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会更多帮助高权力者吗?
受助者的权力特征是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相比普通人,高权力者更少获得他人的帮助。
受助者的权力特征是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相比普通人,高权力者更少获得他人的帮助。
不慌不忙,自己看见自己的美好,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慢慢的去完善和更新自己
八卦往往带有禁忌信息或者违反了社会规范,这样的信息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提高身心的唤醒程度。
当一个人感知到的社会归属感较低时,他们会更多地做出防御性反应,通过轻描淡写自己的罪责,或重申自己的清白,来降低内心的愧疚感。
康奈尔大学的Xi Shen及其团队通过研究给出了答案:人的确看脸,但第一印象可以被之后的表现改变。
青少年越追求外在生活目标,就越容易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更会为了自身私利不择手段,这导致他们更容易使用道德推脱策略,比如把他人视作获取利益的工具,进而更有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
广告是如何利用这些刻板印象来发家致富、改变大众文化呢?
在这个疯魔饭圈中,毒粉们打着追星的名号,放纵自己的占有欲、权利感和优越感,通过排斥“圈外人”来体现自己的“精英”身份。
虽然日本自杀率高的原因很复杂,但工作时间长、学校压力大、社会孤立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羞耻感都难辞其咎。
Festinger 认为社会比较分为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两种比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合理使用还能改善我们的情绪、动机和行动。
内卷化何尝不是发展的邀请呢?
主动选择,跳出内卷
如何让不同需求的人,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满意,这才是知识传播最本质的需求。
对于那些正在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如何更快更好地给与救治和理解是需要我们一致努力的。
找到自己的本心,活出真正的自我。
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才是目标和本质
公理之下,正义永远不朽。
个人怎样避免内卷化效应呢?
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内动力
制定一个“小目标”,让自己尝到甜头。
明白自己要什么,自然就很容易从那些漩涡中抽离出来,不会轻易被内卷化
电子失恋,是指看完自己很喜欢的影视作品、小说,游戏打通关之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树立合理的生育观念,这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孩子和家庭的保护。
到自身发展的第二曲线,让自己在多元的成长中构建自身的护城河
无论未来局势如何发展,积极面对,勇于进取,做越来越好的自己
一个人只有摆脱虚假的自我,努力强化自我感,才能还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欢愉。
抖音也会形成一个信息茧房,其中与你观点一致的信息不断被重复,引发回声室效应,甚至可能造成群体极化。
活得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内卷化强化了我们的焦虑,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与之对抗,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
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利用“内卷化”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给自己赋能,才能抵御内卷。
当我们参与同步行动时,大脑的活动与释放出的荷尔蒙能抚平社会的摩擦,让我们并肩前行。
通过购买奢侈品,消费者为自己贴上了“身份标签”,以期获取更高社会群体的认同与接纳。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研究者的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发现“表达感谢”,无论对发出者还是对接收者,都能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研究者发现,当伤害可以避免时,人们更倾向于做出避免伤害的决定,而不太考虑收益问题。但是当伤害无法避免时,人们更倾向希望代价的收益能最大化。
我们向他人安利事物,同时其实也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如果安利成功影响还会更大,这可以满足我们的控制需要。
感恩不仅有助于我们互相合作,也有利于提升我们的个人幸福——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使我们对未来感到更加的积极和乐观。
人人都在打工,人人都在唱着“早安打工人”之歌,这其实是一种蜂巢思维。
当你能够理性地去描述和尝试解释一些事情时,你的觉知就会在无形中给你的行为带来改变。
为什么明言明语效率低下惹人厌烦?霸道总裁不霸道的时候却会成为万人迷?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谁说花钱一定会内疚呢?只要姿势到位,钱怎么花都能觉得对。
早期的人类文明中,学科分类不是很清晰,其中哲学涵盖了很多的科目,也包括心理学。直到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认为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000一晚的高端酒店30人拼,一人100元,分组去酒店拍照;几千块的沪上最高端下午茶也是若干人拼团购买,不为吃喝,就为捧杯拍照,甚至高档丝袜也求人一起拼购......
最近有这样一些小视频和新闻: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地方有一些女孩子组团去租车或者开酒店、或者租奢侈品的包,然后拍照发朋友圈。
假设有一个理想的美丽新世界:那里没有贫穷,没有疾病,不存在饥荒,不存在资源不足的世界,一切都是充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觉得在这样的世界生活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喜欢小众爱好的朋友,无需觉得和大众分隔开,你可以勇敢追寻小众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与人连接交往。
相比于一个温和的、善解人意的态度,当调解人采用一种敌意的态度介入时,可能会取得更好的调停效果。
脱口秀作为一种“冒犯的艺术”,与有时候生活中不得不表现出来的讨好型人格相反,用一种叛逆的表达手段来完成情绪的宣泄,以此来释放生活的压力。
韩国电影《寄生虫》讲述了两个天差地别的家庭因而被卷入一连串的意外事件之中的故事。
从社会心理学理解祭拜、求愿的行为。
受众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的呢?
为何外表魅力可以引发好感,心理学中有几种心理效应可以对其进行解释。
过度盲目的自信,会让人迷失方向。
《奔跑吧》最近一期节目策划让观众很惊喜。那一期的主题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实验——人是如何被冤枉的,赤裸裸的呈现给大家。很有启发性!
当一个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批判别人的时候,ta就是借力打力,在享受高权力感带来的快感。
出身和教育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它们会影响一个人参与社会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力;忌妒,是一个人自愿献给强者的礼物;与其忌妒他人的优秀,不如优化自己的策略。
只要行业总体在向上发展,每个个体在规范自我,退潮之后总能发现谁在裸泳。
伪善者之所以激起人们的道德义愤,原因在于他们不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道德水平。
只有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被“群体”催眠而不自知,我们才算真的自由。
25日,弗洛伊德上了热搜,作为心理学死忠粉,我以为心理学终于要火了,点进去却是一名叫弗洛伊德的黑人被白人警察单膝压迫10多分钟,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虽然社交媒体可能「伤身」,但好在还能「健脑」
从心理上讲,他们正在“道德银行”里积累道德信用,这使得他们更可能认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善意的,即使他们的想法已经近乎不道德了。
世界上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人,他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他能够挣脱时代对他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人被称为英雄。
火箭是买不起了,喜欢且需要的口红还是没问题的。
心理学研究的第五个目标——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自我形象总是胜过事实。
没有人关心这笔钱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大家更关注的是钱款的数目是否与捐赠人的身份地位相匹配,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
人们沉迷于酒精的消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人是在社交场合饮酒,而有些人则经常因为自己的酒瘾而过量饮酒。许多类型的犯罪行为都与饮酒有关。
当我们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聚餐时,我们会吃得更多。而且,当我们与不认识的人一同就餐时,我们有更大的可能节制自己的饭量。
事实证明,人们对有效领导力的普遍认知是错误的。就比如民众对特朗普的态度。尽管这位特朗普总统已经无视了许多重要原则,多次出尔反尔,但他仍然有大批的支持者。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常常有人“明知故犯”,例如,乱扔垃圾,过马路时闯红灯,考试作弊,甚至做出严重违法的腐败行为呢?
当人们在面对多人求助时,如果采取情绪调节策略,就可能出现同情崩溃。
如果一个人具有较高的利他倾向,但缺乏社交能力(例如高羞怯)的话,他会做出亲社会行为吗?
人们会根据捐款者的贫富程度和实际的慈善贡献来推断捐款者助人动机的真诚程度,进而赋予其亲社会名声。
这种拥有支配倾向的人,他们自己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他们幸福吗?
网络环境下的匿名性会导致我们对网络环境有更多认同,进而引起更多形式和更大程度的自我表露。
如果你和你的文化产生强烈的共鸣,你选择的食物种类、食物的做法、加入的调味料、以及你心目中的体重,可能都会赋予很大的社会意义。
研究者认为,与“gaman”相关的相互监督、自我监督和公众期望是日本低犯罪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剧透者破坏的是消费者观看或阅读一个故事的欲望的迫切性。人们甚至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期待都被榨干了......
"身体状态可能会影响精神状态“。当我们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时,我们在道德层面的反对会变少。 这项研究表明,道德可能是一种只有那些需求得到满足的人才负担得起的奢侈品。
为什么我们会充满戾气,动不动发火、开骂,会去抬杠、对立、站队,恨不得把「对方」视为仇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我想和你聊聊这个问题。
鄙视链无形中将成功的标准单一化和物质化了,将成功的维度更多地指向了财富和权力,而忽略了个体性价值的实现和精神层面的充盈。
“禀赋效应”理论: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你没有足够的运气出生在不愁生存的家庭,只能被社会的“优胜劣汰”规则归类,并且还不能埋怨,他们认为:你这么失败,因为是你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呀!
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敏感;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强壮。
中国歌手千千万,为什么偏偏是学友哥能抓逃犯?逃犯们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还要坚持去看演唱会,究竟踏马是不上网还是不信邪?
无数人转发朋友圈、发微博,请“锦鲤”保佑自己的考试毕业工作,开启一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都靠锦鲤了”的狂欢……
根据调查,家庭暴力冲突事件大概有一半是女性先动手的。并且,夫妻间若存在持续的暴力关系,大概一半是双方互相使用暴力,四分之一是丈夫单方面使用暴力,还有四分之一就是妻子单方面使用暴力了。
他们总是笑脸相迎,乐于助人,从不拒绝,自愿去做没人想做的琐事。他们对别人的感受很敏感,很容易相处,几乎不与人争吵或发生冲突。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娘”,可以理解成是“女性化”;那为什么说一个男性“女性化”,就是在侮辱男性呢?根源还是在于性别歧视。而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不仅伤害女性,其实也在伤害男性。
在遇到能够帮助我们生存、发展的事物时,中脑边缘系统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受奖励的感觉——不要光想到吃的,这还包括信任等社会性愉悦。
好的游戏,会在整个过程中给你正向的刺激,比如探索、挑战、成就感,并让你在结束的时候,带着满足感离开,而不是失落。
适度的焦虑是有助于提高绩效表现,但是过高的焦虑绝对是反效果。「必须表现好!」在这样的要求下,大多数的人反而没办法表现到最好。
比起追求过高的美德,先直面自己的内心,有个健康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
麻烦找人帮忙之前,让我感受到你的尊重,而不是用“这件事很容易,帮一下又不会怎样”的理由来证明我付出少,进而得出我有义务帮你的结论。
顾客的攻击性语言是否针对或者波及到客服人员,顾客是否打断、不尊重客服人员,是客服质量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毒奶粉(三聚氰胺)到有无疫苗,我们彷佛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虚伪与谎言,所以我们信以为真的,其实都值得怀疑。
Sezer等人通过实验探究了抱怨式的谦虚、自我贬低式的谦虚和直接炫耀这三种自我呈现策略哪种更令人反感。
选择善良,也是一种能力!
”有道德的人不会将自己应该付出的成本,转嫁到他人身上“
因为害怕惩罚和责任而作出的道德选择,那叫做虚伪,不是道德。
每个人都有那件“不做枉一生”的事情,愿你找到它,用力去做好。
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如何克服这种中国式家庭悲剧。
如何利用人性弱点营销?一切营销都是弱点营销,针对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和后天养成的世俗判断。
看到的却是最可悲的人性
要毫不客气地把“黑暗人格者”剔除出你的人际圈子
男妓可能完全满足对性伙伴多样性和新鲜感的欲望——这对男女同样重要,博格纳辩论道。尽管存在着文化规范,女性性欲大多并不是‘由情感的亲密度和安全感激起或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