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蒋劲夫家暴,网友了解后说表示理解的事情?
11个回答
2018-11-21
6347 阅读
蒋劲夫在微博承认殴打女友后,随即他朋友站出来单方面描述了下女生:爱玩夜场,假怀孕,骗房,曾说才不跟中国人生孩子…等等。
网友们立马一片倒的认为那蒋劲夫打她是可以理解的,有些言论表示:打得太轻了。认为蒋劲夫是被女生逼急了,被逼怒了所以反击了,蒋劲夫在动手前其实他是一名受害者。大家纷纷翻墙骂被打的女生。
可我另一方面又看到女方那些伤痕累累的照片,脚印踩在脸上,脖子掐出深深的印子…我觉得蒋劲夫不像是一时被激怒,而是他自身在处理情侣之间的矛盾时,就存在思想有点过激。
我认为女方才是受害者。
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这次事件的呢?
-
壹心理学院
累计帮助了5人
今天我们谈谈家暴这个事件本身,以及这对于蒋劲夫事件评论里出现最多的两句话,“在我的认知里,家暴这种行为是改不了的”它的心理学意义。
所谓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身体上的殴打与残害,或是精神上的伤害与摧残的行为,它眼中损害受害者的身体,并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暴力作为一种野蛮行为,它本身具有生物性,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步步将我们人类动物性的一面逐渐隐匿,将和平与友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的过程。
当前的社会心理学家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攻击性源于人类的进化,而且由于其生存价值而一直保留了下来。
如果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回看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包含着杀戮和战争。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家暴的施害者,他们不过是释放他们的动物天性。这种天性的释放,不论性别,而是个体社会性和动物性博弈的结果。
当在家庭的互动中,人们的社会性有所削减,动物天性被释放出来时,暴力就可能发生。今天是蒋劲夫,昨天是张雨绮,前天有许凯,明天、后天或许还会其他人。
在中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29.7%—35.7%,受害者多半为妇女,近年来老人、儿童和男性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家暴的频频发生,总令人无奈,为什么暴力总是容易出现在家庭中?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陷入恋爱和婚姻的过程惊人的类似,他们总是经历一个固定的步骤。人们总是容易和相处日益频繁,交往时间更长的对象陷入爱河。
在这个过程中:
第一步人们会逐渐寻求对方更多的陪伴,在时间上要求更多。
第二步人们会相互透露自己的隐私,在个人信息上要求更多。
第三步,人们开始有一些身体方面的亲密,在接触上要求更多。
第四步,人们彼此分享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感受,在情感上要求更多。
第五步,人们在对双方的关系目标上逐步达成共识,在目标和价值观上要求更多。
第六步,双方的行为反应越来越相似,心理幸福感与这段关系更紧密联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要求更多。
最后,人们把双方看作一对情侣或家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韩卓, 2018)
这个过程,是逐步让渡自我,融合进两个人的关系的过程,这是一种个人边界的逐步弱化。情侣或夫妻渐渐地不再说“我要如何”,而更多会说“我们要如何”,他们会把双方的共同意志,当作自我的意志。
于是,当情侣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分歧时,就像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另一部分发生了冲突,我们总会期望家庭这个整体是一致的,于是消灭另一方的意见成为了一种解决方案,在内心激起巨大的冲动。
当沟通不能说服和控制对方时,愤怒的情绪就激起人们的暴力行为。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在沟通中,越是感觉到挫败的人,越容易激起愤怒,那些情绪调节能力越是低下的人,越容易在愤怒时发动攻击行为。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完全地将家庭视为自己,把“我们”当作“我”。于是,冲动和暴力之后,他们会用更强烈的方式去道歉,去挽回,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伤害了自己的另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说「家暴只有两种:0 次和无数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第十二条:
监狱、看守所、拘留所等场所应当对被判处刑罚或者被依法拘留、逮捕的家庭暴力加害人依法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治。
人的社会性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进行矫治,因为研究发现,在家暴的实施者中,人格障碍占1/4,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
其他可能引发家庭暴力的问题中,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和经前期综合症等都很常见。
社会的社会性,可能是一个更加任重道远的话题,在法律先行的情况下,人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于家庭的观念都需要变得更具有弹性,才能够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真正能够执行下去。
-
飞飞
累计帮助了660人
我想,任何一个被架起来讨论的问题,似乎都会有正方、反方,中间方。我想探讨和讨论的背后,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
男错、女错、双方都有错,这是事件本身的观点发表或舆论评判,或许,我们还应该思考的是,它背后的原因,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翻墙”网络热议。
针对事件本身,蒋劲夫家暴,我个人是:能理解,但极不认同。
可能我还在想,为什么蒋劲夫会家暴得这么“残忍”? 他是个公众人物,明明知道后果,但却还是“没忍住”?是不是忍了太久?为什么会忍这么久?中间是否做了什么去制止,但大家不知道的事?
抛开炒作、男女双方的谴责、个人隐私暴露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不谈,单从心理学角度看,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忍了很久很久的人,终于“忍无可忍”地站在墙角大声呼喊:我,受够啦!然后拳脚相加、大打出手,积攒了所有的负向情绪,隐忍、愤懑、委屈、暴怒···终于在那一刻战胜了所有的理智、道德、荣誉、形象···不顾一切地疯狂“反击”。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的边界和底线,到底应该设在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时候,才去疯狂反扑?为什么不在刚开始时就划定界限?亦或者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让对方逐步清晰?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好人”或者“完美自己”的期待和想象,我们让自己包容、忍让,让自己美丽、帅气,让自己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让自己体恤他人、多才多艺。
伤害我,没关系,我忍;欺骗我,不要紧,我忍;找异性聊闲,没出轨,我忍;和异性出轨,第一次,我忍;家暴我,为了孩子,我忍···
我们一次次的忍,换来的其实并不是对方的理解和赞美,有时反而是“变本加厉”。
我们一次次的忍,对方看来其实是一次次的包容、允许和接纳,而我们此时恰恰是在积累所有的负向情绪。
最后,终于,忍无可忍地爆发了···
与其这样,我们能不能在选择对方的时候,就选一个没有那么多“恶习”的人呢?
在发现对方出现了让我们觉得逾越边界、尚未触碰到底线的事件时,就及时告知或者阻止呢?
在对方感受到我们清晰的边界后仍然做出伤害到我们的事情时,我们可不可以果断断绝这种联系呢?
这样,走到故事的最后,是否可以减少一些伤人、伤己的结局?
至于之后出现的一边倒的“翻墙”热议,或许也是我们这些做了这么久“好人”们,却没地儿伸冤、说理的一种宣泄吧?
不知道~以上妄议。
-
Page B
累计帮助了2571人
关于家暴和骗婚,整理了三个观点:
【关于被骗婚、PUA、不结婚就是失败、不敢离婚】
『婚姻』是人生大事,和『爱情』是两件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的『big issue』。
需要做好以下三点准备:
- 你能接受婚后财务纠葛吗——不能请签好婚前协议;
- 你能接受婚后被控制人生吗——不能请签好婚前协议;
- 你能接受婚后生育观、孝顺老人观念、教育观念等不一致也无法沟通吗——不能请先婚前沟通,对双方负责,而不是让两个家庭承受巨大的代价。
*至于那些几乎没有见过面、微信摇一摇就在一起,每天求婚催你接受ta的,基本是PUA骗钱的。
【预防家暴、识别家暴,是无论男女都要注意的】
###在婚前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 比如发现自己和ta在一起总是小心翼翼,无法反抗对方,害怕ta
- 总是拿过去某件事威胁你,或者贬低你,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 ta总是说:如果你离开ta,ta就会做出很可怕的事
- 在性生活方面,总是强迫你
- 控制你与其他朋友见面,查你行踪和聊天记录,甚至跟踪你
###婚后的家暴,不止是暴力那么简单
- 婚后总是强迫发生关系,也是家庭暴力
- 经常毁坏你的个人物品,不让你出门,控制你交友,也是家庭暴力
……
【除了离婚,被骗婚/出轨/家暴后还有什么办法?】
- 呃……签婚前协议了吗?
- 找律师 & 咨询师?
- 打人是犯法的。
-
王明灿
累计帮助了964人
这件事因为不是事件当事人,所以做出主观的评价都不太合适,不过有一个观点我还是会同意的,就是家暴太狠了,对对方造成了巨大伤害,这是一种错误,需要道歉和反省。
这件事情的发生,我想绝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长时间矛盾积累导致,当双方无法调解而“火山爆发”似的悲剧。不管从男生还是女生来说,这件事都是不该发生的。
有些人对蒋劲夫家暴表示理解,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种“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的影响,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色彩。
像明星、歌星、影星之类的,粉丝们看到的都是比较正面光鲜的形象,都没有见到其真实的一面。在大家的印象中,都是好的存在。出了事情,狂热的粉丝们首先会维护自己明星的尊严,哪怕这件事是不合理的,也不会影响他们主观的评价。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并被夸大,其他的优缺点也就视而不见了,在爱情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许多人恋爱后是零智商,也跟这因素有关。
因此,我认为这件事情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家暴”,这样的事情在生活发生太多了,不计其数,心理咨询中这样的来访者也很多。当做错事情以后,先去客观分析它,再去纠正,这样的认知才是合理的。
一错再错的行为,应当避免不要再发生。
-
xinli_1162
热心小可爱
累计帮助了2人
这是武志红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
一位女士,是一个大城市的处级干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她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因为她的丈夫家暴。
第一任丈夫家暴,她离婚了;第二任丈夫还家暴,她又离婚了。第二次离婚的时候,她正好40岁。
可是有个好男人一直在追求她,这个追求者别说对女人暴力了,他甚至从来都不和女人吵架。这位女士离婚后,他更用心地追求她,女士被打动,于是和他结婚了。
没想到,结婚后的第二周,她又被打了。她打电话叫了几个朋友过来看她,而正巧,其中有一位是心理医生朋友。
她的其他朋友们质问家暴男,你难道不知道她有多不幸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她!
不过,心理医生朋友不同,她没有参与指责,而是问:你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能不能讲讲细节?
细节是魔鬼,魔鬼般的细节一讲出来后,所有人鸦雀无声,再没有人去指责这个男人。
细节是,他们因为很小的事吵架,好像就是因为做菜盐放得不对,越吵越激烈,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某某某打我妈一样!
女人说的某某某是她爸爸,因为她很恨爸爸,所以都是直呼其名。
男人说,怎么可能,我今天和你吵成这样都很奇怪,我平时都不和女人吵架的。
这个女人歇斯底里起来,开始大喊:你就是想打我!打呀!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刚喊的时候,男人没做什么,但她癫狂地喊了很多次后,男人脑袋突然一片空白,然后一拳挥了出去,将他最爱的女人打倒在地,嘴角流血。
出现蒋劲夫这样的家暴,可能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要还原到现场去查找原因分析情况。
仅靠部分事实没办法判断。
题主在这里提问,而且同情女方,认为女方才是受害者。
可能想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解释这件事,或者可能将自己代入女方的角色。
人在亲密关系中,呈现出幼儿期与父母的互动反应,会将对方当成理想的父母或按自己的理想父母去改造对方。
施暴与被施暴,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
Baby steps
累计帮助了897人
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前,任何意见和站队都是火上浇油,因为只要一方占优,另一方的言论必然会成为被攻击的素材,导致越演越烈。所以暂时不做评价。既然是心理平台,就说说与心理相关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打人肯定不对。但为什么网友会表示理解,是因为其中涉及到俩个关键词:情绪、压力。情绪是会让人崩溃的。即便你之前多么温文尔雅,控制能力多么强,修养多么高,如果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又在强压的压迫下,会做出什么事来都不会感到意外。
狗急了还会跳墙,更何况人。在压力下,失去理智也很在正常。比如,06年德国世界杯,齐达内因在决赛,自己退役之际,失去理智,头顶马特拉齐而与最高荣誉“大力神杯”失之交臂。引起观众一片哗然。大家想不明白为什么平时以球风优雅著称的沙场
老将,一代艺术足球大师,后马拉多纳时代足球运动标志性人物,第三代球王候选人,会做出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行为与自己热爱的足球说再见。在看看新料,时常拿家里贵重物品,时有争吵,情绪日益积累,女友母亲疑似黑社会头目,偷藏护照,遣
黑社会围堵、威胁,装日本警察,压力重重,再加上之前爆的料,私生活糜烂,假怀孕,同时与多个人交往,有网友出来力挺也就不奇怪了。
不管最后事情真相如何,或是上来贴“家暴”标签,然后引导“拒绝家暴”等人的目的何在。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与其说找个“不家暴”然后祈祷“一劳永逸”的人,不如如何防止家暴的产生,如何及时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要来的现实和更有意义些。
-
吻风
鲸鱼社工
累计帮助了7796人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让蒋劲夫对女友家暴,都不能成为他家暴的理由。家暴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
就算女友性格,行为上有问题,伤害到了他,他可以用别的方式去解决,甚至可以离开她,但是没有必要选择这样偏激、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且蒋劲夫是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旦用暴力解决情感问题的方式被公众认同,这对广大的女性群体都是不利的。
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在力量上和男性相差悬殊。两个人谈恋爱本应该互相关爱,而不是互相伤害,恋爱中的两个人也是处于平等的地位的。
所以我认为,不管是出于道德的角度还是出于爱情的角度,他都不应该对女朋友进行家暴。
(壹心理鲸鱼社工🐳)
-
Flower
累计帮助了621人
两人都是受害者,男方可以离开,可以使用法律途径要回房产,可以要求赔偿,但是使用暴力就不对了。
-
橡树子
鲸鱼社工
累计帮助了8219人
也许吧,女生也是个我们说的渣女。
但是男方也不仅仅只是被逼急了,控制不了了,打了对方一巴掌,而是一系列的施暴。
其实在一段感情中,我觉得很难说出谁是受害者,只是这件事看出,男方的处理方式的确不太妥当。
尽管事后认错态度诚恳,人设也还是崩了。
-
张振清
国家二级咨询师, 1星优质答主
累计帮助了411人
首先,我个人不赞成家暴。其次,每个家庭和家庭问题都有其特殊性,在没有搞清楚具体原因的情况下,外人谁也没有权利站在道德高地对他人的家庭内部问题说三道四。
给TA抱抱 9 个抱抱
收藏问题 10 个收藏
我来回答 1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