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每个人逃不开的话题,我们从婴儿成长到成人,一路上都被依恋关系影响和塑造。所以心理学也是如此,也许你不了解它,但它的存在一直在影响着你。
“依恋”是每个人逃不开的话题,我们从婴儿成长到成人,一路上都被依恋关系影响和塑造。所以心理学也是如此,也许你不了解它,但它的存在一直在影响着你。
本书中定义了三种主要的关系剧本,它们引导我们形成特定的人际关系类型。
这些共情和关怀,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和善意,有时可能是支持当事人渡过难关的重要力量。
智慧的父母既要给孩子提供“奶水”,还要给孩子安全感、理解支持、爱和力量。帮助孩子直面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将负面感受转化为更高级的心智化产物。
我们在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女人更好命,需要先照顾好自己,学会爱自己。女人的人生需要三大生命支柱,就是自爱、自信、自立。
爱人是一种能力,被爱也是一种能力。
如果一个人既表现出渴望亲近和依赖他人,又表现出很害怕被拒绝、被抛弃,具有消极的自我形象,甚至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那么ta很可能属于痴迷型依恋。
怎样能让孩子成为安全依恋型的人?如果你的孩子还是个小baby,那可以按《儿童品格的由来》这本书里给出的照料方式来照顾他们。
因爱而伤,以爱成长。
他或她肯定都不完美,但只要有爱和信任,都会是彼此一生最完美的伴侣。
亲密关系中一定有一部分是我需要你的应答,也一定有一部分是,是你激发我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短暂的暧昧可以,但如果长期投入一段不可解释的关系,很多女生会很没有安全感,两个人的争吵也会越来越频繁。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断乳”,指的是孩子成年后,需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而没有完成“心理断乳”的人,就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所以才会特别依赖人。
研究人员告诉我们,我们能找到15,000多个分手或结合的理由,但最后真正左右我们决定的,只有其中两个。
每次感觉到对方不够在乎你,想要发飙的时候,先试着冷静不说,之后再说出来。 从一些小事上培养自己的掌控感,慢慢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
研究发现:那些在感情中越投入、爱得越久的人,更容易在感情结束后立即开始一段新恋情。
那么如何可以修炼“被爱”的能力呢?也许以下的一些建议可以供参考。
所有具有深刻联结的长久关系,都建立在 “你来我往的付出” 之上。在这种互相付出中,对方变得越来越重要,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牢固。
虚假的记忆就像真实发生过的一样,不仅让人对其深信不疑,相信这段经历真实发生过、会体验到这段经历带来的情绪感受,甚至这段记忆会影响现在的行为与生活。
当我们陷入陷入了“大O”型迷恋时,我们很容易变得痴迷、过度认同、情绪波动、过度服从和抑郁。
男女朋友来来去去,但朋友是一辈子的。
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身边的人有多少,感情有多炽烈,而是“重要他人”的存在,以及一种更为深刻的连接。
对原生家庭最大的负责,就是把悲剧终结在自己身上。
杨过苦等小龙女16年,绝望跳崖,意外与小龙女重逢;可生活的真相却是:回避型恋人不断逃避,对方不断受伤,最后草草结束。
孩子的分离焦虑并不是什么负面现象,相反它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是孩子长大成人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一份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感情,却似乎不可解释,究竟问题出在哪?
那些主动卑微的人,看似在吵架中放低了姿态,但往往不会“吃亏、被欺负”,相反他们才是关系的主导者。
在“我不能”“我不配”的想法驱使下,他们长大后,就会逃避亲密,假装独立。
你跟父母的相处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你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
作为回避型恋人的你该怎么办呢?
无论是人类还是接近人类的种族,母亲真正的作用之一就是在幼儿感到恐惧和危险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为什么关系很紧张,不满的那一方还不离开呢?
依恋如何发展改变的?
在亲密关系当中,当一方遇到危险或感到痛苦时,常常会期待伴侣能够给自己安慰和关怀,但可能有时伴侣并不能感受到这种期待,甚至可能会违背期待,这种时候,就发生了依恋伤害。
如果你的伴侣是依恋回避者,你只能打破壁垒,勇敢闯入对方心中,直到让 Ta 信任你,相信爱为止。
“假性疏离者”看上去很疏离,但内心极度渴望,有时甚至为了抑制自己的渴望,强迫自己远离喜欢的对象。
希望大家再了解什么是回避型人格之后,对自己能有一个重新的审视,要知道自己究竟是回避型恋人,还是真正的独立人格?
依恋焦虑的人常常口是心非,动不动生气闹分手,但都不是真心的,背后真正的想法是:想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在乎我。
对于依恋回避者来说,自我价值是高的,但是他人价值很低。对于感情,他们不是不想爱,而是不敢爱。
心理学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提出,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主要由两个命题来决定:
懂事的人都是善良的,但同时,懂事的人也更需要爱的拥抱。
回避型依恋的人,就像一缕风,似乎可以触手可及,却又不知踪影;又像一团雾,朦朦胧胧,在你貌似可以抓得住他的时候,却又瞬间迷茫。
是当你真正深入了解了自己,学会温柔且坚定地表达感受和需求,你会拥有鲜花,也会穿上自己给自己做的铠甲,一往无前且直面风浪。
女人对自己的依恋,如果不掺任何水分,哪怕长成最游戏人间的样子,也能过上最有安全感的日子。
回避型的两个人格,一个渴望爱情,一个恐惧爱情。回避型恋爱与正常型恋爱有什么不同?
恋爱中的冷暴力,表现为情侣中的某一方冷淡、放任、疏远、漠不关心的状态,比起真实触感的肉身伤害,无止境的精神伤害可能更让人绝望。
内在是逃避型依恋形式的人,偏好在人际关系上保持距离,亲密关系与分享情绪都无法让他们感觉舒适,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压力。
依恋理论是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由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提出来的,约翰·鲍比发现,婴儿和养育人之间的依恋模式分成了安全和不安全两种。
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爱,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依恋关系无休止的需要。人类这种动物从开始到现在,繁衍昌盛的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这种依恋感,这种依恋感使我们这个种族能够更好的发展。
很多女性被侵害时,体力处于弱势,这才无可奈何选择了沉默。
在亲密关系中,多些觉察和反思,也可以帮助自己重塑自己的依恋类型,得到真正的幸福。
藏狐太可爱了吧!
心理学界,对人的研究,有很多个流派。现在大家公认的,或者听说的最多的,大概要数精神分析流派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在安全的依恋关系里感受爱的沐浴。
对于普通人来说,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进入伴侣的朋友圈呢?
有些女生在恋爱时作天作地,不停地提分手、闹别扭。她们不是真的想要结束这段关系,只是为了得到对方的宠爱、挽留和道歉——这样她们才会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
依赖是对个体化渴望,越是依赖的人,他越是渴望自在独立的状态,因为依赖对于他来说是更多是被恐惧驱使的一种动力。
关于依恋问题最早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该理论当时用于研究婴儿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
依恋修复虽然很难,但依然可能获得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觉得“啊,一定是没有建立安全感”,孩子要妈妈陪睡是没有安全感,孩子胆小是没有安全感,孩子打人也是没有安全感......
Bowlby观察1岁左右的儿童在和母亲(依恋对象)分离后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很多婴幼儿会表现出焦虑、哭泣、愤怒和失望,他在大量的观察结果后形成依恋理论。
相比于依恋安全者,依恋回避者在吃东西时更愿意将自己“封闭”起来,他们更不愿意分享自己的食物,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食物。他们更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亲密互动,只想“自己静静”。
为何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模式呢?
你是否曾和或正在和这样的人交往?无论你怎么努力,Ta们似乎总是很难相信你、和你保持一定距离。
没有建立依恋关系的人,最可能发生的事就是这些人学会了去依赖自己的头脑以维护生存:通过头脑不停的思考、判断来维护安全感和抵抗风险,一旦环境有危险,他们的头脑就会思考个不停,殚精竭虑,忧心重重,表现为焦虑不安的状态。
今天我们从客体关系的视角,分析一个安全婴儿的养成。
治愈这个内在受伤的小孩,再度发现我们的本质,如爱、自发性、生命力、天真无邪和信任。
在恋爱关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敏感多疑,常常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并且渴望持续的获得肯定的答案,以此证明对方是爱自己的。
依恋焦虑的人相比于其他方法,可能更倾向通过购买昂贵的礼物来赢得伴侣的爱。
成长意味着直面孤独,孤独只是世间真相的一种,世间的真相还包括:分离,死亡,痛苦,无意义,无真相... ...
许多人认为必须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这是错误的。
习得爱的艺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日常生活是最好的练兵场,爱的能力越强,越能拥有持久的爱,也越能创造出来富有激情与乐趣的生活。
依恋是一种自然现象,发生在每一段人际关系中,开始于生命的最初几年。
恋爱中产生不安全感和嫉妒的原因有很多,但它们都根源于一个基本问题——自我感觉不好。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情感支持与感到满足、安全、快乐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一段忠诚的关系中更是如此。
爱情的形式很多,无论姐弟恋,还是爷孙恋,又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恋爱,都没有孰好孰坏的区别。
婴儿和妈妈在日常生活的不断实践中,逐渐成为配合更协调的双人舞伴,同时双方对这种关系也更为满意,并最终形成强烈的相互依恋。
能接纳多少人的依赖,胸怀就有多大,会依赖他人,也乐于被他人依赖,才叫关系。
人生哪一刻不在错过?患得患失,只会让你错过得更多
你知道什么让爱情开始,但你可能不知道什么让爱情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