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可以改变过去,你最想改变什么?
假如可以改变过去,你最想改变什么?
做家务可以减少焦虑、缓解压力反应、增加注意力、产生内啡肽的释放,难怪许多人在面临不确定情况时,会立即选择做家务。
如果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不顺遂时,是否有考虑过原因呢?找到原因之后,又愿意改变么?每年年终时,回想年初的FLAG,有几项可以达成?是改变很难么?肯定不像我们说的那么简单。
每次感觉到对方不够在乎你,想要发飙的时候,先试着冷静不说,之后再说出来。 从一些小事上培养自己的掌控感,慢慢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咸鱼心态就是主观意愿上知道自己不应该松懈,但又提不起精神去行动;身体上明明没有多少劳动负荷,但总觉得疲倦乏力、无精打采。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精神医学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探索——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以科学循证的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甚至“治疗”心理问题乃至精神障碍。
这些幸运仪式向运动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心理错觉,让他们以为自己能控制实质上受随机概率影响的事件走向。
不论过去如何,立足于当下,努力去发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利用自己的心理资源乐观地生活,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
年轻的时候,她珍惜自己的意愿,掌控自己的生活;年老后,面对重大丧失,她承受所有的孤单寂寞,没有放弃和退却。
自主、胜任力、归属感就像一个三足的鼎,决定了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只要开始调整一个点,坚持下去,就能慢慢获得突破内在限制的勇气。
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振作起来呢?今天的文章,我们从控制点理论入手,来谈一谈如何“突破命运的枷锁”。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一个习惯,也可以说是最基本习惯,就是要具有“操之在我”的主动性——这是对约束条件的积极回应,在受到制约的客观条件下营造出的一种全新场景,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自我控制水平越高的人会更灵活地适应新情况,更容易形成新的行为来实现目标,更容易将这些行为转变为支持目标追求的习惯。
当我们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越是包容时,阅历就越丰富,吸纳的知识和智慧就越多,眼界就越开阔,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办法也就越多,由此,应对不确定性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仪式是一种有意义的重复活动,没有意义的重复只能是空洞的形式。
朋克养生的背后究竟暗含着人们怎样的心态?
人类最后的自由,在已给定的环境下选择态度的自由。环境可能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有改变自己的态度。
规律有序的生活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好处就是,它能让我以一种有条不紊而又不费力的方式去应对和管理各种生活琐事,不会因为工作过于忙碌,而导致生活一片混乱。
无论是换一份工作,还是换一个城市生活我们要逃离的是生活在时间的荒原面前的重复、琐碎、千篇一律。 可是,生活是最难逃离的。
除了谋生,你有没有想过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这件事的等级是:做成了就一辈子不算白活的那种,是可以让你站在生命尽头回首人生时,内心安宁圆满、此生无悔的那种。
当我们整理房间时,不仅仅是在整理空间和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整理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让它们更顺畅,而这也在无形之中塑造了自己的性格,能够让自己变得更有规划和调理。
我们常常以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就是事实。可其实,这是事实只是我们感受到的事实,只是一部分事实。
在一天中,最关键的时间不是你真正做事的时间,而是你花在做决策上的时间。这个花在做决策上的最关键事件叫抉择点。
一个兼具秩序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家,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感,从而使得生活的实际改善成为可能!
如果你仔细地加以观察,你会发现在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心理学的知识。
在职场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动成长”的。大多数人的工作方式只是一种无意识的重复:公司要求我这么做的,我就这么做了;大家都这么做了,因此我也这么做。你可以问问自己6个小问题,再重新思考如何改变“被动成长”的局面。
出于对孤独的本能恐惧,比起害怕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更害怕独立之后的鹤立鸡群、孤立无援。每一个敢于做自己的人,骨子里都是披荆斩棘的勇者。而敢于展露自己独立性的女人,更是生活中的“硬糖”,既坚强又甜美。
对Ayawawa言听计从、奉为至宝的人,和把她踩在脚下、认为她没有一丝优点的人,看起来势不两立,其实是一类人,心理成熟程度相当,做的也是同一件事——消灭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追求绝对正确。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的大脑掌控着我们的一切行动,但我们却并不能100%地控制它。
一边是不懂得退出的父母,一边是不知道拒绝的子女。原本两个人的婚姻,变成了六个人的角斗场。
当我们的生命有了某种仪式,象征我们曾经被某个群体所认同,而我们也认同那个群体。
“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你妹听过吗?!
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在做着选择,有意识与无意识,不管你信不信,你的人生就是你自己一系列选择的结果。正如现实疗法的创始人威廉﹒格拉瑟在《选择理论》这本书中所说,不是痛苦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痛苦。
除了每个节日的购物狂欢,朋友圈里的柔光滤镜,还有别的方式吗?
“爱自己”分为两部分,首先真正的“爱”,是一种能力;其次要认清“自己”的存在,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人类会在恐惧、不快而非开心幸福的情况下,会通过“掌控”事情来获得安全感 —— 具体做法是增强控制,让不确定的事情变成确定。
寻找利益最大化(Maximizer),还是限定条件下最优解(Satisfi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