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女生,为什么我没办法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5个回答
2020-11-22
181 阅读
青春期时我一直觉得真实的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喜欢,因此也崩溃过,社交恐惧。
发现很多人接触之后会从刚开始双方恭敬礼让到后面相看两厌,当时的我觉得那就跟所有人保持距离,他们应该就不会觉得我不好了吧。我发现我习惯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自律,有主见,生人勿近的样子,意思是你不要冒犯我,要尊重我。我内心也很向往相敬如宾的关系,可是现实总没有那么完美,很多时候都会互相厌烦。如果别人说傻逼或者开类似的玩笑在我身上我会一下子变脸,表达我的不满。可是越是这样维持这种形象,感觉越没有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且可能会从刚开始的殷勤变到后面冷言冷语,我觉得很受伤,他们像是故意要击碎我的架子。我发现在我失误或者很难过的时候少有真心安慰的人,甚至有的还可能在背地里想“你的架子总算倒了吧”。我很想成为能让人发自内心尊重,也发自内心心疼的人,请帮帮我吧,谢谢
已截止。
@答疑老师~王琳 @大连万可 @ZHUQIANG @莫小凡(猴面包凡) 等4位用户获得了悬赏金额
悬赏分配说明
-
答疑老师~王琳
累计帮助了553人
题主,您好!
抱抱您呀!从您的陈述中感觉到,现在的您或许有些焦虑,不知道如何赢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发自内心的心疼。
青春期的您,认为真实的自己不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因此崩溃过,社交恐惧。发现很多人接触以后会从开始恭敬礼让都变得想看两厌。您会跟所有人保持距离,目的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不好,您习惯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自律,有主见,生人勿近的样子,意思是你不要冒犯我,要尊重我。内心也很向往相敬如宾的关系,可是现实总没有那么完美,很多时候都会互相厌烦,内心很想成为能让人发自内心尊重,也发自内心心疼的人。
当我们想要得到他人尊重的时候,是否我们也在内心里尊重了他人呢?我们要知道一个道理: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请先尊重别人。尊重他人,是我们日常交际中非常重要的做人原则,没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的基础是要尊重他人。
有时候,当我们想要得到他人尊重的时候,是否我们自己也在尊重自己呢?在我们心里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呢?
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生活我们是否有尊重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被需要,被看见的地方呢?想要赢得尊重,我们要接受自己,努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然后我们才能真正尊重自己。
了解自己。越了解自己,越能发现自己的独特,从而更尊重自己。发掘我们的个性、天赋和优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不应该被尊重的,或许和我们从小的成长经历有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或许我们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忙。
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也应该去尊重他人,尊重是相互的。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题主带来帮助。
祝好!
赏金截止时获赞7个
-
莫小凡(猴面包凡)
累计帮助了4456人
想要成为别人尊重的人,一定要先学会尊重别人。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会带着面具,明明内心很讨厌彼此,却因为一些原因又装作关系很好的样子,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关系有多好。
那么什么是尊重呢?是别人敬重我们呢?还是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呢?
个人理解的尊重是不过多干涉他人的生活,很多事最好是点到为止,作为朋友有些话可以提醒一下,但是不要强迫对方必须去执行,给彼此留一点空间。
就像是题主说到的被人骂脏话确实很不舒服,但是我们也可以结合一下当时的情况,如果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而且我们问心无愧,大家都知道是谁的问题,那么我们真的没必要和对方较真,毕竟狗咬我们一口,我们肯定不能咬回去。
如果真的是自己犯了错,那么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看看如何可以弥补自己的过错,不要一直纠结,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悔并没有用,如何挽回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越长大越孤单是每个人最真实的写照,我们很难要求别人为我们做什么,尤其是在我们没有什么价值的时候,因此提升自己,当我们有价值的时候别人自然会尊重我们。
我是小凡锅,世界和我爱着你。
赏金截止时获赞5个
-
ZHUQIANG
累计帮助了15374人
谢谢邀请
毫无疑问我们想要有自己信任的人,而你的生活中你发现在失误或者很难过的时候少有真心安慰的人,也许你觉得其他人幸灾乐祸,这其实也是你们的人际关系与不信任体现,事实上你很想成为能让人发自内心尊重内心心疼的人,而我们的人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性格可以改变的,情绪没有好坏而愤怒也是非常明显的需求信号。
如果有些人让你担忧让你不高兴你可以思考为什么?发生了什么?怎么样才觉得是可以的?有些事情可能会让你处于防御状态,那么我们必须花点时间进行自我检查。有时候我们保持一种防御状态并不总是一件坏事,事实上我们自身有很多防御机制,但是当你发现自己过度的向内而不开放并没有给你带来任何好处,就需要开始觉察情绪呢。
ぴ二十岁女生你没办法得他人发自内心尊重
ぴ崩溃过社交恐惧恭敬礼让到后面相看两厌
ぴ有主见生人勿近的样子殷勤变成冷言冷语
ЮЮ受伤
ЮЮ击碎
需要明白的是问题的根源可能是某些人『让你不高兴』,个体的防御能力都没有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
♟♟♟♟♟在人际关系中自己的行为是怎样变化
ΩΩΩΩ是否也有过自己信任的人
ΩΩΩΩ是否能够与他人维持交流
很多时候我们不要马上对自己的情绪感觉采取行动,你可以想想自己会说什么有时候我们愤怒狂躁的时候需要远离对话,如果其他人不理智,那么请成为更宽容的人,让自己表达出内在想法。你可以说明你不同意他的观点还有行为,如果你可以找到他确实同意你观点的说法并且愿意改正,并想谈一谈你真正同意的一件事,那么谈话可以重新继续。
保持良好的关系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不要指责弟弟,只是说明你期望的他是什么,你只是担心事情会有负面影响,并从中找到一些真理,不满中有事实仍然在运行,看到每个人都有重塑自身的机会,你也可以通过更加灵活方式宣泄自己的价值观来引导彼此的关系。
通常来说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真诚,这是除了那些社会交换理论之外的重要元素虽然不是每次都可能有良好的收获,但是需要明白不付出真诚就很难有所相应的回应,人际关系的运行前期只是倾听还有观察接受都是可以的,后期可以慢慢在力所能及基础上进行给予付出。
还可以共同去做些有意义的活动保证彼此在同样的团体,与他人打交道时要诚实守信也表明你具有个人品德,这在真正的友谊中非常珍贵,当有人说谁以正直的态度行事时这是高度赞扬,在有人需要时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共同应对难关很有必要的,除了社会交换理论或许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真诚感性高尚亲和力等也是不能忽视的,融入这个群体还有获得尊重也是需要时间和很多友善的,建议进行心理咨询调整自身的性格,祝好哦。
ZQ 🐬
赏金截止时获赞5个
-
大连万可
累计帮助了789人
我来吧,如果你能相信我的话,估计会有点效果。如果能做到一星半点,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精神分析讲,我们的心理问题根源在童年与父母的相处。轻微的心理问题影响到与别人的亲密关系,严重的会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你的这个主要是影响到了亲密关系,不是多么严重。
父母对你的关心照顾,那是心疼没错,你觉得那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吗?我觉得未必。父母的责任主要是让我们活下去,给我们成长的智慧和勇气,教我们热爱生活,并最终让我们离开他们的羽翼独立飞翔。
你现在活得好好的,成长的勇气你也有,不过好像想法有些偏激,这里就是你和爸妈三个人共同的责任了,至于热爱生活,肯定也有啦,不过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幻想,这个不太现实。人终将脱离父母的照顾,脱离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成熟了,那就不得而知。成家多年的人靠父母接济度日的比比皆是呢。
父母的责任不同,这边现在他们爱的形式上。
父爱的极端是纯理性的。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如果你错了就要改变自己,否则就会失去我的爱。
母爱的极端纯感性。只要你是我的孩子,我就关心你的身体,你的健康,你的成长。
每个父母身上都同时有这两种爱,有的多有的少罢了。他们对孩子的教导也是有偏重的。好的父母教育男孩子培养父爱的一面更多,而对女孩子更侧重母爱的一面。
当然,这些偏重根据孩子的年龄是有所不同的,男女之别也有个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那可能就要导致心理问题了,父母也不再是合格的好父母了。
常见的超限一个是过分溺爱,一个就是过分严格。
受到溺爱,谁都喜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母爱的渴望。溺爱过头了,就会变得感性而没有判断力,对挫折没什么耐受力,甚至出现厌世情绪。
严格教育下的孩子,他们对规则有一份固执的偏爱,因为不守规矩就会被教育。长大后就对那些比如法律,纪律,秩序感兴趣,只相信这些,而不信可以去爱别人和得到别人的无偿的爱。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互不相爱,为了孩子强撑着这个家。家中气氛压抑,事情看上去井井有条,却缺乏生气,让人直想躲避。这样家庭下得孩子只想躲在自己的小空间里,长大后还是会本能的躲避与人的亲密关系,在避无可避的夫妻关系中,他们可能被那未知的恐惧和没有立足之地的感觉控制,导致总想跟爱人大吵来发泄压抑的情绪。
以上主要是某位精神分析大师的理论。
除了精神分析,还有认知行为学派,他们同样对童年的经历很感兴趣,不过他们更面对现实。也许我们从治愈童年来解决问题,能从根本上完善我们的人格吧。但绝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很好的面对一切的,一生也出不了几回无法排解的心理困扰,只要解决眼前的困扰,事情还是会很如意的。于是认知学派从眼前着手干预了。
从认知来看,你是20岁的女学生,觉得自己得不到喜欢,跟别人最开始接触时恭敬礼让,时间长了就相看两厌了,于是你决定跟所有人保持距离。你摆出一副很满意的样子,又怕别人说你傻、拿架子,总觉得他们一直在想方设法破坏你的形象。你很想被关心,被尊重。
我的复述有误解你的地方吗?
如果跟所有人都能从恭敬礼让到相看两厌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表现太稳定了。怕就怕你跟两三个关系好的闹掰了以后,就觉得跟所有人都会那样,那些跟你关系不错的人,你也看不到了。这个叫以偏概全,因为一件事把所有的事情都概括为同类,也叫过分概括化。从此以后,你会在这条偏见的路上越奔越远,直到再也无法回头。
从此之后,你决定要跟所有人保持距离,那么换来的只能是所有人跟你保持距离。这时候你就离我们真正的内心需求越来越远了,所有人都渴望跟别人亲近,没有例外。即使他们不愿意亲近,也是因为渴望受阻,因为恐惧而扭曲了渴望。人只有立足人群,才能发现别人,了解别人,反过来更了解自己。没有人能逃掉这个宿命,却总有人犯错误,导致自己和他人的不幸。
你远离了所有人,仍然渴望他们会远远的给你关爱,给你尊重。没有人是圣人呀,即使是一视同仁的圣人,也是跟身边的人接触更多,关照更多呀。你跟所有人都不一样,害怕别人打破你的与众不同的外壳,又奢望受到尊重和关爱。那么你的外壳也太不坚固了,你自己都怕一碰就碎。有那个必要特立独行吗。
算了,我对你的经历了解肤浅,说不出什么深刻的东西来。你要记得,想要什么,自己首先要付出同样的东西才可能得到,这是拿破仑希尔的黄金法则。没有付出却能收获美好的东西,除了父母愿意那么干很少有人能给你。人活着要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一切,这是父母最应该教给我们的能力,可惜很多父母自己都不具备,所以无法传授。我们只能自己学着热爱生活,积极的生活。
就说这么多吧,在内心拷问一下父母,拷问一下自己。问问他们有什么没传授给你,又有什么传授错了。再问问自己,经历的每一件重要的事,是否都从正面和负面去积极的总结经验教训了呢,问问自己有没有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一切,问问自己那些我想得到的东西,是不是先做出同样的付出,而又没期待一定会得到呢?
苏格拉底说过:没经过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希望你能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反思一下父母,反思一下经历的一些大事,反思一下同学。不要过分的寻找负面的东西,多找找正面积极的意义。我看问题从来只看积极的一面的,这样虽然有些事的看法上会有失误,甚至会导致某些失败,但我的心始终快乐,对生活始终感到幸福,似乎也很不错吧。要是喜欢,可以学学我哦
祝你开心!快乐!!幸福!!!
赏金截止时获赞5个
-
Felicity
小蘑菇
累计帮助了50人
还小,慢慢来加油💪
赏金截止时获赞0个
给TA抱抱 5 个抱抱
收藏问题 3 个收藏
我来回答 5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