力都消耗了。那么自然就很累了。有种被掏空的感受。那么我们如何调整呢?就是停止自我攻击,接纳当下真实的自己。我们对自己的接纳越多,那么我们的自我攻击就越少,我们能量就内耗的越少。这个时候我们把精力放在自己可以调整和改变的部分那么我们就会遇到更好的自己,我们就会变得充实和更有自信了。因为我们在进步了。接纳。就是接纳当下真实的自己,允许自己当下的状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上。最后,希望这些对楼主你有点点的帮助和启发。 -
紫雯68 去回答
10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看完你的叙述,非常能够理解你的心情,同样是照顾孩子,老公对自己的父母好像就没怎么关心,也没那么热情,对自己的母亲明显就嘘寒问暖,早上上班也打招呼,自己看在眼里,心理不舒服,真的是人之常情。换作其他人,我相信也会一样的感受。1.承认和接纳自己这种不舒服的感受。是的,遇到这种事,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跟你一样的感受,看到这种差别,我们都会为自己的父母有“打抱不平”的感觉,感觉被差别对待,这种感觉的确是不舒服的,所以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觉。其实人的任何的情绪,都有缘由和来头的。情绪背后其实是隐藏了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所以去探索情绪的背后,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真正的需求。因为不管我们是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我们都是最真实的亲历者。但大多数时刻,我们不愿承认,要么总在逃避,要么压抑它,都是不可取的。所有的情绪,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有时候,恰恰是那些担心、忧虑愤怒提醒我们,需要给自己适当松松绑,解解压,甚至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或转变。2.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这样我要推荐,《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非暴力沟通,被称为爱的语言,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良好的互动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之花在你我之间怒放。可见这本书其实,真的是挺实用的。我自己也用于现实生活中。到底非暴力沟通包括哪些要素,又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呢?首先,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1)仔细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价。比如,你对老公说:亲爱的,你每次上班前也不跟我爸妈打声招呼呢,你跟你妈有呢。(这是自己观察到的结果)(2)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委屈的、喜悦、开心、气愤等等。比如,对老公说:我感到有点委屈,感觉我的父母仿佛你不太在意。(3)说出有哪些需要。比如:我感到有点委屈,感觉我的父母仿佛你不太在意,我喜欢你也出门前跟我父母打声招呼。(4)提出自己的请求。还是这个例子:老公,你出门不跟我父母打招呼,我觉得有点委屈,我希望你也一样在乎我父母,你能否愿意,在以后也出门跟我爸妈说一声呢?(后面就是提出自己的请求)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清楚地说出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用这4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同时,也关切地倾听对方。非暴力沟通适用于,自我对话、与人交谈。自己可以买来看看,或者听书也可以。你可以试试哦。3.学会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当自己心情很压抑的时候,去试着用书写的方式去把情绪释放,可以用纸笔,也可以用手机备忘录,不要在乎语句是否通顺,也不要在乎文采是否优美,自己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一般,当你把心中的不快都写出来的时候,你的心情也会变得轻松不少。还可以适当做一些起蹲,或者练习一些放松训练,腹式呼吸,鼻式呼吸,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缓解自己的情绪。4.平时多体谅自己父母,也要和老公多沟通父母那么大年纪还来熬夜帮忙带娃,确实不容易,父母的爱的确伟大,那么作为子女,自己是最了解爸妈的,老公毕竟不是和他们长大的,可能也就不那么了解,所以自己多体谅老人,多关心老人,老公不问候,自己多问候问候。当然别忘了也要跟老公多沟通哦!祝你天天好心情,父母健康长寿~ -
答疑馆小耳朵 去回答
10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呀!先隔空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能够感受到你因为成绩不好所产生的自卑,对自己的不接纳,不自信。其实,从你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到并不是外在他人,怎么对待了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无法接纳成绩不够好的自己,在你看来这样的自己是糟糕的,是会被嫌弃的,而当你对自己的不接纳又没有清晰地觉察时,你就会在无意中把对自己不接纳的情绪投射到外在他人的身上,认为他人也不会接纳成绩不够好的自己。你说呢?一定要明白,你存在的价值以及别人对你的肯定并不是因为你成绩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这个人。你之所以会把别人对你的好认为是有条件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获得的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是比较欠缺的,也就是父母总是以你所做的事情来给予你更多的肯定,鼓励和爱,这在你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自己想要获得爱必须要变得足够好,自己的表现必须符合父母的期待的信念,你说呢?当你对自己目前的这种状态有了一定的觉察时,你就会在自我觉察力的引导下尝试无条件的爱自己,多给予自己肯定,接纳,理解,支持,不要用自己所做的事情来定义和评价自己。我是答疑馆小耳朵莉莉,世界和也爱着你。 -
温暖六月 去回答
10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楼主!能理解楼主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这个也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是根据每个人对依恋关系的需求度来决定是否要恋爱到结婚生子。说到人的需求,《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里所提到的第一层:生理,生存需求 (低级需要,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第二层:安全需求 (低级需要,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第三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 (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社交需要应用)第四层:尊重需要 (自尊的需要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得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创造力)第五层:自我实现需要 (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这五个层次当中,看看楼主现在处于哪一个阶段,也许楼主已经实现了自己能赚钱养活自己,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解闷,这里说到的需求层次,不一定说每个人必须要达到,而是人们普遍的需求心理是这样的,至于自己愿意达到哪个层次,那是个人的价值观来决定。也就是说楼主对男友的需求度来决定是否要谈恋爱。好的恋爱让人心情愉悦,甜蜜的爱让人幸福,而糟糕的关系,会消耗人,让人颓废。所以没有绝对的事情,认为人这一生还是要谈恋爱,结婚生子觉得有意义的人,可以选择走这条路;认为还是单身好的人,可以选择自己独处的宁静。而我们人生,无论与谁相遇,那都是该发生的事情,有些事躲也躲不掉,有些事追也追不上,单身的时候享受单身的美好,恋爱的时候享受恋爱时的甜蜜;无论哪一个都是人生的经历。最后祝楼主能遇到良缘!我是温暖六月,世界和我爱着你! -
春枫傲雪 去回答
10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男朋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谈恋爱的意义在哪里?不论是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应该是没有比亲密关系更让人成长的关系,因为当亲密关系进入到成熟阶段,磨合的深度与冲突是最大的,过程中彼此会看到真正的自己,到底是投射还是创伤,彼此都能通过深入了解真相的过程中,从内心的防御、挣扎、到坦露心声,重新发现自己,重新认识生活,到最后真正了解亲密关系的裨益之处~而题主的提问,也许是因为看到了亲密关系的效用并不大,又也许是在现代文明追求更多个性主义时代,组建亲密关系看起来,也是非常传统且看不到是必要的性质的时候,这样的疑问就会出现。举例:有一对非常相爱的恋人,终于让关系修成正果进入了婚姻,但是婚后的琐碎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在逐渐应付各种生活压力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沟通,内心渐行渐远,他们逐渐忘记了照顾对方感受,因为就连照顾对方感受也感觉到非常疲惫。 忙碌结束一天时,他们各自卸下担子,内心始终想到是:“这就是生活吗?一成不变的去活下去……”另外的一对夫妻,是有温柔体贴的老公,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当女方的经济能力大于男方的时候,恰好这时家庭的带孩子、婆媳矛盾加剧,男方总是一脸无辜,不知道如何周旋平衡愁苦时,女方就会很自然的想: “结婚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孩子自己带,赚钱自己赚,老公却收入一般,但是无法分担自己带孩子压力,更不会处理婆媳矛盾,这样的尴尬难受的情绪,又向谁发泄呢?要老公有什么意思呢?”情况上虽然有差异,但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的女性生活的都非常不幸福,她们的抱怨和发泄声中也参杂有声东击西的弦外之音,那就是需要伴侣吗?当生活的重担自己都能扛起来时,还需要伴侣吗?需要伴侣做什么呢?假设她们一直无法倾听内心的需要,一直延续这样的想法,她们就会很难走出这样的不满,内心的负面情绪就会愈加增多。而当她们真正的更新思考方式,采取正确的立场,就会发现自己想要的答案,虽然关系中,双方可以各自分工,尽职能,让家庭正常运转,但是他们依然需要来自对方的关心和体贴,也就是需要感受到“爱”的滋养,这是最本质的相互需求。从这里,也就不难了解,古人的结连理,不仅仅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是情感的需要,情感是人们传递感受,分享想法,获得精神共鸣,获得幸福的重要存在,我们即无法忽视这样的规律,也无法去除自身的情感流动。因此,恋人的意义就是在于在彼此忠诚、相爱的过程中,让内心最美好的情感给到彼此,同时分担彼此的痛苦,一起承担生活的压力,而独居的人是很难自己做到的,同时也会因为对方加入,让生命的色彩发生了变化,好似富士山的映映白雪,又向是海面上追逐的海鸥,相互呼应的过程中,成就最别致风景。如何成就一段好的关系?1、先学会爱自己,照顾自己。爱自己、照顾自己,看起来轻松容易,而真正能够做到的人鲜少,原因在于,爱自己就是自律的开始,需要分辨真正对自己有营养的输入,小到生活上睡眠规律、饮食健康,大到为自己照顾好生活上的需要,告别了童年,成年的自己更应该懂得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懂得管理好情绪、充盈自己,这时自己就会发现越发成熟稳定的自己,拥有了生活的坚定和爱的能力。此时,如果遇到任何人,都能不焦躁的为自己甄别一段好的恋爱对象,同时不会只懂用争吵的结束彼此分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能够先冷静自己,带着思考进入问题,让彼此更能聚焦问题核心,让情感得到更多保护,爱的通道就不会受阻。2、学会提升自己,看懂生活。每个人都有自身成长的痕迹,有的人背后是满满的美好回忆,而有的人相比幸福悲伤的记忆更多,但是生活是向前开的,我们无暇顾及太多过往回忆,学会用快乐的表情掩盖内心的失落,只是否定自己,否认自身需要的行为,真实的我们始终需要的是如何学习,提升自己来帮助自己提升幸福感。这时的自己,就会对生活拥有更多感恩与感慨,感谢遇见真正读懂自己的人,可以陪伴自己,一些内心的心里话,有时不讲,对方也能默契的感受到,这正是彼此慰藉,抚平内心伤痛的过程,别人看不见的伤口,在ta的身旁能够得到治愈~却不计回报,是多么美丽的情感呢~3、亲密关系像朋友、像老师、像父母、是挚爱。生活没有形态,所以万千人构成了万千的生活,我们并不需要一定是奢华的生活才会幸福,但是人的情感需要却无法更简朴,亲密关系弥补了每个人的内心空洞,它能填补缺失了父母角色、有时又向慈爱的老师,给你引导,让你看见迷失的自己,同时也会像朋友,彼此尊重却不失温暖,而这样的所有感恩与心动瞬间结合在一起就变为了一生的挚爱,这样的爱的能量一定是巨大的,能够留在记忆里很久,来驱散随时能占据内心空间的孤独感。*因此,不论你是否有遇到这样的一个人,都希望你过的很好~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