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西维娅 去回答
15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
我感觉到你读研有心理压力,你可能并不热爱学术生活,而是更倾向于实际的工作或生活体验。但是出于母亲的逼迫,还是向母亲妥协了考研,考研面临的压力和背负母亲的期望,导致了你内心的压力和焦虑。当有大量负面情绪,出现了殴打自己的行为。
读研期间,也有殴打自己行为的想法,只是碍于羞耻心,也许是怕被嘲笑或者被同学不理解辱骂的缘故,没有付诸行动。
根据你的描述,你觉得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对读研的抗拒以及对母亲的恨意。这种恨意可能源自于你被母亲逼迫考研的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和自我伤害的冲动。也许是初中时也曾有因为成绩不好被母亲责备后而用手捶打墙壁的事件刺激了长大后你,让你产生愤怒的情绪,当愤怒不被合理表达和不被允许表达的时候会自动转化为自责的心理,对自己不满,对自己的惩罚,从而出现了殴打自己的行为。
但是你对于想要殴打自己的想法如何改变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而你又清楚自己对母亲有恨意,你是一个遵守孝道的热人,面对内心冲突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对于如何化解对母亲的恨以及接纳自己。
个人建议:
🍏允许自己恨母亲
对自己母亲有恨,是正常的行为。恨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人类的正常反应。不应该去压抑自己对母亲的恨。允许自己对母亲的不满和愤怒,因为母亲毕竟为把对自己没考上研究生的期望投射到你身上,给予你压力,带给你精神的虐待,你有权利去恨,你有权利表达对自己母亲的不满。
我这样的文字表达也许不被官方平台认可,毕竟很多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恨母亲违背道德。我不这样认为,恨一个人没有错,无关道德,无关羞耻。我认为恨的情绪没有坏处,只要通过合理表达恨与不满,不是错误行为。
🍏理解母亲的行为
母亲的言行举止与她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分离不开。她内心有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你身上,给予你带来心理压力,对于你来说的确不公平,但是受到她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她的指责的言语沟通方式也是源自于她的家庭,她从小耳濡目染形成习惯。你应该也听过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说法,当然孩子的学习和模仿对象也是她的父母。她不是故意对你进行责备,也许她把对自己的达不到自己期望不满投射在你身上,或许她曾经也背负了父母的期望。所以理解她,能够减少对母亲的恨意。
🍎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
愤怒是人类的正常情绪,通常是对不公平待遇和伤害的反应。它可以指向他人的愤怒,也可以指向自己的愤怒。对自己的愤怒就是对自己的不满。当你认为自己的愤怒是不合理的或者被不允许表达时转为内部的自我批评责备,甚至对自己的行为攻击。所以你要理解自己愤怒的情绪,理解愤怒背后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想要获得公平对待还是想要获得自尊自爱呢?还是想要获得自主权和选择权?看见自己的需求,接纳自己的愤怒。它需要你的理解。
🍐管理愤怒情绪的技巧
通过每天的5到10分钟冥想,放松身心,进入平静状态,减缓心率和血压,从而慢慢释放掉愤怒的情绪。或者想象自己鼻子下方有玫瑰或者茉莉的清香,嗅一嗅它的芳香,或者愤怒会消解。
你可以将自己的愤怒情绪通过沟通的方式宣泄出去,寻找一个信任的伙伴,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告知对方,获得情感支持。
通过跑步、蹦极、攀登、散打和搏击等运动释放自己愤怒的情绪。
🍊培养自我同情的心态
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无论是压力也好还是负能量,试着用温和理解自己的语气对待自己,就像对待一个好朋友一样劝解和安慰自己,不要批评自己,不要攻击自己。这样的自我同情心态能够缓解自己内心的负能量。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放弃期待
放弃对自己的批评和不满,放弃背负母亲的期待,做回自己。阿德勒曾提出“自我接纳”的观念。唯有正视自己的平凡与不足,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你觉得对自己苛刻,才能得到认可,其实不是这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完美,而是如何对待自身的不足仍然喜欢自己。例如,当自己做不好或者做不到一件事时,能够接受这样的自己,不批评责怪自己,也不伤心难受,并且愿意努力去弥补自己还不足的地方,并且做的够好。
🍒积极的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可、接纳和尊重程度。在积极心理学中,自我肯定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信心和动力。每天花几分钟时间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可以写下自己的优点、成就和感激之事。这有助于不断提升自信,更好的对抗内心的冲突。例如“我不够好”改为“我在进步”。
化解母亲的恨意和接纳自己需要时间,给与自己一定是时间和耐心,相信你一定会变好。
-
陶陶老师 去回答
16小时前 回答了:看到你的问题是‘’感觉太用力,其实我有点害怕,什么是好的恋爱和婚姻?‘’你的描述,你现在的感受好像是很复杂的,有开心,焦虑,愧疚,害怕。
你有这样的一些情绪,其实你自己分析地很透彻了,主要是几点:
第一,你觉得男朋友一大半是为了你才来出国留学的,对于一个家庭没那么富裕的人来说,他能来你很开心。
第二,他的爱,好像让你对未来有很多的担忧,以后会不会在一起,以后存在的问题,性格差异,文化差异,兴趣爱好,会不会很阻挠。
第三,感觉你们都太用力了,用力到你有点害怕,担心以后不成会不会觉得亏欠于他,同时又觉得不想把自己对恋爱和另一半的需求放低。
我的看法有几点:
第一,可能是因为你男朋友的一些表述或行为,会让你觉得承受了很多的压力,比如他可能会告诉你,他是为了你才来出国留学的,他的家庭经济不是很富裕等等,这些可能一方面满足了你的自恋,觉得有人可以这么的爱你;一方面可能又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压力,觉得自己必须要对他负责,必须要回报他对你的爱,所以好像就生出来很多对未来的担忧,生出来很多愧疚,以后不成怎么办,会不会亏欠他,两个人之间的差异怎么办,好像也不能因此降低对另一半的要求等等。
第二,可能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就好像是被他架上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你觉得自己必须要满足他的需求,可是又担心自己做不到,担心自己会让他失望,同时又觉得自己被他裹挟了,好像是对他没有那么满意,好像更多的是对他爱你的感动而做出的妥协。
第三,可能是因为,你希望能有一种水到渠成的,顺其自然的,松弛自在的感情,两个人能结婚成家,而不是双方都很用力,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与自己对抗,所以好像是卡住在这里了,内心十分矛盾,纠结。
我觉得,不管以后你们成不成,现在先梳理你自己的情绪或感受,看到自己的内心需求。不需要对自己有过高的期待与要求,也不需要裹挟自己。可以通过写情绪日记的方式,找人倾诉的方式,慢慢地梳理自己的情绪或感受。
其次,在与他的日常相处中,慢慢地清晰自己对另一半的需求,慢慢磨合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不需要对自己有过度的道德绑架或评判,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理解自己,看到别人,才是对另一半的最大尊重。
最后,不管最后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请相信自己,尊重自己,信任自己。
我觉得,好的恋爱,一定是关系中的两个人都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互相袒露脆弱,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共同解决问题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祝福你! -
幸福的阿汤 去回答
23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看见你的描述里如果强迫思维期待的是一种被抛弃的验证,也许矛盾里有着被动依恋的需求,矛盾那恐惧被别人落下东西,也许恐惧更多的是一种需求被照顾的期待,毕竟你的男朋友住院,也许在照顾与疲惫的痛苦里,你承受的痛苦感受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在关系里无法达到的期待。这离不开你的男朋友同样也并没有看到你给到他的爱,其实这思维期待就被这情结给诱惑出来,同时朋友来看你们,你去吃饭与医院阿姨拿走凳子产生的害怕遗失东西,遗失的怀疑只不过是一种需要被看见的替代补偿想法,我们下面来看看你的困惑里到底是谁的问题,也许可以帮助到你。
你的男朋友一个喜欢用着冷漠回应的人,冷漠依恋里当然也有着不同的贬低与否定你的内容,你在这样的痛苦里无法识别关系到底是谁的问题,朋友来了!也许你更多的是希望朋友留下来帮助你,但是你压抑着这样的需求,毕竟你习惯了独自一个人来扛所有的痛苦,医院阿姨过来搬走凳子产生的是更多的无助与失落感,思维落下东西同样也是一种恐惧被阿姨嵌入的痛苦感受,你靠着朋友要是落下东西再回来,那该多好啊!
如果说你的矛盾被动依恋里希望被看见,习惯了一个人用着忍让与别人达成关系的肯定感,也许你思维重复思考就像一个孩子,在父母或者养育者的养育过程,他们对你都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只要你达不到他们的满足最好换来的都是一种被贬低与否定,还有更多的是冷漠回应,在这样的成长体验的痛苦也许你看不到情感回应,强迫思维情感隔离只不过是一种不被爱与看见的需求形成的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保护防御,同样你需求产生的压抑最后也只能习惯一个人来处理情绪,靠着头脑思维判断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也许你更多的痛苦不是害怕被虐待关系,而是更多的害怕失去关系,这部分离不开你的养育者给到你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标准来处理人际关系,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需要有着一定道德标准,但是不可能是过度的承受与讨好来处理关系,这样对大家都是一种伤害。
在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里,如果无法看到自己与关系分化能力,同样我们童年成长内化的父母或者养育者对自己的价值与认同感,你同样也会把这样的认知经验当成现实生活关系的全部,重复思维也同样起到痛苦的作用。也许你实在受不了这感受给到你不舒服,你可以试试在平台找一个咨询师或者去医院做一个心理健康检查的测评,这样也许会给到你更多的发展与解决问题的方向。
我们可以用着爱去认识与面对这个世界,同样我们应该从爱自己开始,才有力能是真正的去敢爱与接受不被爱的理由,而不是压抑的认同自己受虐的痛苦感受。愿你早日脱离困惑,召见更好的生活。 -
中和听心 去回答
昨天 回答了:你好。
你的执念很深,但你这不叫变态。你这是同胞竞争的心情很强烈。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天然的存在,同胞竞争的现象。当一个家庭只有两兄弟时,兄弟之间的比较和竞争就白热化了。在小时候,他们竞争的是谁更聪明,谁的学习更好,家长更关心谁,更喜欢谁。长大了以后,他们就会竞争,谁更优秀,谁更能赚钱,谁更孝顺,谁过得生活更好。
假如你在小时候就经历过同胞竞争,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特别的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赢。比如你有个姐姐,姐姐比你大几岁,肯定各方面发育要先于你,能力要长于你,但是你是绝不认输的。你一定要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去弥补先天的时间差。你强烈的想法就是自己要赢,无论如何不能输给姐姐。你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与姐姐有强烈的竞争意识,那么你在婚后就自然的把这种想法带到了婆家。如果他家里只有哥哥和你老公两兄弟,那么你自然要与他的哥哥进行比较,并且想在这种比较中赢得胜利。
像你说的,你每件事情每个阶段都想赢。比如谁先找到媳妇这件事,你家赢了。两家都开始创业,你想你家要先赚到钱,你家要挣得更多。你老公要比他哥哥强,你要比嫂子强,甚至于每一件小事,每一句话,你都要进行比较,你一定要优于他。这确实特别累,特别消耗自己。当同胞竞争意识过强的时候内耗有些大,这是缺点。
同胞竞争也有有利的方面。你老公比他哥哥工资低,你绝不能认输,你要做生意比过他。虽然你专注的是竞争过他哥哥,但是这让你不得不更专注于提高自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你的进步,督促着你的努力。这是一股无形的动力,让你变得更优秀。
比较的时间过久,竞争的意识过强烈,每一件小事情,每一个时间点都要赢,才把自己搞得很累。做生意不如他人,这意味着输了。甚至你觉得你都不能离婚,如果离婚了婚姻就失败了,就意味着你输了。其实,离婚就是因为不适合在一起才离婚,是为了给自己解脱困扰,让自己走向幸福。离婚为什么不能意味着赢了呢?那么人生什么叫赢,什么叫输呢?
赢意味着,你更能主宰自己的婚姻,主宰自己的生活,主宰自己的生意,主宰自己的命运。赢意味着同样的条件下,你能过的更自如,更自足。赢意味着无论他人如何看待你,你都能平静的面对,依然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你无论和谁竞争,都是和自己的潜意识在竞争。只要自己过的洋洋自洽,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当下的环境,让自己的身心舒适,就已经是赢了。赢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赢了他人。比过了哥哥姐姐又怎样,比不过又怎样,都不一定能过好当下的日子。
如果真的想赢,就赢自己,让自己的内心更加的充盈和富足。这种赢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会更稳定,更持久。
世界和我爱着你,你也要爱自己。 -
放~飞 去回答
昨天 回答了: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心疼的抱抱你,做这些事情本身就让你内心充满恐惧和害怕,因此产生强烈的自我谴责了,妈妈对你不理解、同学也无法共情到你,更加重了你的自责。你认为自己变态、做了无法饶恕的事情,已经影响到了你的学习与生活。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学习渠道
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不仅身体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心理也在发生着波浪起伏的变化。比如对性的探索就是属于人生的“初体验”,尤其一些男孩子出现“遗精”现象,紧张的不得了。
缺乏对性知识的了解,以为自己生病了,或者出现了道德人品上的问题,有甚者严重自责到萎靡不振,无法正常学习、工作与生活。
若正确认知这些关于性方面的知识,就能够放轻松,知道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只是,父辈、包括这个社会,对“性”都是持“保守”态度,不能公然谈性,父母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我们成长的年代,连自己是怎么生的,父母都是一句“沙坑里抱来的”敷衍过去。
所以,你妈妈对你的回应也是正常的,因为在她的认知高度里,“性”是“脏的”、未成年人的性冲动或性行为都是不被允许,也是不被接纳的。
只是她的这种回应深深的伤害到了你,让原本对“性”就不懂的你更加迷茫、困顿,无法理解和接纳、无法原谅自己的行为了。
后边你自己也提到了,随着对性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你也得到了“自慰”,知道了一些行为并不是可耻或变态。但,曾经的经历依然烙印在你的内心深处,无法释怀。
🌹2.普及一下:恋物癖是变态吗
恋物癖,指迷恋非生命物体,以此作为刺激物唤起性幻想和性冲动的一种性偏好障碍。
恋物的对象,通常是女性内衣、丝袜、高跟鞋或生殖器以外的身体部位,比如足部。(国际大导演昆汀超级喜欢女性足部,在他的镜头下经常有体现)
恋物癖是变态吗?从医学角度来说,单纯的恋物并非病态,但若构成了恋物者极大的痛苦或对其社交、工作、生活构成负面影响,就会被视为精神障碍看待。
那么,恋物癖成因是什么呢?
恋物的情况一般在青春期显现,恋物癖的成因,目前还缺少定论,结合你的年龄,可能有以下2种情况:
(1)童年的执念
大多数孩子小的时候都会依恋父母,如果父母忙于工作缺乏沟通,孩子会寻找一个物品来替代父母依恋的情感。
而这种依赖,慢慢会转化成对物品的一种性欲化、情.欲化的体现,最终形成了恋物癖。
(2)过渡性客体
简单举例就是:像断奶后的小朋友,只要含着奶嘴就能安静下来。借助异性贴身内衣,能够激活你的性幻想、性冲动。
🤝基于以上,
1、寻求正确途径学习了解性知识,建立正确的性观念,从而正确理解自己之前的行为,无知者无罪,在摸索的过程中实现成熟与成长;
2、加强体育锻炼,将多余的一些能量(荷尔蒙)得以释放,有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再次聚焦在学习上。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
古道西风瘦驴 去回答
昨天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题主的文字很让人心疼,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
中国式父母最擅长的或许是谦虚和自贬,作为自己的孩子,可能也很难让父母在外人面前很傲娇的说出来自己的孩子多优秀,这个或许不一定是题主父亲的两面性。
题主从别人口里听到父亲说的话,不知道有没有找父亲求证过他说这句话的初心呢?古人就开始奉行谦虚,别人夸自己时自己会觉得自己不咋样的表达方式,直到今天可能也没有较大的变化。
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问题,80%是沟通不畅问题,即使是亲人间的相处也不能默认对方对自己了如指掌,如果我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假设对方是这样,可能大概率要失望。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不扫兴的父母,即使是父亲真的这么说,题主或许也不必太难过,不排除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自私只考虑自己的父母。
题主或许需要意识到自己介意这件事,会不会是觉得这件事的结果颠覆了自己对父亲一直以来的认知,所以感觉信念感坍塌了呢?如果是可能确实让题主很难接受。
题主有没有开诚布公的和父母谈一谈自己决策的依据呢?还是只是说了结果他们不能理解全貌,所以有什么误解呢?
【改变之道】
★认识到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跟父母相处的模式,孝而不顺或许会让题主减少对父母态度的在乎。
★尝试开诚布公的尊重他们的知情权,供养一个研究生对普通家庭来说并不容易,爸妈不说可能并不代表他们不累,题主或许可以试着跟父母分析自己选择的依据,让他们减少顾虑。
★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有些人不表达可能是他不擅长表达,并不意味着他认同,但是那些被压抑的感受总需要有一个出口,在特定的场景下脱口而出或许不奇怪。
★有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题主在与人相处中或许谨慎一些没啥坏处,但是一个人对我们的好如果不是出于关爱那一定有所图,题主或许可以问问自己,自己身上有什么值得对方惦记的,或许会让题主减少过度怀疑。
★打破信息壁垒,不假设父母一定支持或者理解,试着坦诚的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和计划,或许会让题主更松弛,说不说是题主的事,父母怎么想是他们的事。
★对外来的信息有所顾虑,三人成虎,信息或许会失真,别人跟题主说的未必就是父亲的本意,当我们辩证的看问题,所以会减少先入为主的评价。
★尝试向父亲表达自己听到的,并告诉他自己的感受,题主父母愿意花钱让题主读到研究生,本质的推动因素应该是爱,题主或许不必因为一件事就彻底否定父亲,这或许对他不公平。
★跟父亲共识自己的期待,自己想要他支持,但也尊重他的感受,或许有助于题主打破误会,构建信任。
推荐阅读《非暴力沟通》,《共情的力量》。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祝好!
-
仄隅 去回答
01-22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仄隅
关于“情绪一低落,大脑当中就出来一个小人贬低自己,怎么办”这一问题,我们先试着缕清思路找到问题脉络。
首先问题出现的情景是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让心情变得不好的时候,问题的形式我们将所有的问题通通归咎于自己,我们称这种观念为罪责归己,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最终结果是让自己陷入负向循环之中愈发肯定责任是自己的,进而导致情绪更加低落。
“心情好的时候,身边也都无事发生的时候,这个小人就不存在,就算存在,它说一些不好听的,我也会给它怼回去。”现在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尝试将在心情好的时候做法移植到心情不好的时候,但现在的问题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与证据,其实现实证据一直存在只是当时的我们被罪责归己的观念占据了大脑,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只关注到那些你认为“合理”的能够证明自己错误的想法。
现在我们可以尝试在陷入到情绪低落的状态时,试着用纸笔记录下自己脑海里这个小人说过的话,这里请允许这个小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而我们只负责中立客观的记下内容。当现实陷入到内耗并感觉委屈难受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呼吸、身体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这几种方式中的一种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平复让大脑获得解放。
在情绪平复之后,我们可以拿出之前记录的内容逐字逐句的找寻反驳的证据,并使用醒目的颜色水笔在纸张上记录下我们找到的用来回怼的证据,当我们再次陷入到情绪低落的时候,小人再次出现并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拿出记录有反驳证据的笔记去正面回应ta的问题,并采用能够稳定情绪的具体方法让自己放松下来。
倘若这个小人提出的问题是之前没有见过没有经历的我们便再次记录下来,等待情绪稳定的时候我们通过阅读书籍、课程或是提问求助等方式找寻能够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从更深层次疗愈觉察自己。 -
古道西风瘦驴 去回答
01-22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题主的文字很让人心疼,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作为局外人很难给题主定义孰是孰非,但希望我的建议给题主一些启发。
题主或许可以试着觉察下:
~题主老公和自己在孩子爷爷没去世之前,关系怎么样呢?是比较好还是中间产生了一些什么误会导致矛盾激化呢?
~题主当初看上老公哪个点了呢?现在这个点还存在吗?婚姻里有很多责任,委屈等,容易让我们忽略对方的优点,看到对方的缺点。
~题主在婚姻里感受到幸福感和踏实感了吗?还是觉得因为孩子不得不在一起呢?如果是前者,或许可以等冷静下来后再决策,如果是后者或许不用,支离破碎的双亲,未必比单亲让孩子感受更好!
~《知否》里说看人要看一个人的最低处,题主觉得老公的最低处是在哪里呢?自己能接受吗?如果不能,或许需要慎重考虑。
~题主对好老公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题主老公对自己为父为夫的责任怎么理解的呢?丧偶式婚姻可能并不是因为不顾家有不良嗜好。
~题主现在还在情绪头上吗?如果是或许不适合现在做决策,如果不是,题主或许可以想想自己想离婚和不离婚的原因,让后再决策。
鞋子合不合脚或许只有脚知道,题主或许需要先想清楚自己对对方的期待和彼此磨合的可能性,再决定关系的走向。
【改变之道】
~题主可以试着梳理下,除了双方家庭的干预自己和老公本身的感情怎么样,是可以互相迁就和扶持,还是总是盯着对方的不足,如果是前者或许过好自己的日子更重要,如果是后者建议慎重考虑。
~给自己一个不离婚(非孩子原因)的理由,比如对方对自己的好是否值得自己给对方一个机会,如果答案是否,可能建议题主慎重考虑。
~不管是恋爱还是婚姻,都是两个独立的人互相靠近的行为,题主或许需要尝试了解对方是否高敏感以及对方的行为底线自己是否能接受,如果接受不了,题主或许需要慎重考虑。
~尝试把在一起和离婚的优缺点各自列出来,并加权打分,有助于自己从局外人的角度更理性的看关系,然后再决定。
~试着觉察彼此的性格和差异,是否可以磨合和包容,与对方在一起或许是失去一部分的自我包容和磨合,也坚守一部分的原则不妥协,这样或许有助于关系进入动态平衡。
~尝试练习成长型思维去看彼此的关系,如果对方总是外归因和抱怨,或许不利于题主解决问题让关系进入新的平衡,题主需要慎重考虑。
~如果无法和睦相处,题主能否让关系保持距离呢?题主的父母劝离,本质或许是题主老公的态度让题主父母觉得题主不幸福,但是对方对自己好不好,题主或许更有答案。
~认识到我们无法用同一种方式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题主或许需要跟老公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如果彼此想关系继续,彼此需要做出如何的让步和调整,双方互相靠近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有必要,题主或许可以要求彼此一起求助心理咨询师。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法让关系进入新的动态平衡,题主或许需要慎重考虑彼此的关系。
推荐阅读《非暴力沟通》,《假如婚前我知道》,《如何拥抱一只刺猬》,《如何正确的吵架》。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祝好! -
湘遇成欢 去回答
01-22 回答了: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你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小人”,这个小人其实就是一些质疑和攻击我们的想法,是的,它们只是一些想法,不代表就是事实,而之所以,这个小人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出来,是因为“情绪窄化效应”的存在。 所谓情绪窄化效应,是指当人处于情绪的控制下时(比如恐惧或者愤怒),关注点会急剧变窄,容易盯着某个细节或某个点,视野和认知都会变窄,为了满足当下的内心需求,就会放任自己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神经生理学家发现,处于窄化状态的人,体内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驱动自己发泄欲望。也就是说,处于窄化效应下的人,很难阻止眼前所有的冲动,会被身体和情绪本能所控制,越是想利用理性去抗拒和克制,越容易适得其反。 所以说,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也会变得消极,因此,有句话叫不要在情绪化的时候做决定,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当我们在情绪化的时候,是不理智的,那并不是真实的你自己。 那这个时候,该如何处理呢?1.对于这个“小人”,不必和他纠缠,要知道他并不是你,允许这些声音的出现,就像观看落叶流水一般,当你能够允许他出现,只是观察,不认同、不跟随、不压抑、也不纠缠,过一会儿他就会消失。实际上,这个小人就是我们的一些负面的想法,而想法并不代表就是事实,它们只是我们大脑的产物,你也发现了,当你状态好的时候,你能够很快让自己恢复过来,不受这些想法的影响,但是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由于前面提到的情绪窄化效应的存在,我们的认知会变得狭隘,我们的理性也会暂时休眠,我们开始认同这些负面的想法,甚至会觉得这就是真的,也会认为这就是自己,自己和想法融合在了一起。但想法就是想法,情绪就是情绪,它们其实都不是我们的本质,我们的本质是比想法和情绪大得多得多的存在,如果想法和情绪是天空中漂浮的一朵朵云彩,我们就是那云彩背后平静的广阔的蓝天。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想法并不代表事实,也不代表就是我们自己,它们是会流动的,我们需要让它们流动起来,而允许它们出现,就观察它们,而不是去跟随、去认同、去压制或者与之纠缠,研究表明,当我们以这种观察的角度去允许自己这些杂乱的想法自然流动的话,只需要几分钟,它们就会消散。你可以在这种时候,闭上眼睛,然后退后一步,站在观察者视角,看到前面的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些具体的负面的想法,你看到是自己有一些想法,而自己并不是这些想法本身,那么,我们就可以和想法拉开一些距离,就能够逐渐实现认知解离;你还可以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之后,静静地去观察这些想法,当一个想法出来之后就想象把它放在了一片树叶上,让它随着流水流走,每出来一个都把它放在树叶上飘走,这样想象一会儿,就可以让这些想法流动起来,渐渐地,你的情绪也会变得更加稳定与平和。2.还可以采用“转念”的方式,重新拿回自己对自己想法的主导权。我们自己才是想法的主人,但要想成为想法的主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经常进行练习的。这里推荐给你一个“转念”的方法,下次,当你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试着做一下:第一步,当你又觉察到自己进入这种状态之后,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状态对我有帮助吗?我想我们的回答基本上会是:没有帮助。然后,你需要把你的呼吸带到自己身体拥堵、紧张的地方,让自己稍微放松一下,并且决定改变这个对自己没有帮助的状态。下定决心改变很重要,这意味着你启动了自己的有意识的觉知。第二步,我们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既然这种状态对我来说没有帮助,那么,我希望拥有怎样的状态?”你可能会说,我希望拥有一种平和的、智慧的、对自己接纳包容的状态。第三步,继续问自己:“假如我拥有这种新的状态,我会体会到什么?"你有可能会说,我会体会到身体的呼吸是放松的,我的眉心是放松的,我是微笑的,我会更多地鼓励和信任自己……其实这个时候,咱们就已经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了,也渐渐找到了行动的方向。第四步,带着新的状态去行动。也就是你感觉到自己轻松地呼吸,带着微笑,带着对自己更多的接纳包容、鼓励信任去行动,你会发现,你的情绪也会渐渐好转,思维会渐渐变得开阔,那个小人也不再那么有力量了。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
赛西维娅 去回答
01-22 回答了:题主,你好!从你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你情绪的波动。你情绪大起大落,难以控制,与你的原生家庭影响密不可分。每个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它会深刻的印在你的脑子里。一个家庭氛围的塑造对孩子非常重要。你描述你的父母经常吵架,那么你的性格会变得敏感和防御。你说你学会了察言观色,为了避免挨打,你会开启防御机制。如果你的父母在争吵过程中相互谩骂指责、攻击,被波及的你会潜意识里默认他们的行为,你会变得容易发怒和容易攻击,情绪不稳定,很难控制,甚至你自己都在文字中提及到你自己喜欢看血腥暴力书籍,这说明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你,你会认为吵架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互殴等暴力方式解决。潜意识认为通过暴力发泄自己愤怒的情绪。比如你自己在出租屋的摔打衣服骂骂咧咧,是不是与你父母吵架的样子非常相似呢?在经历过童年时期的虐待与情感忽视事件,因为过于你防御和警惕,你会变得不信任人,例如你的朋友很少,给外人的印象是一个善良体贴的形象,甚至在你亲戚面前伪装听话和懂事的样子。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能让你放松下来展现真实的自己。如今长大的你也会把童年时期遗留的情绪问题带到职场。作为医院的规培生,你面临的职场环境可能存在压力和不公。作为规培生的你与病人的互动需要极高的耐心和专业性,同时还要应对各种奇葩同事和领导,这些都可能导致你感到焦虑和愤怒。当你愤怒的情绪无法合理表达会转为悲伤的情绪,也许童年时期愤怒的情绪不允许被表达出来,它会转化为以令人接受的情绪流露出来。愤怒转化为悲伤,情绪替换的背后,无法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愤怒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愿望,期盼现实终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当这种愿望无法实现时,愤怒可以转化为悲伤,也许潜意识觉得自己不该爆脾气,所以自责哀伤。个人建议:🍎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失控感是一种常见的反应。不必过于自责或恐慌。需要理解情绪失控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不是一种客观因素,包括周围环境带给你的压力,童年心里创伤等因素。所以理解自己,给自己缓冲的机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找到安全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避免威胁自己的身心健康。通过书写日记的形式,将你的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有助于你理清思路并缓解情绪压力。或者通过写作和其他艺术形式创作表达情感,可以是一种有效的发泄方式。或者,你可以与信任的伙伴交流分享你的感受,可以获得支持和理解。🍐自我情绪调节技巧调节自己的情绪是防止情绪失控的关键。深呼吸和冥想,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压力。每天花几分钟进行这些练习,可以有效改善不稳定的情绪。壹心理平台有冥想的课程内容,你可以在空闲时间联系。瑜伽能帮助你释放体内的紧张情绪。🍓保持合理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情绪稳定。确保充足时间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比如饮用荤素搭配的营养食品,可以让你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情绪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或者这些情绪会在未来某一天开始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你并不孤单,总有人乐善好施助你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