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家都认为青少年喜怒无常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情绪低落或者情绪大变并持续了好几周,这就是一个警示信号,可能他正在经历一些很大的事情。
虽然大家都认为青少年喜怒无常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情绪低落或者情绪大变并持续了好几周,这就是一个警示信号,可能他正在经历一些很大的事情。
父母使用心理控制是通过增加了孩子的表达抑制来增加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进而增加了拒学行为。
他认为学生出现行为不当,常常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或者是因为某种不恰当的目的。结合Rudolf的观点,本文概括了4大原因。
他浮夸且具有侵略性的表达倾向背后,其实是为了掩饰他脆弱、惊吓及罪恶的感觉。
今年的两会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又是一个热点议题!
学校心理教师的待遇问题,成了从业者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站在学生的背后,让学生坚持不住倒下的时候没有那么痛。
世界各地每天总会发生一些校园欺凌的事件,经常听到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一些属于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
除了文件中提到的系列举措,高校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呢?
把非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能给陌生人做咨询、能应对自杀危机的朋辈咨询师,需要多长时间的训练?他们和心理咨询老师有什么不同?
什么令他们抑郁,抑郁在学校如何被发现,发现之后他们会受到学校、老师、同学怎样的对待,他们会好起来吗?
前几天,一位读者留言,称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发生了“正副班主任辱骂、排挤学生”的事件,并请求我们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
最近,上海一所小学向学生发放抑郁筛查问卷,其中20多道题涉及具体的自杀意念和自杀准备,学生家长们一下子炸锅了!
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要么改变,要么接受,就是不要用孩子的优秀来弥补你的缺憾,不要窃取孩子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帮助他成为自己。
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他们自己不敢在人际关系中强硬,当孩子遇到人际挫折时,不仅无法提供支持,还反过来要孩子检讨自己。身为他们的孩子,很委屈却也很无奈。
为了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从2020年开始,联合国将每年11月的第1个星期四定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
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情感婚恋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今年,国家卫健委提出的精神卫生日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重点呼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如何提高学生教育质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不仅靠政策的强调,学校的重视,也离不开社会尤其是心理行业人的监督和关注。
一个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定是集结了家庭、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等多方的力量,从而真正的帮助青少年们健康成长。
孩子可能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可能搬到了新的学校,进入新的环境,遇到新老师,新同学,新的学习挑战。作为家长,您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使他们过渡地更加顺利呢?
有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各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
《意见》共提出了8个方面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改革方向。
这些政策的发布,透露出一个基本的信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曾经的你和同学之间发生过争执吗?你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吗?孩子之间的看似无害的友谊和矛盾,真的只是那么简单吗?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学历更高者通常是女孩,而非男孩。
未成年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界限很容易变得模糊,受害者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施暴者。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测评的初衷是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需要提供心理支持的学生,以便提供有效心理服务。这么好的服务,学生却犹豫了,到底要不要真实的填写?
心理疾病是否得到人们的正视,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何时才能终止?
作为学校设置的心理老师,在相关的行政压力和外部压力之下,不可避免面临职业伦理与学校管理冲突的困境。
我们可以增强方方面面的“保护性因素”,而不是把改变的责任全压在自杀者这个最弱的一环上。
面对严峻的现实形势,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现实工作的开展依然阻碍重重。
不管孩子本身的性格或其他特点如何,都不应该成为被校园欺凌的理由。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家长、老师的关注和爱护与同学伙伴的尊重和友好。
社会过分强调学业成功和对于成就的定量观点,这样的观念导致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学生常常承担着极端的压力。
校园霸凌受害者不仅需要朋友,还需要家人、法律法规、学校、社会等。从了解受害者为何沉默为始,或许我们能更好地治愈他们和自己。
心理学研究发现,用受害者不知情的方式解决,或者以其不接受的形式解决,对于受害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会加重伤害。
调查显示,我国约1.5%~13.4%的儿童青少年会遭受同伴欺负。遭受同伴欺负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一系列的外化问题。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越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做得如何,他们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参与度往往越低。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几方共同努力
找到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弱势群体很容易成为欺凌者的对象,家庭环境占据重要的原因
“弃学”无疑是父母最头疼、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它是“厌学”的升级版。“厌学”已经让家长殚精竭虑,如果再发展到“弃学”,真是雪上加霜。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厌学心态。可是他们真的不想上学吗?
对一个学生而言,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最初的社交,也是在学校里学会的。所以这一篇,我想讲讲我的学校生活。
常州小学生缪同学在作文课后坠楼,陕西某小学女生在校内遭4名男生性侵……这种不幸还要发生几次,才能让家长们有所警惕?
心理健康仍需普及,在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叙事疗法的人本观念和说故事的方法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
每当新闻中出现可怕的欺凌事件时,人们就会想,“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以及“为什么没有孩子站出来阻止这件事?”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没有简单的答案。
十年寒窗苦都已经熬过了,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可不能马失前蹄哦。
被霸凌,这对一些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来说,就是创伤事件。长期持久的伤害,会摧毁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会改变其心理上对世界的态度。
大清理,让我心寒和悲痛是因为我仿佛看见一个社会发展的巨型机器飞速地旋转着,为了更快速,只能将下面他们觉得拖后腿的人全部狠狠地甩掉!
陪孩子写作业,成了许多家庭的主要任务,有家长却越陪越憋屈……
当孩子觉得老师偏心,成绩下降,而我们又不能改变老师或换学校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帮助孩子呢?
面对孩子的辍学,父母无法理解,他们只期望孩子更坚强些,内心更强大些,但这时孩子往往已经处在痛苦的边缘。父母对孩子辍学时的说服,教导,抱怨,指责,只会让青少年更加沉沦。
霸凌者和受害者,哪个自杀机率更高?答案可能超乎你想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的另一种诠释。让孩子具有同理心,将尊重的意识付诸实践,前提是父母以身作则。只有孩子从父母那获得足够的尊重,才能有能力去防范同龄人可能出现的“恶作剧”。
父母长期过度要求孩子顺从或服从,社交能力有所欠缺的“乖孩子”,在低年级更容易被欺凌。为帮助孩子避开校园欺凌,减轻对孩子的伤害,我们可以怎么做?
虽然度假会让你短期变笨,但是做轻松的事、出去浪的确是很爽啊;如果你感到人生艰难,那么从长期看你的智力可以得到提高啊!
所以那些想要回高中的同学,本质上,是想要让别人为他负责,理清他现在到底该做什么。
除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外,孩子心中的沉默和不想说,其实更多是因为:曾经说了,但是被反驳,被惩罚,或者被忽视。这些反驳、惩罚和忽视,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拒绝。
英国教育家尼尔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似乎有一个“偷窃期”,这个时期孩子分不清我的和你的,道德感尚未发育。
只有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每次遇到特定的问题时,我们才能用多样化的角度去审视它,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自己手中持有的锤子,从而固步自封。
在遇到挫折和失误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如何克服当前困难的忠言。如果父母为了显示自己的预见与正确而反复埋怨,结果只能引起孩子的烦躁、苦恼和反感。
黄天在上,要不是纠结了一下娃就在身边影响不好,我肯定会再跟他讲一句心里话,逗你妈啊逗。
当你身心一致地豁然接受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一些代价时,自然也会欣然陪伴孩子一起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些小小的代价,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对下雨的讨厌,表面上是来访者在雨中一次次不开心的经历导致的,实则却是对父亲的爱的担心。
通过选择,发展了思考能力,再通过动作——完成思考过程的最后一部分,借助动作或者工作再完成精神的提升。
父母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心智,专业点来说就是帮助他们完成“心智化”的过程。而谈论情感和情绪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的内在体验。
无论是忽视情绪还是让这些情绪消失,都是对情绪的否定。这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难以表露真实的感受,即使“有泪”也不轻弹,活在别人的外在评价里,压抑、委屈。
精神分析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男孩子必须踩着父亲的“尸体”才能长大。只有当父亲“死”掉了,不再成为障碍了,男孩儿才敢长大,才敢超越父辈。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单个个体的培养。如果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无法真正去改变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将持续活在我们身处的焦虑中,我们只是提前的帮他们挡子弹,直到我们自己倒下。
总有人觉得在公开场合探讨自杀是不光彩的事情、甚至会导致更多自杀或自残行为。然而,事实正好相反。
了解性,这些视频你不得不看!
我们似乎都难以接受所有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基因。人活着的目的可以有很多,这些目的并没有哪一个在生理层面上等同于传播基因。
毫无疑问,性启蒙工作的非做不可,非仔细与谨慎去做不可。
深深戳中了中国式父母的痛点
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莫过于为自己是谁感到羞耻。我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再有“同性恋”这三个字。
总要经历一次打击才会幡然醒悟
我们的认知和观念许多时候并没有给心灵带来自由,贴标签有多大的作用呢?
破除迷信,站起来撸
有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人类一切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根源,其实就是“生存焦虑”和“死亡恐惧”。
第一次性经历与酒精有关的话,性经历充斥的消极因素更多,女性更有可能在性爱中受伤。
我们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就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反应。这些变化有的是让我们烦心的事,有的是让我们高兴的事。但无论哪一种,为了应对变化,我们都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
性瘾是病还是不是病,没有定论。性是爱情的必要组成部分。快乐的性可以说是性福的,但强迫性性行为也可能沉重地打击我们的生活。觉得自己性欲过强了吗?快来看看短片怎么说的吧。
很多大学生很迷茫,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这篇来自秋叶的文章很详细的分析了为什么不能坚持的7种原因,不只适合大学生,也适合困惑中的所有人。 很多大学生来信给我诉说一样苦恼: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特别郁闷的是有同学说:我发现自己以前做一件事还能坚持到最后,现在大学了就不能坚持下去,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中国20~29岁的女孩当中,有6%的女孩做过人流,这个数字是西方发达国家的7倍以上:一看信仰上保守的国度,里面的人民却过着淫乱的性生活。性教育就那么难以启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