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不回」和「无人点赞」真的让我很焦虑
线上社交焦虑和线下社交焦虑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无人点赞和已读不回都是他人对我们负面评价的诱发线索。
线上社交焦虑和线下社交焦虑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无人点赞和已读不回都是他人对我们负面评价的诱发线索。
对方发来的“哈哈哈”究竟是想要缓解无话可接的尴尬还是自己的真情流露,她/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开心?
涉及到社交生活时,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的社交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对自己的社交生活更不满意。
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00分钟或更多时间的年轻人,在六个月内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是那些每天使用社交媒体120分钟或更少时间的人的2.8倍。
真诚、理性、包容,是化解网络暴力的利刃,我们要做真善美的守护者,不做颠倒黑白的键盘侠,让公众人物的社会性死亡,走得更稳健一些。
今天是十一月二十六日,朋友圈有不少晒感恩的内容,心理问答也有关于“怎么做好感恩教育”的疑问,今天我们就聊聊关于感恩的事儿。
因为担心错过任何更新状态,时刻确认自己是否如预期般被他人关注,使个体更加频繁的查看社交媒体,网络社交开始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引发个体的社交媒体错失焦虑。
浅层性社交注定了我们在线上与他人建立的联系是以弱连接感为主导,而缺乏与他人之间高连接感的联系,更容易使人感受到孤独等的负面情绪。
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别人认为和你是好朋友,但你不这样的认为,或者是反过来。于是,出现了一句老话——人心隔肚皮。
我们会特别喜欢和自己在某一方面完全不同的人交往——这种现象叫做“异质性”。
所有的东西和特质都是一个立方体,它们有朝阳的一面,就有背阴的一面,朝阳并不一定好,背阴也不一定差。
很多人都会觉得,人际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复杂,很难搞清楚的问题。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刷朋友圈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抑郁的发生,刷朋友圈所诱发的负面社会比较这一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才是抑郁的直接诱发因素。
我也常常会好奇,“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谊应是怎样的?”
对于身边独来独往不合群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想要改善人际关系,需要做到什么呢?
基于盖洛普理念的优势辅导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从客户出发,利用其个人独特的才干来实现预期的结果。
乔·吉拉德是美国著名的推销员,他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
今天咱们来仔细聊聊孩子的社交需求为什么通过手机才能满足,如何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社交支持,满足社交需求。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它扎根在日常生活中,从尊重、真诚和体贴他人开始,到健康、快乐和身心愉悦为终。
这首诗是约翰多恩在《丧钟为谁而鸣》发出的感叹。
活出里子,丢掉面子。宁要里子,不要面子。
有没有发现,身边有一些朋友,邀请他们参加一些聚会,他们总是拒绝,要么是需要看书,要么是需要加班,或者是需要回家,总之,有各种理由,就是不参加聚会。
“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解。”——欧文·亚隆
在线下社交受到限制时,这些线上交际方式带来的交流沟通作用,是实现人际连接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方式。
阻止和解除好友关系可能并不完美,但可能是你目前能够做到的,缓解分手伤痛的,最好的一件事。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因为妒忌、猜疑、监视和不忠而对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而其中年龄在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和别人一起吃饭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考验友谊的除了能否“共患难”,还有“TA忽然过得比我好的落差感”。
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总是在关系里浅尝辄止,只要关系好好的发展,他们就要弄出各种理由作死搞砸。他们鼓吹喜欢关系的多元性。但他们惧怕深度的关系体验。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它来自内心深处,我们的心不仅是给身体输送氧气的器官,也是那些诗人、说书人、词曲作者几百年来一直在书写的具有魔力的东西。
如何在不让别人起疑心的情况下溜须拍马。
依恋是一种自然现象,发生在每一段人际关系中,开始于生命的最初几年。
一个真正的朋友能够给自己最大化的社会支持,获得自己的社会认同与角色。
你听过“行动胜于空谈”这句话吗?这句话可是非常有道理噢,一些非语言的线索往往比语言来得更加真实。
随着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发展,以及成千上万个你从未见过的“朋友”,精简交友群正成为一种新趋势。
面子代表着一个人的自尊和尊严。但是很多人却将面子当成了表面的虚荣,死要面子,为了面子不顾一切。
所谓的性格内外向,本质上是一种个性特征,它与害羞、自卑、孤僻完全不是一回事。
互联网说过的最大的谎言就是我们塑造的自己。
我们的一生,不过是在寻求真正的关系。寻求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之间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应的连接 。
点赞就像这个时代的慢性成瘾症,满足着我们的欲望,扩充着我们的焦虑,消耗着我们的热情,模糊了我们的真实。
走进一个人,就要先尊重这个人的方式,就算这种方式是冷漠的、不近人情的。
不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经历,才让整个社会拥有着不一样的烟火。
我们的朋友圈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的来源,维护这个系统最好的方式就是有层次地让不同社交类型和深度的朋友分布在不同的圈子中。
却已经把我们隔开万水千山
打开你的微信通讯簿,当中有多少真正的好友?有多少出于你舍不得?
社交软件里的交流无法完全代表一段感情的分量;而在真正的亲密关系里,没有任何一款社交软件,能够代替面对面的沟通。
研究发现:平均每个人的密友(你在大哭或者想借钱时会找的人)数量是5个,而这5个人占去了你所有社交时间的40%。和你交往的这5个人给你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可以说他们就是你的精神支柱。
当一个人把「看手机」作为社交讯号时,给别人传递的可不止是“我有点无聊”,通常还有“我觉得手机比你重要”,无论如何都不能算友好热情。
一篇好的文章,和一段稳定的感情,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那就是有新的,变化的东西存在。
而“动物化”的表情包所带来的“人畜无害”感,往往会彰显着某种可能存在的社会距离。通俗来说,“动物化”表情包的过度使用可能会给人一种太过客气的感觉。
“曾经我觉得孤独的时候,就在网上说说话,以为这样心情就会好一点。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当我放下手机的那一刻,我心里更空虚了。”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社交时代的孤独。
相比电子产品,我们其实更喜欢跟人玩,更喜欢跟人的连接。如果对与人连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才会转为电子产品。成人更难意识到有与人连接的需要,然而对真实关系的回避和对真实关系的渴望,往往是一样强烈的。
因为是亲近的人,所以在意这份关系,想要维持这份关系,又因为是亲近的人,所以想要满足对方的期望,想要让对方开心。
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认为那些看起来狂傲不羁或沉郁羞涩的男性更具有魅力,她们对于微笑着的男性照片的第一印象反而没那么好。
减肥还在靠禁嘴节食吗?那你太out了,多交几个爱锻炼的朋友,轻松拯救你懒散的躯壳!
情商高的人,懂得如何适宜地表达自己,包括在朋友圈。他们致力于化敌为友,愚蠢的人才会化友为敌。你不必被所有人喜欢,也不必过分讨好谁,但一定不要与人敌对,不把时间精力耗费在无意义的争斗上。
从朋友圈点赞、好友的照片、热搜里的新闻,到工作邮件、生活八卦……哪怕是一篇“标题党”式的热文,都可以引来“不知道就跟不上时代”的日常内心拷问......
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中更新着动态,但是那些我们所经历过的故事,却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越来越少的痕迹。社交媒体中的动态,正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于自己的记忆。这是怎么回事?一切还要从人类不靠谱的记忆开始说起。
7天,我全部的碎片时间彻底沦陷,悉数被抖音占领。我在寻找什么?也许,是生活的可能性。日复一日的生活场景,让我逐渐麻木,越来越“钝感”。视频里那些奇思妙想,那些不可能之事,那些可爱的、搞怪的人,在普通的生活场景里,完成了超越生活的奇迹。
部分杠精可能是在生活中缺乏关注和认同的人群,因此需要在不断地抬杠和试图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自尊,来减少内心自觉不被认同的冲突和痛苦。
虽然句句戳中要害,但朋友圈里那些用心经营的“人设”,真的如此不堪吗?
有意无意间,是否发现你微信朋友圈动态里“仅展示最近三天”的人越来越多了?
Sezer等人通过实验探究了抱怨式的谦虚、自我贬低式的谦虚和直接炫耀这三种自我呈现策略哪种更令人反感。
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另一种讲道理靠胡搅蛮缠、不容反驳的叫现代网络神逻辑,它们可是朋友圈的常客。
感情始于一次「心动」,但机器可以帮你挑选出很多对象,让你「心动很多次」。然而冰冷的数据无法代替真实的、于相处中萌发的心动。
这不仅是在贩卖焦虑,简直是在制造恐慌。除了这些自媒体流量赚得盆满钵满,读者们,从中得到任何东西了吗?
错失恐惧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身边完全不受其影响的人已经是稀有品种了。
作为社交平台重度用户,发现自己朋友圈的“朋友”更新和互动,越来越少了。于是尝试用社群意识中的五个维度来评估下,哪些原因可能正在导致我们“失守”朋友圈。
真正同频的交流建立在互相包容、尊重、分享的认知模式下。学会从差异中引发思考,寻找一种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把自己放在无限自嘲的处境。
当你对着手机开怀大笑的时候,或许,也在走向肤浅的深渊。
家有熊孩,何去何从?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发现,在1960年代的美国,平均通过5-6个人,就可以把信件在任意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传递。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作"六度分隔理论"或者"小世界理论"。
微信里,很多群聊着聊着就成了“死群”,就算是往昔好友,也逐渐无话可说
弗洛伊德老爷子很早就说过:在窥探的过程中,人们宣泄了个人欲望,进行了个人保护,甚至会形成一种动力,实现个人成长。
其实,网络上的一切都你最真实的写照
在社交网络中的我们真的是自己吗?与现实中真实的自己有多大的差异?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里叫去抑制化(disinhibition),去抑制化也分为两方面:良性的和负面的。
“赞”一字在社交网络中使用的频率非常之高,特别是网友看见别人的帖子想评论又无话可说的时候,于是只能用这一字归纳态度上的所有含混不清与暧昧。
负面情绪、印象管理、圈子文化、点赞狂魔、窥私欲……有哪一个中枪了呢~
人类会在恐惧、不快而非开心幸福的情况下,会通过“掌控”事情来获得安全感 —— 具体做法是增强控制,让不确定的事情变成确定。
“一条负面评价的后面往往会有很多人试图去修正这个结果,最终导致负面评价对一条评论的总得分没有影响。”
我们带着祖先的原始基因,还没有完全适应好环境,指数级的科技爆发就让一切面目全非。人类真正完全适应社交网络,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而正好处于社交网络的开端的我们,注定要承受社交网络带来的所有阵痛。
社交网络让我们的交友成本大大下降,但虚拟世界也妨碍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对方。用MBTI的方法,通过社交网络的蛛丝马迹来分析对方性格,算是比较实用的一种方法。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个人知己的数量从1985年的2.94人下降到2004年的2.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