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我们的从来不是苦难,而是面对苦难时我们的选择。
你有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戾气呢?你或者身边人的戾气,是否也在加重?从心理学角度看看,戾气背后是许许多多的愤怒。
我们的大脑会选取不同的材料,讲不同版本的人生故事,不同的故事,又会展现出不同的感受和意义。
我们最强有力的能量是来源于我们自身的,在人本主义的观点中,人是“本自具足“的。
「做不到」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着。
需要被看见或满足了,情绪问题便消失了
我们该怎么避免自我怀疑,消除本就不存在的自卑感,看清心理投射的真面目?
关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个问题,我觉得先打破那些自我设限的心智模式之后,才能更好地回答它。
一个容易焦虑的人,会把每一个动力的生死,等同于“我”的生死的人,他的自我层级其实是处在最初的动力层级阶段。
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不断探索答案的过程,只有不断探索,在选择和尝试中才能发现自己真实的样子。
在费尔贝恩的概念里,没有人是完整的正常人,大家多少都带点分裂机制,只是分裂多少的问题。
自尊由三大“成分”构成:自信、自我观和自爱。三者的适当组合才能让人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给自己真正的安全感。
当这些经历了父亲的“爱无能”或“缺席”的女儿长大成人,她很难不在两性关系中苦苦挣扎。
当你越来越能够放下内心的评判,不去理会大脑臆想出来的各种戏码,你的人生才会豁然开朗,自得其乐。
心理咨询,让她有机会和自己的感觉待在一起,让她的自体得到了一定的凝聚。
我情愿是完整的,也不情愿是完美的,完整才有创造力。
自尊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欢我们眼中的自己。那自尊可能看不见、摸不着,我怎样知道自己是不是自尊有问题呢?
这种偷偷摸摸的心理,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有人生来就不会经历内心的挣扎,但所有人都可以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收获一个更加安静的内在自我。
#高浩容精选 78篇
高浩容老师的精选内容。
#心理动力学 13篇
觉察自己的反应机制,尝试新的应对机制的方法。
#反常识 20篇
反常识的心理学效应。
#情绪画像 188篇
愤怒,内疚,丧失感……它们其实在描述我们自己。
#人类行为研究 258篇
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心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