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焦虑,让孩子迈开脚步
“焦虑”这个词对于中国的中年人来说非常熟悉,好不容易开始逐渐有积蓄的80后,在奔四的路上被“焦虑”撞到了腰。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非常容易忽视的是孩子们的焦虑。
“焦虑”这个词对于中国的中年人来说非常熟悉,好不容易开始逐渐有积蓄的80后,在奔四的路上被“焦虑”撞到了腰。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非常容易忽视的是孩子们的焦虑。
焦虑症是诸多神经症当中的比较常见的一种,它是指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而产生的一种病症。在实际生活中,焦虑症患者不仅焦虑重重,而且内心常常感到恐惧.
反脆弱的状态是能在不确定性的风险中获得收益。而反脆弱的特征就是大量的冗余,这保证了事物能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这是一个人均焦虑的时代
当我们以拓展性的思维模式代替原有的安全策略时,也就打破了焦虑循环,并且催生出新的事物。
本文试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尝试探索其自我毁灭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注意到自己的焦虑其实是好的开始,只有懂得焦虑的人才能真的尝试着做出改变。
压力给躯体带来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对环境威胁的感知、个体的易感性和个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而不是压力事件本身。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老师,我多次在课堂上讲起“压力”这个主题,除了干巴巴吐出一句“压力即动力”之外,其他的内容全是围绕着压力的负面影响和常用的减压技巧……
运动能让你控制注意力,成为生命的发球者。
未来的社会是高度变化性的社会,一切都存在着短暂性、新奇性,而我们每个个体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
把购物当作一种发泄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给自己暂时的满足和快感。
压力不是这些情况和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该情况的理解和反应。
很多时候,我们也许没有办法消除压力源,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来抵抗压力的侵蚀。
当我们需要重新去适应开学这样的新的刺激,重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我们的身心会感到不适应,表现出焦虑和烦恼。
放松之后,要时刻提醒自己去面对、去觉察、去接纳自己的焦虑。
到底是有压力好,还是没压力好呢?最正确的回答是适中的压力最好。
焦虑、抑郁客观存在,难受至极,但是并不能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挡箭牌。
持续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使他们变得越变越“笨”。
每次当我面临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比如重要考试,演讲,我会经常想要去“方便”一下,有时候一次还不够,会去两到三次。一般在这种时候,我知道我现在非常焦虑。
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面临业绩考核、工作内容繁琐、任务艰巨,甚至还有同事、客户、领导之间的关系处理等,都会让我们深感压力。
你需要找到让自己舒缓压力,身心放松下来的方式
会写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的人。相反,他们是那些压力很大,但把压力看作朋友的人。这样的压力,是生活的动力,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信念产生行动,行动产生结果,结果强化信念,所以明确方向后就赶快行动起来吧!
学校有没有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服务,对于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来说,有时就意味着生与死的区别。
没有建立依恋关系的人,最可能发生的事就是这些人学会了去依赖自己的头脑以维护生存:通过头脑不停的思考、判断来维护安全感和抵抗风险,一旦环境有危险,他们的头脑就会思考个不停,殚精竭虑,忧心重重,表现为焦虑不安的状态。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的情绪、行为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人承受着各种压力、焦虑、恐慌,一部分人陷入了“心理危机”状态。
焦虑主要指的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
压力可以是死亡之吻,也可以是生活的调味品。
愿每个人对自己都能温柔以待。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所有的事情都会让人焦虑。
兴趣,快乐,悲伤,恐惧,就是心理学上的基本情绪。抑郁,焦虑,爱和依赖,这些就是复合情绪,即情感,就像是情绪的混合物。
2020年3月的最后一天,教育部有关“高考推迟一个月”的声明像一枚炸弹,猝不及防在愚人节前一天投放在各大媒体上,引来一波热议。
我是一个北漂族,生活穷困但快乐!
电视剧《完美关系》已经完美收官,片中呈现的悬念也被澄清,但是作为咨询师的我,对男一号卫哲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他焦虑症被治愈的过程,想借此解释一下自己的理解。
这是应该的,依照我的愿望,在期待着的日子,也将要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出,新生的跃动的鲜红。----艾青《生命》
怎么才能优雅地向博士导师表达「这周科研没什么进展」?
你的朋友之所以不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羞愧感以及相关的观念
愿这个方法对你和家人有帮助,也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并使用,特别是被封城,隔离在家的人,让书写陪你度过这有些难熬的日子。
我们很少面对生命威胁,但依旧有许多困难横亘在这一生,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一样会焦虑,焦虑的目的是提醒我们,要重视起眼前的问题,仅此而已。
光是“意识到衰老”这件事,就像催眠一样让我们“老了”,我们害怕看着自己一天不如一天,干脆把活力统统收了回去。
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在大学期间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事实上,美国大学健康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极度焦虑”。
不同的压力观念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明明一整天什么都没做却感到很疲倦,相反有时候“学习使人放松”、“工作使人更有活力”。
一般焦虑都是对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恐惧。当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在那个场景中,可能会有哪些事情发生?会出现哪些突发事件?找到应对的方法,并且提前练习,就会缓解部分焦虑。
饮食习惯的改良比其他任何改良, 其优点显然要大得多。——(英国诗人)雪莱
接下来我会分享几个自己和来访者使用后证明有效果的压力舒缓小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压力大的你。
当你对生活感到迷茫、恐惧、甚至绝望的时候,跳出来看看,看一看别人是如何用他高傲的头颅来面对令人绝望的生活的。
有压力的感觉很难受,身处压抑的环境也苦不堪言。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996”、“247”的工作方式已经令人疲惫不堪。与繁重的工作相比,更令人崩溃的是永无止境的焦虑、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几近透支的身体。
处理焦虑就跟学习游泳一样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一个高度竞争的世界,我们有限的能力,终有一天无法应对外面的世界。
如果你善于以一种将情感影响最小化的方式去思考那些有压力的日常事件,那么你就会感觉更幸福。
你越更好的理解你的焦虑的运行方式,你就越能放大这些积极的方面并缩小消极的方面,这样你便能更好的接受自己。
这些不同的应对策略(沟通、抽离)应该提醒我们,人不是注定要面对压力,而压力也不是完全不可控制的。
“努力”的背后,是对自己永不满意的苛责,是用力过度的耗竭,是感觉不到价值的身心俱疲。
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真正的上进啊,不是你学会了某种技能,达成了某个目标,而是你成为了一个更优秀的人。
毫无疑问,一些压力是必要的,它迫使我们行动起来和完成执行,这被称为“积极压力”。
如果你能让自己心态变得更加强大起来,或者客观正视压力的存在,你就能够承担更大的压力。
不知道有多少人,面对压力,即使身心俱疲,也不敢给心灵放个假,不敢给自己片刻自由。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即那些从小就能够在独立挑战与自我感中建立了正向循环的人,主观上觉得能力大于挑战,感到的焦虑程度就更小。
思维模式决定思维内容,思维内容反映思维模式。
有人说,容易感到焦虑的人都生活在“未来”。总是担心未来不是想象的那样,担心时间和环境变了、自己却没有变得更好......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情绪——恐惧、焦虑、担忧,而情绪背后又反映的是我们对待外界和自己的态度和要求。
表达负面情绪,因而被我认为是一件羞耻的事。
打开你的微信通讯簿,当中有多少真正的好友?有多少出于你舍不得?
当你不想坚持,想早早放弃的时候,想想自己将来想要的生活是有很高成本的,或许就能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我们的文化中,相较于愤怒情绪,焦虑情绪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人们畏惧愤怒,而对焦虑的人抱有同情之心。所以,有时候人们会以焦虑代替愤怒的情绪。当我们向父母或同伴表达愤怒,可能会遭受遗弃,所以我们都抑制住愤怒。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表明:这些未完成的任务,并不会随着切换而消失,它们会占据你的隐性认知,从而挤压显性认知资源。
在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做“选择性消极关注”,指的是部分人有个习惯,只看得到事物消极的一面,或者只看得到整个世界的消极面。结果是,整天神经紧绷,焦虑得坐立不安……
从时代周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从最初谈到焦虑,经历高焦虑时代,到告诉人们要去理解焦虑,解决焦虑,最后却说,焦虑是好的,你要接受它。
为什么普遍认为逃避是不好的呢?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表明:人们需要一个外在的标准作为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位置,以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这个标准来比较进而判断对与错。这个标准下有着很多看似毋庸置疑的对与错:比如,迎难而上就是对的,逃避妥协就是错。
你会为什么而焦虑?一次即将到来的大考,一场重量级的面试?发现孩子的补习班捧着钱都排不上队?看到父母长辈日益不乐观的体检报告?
悲观主义者伴随着快乐,乐观主义者伴随着痛苦。而这,便也是生活的真相。
去觉察和判断压力的来源,是过去创伤被激发,还是进化发展的需要。随后顺着觉察的“沟渠”,把压力疏导出来。
生活中,总有人遥遥领先于我们,也有人仰羡于我们,但没有是非对错,不过就是我们的节奏不一而已。
当你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这种可能到来的无法掌控的未知时,引发焦虑的太过在意,也就随之消失了。
他们所谓的平衡工作与生活,其实讲的是:你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刻都很让人无比满意,挑不出毛病来。
只有能够被自己用起来,在应用中重新审视、优化、完善,才算是完成了信息的使命。
你之所以焦虑,不是因为焦虑本身是异常情绪;决定焦虑对你有何意义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你有没有为焦虑采取足够多的行动。
自媒体人对自己好的方式,就是制造10W+。你对自己好的方式,就是对那些永远保持警惕。
外界的控制意味着内在应对能力的弱化,意味着我们其实是在一步步地喂养我们的焦虑。
北上广人的「RP」都耗尽了吗?
可以使用系统脱敏等方法,通过逐渐增加对这个恐惧对象的耐受性,来消除恐惧情绪。
马克·鲍尔莱因说过,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0%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你已经长大了,你可以不需要任何人来评价你的应该或是不应该。
一切秘诀,都在“对压力的反应”上。
总是被换角儿,他还是迎来了自己的霸屏时代;“好事多磨”的意思是,点儿背的时候也绝不敷衍。
“连体重都控制不了何以掌控人生”,这种毒鸡汤你还在喝?
“抑郁并非最终的标签。你并非完人,但可以允许自己做你自己。”
年轻人口中的“假性贫穷”,是怎么害到他们的?
看完这篇,你就可以和焦虑say goodbye了吧!
人家靠的才不是主角光环,而是强大的压力管理能力好伐~
凡事只重结果还总问值不值得,当然会活得无力又无趣了
葛优瘫让你越躺越抑郁,心情不好就换一个姿势面对问题!
数据报告|看看你是胡思乱想型、拖延型还是一心一意型?
【可以,这很心理】请在演讲中出一个错误,而且还可以出更多意外错误!
没有绝对正确的放松方法,因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压力还有如此好处,你知道吗
你最近压力山大吗?今天我把压力的天敌借你一用吧。
每个渴望成长的生命都要学会与自己的焦虑共存,在当下这个时代是真理。
嗯,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我的“鸭梨山大”!
世界越快,心则慢
找到内生的力量、情感,就拥有了克服焦虑的强大武器。
我主张人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生存,做着一份工作,明明不开心,却又无可奈何。或者忧三虑四,不知所向。当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清高到不顾社会与家人的责任狂热与自己所爱,我始终觉得,其实做一件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不仅可以让自己快乐、自由,让自己有所价值感,更能轻松获得财富,解决好生存和责任问题。因为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情,你必然能做好。于是很多人会问我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能把事情做的非常好,但是却
在说拖延前,我想说说我身边的一些人。经常听到他们对于生活的无力感,感觉每天生活都很麻木和空虚,做着所有应该做的事情,得到了想得到的,也望着没得到的,但是找不到快乐,甚至找不到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