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
听闻这一消息,想起了2018那段杨永信同志重出江湖的时候我在政治课上同主题的演讲,突然有种老泪纵横的感觉……
但是同样,情况也并不完全像我们想得那样乐观:
正如题主所问“网戒中心还有市场吗?”这其实是我们最想关心,也最希望得到否定回答的问题,但是很遗憾,若是想要达到我们希望的境界——网戒中心彻底失去市场,我们还需要努力很多。
以及,据说,杨永信仍然是临沂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精神心理医生……果然,能坚持了十几年的大佬就是大佬,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网瘾戒除的市场巨大
2018年的演讲,我闲着没事干伪装成了一个14岁网瘾、不孝顺还自残的女孩家长,在360上搜索“网瘾戒除”等关键词,并且对首页的几家机构随机进行人工咨询、网站资料查阅。
得出来的结果并不那么令人乐观,主要的问题集合如下:
1、“心理老师”大多不是专业人士,很明显能从简历杂七杂八一堆培训经历,却连个资格证都没写、催眠沙盘NLP三件套齐刷刷的莫名喜感就能看出来
2、有一家极其过分的机构直接在家长答疑板块写道:“您的孩子一般不会愿意至我们这里进行性格矫正,为了避免引起您的孩子的反抗,我们建议您不要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尝试,可以使用诱导等方式将其带入我们这里,假如您的孩子实在不愿意,我们也可以心理老师、教导主任、教练专车前来接收,来往路费按照公里数合理收费,我们保证不会对您的孩子实行暴力措施。”,假如没有记错,后面还有一句挺欠揍的话“经过在我们这里的治疗,大多数孩子都慢慢醒悟过来,诚心悔过,自然而然地就能明白父母带他们来这里的良苦用心,您不必担心”
除去斯德哥尔摩,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力量能让孩子一本正经地相信父母冷漠地看着机构“非暴力方式”接走他们是在为他们好。
其他的有些遗忘,演讲ppt之类的在旧电脑上,有机会发出来长长见识。
说这些废话是什么目的呢?其实只是想说,现在的这些机构可狡猾可狡猾了,瞧瞧,哪里提到“电击”,哪里提到“戒网瘾”了?只不过是一场“性格矫正”嘛,顺带着把网瘾也戒了,皆大欢喜。
网上骂这些机构变相体罚、教官与学生甚至发生了亲密关系的帖子、回复屡见不鲜,具体真实性无从考证,仅供参考,但还是能从侧面反映出这类机构的害人不浅。
总结来说就是:杨永信倒了,杨信永、牛教授、矫正法王、温和步兵站了起来,他们会誓死捍卫网瘾患者的身心健康、治疗权力,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会放弃一个“盟友”!
其实还是挺尴尬的,理论上说,好像还真的没有对于家长来说,“性价比”更高,用时时间短还比电击疗法等更加效果显著的心理治疗方法——要真的扯一点,杨教授那个叫作行为矫正疗法,也算是咱们心理治疗的一员呢!
只不过,这样的疗法显然弊大于利——对当事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严重者甚至刚刚出医院就自杀身亡——其实在医院就想实施了,可惜找不到机会。
那么,究竟要怎么做呢?以下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〇1、普及发展心理学、基础的教育学知识,以及所谓“网瘾”的真正界定,以免机构故意颠倒是非、混淆概念,这是基础的预防措施,属于第一道防线。
〇2、网络方面现在做得还可以,多多注意避免青少年接触黄暴页面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了,希望网络环境本身就能变得更加透明干净,这也是比较可以实施,并且能降低真正“成瘾”所带来的风险与伤害的方法
〇3、普及心理咨询及治疗,加强市场监管,例如可以弄个专门的资格证,不合格的机构不能执业等等,让家长明白:所谓的“电击疗法”不是最好的选择
〇4、关怀心里有异常的学生,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没能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与快乐,才到网络上寻找慰藉的。
以上的四点其实更多地是在强调“预防”而非治疗,因为真正想要“从本质上治疗网瘾,还不复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看到题主有在关心如何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开一家网戒中心,所以还是就此多说几句吧
首先,其实开一家“网戒中心”是不合理的——假如只是单单“戒网瘾”而不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我们只是换了一个方法,与杨教授何异?
我们需要做的,也或许是我们很无奈地发现我们只能做的只是把父母一起叫来,想办法“矫正”很多父母存在的歪曲思想——“网瘾是孩子的事,打是亲骂是爱,我这么做是为他们好,你们要是不能让我的孩子不玩游戏,你们就完蛋了,孩子你们也别治了,我们丢给牛教授了”,以及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想办法撬开那密不透风的防御机制,明白他们成瘾背后的种种原因。
最后回到题目,扯到底是不是全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其实没什么用处,也没有什么意义,你说不是,我大可以告诉你“那只是他们的防御而已,其实他们潜意识也爱他们的孩子。”,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到孩子们,更有效地让家长们学会“爱”孩子,任重而道远啊!希望题主可以也为此献一份力!
就酱~题主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