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 | 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发布时间:2025-05-03 15评论 2115阅读
科胡特 | 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张天布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天布心理空间(ID:ztbxinli)


那只藏獒,对最初虐待它的主人不离不弃,那是因为:坏客体胜于没有客体。


费尔贝恩认为:好与坏是来自于客体对于儿童需要的满足与否。


能够得到照料和满足就是好的客体体验,不能满足或者受到挫折,就是坏的客体体验。


01

什么是“好客体”?


好客体是给予了充分关爱和满足的客体。


好客体就是“能够让我满意就对了”,我在和你之间的关系中,可以尽兴地表达我的内驱力。


内驱力能够得到较良好的满足和疏泻,有痛快、轻松、愉悦的表达状态,就叫做好的客体体验。


02

什么是“坏客体”?


坏的客体体验分两种表现:一种情况是拒绝性的,另一种则是诱惑性的。


01 拒绝性坏客体


这种坏的、拒绝性的客体,是带有敌意的,使人内驱力受挫。


这当然很容易让人觉得反感——“你老是让我不舒服,我自然就把你当成坏人”,这比较好理解。


如果我们把这个状态放在孩子与妈妈的关系里去体会。


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妈妈可能总是冰冷的,甚至是排斥的、虐待的,给孩子带来的都是些挫折的、拒绝的、不良的体验。


在与带有敌意的、退缩的母性人物的互动中,孩子会感到自己是不被人爱、不受欢迎的,并逐渐对此感到愤怒。


这会让孩子产生反原欲性自我(anti-libidinal ego ),这个自我中充满着憎恨与报复心


孩子在经历过被否定、被蔑视后,心怀抱怨,并极度渴望拥有接纳感,向往自己认为值得拥有的团结与联接。


同时被一直存在的恐惧所支配,害怕不被人爱、不受欢迎。


被此状态控制的孩子充满了愤怒,大部分时间里满怀憎恨。



02 诱惑性坏客体


这一种坏客体,是给人诱惑的人。


诱惑让你觉得好像有一些满足、满意,但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让你受挫折、让你崩溃、或者让你上当,会很糟糕。


有时候,妈妈好像看起来在顺着孩子的劲儿,给TA一些满足,似乎是在为了TA好,但是在为了TA好的时候,又一步一步的把TA引导到她的愿望上去


在逗弄、挑逗、引诱的母婴关系中产生,结果是让孩子逐渐感到沮丧和空虚,使婴儿的原欲自我(infantile libidinal Ego)在心理上一直感到饥渴,但从未被满足。


被这种状态控制的孩子,孩子有苦难言,会永远感到被剥夺和被利用,感到自己“回回都上当,当当不一样”


最后孩子会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没有被满足,而自己被父母用来满足了他们自己的需要


我们常说的“以爱的名誉”来绑架、诱惑孩子的父母,就是第二种坏客体。


很多情况下,我们大人在这样干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父母整天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无论这个兴趣是谁的兴趣,如果安排得太多对孩子都是不宜的。


父母为了让孩子去上课,承诺给孩子奖励,把孩子搞得整天奔波,其实就是让孩子每天处于各种“诱惑”之中。


再比如那些进到传销/诈骗团伙的人,有些常常不认为自己是上当了。


就是因为传销组织/诈骗团伙的人给他们“打了麻药”,让他们满意了,让他们有一部分的愿望、需求得到满足。


但实际上,这背后隐含的目的是为了传销组织/诈骗团伙的利益,他们是被利用的。


所以,这也是诱惑性的坏客体。



小说《藏獒》中的坏客体


我们这些学心理咨询的人,有时候真的需要借鉴那些高明的作家


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能非常好地把人细腻的内心状态还原、表达出来;再用自己的文笔,塑造出来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我很推荐大家看看《藏獒》这个小说,它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来描述草原上的狼、狗、人之间的关系。


《藏獒》的作者叫杨志军,他以第一主人公——他父亲的视角,去看待草原上人和狗、人和狼,狗和狼之间的关系,看他们之间是怎么相互对待的。


在小说里描述了一只恶犬,这只恶犬是怎么被养大的?怎么被塑造成这么一个天下无敌的恶犬的呢?


因为有一个“邪恶”的人,这个人是草原上公认的像魔鬼似的人,很孤独,不和人来往,常常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敌意;就是这么一个独来独往的、像一个幽灵般的人。


有一天,这个幽灵般的人抓了一只小藏獒,把它放到一个冰窟窿的绝壁下边


他经常戏弄这只小藏獒,因此在小藏獒的世界里,能与之接触的唯一一个鲜活生命就是这个人。


因为周围环境都是冰冷的,每当这个人来看小藏獒的时候,它就急得不行:终于有一个活物来看我了。


所以,它对这个人有很强的依赖性。


这个人每次来,都会给它扔上几块肉,趴在上面欣赏着、陪伴着,藏獒就觉得这个人是它最亲的人。


以至于藏獒整天就想离开冰窟窿,每天不断地往上爬,但是爬又爬不上去,结果就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弹跳力特别好、爪子特别硬、攻击性特别强。


等到小藏獒长大后,这个人就把藏獒从窟窿里“救”了上来。


藏獒被捞上来以后一看:原来这天地这么大,活物这么多!


但是它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印象还是以前的样子,觉得世界上没有好人。


所以它觉得唯独这个人不能咬,剩下其他能喘气的都得死,它就成了草原上最凶恶的藏獒。


而草原上大多数的藏獒都是在牧人的悉心照料下养大的,所以,大部分藏獒对牧人是很忠诚的,是要看羊群,要跟狼群去战斗的。


狼群才是它们的敌人,而牧人和羊群是它们的朋友。


有一次,发生了一场狼群和藏獒的鏖战,在这场恶斗中,本来是藏獒和狼群的斗争,结果这只藏獒加入战争后,不分狼和犬,逮着谁咬谁,把大家都整懵了。


这样一来,两边都开始咬它,它也被咬成了重伤。


等到这场战斗结束后,恶犬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因为它长了犬的模样,牧人在打扫战场、收拾残局的时候,就把这只藏獒也救了回去。


但是,在营救的过程中,这个藏獒虽然已经奄奄一息了,但还是看见谁来都想咬。


它的这种态度,让好多人都不敢救它。


但是主人翁,也就是作者的父亲没有放弃这条藏獒,把它拖回了家,给它洗伤口、喂奶、喂肉,让它一天一天慢慢站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如既往地对接近它的人龇牙咧嘴,但是父亲从来没有露出任何嫌弃、厌恶、不信任和排斥它的态度。


不管它用怎样恶狠狠的态度应对,救护它的人依然会非常执着地、耐心地、关怀地去养育它,为它疗伤。


经过很长时间的疗愈,藏獒终于站起来了,能溜达了,能跟其他狗在一块待着了,但始终是易激惹的状态。


最终它对父亲的态度变了,有了一种淡淡的信任感。


这个故事看完后,我的感触非常深:这不就是咨询师干的事情吗?


很多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内心的创伤导致他们对这个世界是不信任的,容易与人纠缠,像这只藏獒一样总会莫名其妙地“咬周围的人”,结果把生活中本该属于自己的资源都整丢了,自己还觉得很委屈。


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是“人见人烦”的,避之不及,没人愿意与TA纠缠。


只有咨询师需要有这样一种无怨无悔的态度,一直坚持在这,用一种稳定、包容、接纳、关爱的态度对待TA,才能帮助TA


这个小说写得很好、很生动。


其实,对于这只藏獒来说,最初养育它的主人就是个诱惑性的客体,它一直是被利用的。


但它刚开始依然对主人不离不弃,就是因为:坏客体胜于没有客体。



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科胡特提出的父母回应孩子的需求时的理想化状态,也是和坏客体对应的好客体的状态


作者简介:张天布,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天布心理空间(ID:ztbxinli),心理学专业文章推广,心理学科普文章推送,心理学相关活动发布。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张天布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张天布心理空间(ID:ztbxinli)

转载原标题: 科胡特 | 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科胡特 | 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科普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科普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