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脑内存正在被物品占用:神经科学家3步整理法!(建议收藏)

发布时间:2025-04-18 16评论 2934阅读
我们的大脑内存正在被物品占用:神经科学家3步整理法!(建议收藏)-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芋泥er
来源: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


你好,我是芋泥。


一个专注「生活秩序重建」的成长实践者。


早上8点,你站在衣柜前发呆,思考那件最适合今天穿的衣服到底放在哪里。


转身看到书桌上缠在一起的充电线、没拆的快递盒、半年前买的健身设备...



你可能以为这只是些小烦恼,但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每多一件物品,大脑就需要分配额外注意力来管理它。


当物品超过某个临界点,我们会不自觉地花更多时间找东西,为要不要扔某件物品而纠结。


不过这种状态并非无解。就像手机可以关闭后台程序释放内存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有选择的极简,找回被物品偷走的时间,还能让大脑进入更高效的"心流状态"。


01

为什么东西越少,脑子越清楚?


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座繁忙的城市。


每件物品都是这座城市里的一个居民,它们会发出各种"声音"来吸引你的注意。


衣柜里那件只穿过一次的衣服在说"留着以后穿吧"。


抽屉里缠成一团的充电线则在抱怨"快把我们整理好"。


当这样的"居民"太多时,我们的"城市"就会陷入混乱。


我们常常认为"东西多=选择多=生活更好",但有研究却揭示了相反的事实。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发现:普通人大脑短期记忆最多只能同时处理7±2件事物。


这个发现引出了一个更关键的概念:认知负荷(一种认知超载的状态


这就好比一台内存不足的电脑,当同时运行的程序太多时,整个系统就会变得卡顿迟缓。


更棘手的是,我们的大脑还存在一种叫做"禀赋效应"的认知偏差。


这是一种奇怪的心理现象:一旦我们拥有了某件物品,就会不自觉地高估它的价值。


比如我们买来只用过一次的面包机,那件已经不合身的旧外套,那些"总有一天会用上"的包装盒...


明明已经闲置多年,我们却总是舍不得处理掉。


实际上,上述两个机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禀赋效应让我们难以割舍不需要的物品 → 这些物品增加认知负荷 → 高认知负荷降低决策质量 → 导致我们保留更多不需要的物品。


而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神经层面。


每当我们看到那些因禀赋效应而保留的物品,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分泌压力激素。


同时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帮助专注的神经递质。


更糟的是,这些物品会持续激活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占用本该用于创造性思考的"闲散思维"时间。


这便能解释:为什么在杂乱的环境中,我们总是难以进入最佳工作状态。


那么,现实中我们应如何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呢?


神经科学研究指出,极简主义正是通过减少非必要物品,来降低认知负荷、释放心理空间的有效方法。


它并非要剥夺生活所需,而是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请继续阅读下面的实操部分吧~



02

3步打造「认知极简」系统


STEP1:找到你的「极简类型」


首先,根据你的价值观和目标,确定你在极简主义光谱上的位置。


光谱的一端是完全以职业为导向,极端追求职业成功和实现个人目标;


另一端是愿意做出权衡,清楚并接受后果,为了通过拥有物品获得个人乐趣而牺牲一些职业成功。


基于此,有3种适配不同人群的实践方式:


① 激进派(<100件物品)


仅保留直接支持核心目标的工具,适合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者;eg:心流研究专家Rian Doris在墨西哥生活时,所有物品仅装一个背包(笔记本电脑、4件T恤、1双鞋等)


② 适度派(精选必需品+少量心爱之物)


适合稳定居所的职场人


③ 温和派(接受部分非必需品,但定期清理)


对自己拥有的物品及其带来的认知成本有所意识,可能是出于家庭、孩子、健康、爱好、个人风格偏好等原因。尽管拥有的物品超出了必需品的范畴,但每一件都是精心挑选的。



STEP2:进行「物品清理」


这一步我们需要预留一整天的时间,而不是断断续续地拖上好几个星期。


在开始清理物品时,将所有物品集中到空旷区域。


接着,将每一件物品按类别堆放(衣服/电子设备/书籍等)


再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


激进派 →"这是否直接推动我的核心目标?"

适度/温和派 →"我从这件物品中得到了什么?”,“它带来的价值 > 消耗的注意力吗?"


换言之,就是去思考拥有一件物品所带来的认知负荷情况。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就保留。


如果是否定的,那就果断地把它卖掉、捐赠、送人或扔掉、回收。



STEP3:建立「输入过滤器」


在完成以上两步以后,我们还需要继续保持,避免回到之前乱糟糟的状态下。


这时,只需要建立一个接纳新物品的准则——判断某样东西是否值得拥有,并且时刻牢记拥有物品的成本。


大多数人只看到拥有物品的好处,却没有真正意识到拥有它们的代价,尤其是在购入新物品的时候。


人类渴望的主要是神经化学物质带来的奖励,也就是购物时产生的多巴胺。我们想要的往往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带来的短暂的神经化学物质奖励。


考虑到这种奖励的短暂性,我们可以停下来思考:


① 有没有现有物品可以替代?

② 我愿意为它额外付出整理/维护时间吗?


说到这里,我还想补充一个方法,是我之前在一本收纳书里看到的——实施“1进1出"规则(新物品入=旧物品出)


随意唠唠:从整理空间到整理生活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喜欢收拾整理的人。


衣柜里的衣服总是分门别类,连书架上的书都要按高度和颜色摆放整齐。


这种对整洁的执着,起初只是单纯觉得舒服,后来才发现,原来整理物品就是在整理心情


今天的极简主义话题,让我更理解了这种习惯背后的意义。


整理物品不只是为了美观,更是为大脑腾出思考的空间


就像契克森米哈赖说的,家居环境的组织方式可以看作是注意力和意图的具体体现,它们形成的模式反过来又引导着居住者的精神能量。


当我们的外在空间变得有序时,内心的焦虑也会不知不觉减轻。


如果你也想体验,不妨从整理一个小抽屉开始,试着给每件物品一个固定的“家”吧!


作者简介:芋泥er,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好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用看得见的方式,重建生活的秩序」。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芋泥er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

转载原标题: 我们的大脑内存正在被物品占用:神经科学家3步整理法!(建议收藏)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我们的大脑内存正在被物品占用:神经科学家3步整理法!(建议收藏)-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恰口芋泥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恰口芋泥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