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亮的晶晶vv 鲸鱼社工 去回答
7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谢谢你的提问。我看到你内心有两股力量在拉扯,一方面想要看见和肯定自己已经具有的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希望自己可以不断成长和进步。我想在你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是有能力兼顾到这两个需要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听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会全面否定自己呢?如果以上能够回应到你,我想说说我的看法。首先,你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很难看到自己的优点,一部分是来自于我们成长过程中外界的评判、指责,包括家人、老师或其他对幼时的我们很重要的大人;一部分是生命本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会更加容易关注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想要去改善和提升。其次,需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特点,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我们习惯于做区分,哪些属于优点、哪些属于缺点,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区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人是只有优点或只有缺点的,没有某一种优点或缺点是绝对不会变化的,我更想把优点和缺点用“特点”来替换,这个词更中性,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是完整的,都是可以动态平衡发展的。第三,看见和理解自己在做评判和比较时,会产生的想法和感受,不知题主是否会认为“我感到羡慕和嫉妒,因为我看到TA做的比我好,我希望自己也能在这个事情上可以表现的更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的话,是否可以肯定自己积极向上的需求、客观对待他人的建议、全面看待自己做的好的部分和目前做的不太好的部分、自己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有效行动来满足自己的成长需求呢?最后,把这句温暖有力量的话分享给题主:这个世界上有80亿人,最好的你是和其他人不重复的你,用自己的方式去热爱生活,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希望我的回复可以帮助到你。 -
xinli_3440 去回答
7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看了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对你女朋友的爱,因为爱她,所以,所以,希望她不要被以前的事情所困扰,而这个以前的事又都是你的事,是不是这样让你也感到很痛苦?
一个人的过去是无法被抹去的。而你女朋友并没有参与到你的过去当中,而是通过现在的一些痕迹去想象你的过去,并与现在关联在一起,由此给她带来痛苦。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她可能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安全感。
当你女朋友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想象出你以前那么爱一个人,就会激发她内心的不安全感,感受到被抛弃的恐惧。
2、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不足够好。在她的想象中,你对前女友的好,就是表示她不够好,让她无法确定她在你心中的地位。
3、控制心理。
在她的心里,认为你只属于她自己,一旦有别人的出现(看到一些过往的痕迹),她内心就会觉得失控,觉得无法接受,即使这个人已经是过去式,内心依然会非常介意。
基于以上分析,或许能找到帮助你女朋友的方法。或许,真的帮不了,分手也是一种选择。放开彼此,让自己都有机会去寻找更美好的未来。
-
蔷色 去回答
7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看了你的问题描述,看的出来,你非常的不快乐,非常的茫然。在父母眼里,你已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你上大学,考研,考公,端上了铁饭碗, 你的未来会是安稳的,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高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也不会差。所以你考公成功这个结果,在他们看来,就意味着你是成功者。
但你在意的并不只是结果,你更在意的是过程。
在你没有考公成功之前,无论是高中,大学,还是研究生,你都在父母给你的目标下努力。为了考公成功这个目标,你努力的学习,你也只用做一件事就是学习。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而考公的目标并不是在你自己定的,而是父母定的。等你考公成功了,父母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生活了,而琐碎的生活是没有具体的目标的,他们也不会给你定目标了。
其实,他们可能还会给你定目标,比如,赶紧结婚,生孩子。但你今年刚工作,刚考上公务员,他们可能还没来得及。但我估计你也能想到这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
是不是越想越觉得痛苦了呢?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清醒的人都是痛苦的,清醒的人想要改变,但也清醒的人知道,自己并没有能力去改变他人,改变环境,到最后只能改变自己。但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偏要勉强,于是就努力的想要改变他人,结果肯定是撞得满头包,渐渐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和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幸运的话,最后能自洽。可能就是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
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摸爬滚打,需要思考,并不是那么容易得一件事。有时候,我觉得老祖宗那句话很有道理:傻人有傻福。也许糊涂一点,随波逐流一点,一直去追求世俗的快乐,也能减少内耗,幸福快乐的过一生。很多老一辈的人的生存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延续香火,他们把对下一代的奉献看成是他们的使命,他们不会去考虑,我这么辛苦值得吗,只会考虑,我辛苦了,我的孩子就不用辛苦了,我就开心了,我的人生就圆满了。就这么简单粗暴,但很适合他们。
但对于追求意义的年轻人来说,要的永远不是世俗的成功,更多的看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生意义的追求。
当然,知道这些,并不等于就马上自洽了。我只是希望这些能让你少一点焦虑。具体的你该怎么做呢?我来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接纳父母的看法。不要去跟他们争论,不要让他们去接受你对生活的看法。就他们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不会明白你的痛苦,他们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说,你可能不能指望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性的关系。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说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并把他们的经验传给你。虽然这些经验对你来说不适用。
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两代人之间有代沟,而且不止一个代沟,很多的代沟。不能互相理解是正常的,不能改变对方也是正常的。你改变不了他们,他们也改变不了你,甚至你也无法把自己改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所以,就不要强求了。
但你现在的状态是,你痛苦,他们不痛苦,他们会有些烦恼,觉得你不懂事,不感恩之类的,他们认为这是你的错。他们自己没啥痛苦。谁痛苦,谁改变,所以只能你来改变了。
你在问题描述中说,有时候指责父母,诉说小时候的痛苦,他们根本不理解。是的,他们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那就只能接受了,接受彼此就是无法理解。然后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让自己过的舒心一点。
第二,建议跟父母拉开距离。这里的距离包括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如果可以,不要跟父母住一起,自己搬出去住。如果没办法搬出去住,那也要在心理上拉开距离,其实最重要的是心理距离。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了,成年了,父母的经验对我未必管用,我可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听父母的话,并不是不孝。当然啦,也不用跟他们吵,他们说啥,听着就行。至于怎么做,听你自己的。主打的就是一个,我知道你想让我干什么,但我决定按自己的想法来。
可能刚开始父母会很不习惯,觉得你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话了。但这也是事实,你确实长大了,翅膀硬了,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要做啥。是可以不听他们的话。
一次两次不听,他们可能会抱怨你,骂你,你依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不要跟他们去辩解,反正他们也不会听你的。次数多了,他们就知道,你是不会继续听他们的话,他们也就说了少了,他们也就不得不承认,对于生活,你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没办法改变你的想法,只能由你去吧。
主打的就是一个,不带敌意的拒绝。人都是这样,当自己的方法不管用的时候,就会改变策略,或者接受,或者更强烈的反抗。父母对子女,多半到最后,都不得不接受。因为父母在衰老,子女在强大。
第三,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做个规划。特别是你的工作,可能现在对于公务员的工作你是抗拒的,因为这是父母想要的,不是你想要的。但这份工作,在现阶段至少能让你有收入,让你生活规律,每天都有个去处。这也是你做其他事情的底气。否则当你没有收入的时候,可能首先让你慌张的就是没钱怎么办。所以,我的建议,工作,不管喜欢不喜欢,就当是为你梦想提供金钱的支持。
然后规划你的生活,先学习就去学习,但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想干其他的事情,也要有个规划,然后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一点一点的去实现。
关于个人成长,个人规划,建议你找专业的咨询师聊一聊。然后行动起来,唯有行动起来,才能最终改变。
建议你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心理咨询师也存在匹配不匹配的问题,一个不合适,那就可以换一个咨询师。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
中和听心 去回答
8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
你现在37岁了。你自我觉察到会时不时的讨厌妈妈。你非常想和妈妈处理好关系,可是妈妈总是能激起你的怒火。
你37岁,那你妈妈大概是60多岁,是步入老年了。老年人经常会像小孩子一样,特别依赖自己的家人,依赖自己的子女。妈妈每3到5天就叫一叫,说自己生病了。在我看来,好像是一个孩子用捣蛋的方式在撒娇,提醒她的女儿,她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说“你要多看看我,你要多关爱我,你要多和我说说话,你要和我在一起。”
一面,其实非常庆幸的是,实际妈妈并没有什么病。如果妈妈真的生病了,我们就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治疗疾病上。另一面,可是妈妈,夸大事实,本来没有什么病的,她总是说是自己生病了。就像一个小孩子,喊狼来了似的,喊多了就让人感到反感了,确实能激发起怒火。这让你受苦、受委屈了,隔空抱抱你,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慰藉。
我们大家都会时不时的与自己家人有些矛盾争吵,看不惯他们做的一些事。正是因为我们和妈妈的关系亲密,妈妈才敢做出撒娇的样子,我们也敢和妈妈发火。如果只是客客气气的有距离,她也不敢给我们提要求,我们也不敢生气,总害怕一不留神就伤害了母女感情而小心翼翼。
我们在讨厌妈妈的时候,怒火当中夹杂着其他的情绪。怒火是因为妈妈在貌似像小孩子一样无理取闹。毕竟她是我们的妈妈,我们内心里很爱我们的妈妈,我们也不愿意她再受苦,所以她每次说生病了的时候,我们总是很紧张的。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多半就是因为那个紧张。我们担心妈妈真的有一天,会突然离开我们,那是让我们倍感伤心的事情。我们真心不愿意妈妈生病,真心希望妈妈健康。
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因为紧张妈妈的原因才产生的这些情绪。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真的讨厌妈妈,而是讨厌她紧张兮兮的夸大生病事实的做法。我们不想要由此带来的紧张、纠结、害怕的情绪。如果我们错认为自己是讨厌妈妈,我们还会对自己批判→失望→自责等等更为复杂的情绪。
一旦我们了解,我们的怒火是妈妈总是说生病的这件事以后激发起来了紧张的情绪,我们讨厌的是那个紧张的情绪,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情绪的真正来源。它的来源还是在我们的自己内心,我们内心就会被“妈妈说生病”了突然打开一个情绪匣子,那个情绪匣子里面情绪满天飞,我们收不住,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所以我们和妈妈处理关系的时候,要先看到自己的这一部分。我们真正看到自己这一部分了,就会好好和自己相处了。我们和自己相处的融洽,以后不再为难自己,我们就会好好的和妈妈处理关系了。
任何关系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自我觉察。看到自己真正情绪引爆的那个点,就能够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这个世界,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和子女的关系,其实从根本上讲,还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只要我们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就会处理好与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关系。 -
🍑听 去回答
8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我是听。
能够感受到这个困扰已经对你造成了一些生活上的影响。
可能的原因:
1.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插话,但是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我不知道你插话时间点,前期,中期,后期?插话内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场景中你会插话,在与什么人说话的时候你会插话?你是想要表达你对这样事情是知道的?还是想要告诉他们你比他们知道的更多,你很权威。这些我真的不清楚。你也没有告诉我,只是告诉我你喜欢插话。
2.很急很快,慢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不快点,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慢了表达是不是担心就没有机会表达出来了。
3.不经过大脑,其实不是不经过大脑,只是一种感觉,以往的经验,表达了出来,没有给大脑深层加工的时间。插话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插话了而已。如果插话前有所知道自己的念头,就可能有效减少插话的次数,最后变成有意识的插话。(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先知先觉)这都是一个过程哦。
4.插话,打断别人。这也是一种需求,一种被看见的需求,想要被认可的需求。
5.是每个人都想插话,还是只是针对某某人插话?
建议:
1.你的求助已经是勇敢开始的第一步。
2.不要自责,因为你是说的“毛病”这个词语,我感受到了你自己对自己的自责,似乎这个习惯已经影响到了你生活,以及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了。
我是听,一个陌生人,如果对你有用的话,请给我一个温暖的赞赞。 -
放~飞 去回答
8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感受到了你的烦恼及内心的纠结:一面需要婆婆帮忙照看孩子,你心存感恩,也懂得珍惜,另一面呢又不想被婆婆操劳过度引发的情绪而干扰,你只想挤出时间来学习、创作、提升自己。我们一起来看看解决之道:
🌹1.看到你“想要的”及”需要的”
你需要的是: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和创业,而这一点又与照顾孩子是相互冲突的。所以你需要有人帮你照看孩子,而婆婆是首选之人。
你想要的是:无人干扰的学习与创业,但生活在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中,各种关系难免会影响到你,最常见的就是每天不停操劳的婆婆,会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
具体来说,就是你想要婆婆心甘情愿、开心快乐的帮你带孩子。
好了,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你的“需要”和“想要”中哪个更重要呢?如果“需要”重于“想要”,那你又可否在其中做出取舍呢?
付出一点点“理解”和“包容”、接纳和允许,得到更多“实惠”,还是很“划算”的。毕竟你对婆婆有心疼,非常能理解她操持一大家子事务中的诸多不容易。
🌹2.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一种方法不叫方法,两种方法左右为难,三种方法才叫方法。
除了搬出去住,你自己带孩子之外,是否还能想到其他更好的方法呢?
比如请个钟点工,能够帮婆婆处理一些琐碎家务活,花小钱,既能体现你对婆婆的孝心与关爱,又能让婆婆腾出更多时间来照看孩子。
况且,若召开家庭会议成功的话,这笔开销由谁来出还不一定呢。
再比如,孩子已经3岁,可否让他上幼儿园?4岁再去,已晚于同龄人一年时间。虽然家人的陪伴很重要,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同辈的陪伴。
人生有很多课题,尤其对于女人来说更多更复杂,在结婚生子这个阶段,恰巧又碰到职场、事业上升期,该如何实现均衡,的确需要好好总结思考,找到破局之道。
你是要创业的,未来会遇到很多不同“段位”的人,何不把婆婆当成你的“磨刀石”,磨砺你的情商、与不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呢?
当你带着积极乐观、感恩的心态时,会发现:万事万物均可为我所用。🤝《终身成长》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实现你的人生宏愿。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
闪亮的晶晶vv 鲸鱼社工 去回答
8小时前 回答了:同学,你好,谢谢你的提问。你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和团队意识的孩子,你很清楚自己作为球队的一份子,承担着守门员的职责,就需要在比赛中拼尽全力来守护好禁区;同时,你也是一个很有规则感的孩子,严守比赛规则,希望公平的竞赛竞争;我还注意到你很懂得换位思考,相信裁判的公正,理解裁判和老师的工作。你的这些闪闪发光的品质,非常值得赞赏!在你的内心一定也有对社会、对团体、对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我猜是平等的、尊重的、友爱的、等等,这也是激励你不断努力的动力,你渴望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收获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正是因为这种内在动力,当外界有一些不符合的时候,你会非常想要表达和纠正,这是正常的,我不认为这是矫情、多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是因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共同推动才会前进,请守护好内心的这片理想花园。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委屈、难过、生气、不被理解、被冤枉、有苦说不出,进而感到失望,可能还有一点儿自我怀疑。这些是正常的心理活动,它们的出现是想要告诉你,你可以从这里学到哪些经验呢?可以做些什么,为自己、团体、学校、社会的美好未来奉献一份力量呢?最后,很欣慰你能够到平台来求助,因为这里是一个安全的环境,为你的智慧点赞!希望我的回复可以帮助到你。 -
燕归来 去回答
8小时前 回答了:也许你可以参考一下你的原生家庭相处模式,你在其中的感受,以及你现在家庭相处模式中,你孩子的状态,找到你想要逃离家庭的部分原因。
你是迫于冢人的催促及年龄的压力,在先生一家人的讨好下,走进了婚姻。
也就是说,你是不愿意受到家庭的束缚的。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可能你在自己家庭的体验感并不好。
家庭中,最容易受影响的,是家人之间的感情。
你与原生家庭中家人之间的感情如何?
他们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会让你对家这个概念形成什么样的认知?
你一结婚就感觉不舒服,不适应,好像并不是公婆一家人对你不好,反而他们还有点迁就你,是不是?
但是,孩子出生后,他们好像又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这是一种忽视,还是一种对别人的依赖心理呢?
如果家人没什么责任心,可能落到你头上的任务就会更重,这是不是你想逃离家庭的其中原因之一?
这种感觉,你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有吗?
你经历了5天5夜的疼痛,才把孩子生出来,可能你一直在抗拒这个孩子的到来,孩子也许感受到妈妈是不欢迎他的。
孩子出生后,你讨厌他,看都不想看他一眼,家里人刚开始也不想管,那这个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
他后来生病、吵闹、不上学、玩游戏,也许是觉得自己不被爱,才出现各种身心反应和偏差行为。
他在用这些形式,告诉妈妈,他过得不好,需要被关注。
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回过头来,你的养育环境和成长阶段,有没有与孩子有关联的地方?
看得出来,你是个很爱学习的人,也许你在成长自己,你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学习上。
但你的孩子一学习就粘着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没有得到爱的满足,他不能进行情感剥离,强行转移注意力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上。
所以呢,你可以根据以上提示,进行深度的心理探索,找出自己究竟为什么想要逃离家庭,不愿意跟老公和孩子呆在一起。
然后,修复自己,调整关系。
以上。
我是心理咨询师燕归来,祝好!
-
像绪 去回答
8小时前 回答了:很明白题主的烦躁,也很理解。当一件事情成为一种规律的时候,即使很烦,很想摆脱,一旦摆脱后,反而有些不习惯。
其实在题主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中,不知不觉的充当了情绪垃圾桶。刚开始可能觉得是被需要的满足感,慢慢的觉察到会被这种负面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以致崩溃到大哭。
想到要改变这种局面是对的,只不过用的方式,“在公开平台表达过我的不满”,“和她私聊时委婉提醒过她”,没有很好的帮助到自己,导致“受不了了,有次在其他朋友在场的时候,说出了我的不满”,不欢而散。
造成这种不期而遇结果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日常中伪装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用错误的方式挽留自己想要的友情。
就是你非常珍惜这段“从小一起长大”的友情,友情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你来我往的交流,你的一味忍让导致朋友误认为你是他最需要且享受倾听的伙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最好的朋友更应该私下里正面说清楚,这是检验真正友情的最好证明。
可能朋友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没有听出来你的不情愿,一旦人多的时候怼回去,他肯定接受不了,也弄不明白。自然这里面的误会就由此产生了。
为什么我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后,反而会觉得心里不安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觉察到事情的严重性,也低估了自己的忍耐程度,从而导致朋友的关系,迅速的朝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说明边界感与底线的重要性。
学一点心理学知识,让人生多一点理解与宽容。
-
余 去回答
8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余,一起聊聊你的话题。
人们总是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容易产生自卑情结。而实际上,困扰人们的自卑感往往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去展现自己敞开胸怀,就是因为我们在内心已经设定了“内向的人不受欢迎”、“外向才能赢得他人好感”的剧情。因此,人际关系中的烦恼,恰恰是打开了一扇门,能引领我们更深入地走入内心,看清“真实的自己”。
就如题主所写,和人相处下意识自己就是一个卑微的角色,感觉要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比起和他人待在一起,更喜欢一个人生活。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喜欢一个人的生活,是我们内心的什么需求?
我们也可问问自己,和比人相处感觉压抑,如果ta会诉说,ta会向自己表达什么?
我们可以和情绪和解,当觉察到压抑情绪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告诉自己“我在担心什么?这不是事实!”当我们开始接纳自己的情绪,并让情绪流动起来,就不会轻易发生由于情绪压抑导致的行为扭曲。我们也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
题主说到自己讨好型人格,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基于自我评价较低,或者说我们内在力量不够强大。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就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就如题主所说,即便自己内心很拒绝,但还是会答应别人的要求,出去玩也会按照他人的意愿选择别人感兴趣的事。当我们内心不够自信的时候,就会倾向于外界的评价,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需求是什么?即我理想中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试着觉察自己,写写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当写到缺点的时候,试着说“我接纳我的XX不足,我爱我自己”。多次练习你会发现,我们的自信在慢慢建立。
在实际的行动中收集反馈,逐步提升自信,尝试做一些以前想要逃避或不安心的事情,然后感受一下事情的结果和别人的反馈,如确实是正向反馈的话,可以及时给自己一些奖励,如美食一餐,周末出游等,在真实的行动中提高自己实践的能力,积累自信感。自信的行动造就自信的感觉。如果遇到一些他人负面评价,你可以理解其实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投射,也就是拿别人当“替罪羊”的说法,所以你能做的就是果断不予理睬。
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
对于题主所说的强迫现象,我们可以去三甲医院检查,让自己放心。
推荐书籍:《自我关怀的力量》和《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