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社畜,我是打工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的都是人上人!”
一夜之间,“打工人”传变各个社交网络,打工人成为了即社畜、打工仔之后,展示当代年轻人努力奋斗、努力工作的新词汇。
从之前的“打工是不可能的”到现在的“我打工,我自豪”,转变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躺平式的自嘲和调侃。
自嘲,是自我解围也是自我贬抑。
自嘲,一方面可以看成一种积极的心态。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压力大的社会,竭尽全力生活仍然很累。自嘲能让我们暂时放下一地鸡毛的生活,寻求片刻的安静和放松。同时,我们自嘲时往往都带着笑容,笑容背后透露着失落感和释然,那是“即使未能实现目标,但我已经尽力了”的无力和看透。
很多时候,自嘲也是一个人高情商的表现。在我看来,自嘲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帮助我们自我解围。
“你敢不敢说出你的梦想?”
“敢啊!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我想娶隔壁班的翠花!”
“哈哈哈!翠花是全校的女神,你屌丝一个,别想了,硬盘里的片看完没?”
我们表达自我有时会伤到自尊,为了保护自尊,于是就有了自嘲。以玩笑的语气说出真实情况,我已言无一物,你要如何嘲笑?
乐观的自嘲是好事,遗憾的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自我矮化式的自嘲。
如果你足够敏感,常常会有这种感受:有人提及你时,你总会说“我不行”,也会产生一种“想往别人脚底下钻的感觉”,并且总会习惯性的贬低自我,以此来换取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时的自嘲,是自我认同的降低和缺失,它的背后是屈辱、自卑。
这种习惯性的自我矮化式自嘲,会让人由自信向不自信过渡,最终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他们看来,世间千万语,自嘲得人心。
这些人自己的一些小的不满意郁结于心,逐渐就会丧失自信,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优点,最终会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成为了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格拉底曾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两个条件”。
这些没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严重的逃避心理。他们通常会一次次的降低自我认同、降低自己的努力和存在感,以此来逃避压力和期待的目光。
研究表明,这些习惯性逃避的人,通常也不喜欢上班和发朋友圈。
“每个月总要那么30几天不想上班”。
“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会出卖自己的时间换取金钱”。
“上班就是在浪费时间和青春”。
在他们眼中,“上班”似乎变成了一个极丧的词语。
那些不喜欢上班的人真的是不喜欢上班吗?或许并不是,他们只是在逃避。
不喜欢枯燥压抑被束缚的氛围,不喜欢996的工作机制,不喜欢一直被指责,也不喜欢为别人工作。可是生活所迫,1平米的格子间限制了他们的经济和梦想,他们没有选择,别无他法,只能忍气吞声。
互联网的发展,让他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一夜成名、年少有为的例子。他们羡慕焦虑,却无力更改现状,只能选择逃避。
不拖到最后一刻,不上班打卡;不到截止日期,不看boss邮件。不到最后一刻,不提交自己的作品……
最近火热的“打工人”,不也是一种逃避吗?它不像“社畜”显得惨无人道,亦不像“打工仔”显得低声下气,却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现状,于是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它。
逃避有用吗?或许有。
通过逃避,我们可以获得片刻的开心和心安理得。
逃避是容易的,但逃避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逃避,会让你一直原地踏步,你会一直保持那个虚弱又无能的自己,你会一次又一次的栽在同样的坑里,你会持续过着毫无意义,没有意义、一成不变的生活。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我们自己不逃避,但我们不能批评他人的逃避。
逃避型人格的人比别人想的多,也会敏感很多。我们并不了解他人,或许你会说你要改变,你要坚持,你要努力等等,以此来劝说他人不在逃避,但我们的不了解可能会让人徒增压力,甚至走上绝路。
我想告诉你,无论是否选择逃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自渡,才能不断超越自己。
余生不长,善待自己。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原创:obsidian
责任编辑:一只梨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