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总是会很在意同学的话,心情也会随着同学的话而改变。
我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不要过于在意同学们的话呢?
张仁军:一个普通的心理工作者。
总是很在意同学的话,心情会随着同学的话而改变,也就是说在和同学接触交往的过程中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同学的身上,比如TA的言行举止对自己的态度,就会很容易接纳对方的言语语气态度根据这些信息来做出自己认为合理合适的反馈回应(比如压抑自己讨好对方)而失去意识自我,让自己活在同学的思想生活里,心情也自然会随着同学的言行举止而受到影响发生改变。
那么该如何让自己不要在意同学的话呢?
可以先了解自己这样关注在意同学的话是为了想要得到什么,也就是自己关注同学的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自己这样在意同学的话总是想要得到自己内心需要的东西,比如尊重、信任、理解、接纳、肯定等,也就是说是在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了对方的身上。
对自己来说,或许这是自己认为很合适的,是在减轻自己身上的压力,减少自己承担的责任,不考虑对方的但对同学来说,却是要自己承担起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额外的压力,这让自己感觉更加的负担沉重,焦虑不安,更加不会给予对方想要的尊重、信任、理解、接纳和认可。
之所以会想要从同学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也是因为自己的内心缺失这些,并且潜意识认为从自己的身上无法给予自己,才会向他人寻求,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自己想要的在他人身上未必就可以都能够得到,或许某些部分可以得到,某些部分并不能够得到。
比如一个同学对待自己很友好,并且认为自己某些方面很突出,做的很好,这个时候自己或许会很高兴,另外一个同学对待自己没有这么友好,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很一般,做的也是一般,自己这个时候或许会很不高兴,那么到底是哪位同学说的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呢?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方式也不同,那么看到的就是不同的影像,同样的别人所说的未必就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来的感受,就会对自己的一切都看的清楚明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和外界接触产生的一切感知觉,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即使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也可以获得自己内心想要的来满足内心的需求。
山鸡叔叔: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个思路克障碍; 换个位置做自己。
对他人的评价和语言比较敏感,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其实是一件好事情。
它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自身定位,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发现自身特质,也能帮助我们清晰洞察自己的缺点和弊病,从而建立更优秀的“社会身份”。
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和题主你一样,非常在意臣民的话,情绪也会随之改变。他们中的有一部分,广开言路,大方接纳他人的意见与评价,成了圣主,也有另一部分借机发作,闭塞言路,怒惩不合心意的“妄言者”,成了昏君。读史可以明鉴,应对他人的言语,想要避免过分敏感,调整自我认知才是最重要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理论,它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在接收到他人同样的语言信息时为何会出现各不相同的反应。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简而言之,同学的一句话,张三会觉得这是冷嘲热讽,从而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李四会觉得这是一种激励,从而情绪高涨奋发图强,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评价系统差异非常巨大,他人的语言其实无法构成对你的直接影响,错误的信念才是你对他人语言敏感的真正原因。
要怎样才能不那么在意同学的话呢?
个人觉得,这个议题角度其实有些偏颇了。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比较在意他人的话的。
要想避免他人语言对我们造成的困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认知评价系统。
有个自编的小口诀可以分享给题主:
他人责我虽严厉,字句铿锵非儿戏。对此自鉴若有错,有则改之无则过。
他人辱我虽尖利,处乱不惊心恒毅。傻瓜才为愚者恼,专注奋发忧自少。
姚元启:情绪障碍治疗专家、婚恋家庭感情专家。
你好,题主:
听起来你因为太在乎其他同学的话,而苦恼不堪,对吗?
首先需要澄清:你的这种过度的在乎持续多久了?
发生了什么才让你开始如此的敏感和在意的?
如果是最近才发生,是因为同学的话对你造成了伤害,你的这种在意无可厚非,
是一种应急性的防御。
如果你过度在意他人对你的说话,是一种持久性的过度担心,可能已经形成了本能的防御。
可能和你的成长经历有关,你的爸妈对你的苛责的要求和批评指责埋下了大量的负性的情绪(比如委屈)
心理学如何解释这种防御?
这可能是一种移情,也就是把早年对爸妈或者重要亲人的愤怒转移到了对你议论者的身上。
这是一种自我的投射性认同,就是把自我对自己的过度的评价投射到他人的身上?
换句话说,是因为潜意识担心自己出丑,对自己苛责的评价投射到他人的身上来完成,
满足自己的这种愿望。
只要对方稍微一些对你的议论,可能会立刻引爆你的情绪,由此开始把潜意识过度的
这种愿望沿着趋利避害的原则行事,所以你被潜意识这一动机所吸引由此敏感多疑,
多愁而伤感,情绪随之波动。
如何破局?
首先,当别人说你有情绪反应的时候。
积极的给予自己暗示:情绪反应强烈的不是现实的我,
是早年的幼小的敏感的我的反应。别人虽然对我的评价不认同,
但是具有有说话的权力。
其次,尝试中国古人的智慧“难得糊涂”
不要小瞧这四个字,是灌输中庸之道的精髓。
每当遇到刺激你生气的重大事件的时候,通过暂时性的遮蔽耳目,
而不回应带给你伤害的刺激。
表面上看是一种隔离和否认,其实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掉的智慧。
我们都很清楚,一些小事,越描越黑,某些淘气的学生,故意通过贬损激怒他人来
换取自己快乐的源泉。
最后,记住古希腊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做事多么的完美,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听一则对你有启发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讲一个老者和孩子进城看花灯。
开始是孩子骑着毛驴,老者在旁边跟着走。
路人看见后,纷纷议论起来:“这孩子真不懂事,让这么大岁数的老人步行,真是不敬不孝。”
两人听了,孩子下了驴,老人上了驴。走了不远,
又听到有人议论:“这老头儿,自己骑着毛驴,让这么小的孩子跟着走,真不象话!”
到底谁该骑毛驴,谁该跟着走?最后两人合计,干脆,谁都不骑了。
这时有人笑着说:“有毛驴不骑,可怜可怜。”
最后,无奈的一老一少只好抬着毛驴进城看花灯。
这可怜的一老一少被别人的意见弄得左右为难,其实又何必去迎合别人的意见呢?
别人的意见,只别人站在他们的角度,用他们的价值观所做出的解释和评判。
它证明不了你的对错与好坏,只能表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你不同。
他们的意见可以做你的参考,但你没必要一定处处迎合他们。
时时处处与别人相同,只会使你徒增烦恼,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永远也迎合不完的。
最后,祝你学习进步!早日摆脱被他人议论的困扰!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