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不那么愤怒?

发布时间:2022-12-19 26评论 1813阅读
怎样才能不那么愤怒?-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近日收到老妈分享的一篇10万+,标题带了大大的感叹号,叫做《愚蠢无法清零!》,这里的愚蠢是指面对“放开”,无比恐惧,缺乏常识,主动自封并限制别人。文中痛斥了怪相里的愚昧和平庸之恶,如同作者的其他文章,冲冠的怒火与肿胀的青筋从手机屏幕喷涌而出。随即给老妈回复:对愚蠢如此愤怒本身也是一种愚蠢。”


作者真的愚蠢吗?


或许并不是。


首先每个人都有愤怒的权利和出口;其次,情绪尤其是极端情绪恰恰是流量密码。只不过对于上了年龄的人,没必要。


面对各种信息资讯,可听可看可想;但不要被人一点,就燃就怕就急。伤肝伤肺坏了身体,还得去挤兑医疗资源,多给自己和国家添堵啊。


愤怒真的伤身,且不只伤身。


01

愤怒伤身


愤怒伤身是有科学依据的。它会激发身体的肾上腺素和压力激素皮质醇,而这两种激素过量则容易破坏免疫系统,后疫情时代保护啥都不如保护免疫系统。


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和神经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指出,如果我们经常生气,会损害心血管系统:


因为生气时由于血压突然升高会导致血液流经动脉的力度加强,血流冲击使得动脉血管壁受到磨损,从而导致脂肪酸、葡萄糖和血液中的其他物质粘黏在损坏的血管壁上,长时间积累导致动脉阻塞,反过来使得血流量减少,这就是所谓的动脉粥样硬化


还有一种更加突发和急性的,叫做心碎综合症,也叫做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导致突然胸痛、呼吸困难或昏厥的心脏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通常就是因为强烈悲伤或愤怒引起,当人遭受重大情绪打击时,交感神经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导致心室收缩无力和心尖球形改变。


这个时候心脏的跳动能力会突然减弱,导致严重的胸痛、呼吸困难等类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昏迷或休克。



实际上前些年老妈经历过,不过那时候可能并不知道是这个应激性心肌病。


那次是和外公外婆:一把年龄了依旧不能顺着自己的意、被强制和冤枉,于是悲愤交加,说要一头撞死。口头威胁没什么用,突然间老妈胸闷、嘴发黑、“心碎”得晕了过去,这可把外公外婆吓着了,立刻停了嘴不敢再说。


除了心血管之外,愤怒生气时分泌儿茶酚胺会使肝脏细胞毒素增加;会促进甲状腺分泌引发甲亢;会刺激肺泡缺氧扩张;会促使胃部肌肉紧缩痉挛……反正就象杜克大学的内科医生、医学博士雷德福德·威廉姆斯所说:“每次发怒都会损害健康。”


所以,我们会看到但凡长寿老人采访都有一条共同的秘诀:就是不生气


国医大师裘沛然在九旬高龄时依然身体健康,很多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一不谈运动,二不说营养,而是主张养心为上。


怎么养心呢?


首先是不贪生不怕死,其次叫做“澄心息虑”,也就是要保持恬淡宁静和专注,不为外界情绪和名利得失裹挟。


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活到112岁,他在《周有光百岁口述》中总结自己的长寿秘诀:“首先,生活要规律,规律要科学化;第二,要有涵养,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能够“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在那个同样荒谬的牛棚岁月里,他不仅活了下来,还积极“改造”,抢着干重活累活,治好了自己的失眠顽症,很“苏东坡”。


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


02

愤怒的其他后果


(1)减低认知能力


关于愤怒对认知的影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首先,把参加实验的人分成三组,第一组回忆一件让自己生气的事;第二组回忆一件让自己害怕的事;第三组回忆一件没有任何情绪色彩的事。


回忆结束后马上让他们完成一项认知任务,结果发现,有愤怒和害怕情绪的两组人完成任务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没有情绪的那一组。这很好理解,通常我们生活中都能体验到,当你因为愤怒“脑子充血”时,就无法冷静专注地完成任务或沟通。


(2)增加冒险倾向


另一个实验是关于愤怒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做风险决策任务之前,科学家先让人们观看4段不同的影片,分别是没什么情绪反应的,以及能够激起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的。结果发现看了愤怒影片的人会更加冲动、倾向于做出冒险的选择;看了悲伤和恐惧影片的人更加保守不愿意冒险。


比如赌场牌桌上越输越赌、不下桌的心态。除了侥幸,实际上是输晕了头输红了眼,”老子不信邪“、“为什么我这么背”的愤怒触发了非理性冲动和更高的冒险倾向


(3)冲动与攻击


冲动是魔鬼,愤怒是冲动的点火石,而愤怒的下一步就可能导致攻击行为


人的愤怒情绪分为触发-积累-准备行动-感受行动冲动-采取行动-释放-恢复-反思8个阶段


触发很好理解;


积累是指你在脑子里评估判断这个激发愤怒的威胁是否是真的;


准备行动是说你的愤怒到达了某个阈值后身体的肌肉、瞳孔、呼吸都开始做准备;


有行动的冲动就是特别想采取行动,想要大喊大叫、拳打脚踢、说刻薄的话,愤怒情绪此时已经变成了想要行动的冲动


释放就是指行为发泄后释放了情绪压力;


恢复是愤怒慢慢消退平静下来;


反思呢是说狂风暴雨后反思愤怒是否过度、是否造成了伤害、以后还要不要,理性开始重新接管。


对于愤怒阶段的微观理解能够帮助我们观察以及学习如何控制愤怒。最近《再见爱人》第二季里张婉婷对他人的攻击、卢歌的崩溃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过程。



03

愤怒的原因


愤怒的原因有很多,每个人的燃点不一样。不过,当我们回归到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时,就能了解为什么愤怒这种情绪会一直存在,为什么虽然它是负面情绪给人们造成伤害却没有被进化掉。


那是因为它有正面意义。每一种情绪对于人类的生存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看可爱的喵。如果养过喵,就会知道喵星人会咬人。但是喵星人咬人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玩耍性攻击,一种是哈气愤怒地咬。


玩耍性攻击是把你的手脚当做猎物玩,如果小猫的社会化训练好或者你给与了正确的反馈,其实它虽然咬你但是能够掌握力度和分寸。


什么是正确的反馈呢?


就是当这种玩耍性扑咬发生时,你千万别跟它急,吼它打它反咬它。你需要做的是忍住疼保持不动,但是发出痛苦的哀嚎,告诉它下口重了你疼了;这时候小猫就会松口停下来,甚至舔你几下以示安慰。


几次过后,小猫就能更好掌握分寸和边界,即便恶狠狠冲过来,但是到你跟前时爪子都不会漏出来,只会用小肉垫轻轻摸你,用牙轻轻碰一下。


那愤怒的咬是什么样子呢?小猫会炸毛、哈气,下死口。一般当你触碰小猫肚子雷区、或者猫猫生病不舒服、或者被强撸不耐烦,以及两猫对峙争领地时你会观察到这种攻击。


同猫一样,人类的愤怒也是为了增加生存能力,目的是虚张声势进行谈判博弈,或者促使个体快速做出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适者生存法则的核心策略,大部分动物都会演化出特定的神经环路来执行和控制攻击行为,大脑通过对愤怒的管理来调控攻击行为。


引起愤怒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大致有如下几类:


1. 生存安全和资源受到威胁


这个动物最典型,人也一样。所以不论是实际环境受到威胁,还是心理上缺乏安全感都很容易愤怒。比如,当人们感受到不公平时,愤怒就会油然而生,因为公平关乎生存。


2. 行为受限,权利被侵犯


好比被封久了的“发疯”,不在抑郁焦虑中“发疯”,就在愤怒中“发疯”。又比如那些被父母专制逼出的反抗。


3. 被侮辱伤自尊


很多冲动型犯罪都源于此。最近汪小菲热搜的发疯文学也做了很好的诠释:说到底还是这“北京孩子”太要脸了,为了证明自己不穷、自己够爷们,啥都能往外抖。


4. 目标受挫


当人们无法实现目标时,除了会回产生沮丧和习得性无助,有时候也会产生愤怒情绪,进行对内或对外的攻击。王小波说:“人类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5. 习得性手段


就像小猫猫会从人类的反馈中掌握扑咬力度,有些小猫也会因为愤怒哈气后被允许放出去玩,就习得了用哈气作为手段来要求开门。


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也会习得用愤怒作为表达需求、获取边界的手段,比如老妈那次是偶发的心碎综合征导致干涉停止。


很多家庭中,亲子和亲密关系常常就会用愤怒、生气的手段来划定边界,解决问题。因为发脾气、骂、打最快速、最激烈,也可能看起来“最有效”“最有威慑力”,于是很多真实需求和情绪就都被愤怒所掩盖


当冲突产生时,习惯性启动辱骂、讽刺、叫喊等攻击行为。每次在怒气平息进入到第8个阶段后才会做一些反思,觉得自己反应过火了或者才试着表达一下自己真实的需求。


但是就像往木头上钉下的钉子,拔出来,那个孔和那个伤害还在。


更重要的是,问题可能并没有解决,仅仅只是被掩盖了。但这种习得性手段却变成“易怒”者的自动化反应。ta们从愤怒与暴力攻击中获得了想要的,愤怒和暴力就会让其成为“施暴”惯犯。


6. 非理性认知


例如开篇提到10w+热文中对愚蠢的无比愤怒。这种愤怒来源于“不应该”和“必须”的非理性认知。其底层逻辑就是:“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么愚蠢、无知、邪恶的人!怎么会有这么荒谬、可笑的事!正常人、正常的社会不应该都像我一样,理性、良善、文明吗!” 


“你们应该这样!应该和我想的、我要的、我希望、我以为的一样!”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设作者面对的是真正智力低下的“弱智者”,对于愚蠢,还会这么愤怒吗?



文:艾笑
责任编辑:殷水
0

回复

怎样才能不那么愤怒?-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艾笑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艾笑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