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说话的三个层次

那很多父母会有疑惑,听孩子说话还要学习吗?我们平时不是都在听么?
其实不然,很多父母虽然在听孩子说话,但是却不知道孩子到底说的是什么,或者只是听了听,并没有往心里去。所以亲子间常常会有冲突,孩子觉得我们不理解他,我们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
有一次我去早饭店买早饭,边上一对母女在对话
妈妈:宝贝想吃什么?
女儿:粽子和油条
妈妈:乖,粽子不好消化,油条油炸的不健康。我们吃馄饨吧
女儿:不要,我就喜欢粽子和油条
妈妈:不行,老板,我们来碗馄饨
女儿大哭
妈妈:怎么这么不听话,再不乖就不要吃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想尊重孩子的妈妈,但是又有自己控制的妈妈。所以孩子觉得自己被听见了吗?不见得。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还会遭遇无数同样的境遇,然后当她慢慢有了自我意识,就会发现,妈妈不尊重自己。
还有一个例子是一名初中生与妈妈之间的沟通
儿子:老妈,我今天考试考砸了,哎
妈妈:让你昨天不好好复习,告诉你了复习肯定有帮助,还不听
儿子:我不是复习了么?
妈妈:你那叫复习呀,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怎么可能看得进去
儿子:怎么看不进去!
随后回房大声关门
孩子和我说,妈妈从来不理解自己,也没有好好听我到底想说的是什么。我说一句,她总有一百句道理等在那里。我从来说不过她,她就以为自己是对的。到后来,基本上就懒得和她说话了。
其实类似的沟通在我们生活中真的非常常见。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非常耐心的和孩子沟通了,并没有粗暴的对待他们,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满意呢?问题就出在,我们不懂得如何听孩子说话。
那么听孩子说话,到底要听什么呢?我们接下来就聊一聊。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孩子在说话的时候,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比如前面那位初中生,他和妈妈说考试考砸了,首先是告知这样的事件,然后背后的情绪其实是失望和挫败,后面是深层的愿望,渴望被看见,被呵护。因为考砸了对于他来说显然是很难过的一件事,这个时候其实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够看见他的难过,陪着他。没有孩子觉得自己考试考砸了会很开心,但是妈妈的回应却没有在这些点上,所以导致沟通的失败。
接下里我们就从这三个层次来分析,帮助大家彻底揭开孩子说话的秘密。
第一层,听清孩子在说什么事情。
比如第一个例子,妈妈听到了孩子说的话了吗?显然已经听到了,但是却进行了否定。这部分带给孩子的感受就是还不如别听见!第二个例子里,妈妈似乎也听到了孩子说的事情,考砸了。但是却没有仔细了解事情的经过。
我们来换个角度看一看,孩子说我要吃这个吃那个,你有问孩子为什么想吃吗?这个东西哪里吸引你?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这就是事实。
那当孩子说考砸了,我们要去澄清的事实是怎么考砸了?是题不会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要对事情的完整性进行了解。
还有孩子邋里邋遢的回到家,家长可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抽。可能是他在路上见义勇为了呢,可能是他不小心摔倒了呢?可能是他上课的时候弄得呢?很多时候,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你就会发现孩子可能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
作为成人容易先入为主,这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是非常忌讳的。
所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情的全貌有利于我们理解孩子。
第二层,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和感受是什么。
我们很多人都说沟通要就事论事,但你有没有发现,就事论事的沟通往往会引发情绪。甚至最后还有暴力冲突。那是因为谁都离不开情绪和感受。
特别是我们和家人沟通的时候,如果只是说我们就事论事,你会发现完全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所以在和孩子沟通时,我们就更需要学会听情绪和感受了。
那么什么是情绪和感受?伤心、难过、委屈、愤怒、生气、开心、兴奋、骄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能够感受到的。人的大脑简单来说就分为情绪原始大脑和理性大脑,情绪大脑在我们的边缘系统这边,理性大脑就在额叶。当我们身体接收到信息,比如视听嗅味触的信息,会把信号先传递到情绪大脑,经过处理再到理性大脑。如果信息扰乱了情绪大脑,让他工作起来,信息传递的通道就被阻隔了,理性大脑再强大都会失去效果,人就不会思考,所以变成了动物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有路怒症、激情犯罪这些概念。
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都是为情所困,这里的情就是情绪的情
所以在沟通中,情绪和感受重要吗?非常的重要!如果不能处理好情绪,沟通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心理学有句经典语录: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也就是先处理好情绪大脑,再让理性大脑开工建设。
还是以前面两个例子来解释,第一个孩子前面的沟通其实还可以,妈妈问你要吃什么,当时孩子应该还挺愉悦,妈妈尊重我,我可以自己选择,呀,好开心。但是当自己说出了愿望,却被一巴掌拍死、否定了。这时候孩子内心就该有了一些变化,委屈、生气等,孩子还挺勇敢,坚持自己的选择,但是再次被妈妈给否定了,这时候孩子就崩溃了。委屈和无奈的感觉冲垮了她,所以在当时直接就大哭了。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能够及时醒悟,对孩子进行情绪的疏理,可能孩子就会平静下来,然后和妈妈一起更好的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妈妈用了暴力的方式,让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情感。我最后看到那个孩子抽泣着坐到位置上,最后也没有吃几个馄饨就走了。这中间,孩子的委屈和愤怒、无奈都被压抑了。如果长期如此,那么孩子将渐渐失去表达自己的能力,以后别人说什么她就做什么,这就叫习得性无助。一次次的失败和否定,就会让人形成固定的思维。
那第二个孩子呢?当孩子说自己考砸了,还谈了口气,这时候的情绪和感受应该是难过的、挫败的。这句话里隐藏的意思是自己成绩本来可以的,这次却没有发挥出来。多让人失望啊,这个时候孩子对自己的否定应该已经很多了,或许还有很多的自责,觉得自己怎么回事呢?这都能考砸。
这个时候如果很好的抓住机会,去反应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就能感受到被理解。可能就更愿意和你说他的感受,然后进行接下来改进措施的讨论。
所以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并要帮助他们表达出来。
怎么表达?
1.刚才妈妈说你挑的东西不好,让你委屈了/你自己挑的东西没被肯定,有些生气。
2.今天考试考砸了,看起来让你感到很失望/让你觉得挺受挫的
这种表达里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对事件的反馈,然后是情绪的表达。
这才听话的正确姿势。
继续来说说怎么听孩子说话
第三层,要听孩子话语背后的愿望
其实这第三层是比较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人都有核心的需求。表面的行为和情绪,都是由这个核心的需求和愿望所指引。
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么这个属性带给我们什么?就是联结。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不能靠自己独立生活,得有人管我们的吃喝拉撒。所以我们就要与亲密的人形成依恋关系,这个人一般就是我们的妈妈。有了安全的依恋关系,我们才能确保自己饿了有人喂吃的,拉了有人来清理。这种生存上的安全感,就是我们以后能够去探索世界的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把安全需求放在了最底下的基本需求里。我们如果不能感受到安全,时刻担心安危,就会非常的焦虑,情绪大脑就一直在唤起的水平。那么理性大脑就很难很好的工作。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因为他们感觉世界不安全,所以时刻调动这焦虑这份情绪,导致自己就要去处理,不能安静下来学习。
我们知道安斯沃斯有一个陌生情景实验,就是测验孩子依恋类型的。除了安全型依恋类型,还有焦虑型和回避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络搜索了解一下。这些类型都和我们幼年时期被对待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也有很多依恋关系的书籍,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对我们养育孩子有帮助。
那依恋关系其实就是联结,当我们有了比较好的联结,我们就能感受到安全。所以这部分深层的联结渴望,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养育他们的父母,这个时候如果总是失去联结,没有办法看见孩子的需求和渴望,那么就会让孩子进入感觉被忽视甚至被抛弃的境地。
那么联结的内容是什么呢?一个是价值感,就是孩子需要你不停的反馈觉得他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一定不是建立在学习成绩上,表现行为上。而是仅仅因为他这个人,就觉得有价值。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无穷的价值,就像我们父母之于孩子一样。所以如果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眼里有他,当他做事、说话的时候,我们认真的陪伴、观察、倾听。比如前面那两个层面的倾听,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肯定。
前面例子里的两个孩子被否定的时候,与妈妈之间的联结就断开了。如果妈妈能够及时觉察并进行修复,孩子还是会感受到价值感,并觉得安全。所以暂时的断开没有关系,要学会修复才是关键。
联结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爱,这种爱是一种天然的感受,我很可爱,所以你的眼里总是充满了柔情。这种“我可爱”,我值得被爱的感受,就是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他们不会因为自己长的丑,长得矮就觉得低人一等。只要他们是父母的孩子,他们就值得被肯定。进而他们学会自己爱自己,自己关照自己。那要怎么表达爱呢?就是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我们能够及时捕捉并进行及时的回应。尽量少一些评价,多一些回应,这种回应还是和前两个层次一样。
我们只有放下焦虑,安心的陪伴孩子,才知道孩子原来有这么深层次的渴望。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才能更容易达到效果。
最后我们再强调一遍,其实沟通最重要的不是把事情说清楚,把情绪表达了,而是建立联结。有些时候我们即使不说话,彼此看一眼,也是很深的联结。有时候拥抱和亲吻,依然是联结的生动表现。
好的,这个主题我们就分享到这里,祝愿您和孩子拥有美好的联结!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