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以为的心动真的是心动吗?

发布时间:2024-05-06 10评论 2086阅读
你以为你以为的心动真的是心动吗?-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伍圩
编辑阿某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你和ta约在咖啡厅谈小组合作。

你点了杯脱因咖啡。

过程很顺利,你们配合得很好。

当讨论结束,你起身准备离去。

这个时候你觉得有些不对劲。


心脏在胸腔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掀起一片无声的惊涛骇浪。

你用发汗的手探了探脉搏。


“咚咚。”

“咚咚。”


你看了看空空的四周和写着脱因咖啡订单的小票。

完了。你想。

我可能爱上ta了。


所有人都会这么想。


(图源网络,侵删)


除了桌上那杯被粗心服务员上错的含双倍咖啡因的浓缩咖啡。


这个故事有一个更加广为流传的版本和一个更广为流传的名词——


吊桥效应


01

我们为什么会以为自己心动了?


心理学家们使用了沙赫特-辛格的情感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激情或强烈的性-浪漫吸引力的萌芽[1-4]。


沙赫特-辛格的情感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源于三个因素[5]——


周围环境

个体自身不同于以往的状态或反应,比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

个体对于自身状态变化的解释


沙赫特提出,当一个人产生了明显的生理反应却找不到明显的解释时,就会自动寻找合适的解释来打破这种状态[6]。换句话说,人们对自身生理反应的解释决定了人们自己本身最终的情绪


而这种解释并非绝对正确,很有可能发生“错误归因”——即给自己的某种生理状态人为地赋予了错误的解释[6]。


而吊桥效应,就是经典的错误归因。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组成[5]。一个人一旦将其激动的状态归因于激情,就会认为这样的激情搅乱自身内心的“古井无波”,从而产生了“爱情”[6]。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故事——


你将意料之外的双倍咖啡因对你生理上的影响误以为是对方在外貌、行为等的吸引,认为导致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的罪魁祸首是爱情。从而将情感寄托于当前社交环境下最突出明显的对象——ta。


02

吊桥实验真的成功了吗?


再回到那个经典的吊桥实验。


跨越河流的有两座桥。


一座吊桥在距离水面几百英尺的地方随风摇曳,而桥面只有三英尺宽,你必须死抓着栏杆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木板桥坚固、宽敞,你不必担心会在风中被桥卷落到水里。


当走过两座桥的路人被实验助手——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美女要求写故事时,走吊桥的人写的故事理所当然更加的刺激和有趣;在名义上的实验结束后,走吊桥的人也会更倾向于拨打美女助手留下来的电话。


是不是觉得真理已经显而易见了?


实际上,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所谓“吊桥实验”甚至不能被称之为实验,因为它没有保证实验的一个重要前提——随机分组。没有随机分配研究对象,所得到的就只是个体差异,仅此而已。


拜托,那可是走着走着有可能会掉下水的桥欸!


有没有一种可能,会放着宽敞的木桥不过,而是冒着生命危险走吊桥的人,本来就有可能写一个刺激有趣的故事,或者决定打电话给初次见面的美女?(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但当我们把这个实验拉进实验室[7]。


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些表,表中的问题包括“你认为对你进行实验的人的魅力有多大?”


当其中一部分人得到的指示是“一会儿将进行稍微会有些疼痛的电击实验”时,他们所承认进行实验的人的魅力更大。


当主试要求对照组正常填表,而实验组被要求先上跑步机跑十分钟再填表时,即使是“跑步”这种会明显导致心跳加速的指令,实验组依旧会将心跳加速同主试的魅力结合起来。


emm…吊桥效应好像确实能够成立。(沙赫特狂喜)


接下来就是各路心理学家的狂欢了。


沙赫特的理论最广泛的应用是通过错误归因来缓解焦虑和恐惧


如果我自己知道我产生这样情绪的原因并不是我本身,而是因为外在因素——比如说药物,那么我主观上感受到的情绪会减弱。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论上人能够通过改变身体状况来控制自己的情绪[6]。


一项研究里面,心理学家给他们的参与者服用一种声称会和被电击有一样生理反应,但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用处的药丸,并让参与者经历了一系列越来越痛苦但可以随时终止的电击。


他们发现,当参与者将他们生理上的异常状态归结于药丸而不是电击时,会比其他参与者能忍受更强烈的电击[8]。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当诱导参与者将情绪的躁动错误归因于噪声时,参与者减少了对即将到来的电击的恐惧[9]。


然而,太过一帆风顺的剧情总是不切实际——


又一项实验中,心理学家让害怕公共演讲的参与者在听白噪声时发表演讲。按照上文,参与者应该将对公共演讲的害怕的锅甩给白噪音并因此缓解自己的恐惧。但最终结果是,对于高度恐惧的参与者,当听见使人情绪激动的白噪音时,参与者会变得更加恐惧[10]。


看起来心理学家们快打起来了(拿出瓜子汽水)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03

真相只有一个!


【新机子哇以子模一坨子!】


首先,沙赫特的理论强调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产生错误归因。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自身的情绪反应过于熟悉,很难被实验操作影响


因此,只有在新的情境中才会产生错误归因。


所以开头关于咖啡的小故事有些过于理想化,因为咖啡厅+合作的场景对于我们来说过于熟悉,所以我们很难将自身的生理反应与对方的存在挂钩。


在演讲+白噪音的场景也同样适用,即对公共演高度恐惧的人来说,那种对于目光聚焦、众目睽睽的恐惧已经深深刻进DNA,属于是熟悉过头了。因此,错误归因提供的信息并不是那么的有效。


(毕竟如果我跟墙头去看恐怖电影,我肯定不会把对电影的恐怖认为是对墙头的恐惧)(点头)


其次,这里的证据不是决定性的,有太多的其他解释能够替代沙赫特的理论。也就是说,似乎很少或没有直接的数据表明[6],受试者实际上改变了他们认为的导致发生生理反应的情绪[11]。


换句话说,沙赫特的理论能有效预测情绪反应,但并不能成功解释这些情绪产生的过程[2],而只是一个马后炮的猜想。


这是情绪的弄巧成拙,也是擦肩不再萍水相逢的刻意为之。


我可以猜测这是基因为了延续私自留的后门,也可以不负责任地把锅丢给命运。


但说到底,不论如何暗箱操作,这都只是一个机会罢了。当答案被摊在桌子之上,你只用去做出选择。


是否要解开谜题,然后去接受、享受谜底。


A rush.

A glance.

A touch.

A dance.


你就这么误打误撞闯入我的眼底,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所以心动是跑出来的)(点头)



—学堂君—


我悟了!言情小说里高冷男神爱上傻白甜冒失鬼是有科学依据的!想一想,高冷男神因为稳重的性格,生活顺风顺水波澜不惊。这时出现了一个,经常意外闯祸的女生,让他的心开始怦怦乱跳(虽然可能是吓的),但浪漫的错误归因会让他认为是心动。爱情,从误会开始~


参考文献:
[1] Walster, E(1971). Passionate love. In B. I. Murstein ,Theories of attraction and love. New York: Springer.
[2] Berscheid, E., & Walster, E(1974). A little bit about love. In T. Huston , Foundations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3] Schachter, S., & Singer, J(1962). Cognitive, 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state. Psychological Review(69), 379-399.
[4] Jeffrey Rutstein.(1981). passionate love and the 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01), 56-62.
[5] Sternberg,R.J.(1986).Atriangulartheoryoflove.PsychologicalReview,93,119±135.
[6] JOHN L COTTON.(1981).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chrcMsr’s theory of emotion and the 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1),365-397.
[7]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
[8] Nisbett, R. E. and Schachter, S. (1966). ‘Cognitive manipulations of pai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227-236.
[9] Ross, L., Rodin, J., and Zimbardo, P. G. (1969). ‘Toward an attribution therapy: The reduction of fear through induced cognitive-emotional misattribu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 279-288.
[10] Singerman, K. J., Borkovec, T. D., and Baron, R. S. (1976). ‘Failure of a “misattribution therapy” manipulation with a clinically relevent behavior’. Behavior Therapy, 7: 306-31 3.
[11] Calvert-Boyanowsky, J. and Leventhal, H. (1975).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attenuating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stres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misattribution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 214-221.

作者简介:伍圩,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0

回复

你以为你以为的心动真的是心动吗?-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京师心理大学堂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