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四分之三在晚上11点以后入睡,三分之一要熬到凌晨1点以后入睡,而在睡眠时长低于6小时的青少年儿童中,13岁到17岁的孩子占比高达89.5%。今年上半年,疫情导致的长时间居家,更加剧了这一状况,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人睡眠时间多了,但人们的睡眠时间整体延迟了2到3小时,对睡眠问题的搜索量也增长了43%。
此外今年上半年,与睡眠相关的保健品销售也增长明显。数据显示,今年1到9月份,褪黑素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7%。有数据显示,预计今年,我国睡眠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多亿元,2030年将突破万亿元。
—— 转自【扬子晚报】
这是一篇关于睡眠障碍的文章,同样相似的情节在最近出现了很多,如“打工人”背后存在的普遍职业焦虑,如“新型冠状病毒”背后的普通居民焦虑状态,又比如最近在壹心理答题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中小学生对于未来迷茫的焦虑。
如果按照之前我的方式,大概这篇文章会写一写如何应对焦虑,如何解决焦虑,不过今天,面对如此多的焦虑,我想和大家随意的聊聊,与其说聊,可能说吐槽更为合适,为此我去翻了几篇论文。
科技的发达,让我们能够更快的接收到信息,我们只需要轻轻地敲几个字,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看似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样也让我们失去了耐心,而失去耐心的背后,也让我们更加的犹豫不定、多疑、嫉妒、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为什么我会提到这么多的负面情况呢?
其实在很早之前,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叫“糖果效应”。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
观察者告诉一群四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2块糖就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到1块,现在就能得到1块!”
而实验结果是其中三分之二的孩子选择了宁愿等20分钟得2块糖。而三分之一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
经过十二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
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嫉妒、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外在因素的影响,家庭等等。但同样,这个实验又被称为“延迟满足效应”,指为了长远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
我们长时间的接触信息并作出选择,让我们习惯性的“快”,而伴随快而来的,是牺牲了我们对于事件的准确性。
同样,习惯了快以后,我们遇到问题,也总是想着快“解决”问题,从而让我们更容易困于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我们是为了什么而遇到这个问题,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而停留在眼前的问题上,因为我们有一种习惯“眼前的问题是能很快的解决的,无论是对还是错。”
这样的习惯,是我们在日常的习惯中养成的。
忽然很早之前上学那会的事情,我总是早上就开始考虑中午吃什么,并且会询问身边同学的意见,于是有一个同学就说“你这考虑的也太早了吧。”
如果是现在的我,我可能会回答:“正是因为我会用一些时间来思考,所以我每次买的饭,都不会特别难吃。”
想想生活中,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你需要快一点,你需要快一点,如果不快一点,你就赶不上了,你会被生活淘汰,你会被身边的人淘汰,你会被整个世界淘汰。
而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才让自己一味地“快”而忽视了快并不意味着对。
写到这里,请深有感触的你,抱抱自己。我们可能遇到了相似的困扰,而这样的困扰,请相信在我们发现了以后,一定会有所改变。
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有时间好好地思考一下面对的问题,如果这个机会真的不等你,请相信,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失败对我们而言也意味着成长,同样对于我们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哭,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回答问题,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理想,许许多多第一次,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而第一次因为某件事失败,并不意味着会一直失败,它会是你生命中一段有趣的经历。
貌似不知不觉又说了很多心境鸡汤,不过有时候,我们真的太焦虑了,生活逼着我们要不断的向前,仿佛只有向前才能生存下去,而忽视了我们自己已经拖着疲惫的身体,无力支撑。
《大学生焦虑和学习倦怠的关系》《打工人走红凸显普遍职业焦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普通居民焦虑状态及应激水平及相关因素》《延迟满足,治愈“幸福感缺失症”》
这是我看的几篇文章,有兴趣可以找一下,世界很大,焦虑却困扰着我们。假如明天发生了奇迹,我们的焦虑消失,思考一下,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原创:心
责任编辑:一只梨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