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
很遗憾有时候咨询师对有些问题的回应带给你不太好的感受。
作为还未入驻平台,但需要先以回答问题的形式提供帮助的咨询师,我似乎也有一种“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不是你在注意到咨询师“炫技”时候的感受),想要聊聊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有时在查看求助贴文,我相信即便并不从事助人职业的人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急切与痛苦,提问者希望回答问题的专业工作者提供应对困境的办法(“怎么办”)也是常见的结尾方式。
而在专业上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实际咨询过程的咨询师,可能首先思考的是文字背后的那个人在问题中表达了什么?
那个问题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提问者大体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何以问答的方式求助而不是其他?
对方求助的问题是否合适,并且能够通过问答的途径获得帮助?
如果作答,我需要首先对那一部分做回应?
我的回答能够为对方提供怎样的帮助?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对方?
我作答的动机是什么?
……
这些都还是闪过脑子的很少一部分。也就是说,以发帖的方式提出问题、咨询师作答这两个简单的操作背后其实有很多需要考虑的衍生问题,或者每一个问题其实都非常复杂(因为人的复杂),我也相信,简单的问题可能不会出现在专业的心理求助平台上。
而问答这种形式本身的局限就浮现出来了。原本可能需要长期咨询才能予以处理的问题是否可以简化为“问答”,或者隔着文字而非深入彼此关系中进行艰难探索得到解决。
我着实觉得这种简化对于帮助提问者应对困境很难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同时也认为问答的形式也并不是全然无可作为。
比如说提问者面对困境时的困顿、着急、失望、沮丧等诸多感受也许是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回应的,起码作答者多少有机会传递给对方“我有点了解你的处境”的意味。
另一个可以作为之处恐怕就是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路,帮助提问者试着理解当下的处境、困境的成因、激发动机探索生活中可以利用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这就涉及到了“分析”,也容易出现题主注意到的专业术语的问题。
其次,术语的问题是不是问题可能是有待商榷的。术语常常凝练了需要用大段语言才能描述清楚的事情和含义,用术语说话当然要省事很多,这种省事某种程度上和我说“我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用这种把身陷的复杂困境外化为一个“也许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来自同一个源头,即我们当然更喜欢简单、直接的方式。
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里使用术语的问题或许想题主和部分同行提到的,是对谁说的问题,还有度的问题。或者其中的关键在于,当大量使用术语的时候让人觉得“你并没有和我在一起”的疏远的问题。
最后,作答的现实条件和“神人”的期待也自然不应该被问答两端的彼此无视。毕竟我们还是渴望透过文字确认人我关系的两个活人。
以上。
祝好!
PS.如作讨论,还请大家继续补充。
贺喜云:咨询效果也是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 举报
楼主:如果你是收费的,那需要讲解多久理论才开始解决问题?我妈妈也找过收费的心理医生,她回来后只说了句“那些理论听得我头疼,收那么贵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我们是普通人,仅仅需要医师帮忙尽快排忧解惑,不需要理解什么深奥理论,而不是你一句“老师也不知道,只能说个大概理论”去忽悠,不知道就用理论来套路,那不如看书。 举报
贺喜云:哦!明白了,原来是你妈妈去做了咨询后她感觉没有效果,对咨询有些失望?所以你看到那些理论的描述勾起了一些不满的情绪。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想,我是希望解决问题,你跟我讲那么多理论有什么用呢?让人有种厌恶感!! 举报
贺喜云:为你们的境遇感到难过 举报
楼主 回复 贺喜云:哈哈,她去咨询的境遇并没有引起我情绪波澜,所以不存在这种应激反应,我只是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你不需要马上给我贴个标签的哈哈。 举报
欧大人 回复 贺喜云:看完这位咨询师的评论。我假如身边有心理问题的都不会介绍给这位咨询师。 我对咨询师的可能理解错误 我认为是心理辅导员。如果是来总结自己的问题 而不是去帮助解决问题。的确楼主所说 看书罢了。患者都是需要找一个有思想 有情绪 可以说是一个能解开心结的智慧朋友。而不是去上课。 举报
贺喜云:赞同Omega的观点。谢谢楼主对这个行业的真诚建议。 举报
贺喜云:不想陷入争论当中,但还是希望为大众对心理咨询少一些误会,如果心理咨询纯粹是讲一通理论的话,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我想大多数咨询的来访者不会这样认为。这里也不是心理咨询,我认为这里叫答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