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去回答
6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可偏偏我们又无时无刻不处在人际关系中,因为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和他人发生联结。我是心探教练余,试着和你交流一下常换工作的话题。
可能是害怕建立关系。如果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里,关系环境让我们一直都没有安全感,有很多的不喜欢、讨厌、指责和忽视等等无法信赖和依靠,充满了敌意的体验。这些经历的关系体验常常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成人,会一直扩散到其他各种关系里,总让我们担心甚至觉得周围的关系环境充满了不安全和敌意的感觉。
因为我们对关系的感觉,常常受到我们内在对自己、对他人的感觉的影响。比如说,当我们感到身边的人际关系不安全,甚至充满了敌意。当这些情绪被压抑,不被允许感受和表达,我们会感到焦虑不安。就如题主所写,不是工作的内容我不喜欢,是我一进入工作环境就告诉自己可以离开。
可能是我们在害怕失败。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做得不够好,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就会暴露,可能遭受批评和指责,甚至面临自尊心的受损。因为离开,就不用去面对“达不成”的挫败,也不用去看“不够好”的自己,于是我们潜意识里面选择了离开。
可能是一种表达反抗和攻击的方式。我们的童年或许被父母严厉管教或过度控制,长大后容易出现抵触心理。因为小时候的我们无力反抗父母的控制,只能遵守服从,于是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内心深处是有愤怒的,生命力和情绪得不到释放。所以给自己退路,可能是这种能量的变相释放,是一种伪装的反抗和攻击。
也可能是我们的身心疲惫了,厌烦了。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承认这种感觉,但是我们行为不会骗人。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陷入了一种既不想将就,又害怕结果,导致心情不好的循环,身心会有疲劳和烦躁,就如题主所写,甚至有一点不顺心我就会想,干完这周就走。
我们可以尝试调整心态,放下对自己完美的期待,过往的成长经历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一生,生命是一段长跑竞赛,接纳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
当我们工作中有情绪波动时,可以试着对自己说“这些都是我的想法,我现在很好”,然后轻柔地把注意力拉回来,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打开自己的感官,把注意力的空隙填满。我们也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
我们可以尝试寻找资源,可能我们习惯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其实找资源要比找问题难得多。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多问问自己,我还有哪些人可以寻求帮助?我还有哪些事可以选择?我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利用?
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你,而且已经令你内耗焦虑,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容易。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
最后我们还要稳定内在,接纳自己,在接纳的基础上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去做当下的事情,保持身心合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自己。
推荐书籍《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放~飞 去回答
20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感受到了你因为自己的“拖延症”而烦恼,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或损失,但你也想有所改变。针对这个话题,我们一起来分享探讨:
🌹1.带着“标签”而长大,就像被下了“诅咒”
如你所说,从小就被父母家人说你是“磨蹭的”、“拖拉的”、“慢的”。
每个人都习惯用自己的人生观和感受去衡量一个人或一件事,我之蜜糖彼之砒霜,他们眼中的慢,对你来说也许已经是快了。
于是,在这样的“标签”下,父母对你的评价,逐渐内化成了你对自己的评价:我是磨蹭的,我有拖延症。
🌹2.拖延有很多种原因
比如害怕成功(从小不被肯定,缺乏配得感),或害怕失败(因为失败遭受过批评或惩罚),或追求完美(没有足够的把握不敢去做),或能量不足(在其他地方消耗了太多能量)……
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看看是出于何种原因的拖延。有所觉察,才会有所改变。
🌹3.允许和接纳
这一点你做的还是很好的,自我接纳,无论好的不好的,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只有你自我肯定、自我接纳,才能达成自我和谐,不再纠结,不在意他人的评价。
我们一生,最终不过求得4个字:心安理得。
你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的慢,这是属于你的节奏,与他人无关。
你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人对你的建议与评价,并做出改变:太慢了,快一点别拖延。
总之,选择权在你手中,无论何时你都是有选择权的。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
微生墨殊 去回答
20小时前 回答了:很现实也很长远的考虑。每个人的人生的活法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尝试,思考,寻找到适合自己的
对于大众普遍来说,都会劝说,要享受生活。这个当然是正确且正向的,并且人人也都在为之努力,但它有个前提,就是解决了生存问题
一个靠低保活着的人,或者每天为了生计发愁,入不敷出的人,劝他享受的活着,是不讲道理的。这样的一个生存状态,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比起“指导”他应该学会享受,不如先解决生计问题。不管是捐钱,还是帮助他寻找公益机构帮扶,或者“授人以渔”,都比和他探讨哲学问题来的实在
如今大多人是脱贫,但不是小康和富足。所以虽然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但是依旧需要为日常开销奔波。那么比如享受的活着,在意当下更重要。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是可以尽可能的劳逸结合,寻找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消遣,在努力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有些快乐的事,也是个盼头
当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后,自然可以选择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听听音乐会,到处旅行,潇洒购物,享受世界,做自己喜欢做的一切,怎么开心怎么来就好。
以上是经济和现实被迫让我们决定自己目前的活法。当然也有一部分精神层面的。
有的人的贫瘠是内在的,那么需要的是丰富内在,从内而外的享受生活,放松自己
有的人的局限是天生的,喜欢一成不变,顺其自然,那么就可以选择不去突破现有生活和状态
精神层面的活法是个人的选择。无论贫穷还是富贵,自己怎样想,谁也管不着。所以自己想明白就行,或者自己不愿意想明白也行。
所以“过日子”也好,“享受生活”也好。各有各的舒适和好处,自然也各有各的反面。
我们可以多梳理,整理日常现状,了解自己,找到心理和现实都行得通的方式进行生活。当决定后,不用受他人的干扰,自己的人生自己体会是自己接受的,愿意的,就是最好的。反之,也不去干扰他人的选择
我觉得好的东西他人未必觉得好,对方弃之敝履的或许我视若珍宝。相信自己,尊重他人足够了
过日子也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享受的部分
享受生活的方式也可以仅仅只是过好日子
希望人人都可以不被推着做出自己的活法的选择,不用屈服于现实,也不用为了某人而违拗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活法的选择只是当下,不是终身。未来仍有改变选择的机会,即便当下只能选择自己不喜欢的活法,将来也会机会可以重新选择进行改变,无论怎样,活着才有机会做选择和改变。 -
古道西风瘦驴 去回答
20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我们会沉迷一些事情,或许都是相应的事情给自己带来一些价值,比如情绪价值,某种理念等,尝试看到当事人内心的需要,或许一些事情就变得不奇怪。
幸福和美满,可能要看是基于谁的评价,婚姻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是否幸福可能外人说了不算,只有自己才有发言权。
当代人其实逃不开的话题是孤独,那种孤独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有句话说: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或许是你在我身边,但却在玩手机。当自己的关系止于世俗的美满却没有灵魂的交互时,可能比较容易让一些情感孤独的人转移注意力。
当代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可能也会让我们陷入快餐节奏的沟通,减少直达灵魂的关心,作为老人,如果自己的孩子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或者不适应退休后慢下来的生活,也会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让自己转移注意力。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除非特别有钱不差钱,那些会打赏的人或许是因为对方满足了自己的某些需要,比如价值观,情绪价值,知识传播等等,当我们被满足时,可能更容易进行打赏行为。
有点像我们点赞,当我们看到一些直击灵魂,或者是引发共鸣的内容,我们也会忍不住点赞,关注支持等等,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共鸣感其实也是需要之一。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确实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慢慢被我们重视起来的课题,走进老任亲人的内心,或许会让他们更能感受到被关爱感,减少电子产品的情感依赖。
保持旁观者心态去看对方的行为,有些事我们可能只能止步于猜测和分析,无法给出答案,但是确实可以引发一些思考,比如多一些关爱,多一些互动。
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一些动机,以己度人,或许会让我们对对方的行为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减少评判和指责,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和干预别人的生活,但是从别人的经验里学习,对自己也是一种帮助。
警惕被骗,可能也要看一下主播的内容针对的是某个群体某类心理,当家人没有外人关注当事人时,当事人愿意花钱可能就是一个不太奇怪的事情,及早关心和干预或者有助于避免家庭财产损失。
推荐阅读《共情的力量》。
祝好! -
湘遇成欢 去回答
20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虽然你的描述不多,但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你的艰难,似乎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忍受这些艰难,你想知道是活着“过日子”还是“享受生活”,实际上,结合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我觉得或许都是在“过日子”,但真正会享受生活的人,不会把过日子当成一种任务,而是会体验其中的乐趣,并且能够更多地创造生活中的美好和温存。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活着很艰难,是因为真的艰难,还是我们给自己太高的期待,给了自己太多的压力以及一个又一个需要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呢?记得在五年前,我没有经济上的压力,老公很爱我,我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很多朋友都羡慕我,觉得我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而那时,却是我人生中感觉最糟糕的时刻。也是在那几年,我觉得活着很艰难,但我的艰难并不是因为生活真的艰难,而是我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虽然家里有钱,但我觉得我需要靠自己去赚钱;虽然我能很好地照顾家庭,但我完全否定自己的这部分价值,觉得只有自己去读了博士,当了大学教师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虽然我会尽力去做好家务,但是我会因为婆婆的不满意而自责很久,觉得自己真的很没用,连家务都做不好……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并不是生活很艰难,而是我对自己的期待太高,对自己有太多不合理的期待,而且,我每天会给自己安排一个一个的任务,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也是给自己安排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我觉得这是过日子,但其实,这会让生活充满压力,总是把关注点放在这些需要完成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上,却忘却了生活本身的美好。后来,当我调整了自己对自己的期待,给自己减压,把那些额外的压力都不压在自己的身上,就去做自己能够做的,多给自己一些正反馈,多体验生活本身的美好,而不是跟随头脑,活在无休止的压力之中,我发现,其实,真正地过日子,就是在享受生活。2.不管是怎样的境遇,我们都可以选择,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在艰难之中,其实蕴含着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度。生活会有不顺,也会有一些困难,但也会有美好与幸福,也会有希望和值得期待的人和事。其实,能够束缚住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是可以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记得以前我也很烦每天需要去做饭、打扫、陪孩子,还要学习、工作、不断成长,但如果人生没有了这些,其实也就没有了乐趣和意义,我们的人生就是因为要解决这些日常的问题,就是需要去经历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才组成了我们精彩的人生经历和意义。是的,生活会有艰难,但也会有意义和乐趣,两者相伴相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更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度。正如我在这个国庆假期,因为在老家,但也需要工作,婆婆为了帮我节省时间,会主动帮我洗衣服,给到我她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我感受到她的关心、支持和温暖。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可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接纳生活中会有困难,但也要看到生活会有美好与幸福的部分,也会有希望和值得期待的人和事。3.享受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活在当下以及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工具——每天记录生活中的三件好事,来帮助自己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自从开始学习和体验正念,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地享受生活,正念说的是有觉察地,不评判地在当下。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活在头脑中,总是担忧未来活着懊恼过去,却因此一次次错过在当下的美好。实际上,过去和未来只是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幻象,生活的实相只在当下,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也只有当下,我们也只需要去活在当下,当你能够活在当下,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你会体验到生活本身的美好,也就能够跳出头脑,真正地体验和享受生活。此外,我还会通过每天记录三件好事的习惯,来帮助自己提升对生活幸福和美好的感知,我已经坚持记录六年了,这已经让我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以前,我遇到事情总是去想不好的部分,而现在,我总是能够去捕捉到其中的积极和美好的部分,整个人的状态会比较稳定,心态也会更加积极。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每天睡觉前,回想一下今天的三件好事,你可以记录下来,也可以只是回想,这个需要坚持记录,才会有效果哦~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
李迪☀ 去回答
20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李迪,感谢遇见。
家人的欺骗和伤害辜负了你的信任。他们对你发泄不好的情绪,在你厌恶反感时贬低你pua你,而且说这是是为了你好。小时候你就十分迷茫自厌。现在他们承认是为了自己开心故意伤害你时让你万分厌恶。父母虽然对你是放养模式,但也算是帮凶,现在对你的好,也只是为了防老。你知道后很沉默,戒备心也越来越重,无法信任任何人,很冷漠。 看到了你的不易,给你一个拥抱,能感受到你的痛苦和想要改变的决心,不想自己因为别人变得面目全非,只是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十分棘手。
确实有了这种经历以后,亲近的人为了自己开心而伤害幼小的你,还说是为了你好,那是父母还是帮凶,现在对你好也是为了防老,对于任何人来讲,都很难信任他人吧,但难得的是你不想自己因为他人变得面目全非,这一点值得点赞,那看到你对于父母对你好只是为了防老,你沉默了,当时的你是什么感受,是否觉察这种感觉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当你觉察出自己戒备心特别重,不信任任何人,冷漠时,你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会心疼自己吗?能够理解和接纳自己这种不信任他人的感受吗?同时你说还想抢救一下,那你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呢?想获得怎样与他人的信任和亲近呢?
当然,上述的讨论只是一些其他角度的思考,如果有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方面,可以选择忽略,这只是一些假设。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你的感受和需求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以便更好的理解自己,接纳自己。
面对过往的创伤与信任的崩塌,你所表达的痛苦与戒备,实则是对安全、理解和接纳的深切渴望。让我们再次尝试,以更细腻的视角,深入探索你的内心世界。
在经历了言语暴力与情感操控后,你对世界的不信任感,是对安全感缺失的直接反应。这种对伤害的警觉,是自我保护的本能,但也在无形中筑起了高墙,让你在人与人之间感到隔阂。
你提及的家人行为,无论其动机如何,都深深地伤害了你的心灵。在这样的背景下,你渴望的不仅是外在的和平,更是内在的和谐——一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无需解释或辩解。
面对过去的伤害和信任的破裂,重建信任和亲近感确实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并非不可行。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式,希望能帮助你逐步克服戒备心,学会再次信任和亲近他人。
首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探索,识别并处理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伤害。学习自我安抚的技巧,如冥想、日记写作,让心灵有喘息的空间。
其次,要学会明确个人界限,学会说“不”。这不仅是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伤害的手段,也是向他人表达个人价值与需求的方式。
尝试从微小的信任开始,比如向朋友分享一些非私密的信息,观察对方的反应。逐步扩大信任圈,但切记,信任的重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耐心与时间。
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与他人建立正向的互动。无论是通过兴趣小组、志愿服务,还是简单的日常交流,寻找那些能够给予您理解与支持的人。
试着去通过成就、爱好或个人成长,不断强化自我价值感。记得,你的价值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而是内在的、不可剥夺的。
你的经历,是勇敢与坚韧的证明。每一步的前进,无论多么微小,都值得庆祝。请相信,时间与努力会慢慢治愈创伤,让心灵重归平静。你并非孤独,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故事,理解你的感受,与你一同前行。相信你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拥抱更广阔的温暖与爱。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记得,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你值得拥有美好的一切!🤗 -
古道西风瘦驴 去回答
20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人都会有个群的需要,题主和其他室友作息不同,习惯不一,会担心长期相处对自己不利,其实是人之常情。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能成为密友和合群,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为敌人,题主不必过于焦虑。
而且作为过来人,大学里即使关系不够亲密,但是也都会想顺利升学不挂科的,同学们也不会故意去孤立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毕竟作业,考试等可能都要依仗学习成绩好的人,这样想题主会不会没那么焦虑呢?
有句话说: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作为特立独行和别人行为不一样的又特别在乎别人评价的人,或许会比较敏感,担心自己不合群从而产生很多衍生的顾虑,当题主认识到自己顾虑的心理时,或许会有助于减少焦虑。
聊不来不等于会闹掰,平时以礼相待,做事有原则和边界,笑脸相迎,别人其实也不太会故意针对,除非我们破坏了别人的边界,让对方觉得下不来台。
尝试认识社交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当我们清楚自己要维持怎样的人际距离时,或许会减少对自己行为带来的的负面影响的担心。
人的精力其实是有限的,我们很难既要又要且要,题主选择考研本身或许就意味着抛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人际关系,也减少一些维持不必要的人际关系的成本,当我们清楚自己的取舍时,或许会对选择更坚定。
我其实上学时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室友间也有过一些边界冲突的时刻(比如作息,值日等),但换个视角想想,有冲突意味着有需要和边界破坏,试着看到它背后的积极意义,会让我们更愿意面对冲突。
其实冲突本身也并不可怕,冲突意味着我们有需要和重新谈判的需要,会让我们重新构筑关系,进入新的动态平衡,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冲突后如何缓解冲突,有个人说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吵架不可怕,吵完倒杯水,或许更容易让彼此聚焦事情,减少情绪沟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大专其实要彼此迁就的只有几年时间,题主或许可以尝试从更长远的将来看现在,或许会有更清晰的取舍。题主虽然不想主动迎合,但是对方的话题抛过来时,题主也可以给予认真的倾听,或许会让关系更融洽。
尝试树立自己的边界,对别人触碰底线的行为试着温和坚定的说不,对方知道题主只是对无关社交不感兴趣,并不是软弱可欺,也会减少被欺负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人我之间》。
祝好! -
江海蓝 去回答
22小时前 回答了:你非常勇敢和坚强。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和痛苦之后,你还能够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去追求自己的愿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从你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你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对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亲戚的阴阳怪气、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漠视,以及班级里的小团体霸凌,这些都让你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助。关键是你的父母还没有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你正向引导和支持,同时还对你进行但打骂,使你的情况犹如雪上加霜。
但你要明白你父母并不是不爱你,只是用错了方式,更不懂如何去爱你。
现在的你,虽然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心理问题,但是仍然感到没有活下去的欲望。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过去的经历给你带来了太多的伤害和痛苦,以至于你似乎感到世界上除了仅剩的一点责任和义务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因此才会如此厌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你的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心理创伤和压力导致的抑郁情绪。抑郁情绪会让人感到无助、绝望和没有价值感,从而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动力。
在与家人的关系方面,你的处理方式很成熟。虽然他们曾经给你带来了很多伤害,但你依然能够出于责任与他们虚与委蛇,这显示出你的善良和大度。不过,也不要让这种关系过度消耗你的精力和情绪。你可以适当地保持距离,给自己一些空间去疗愈和成长。
对于你的计划,再寻找两年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就离开,我能理解你的这种想法,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再慎重考虑。生命是宝贵的,即使现在你觉得没有希望,但未来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你会遇到一些让你重新热爱生活的人或事。
你既然想要改变,就说明你在潜意识里还不想结束掉一切。你现在的世界就如永无止境的黑夜,你希望能看到一束光,然后跟着那束光,前往新世界的大门。
所以只要我们弄明白对你而言,那束光是什么?你的黑夜就会被照亮。
首先,想一想你当初的理想。你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可能你现在的学业并不能让你去成为一名专业的医生。但是你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考取一些证书,当一名心理医生呢?你自己就患有一些心理疾病,你也说了当初一位心理医生让你感到了一些温暖,那么如果你成为一名心理医生,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这些经历去温暖更多的人呢?这不也是从侧面实现了你的理想吗?
退一步说,即便当不了任何专科的医生,那么如果你做自媒体,通过一些激励人心的做法,让更多的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的温暖,让他们看到曾经抑郁的你是如何坚强的一步一步前行,从而去鼓舞更多像你一样的人,不也是一种救赎他人和自我救赎吗?这和医生的使命不是殊途同归吗?
其次找到新的方向。不妨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着手,去感受一下做什么自己最开心快乐,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去提升自己,将它做到最好,然后去看看新的技能可以为你带来什么机遇。
要知道一个人如果能让自己的兴趣成为职业,那是非常幸福的事。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要你的方向对了,就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再加上适当的推广与宣传,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当你成功的时候就会增强自信心。感到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变得有意义,同时还能为你带来财富。
从你的话语中感受到你在为别人付出,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因此无论是你将赚到的钱给你的父母,报答他们养育之恩,还是进行公益捐赠,帮助更多的人。都会激发你的使命感,让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会让你有更多的动力去拼搏奋斗。
想象一下,如果你坚持下去,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生活其实并不像你现在看到的这么糟糕。你可以去尝试一些新的活动和爱好,结交一些新的朋友,拓宽自己的视野。也许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地方等待你去探索。
其实人生就像是一场游戏。它的乐趣在于不断的去挖掘,去发现。即使一开始你的角色没有选对,但只要你耐心的去理解这个角色,去掌握这个角色擅长的攻略,就更容易获得成功,从而享受到另一种玩儿法所带来的乐趣。所以之前的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后你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以及方式去生活。
不妨换一换目标,换一换心境,甚至换一座城市去让自己获得新生。就当以前的自己死掉了,现在一切重新开始。带着前世的技能与记忆,重新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乐趣。
有没有想过其实你的世界之所以一片黑暗,不是因为你的世界没有光,而是因为你从未睁开过眼睛。而当你睁开眼睛,光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够走出困境,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
余 去回答
昨天 回答了: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
先来说说比较。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但人与人的比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
或许我们并没有立志“要做No.1”,但不知不觉中,似乎被比较的“无处躲避”。就如题主所写,但是看到身边没有自己努力的人一幅胜券在握的样子,心里很不舒服。
被比较者和自己越相似,我们体验的比较感越强烈。因为相似的经历让我们觉得明明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凭什么他们比自己好。而本质上,是比较者我们主观上感受到了一种不公平,于是你每一次看她们,都好像在看自己的失败。
确实,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我们容易看到,或许也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就如“冰山理论”说到,你看到的冰山永远是浮在海面上的十分之一,或许人家的起点和你不同,或许人家的优势你没发现,或许人家的努力你没看到…
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所处情境不同,很多时候往往是比较为我们带来无形的焦虑和压力。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告诉我们,你是你,他是他,别人在实践他的人生,你不必追寻脚步。
再来说说归因。心理学上有个归因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会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况、工作难度、运气好坏和外界环境”等六种因素,按照上述理论,归因可划分为三个维度:稳定性、控制点和可控性,个体的归因类型会对他们的动机和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高考失败,我们倾向于归因哪些因素?自己学习能力弱?自己考试运气差?如果我们想到这些维度,就可能会失败内归因,从而责备自己,对自己有羞耻感。
其实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虽然这次高考落选,但是一次成败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或许是题型有点偏,或许是整体难度有点高,如果我们想到这些维度,就可能会失败外归因,从而就会看淡结果,因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呈现更好的结果。
对于类似的事情我也有亲身经历,当年考驾照的时候挂科,若是把它归因于自己协调能力差,那就会产生自责和羞愧,反之若把它归因于那天下雨视线模糊,影响水平发挥,那就会重建信心,准备下次顺利通过。
由此可见,失败外归因,会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既是一种自我防卫,也是一种信心恢复。
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
我们也要让自己心情愉悦,让自己身心放松,这段经历或许很难受,或许有失败感,但是如果放到我们生命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有时候接纳真实的自我,有时候放弃一些不完美,或许使得我们豁然开朗。及时觉察及时反省更是一种学习和收获,摆平心里的矛盾,看开不顺心的经历,获得内心对自我的认识,便是成熟,更是成长。祝福你! -
Kelly水 去回答
昨天 回答了:题主好
我是Kelly水
【十二岁小孩不愿随家长出门,拒绝家长的建议,如何沟通】
看完题主的文字,家里🈶️十二岁的女儿,同时也开始意味着她开始独立。
我们一起来聊聊哦。
【关于不同的年龄】
心理学关于这个阶段:
青春期(12-18):自我认同(身份)对角色混乱。
我们试着可以回到自己的青春期,就像我自己在初中的时候,就开始自己为自己选择一些事情,朋友。
经过十二年的成长,经历过小学六年级,遇到的老师,同学,慢慢开始建立新的关系。
这时如果还大量的阅读,看电视等等,开始思考这个阶段我的自己寻求新的“自我同一性。”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虽然🈶️不同的解说,例如:
例如“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开始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此刻我有些不舒服,我想拒绝某个人。
最主要自己的内心不希望去放弃自我。
还有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阅读,也喜欢看看电视寻求新的体验。
开始去探索和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
就像我初中喜欢住在学校,这样我可以🈶️更多的时候阅读,可以不用来来回回,就会自己做这样的决定。
就像你提到孩子喜欢自己在家,不喜欢“跟随”父母,让父母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愿意做自己的事情。
也说明孩子信任自己,可以一个人在家,出现一种内在的自信’。
例如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统合、在学校是独立的个性,老师也会区别他们每个人,并且参加考试,有些孩子很自信,有这样的主体方面体验。
或者在班级里也有和自己合得来的同学,同时也有爱好,这时候自己的认识,和他人的交往也有了自己个人愿望的统合。
所以当孩子不愿跟随家长出门,对家长提出的大部分建议都是拒绝,也说明你的孩子很有思想,并且也可以看出孩子在家是安全的,可以拒绝父母的。
我们试想,如果在家里不敢拒绝,去学校或者以后到社会孩子做个听话的同学或者员工好呢,还是做个自己有独立性的孩子好呢?
学校里作业孩子无法拒绝老师,在家里可以得到部分情绪的释放,这样也能平衡,同时父母也可以引导,让孩子自己做些选择,一起制定一些新的规则,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
例如孩子选择外出,喜欢做些什么?
例如不出去在家里,孩子想做些什么,鼓励孩子说说理由。
同时言行一致,回家一起看看是否完成。
例如一些孩子说要写作文,同时看电视,回家如果孩子作文写好了,可以多鼓励,完成后看电视或者偶尔看看课外阅读,这些都是自由的。
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去做些什么,负责,制定自己的计划等等。
【关于成长】
我们做父母其实也是第一次,往往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我们猜猜孩子为什么宁愿窝在家里也不愿出去玩呢?
孩子喜欢玩什么呢?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吗?
例如这个阶段的孩子玩的方式和之前一样吗?
我们平常在夫妻之间或者婆媳之间是如何互相关心的呢?
我们自己做到了夫妻之间互相关心,父母和我们关系和谐,尊重每个家庭成员,大家有问题可以互相沟通,交流。
例如也可以坦诚和孩子聊聊:
父母感觉你不参与一起玩,内心有些失落。
我们对孩子少些猜想:
我们的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是摆烂,自私,或冷漠,就算是婴幼儿也有这部分。
例如饿了会咬妈妈的奶头,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最主要的是我们也需要学习,用孩子喜欢方式去爱他们,让他们学会和感受到尊重,理解,自由。
我个人觉得你很在乎孩子,才会有困惑,困惑也会让我们做父母的主动去学习,探索,去了解不同阶段的孩子。
他们如同小树,也许变化也会很快呢~^_^
有父母的关心,引导,观察,陪伴,会越来越好。
祝福你们哦
推荐书籍《爱的艺术》《人的自我寻求》《自我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