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网络的发达加上人们对自己的好奇,使得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了,但同时,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了心理学,给自己贴标签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近几年,网络的发达加上人们对自己的好奇,使得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了,但同时,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了心理学,给自己贴标签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当家长的教导行为和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发生作用时,孩子的表现会真的如家长预测的一样,顺着家长的评价和期待发展下去。
婚姻家庭治疗,从来也不是帮助一方对付另一方,不是拿一堆名词去解释为何这个人有问题的过程,而是帮助双方看到,自己需为这段婚姻承担什么,需要做什么改变。
抑郁可能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没办法避免和逃避的,但是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决定用什么态度来面对“抑郁”。
当一个人给身边另一个人贴上“舔狗”这一标签,便意味着:TA在将这个人视作是不自信、不自爱、没有尊严和底线、缺爱、缺乏自我认同......的人。 或简单说来,这就是在骂单方面付出的人是“垃圾”。
如果我们留心,就会发现近年来,无论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网络的言论中,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标签化。然而,标签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或许是偏见,甚至伤害。
请不要污名化内向,而忽略了自杀背后的本质原因!
最近经常有抑郁症患者和家属给我留言,问我能不能详细地讲讲抑郁症的表现,以及家属在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如何尽到看护之责。
大家用冰与火之歌,一半天堂一半地狱,天才疯子这些噱头形容双相的时候,是标签化了这个疾病让人起码记住了些什么;还是贬低和片面了一个群体,他们真实的血肉大众真的在乎嘛?
很多人认为新冠肺炎康复者仍是危险的、甚至歧视他们,这给康复者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在人群中没有存在感,似乎给内向者带来了想要的安全感,但是内心真的毫无失落毫无困扰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害怕被别人评价为“内向”“胆小”,如果身边只有两三个人说你是比较害羞的内向的,那么,不需要被外界贴标签,做自己就好。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抑郁本身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情感的丧失,是将你与世界隔离开来的厚重帘幔,并同时伤害着你;它不是悲伤或者痛苦,它是一种疾病。
50岁之后,成人心理发展步入后期,自我趋于圆通,更加智慧娴明,巩俐正是如此。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有学者梳理过,过去几十年大家做的研究,研究怎样过得更幸福或者幸福的人是怎么样,对比研究抑郁症焦虑症等的研究,数量大概有1:21的比例。
抑郁症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产生长久的影响。
人这种复杂的个体,又怎么能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并且代表这就是这个人的全部?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全球有逾3亿人患抑郁症,中国有5400万,相当于每100人里至少有3个抑郁症患者,但就诊率仅有8.7%。
自我欺凌比来自外部的欺凌更可怕,因为如果你不能停止贬低自己,也不会有勇气反抗来自外部的攻击和压力。
如苏珊·桑塔格所说:“使词重新返回物,使现象重新返回本质。”我们需要关爱抑郁症,且把它当做一种真正的疾病那样去讨论。
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去给自己贴标签、评价自己,但定义自我与人生的权利,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根据北大六院司天梅教授发布的数据显示,高达约40%至50%的抑郁症患者为难治性抑郁症,他们服用了两种或以上不同作用机理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后,效果仍不佳。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今天看了看,30楼好像也不高,人间不值得。”……一看到这种丧了吧唧的句式,就知道网易云音乐又到了深夜12点。
请带着善意,去看待他人,理解世界。
本文写的更多的是综合12-13年到2020年的一些成长和感悟,我觉得自己算是从抑郁中成长很多,情绪都控制了,逐渐回归到了一个普通人,稳定地工作,慢慢地一点点成长。
如今,很幸福。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很幸福;安稳地一觉睡到天亮,很幸福;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相互关爱,很幸福;读完一本书,看到自己的成长,很幸福。
关于抑郁症的研究成千上万,但其真正的根源和发病机制仍是个谜。在众多角度的学说中,单胺神经递质假说、遗传学研究和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这3方面是最受瞩目的。
得过抑郁症的人都知道,抑郁发作时是极其痛苦的,所以很多人病情缓解后都不愿意再回忆那些黑色的日子。
抑郁症的孩子经过长期的休整,情况有所好转,孩子会开始产生各种想法,但是又往往自我否定,不敢实施。
那些逃避现实,沉迷网络的孩子们,到底想要逃避什么呢?是什么阻碍了孩子恢复社会功能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孩子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本质上是源于互联网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交互的速率,拓宽了人们认知的边界,从而在无形中抬高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公平世界假设”的期望阈值。
从确诊抑郁症到重新融入生活,从走在路上绝望到看见明媚的阳光感到愉悦,从每天躺在床上到体会生活中的小美好,抑郁症让我经历了很多,也让我学会了很多。
抑郁分为六个阶段,从极期到康复期,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症状反应,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做法,教你轻松应对抑郁。认识抑郁的发生、发展特点,其实,走出抑郁,是有规律可循的。
抑郁症发作时,我们为什么会自责、愤怒、无助、绝望、攻击自己?这种情绪是如何一步步升级的?
14年是很严重的一年,15年算是走出当时的痛苦、无力、绝望的状态,逐步走向正常。这里说的正常,不是没有痛苦,没有冲突,而是能够正常生活、社交和工作。怎么走出来的呢?
性格改不了,但是行为可以改。
如何识别和治疗抑郁症?
挫折,虽然有时很痛苦,但却是成功的一个非常积极和必要的部分。——Bo Bennett
本文阐述了针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ed adolescents; IPT-A)在抑郁青少年患者(15岁)中的运用。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内向外向来评判一个人?
抑郁症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可以改变的;抑郁不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它只是靠吞噬你的精力、个性和抱负为生的寄生虫。
前往专业的医院就医或者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千万不要盲信网上的心理测评。
人的能力曲线并非符合高尔顿所描述的那样高者恒高,低者皆低,而是呈现出参差不齐的锯齿状。
现象本身不是一堆标签、不是一堆理论,现象本身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每个人心理可能都会有隐含的一些标签,并且在无意识中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人生,只有当我们的潜意识被看见,命运就有可能被改写。
我所接受的与抑郁症有关的暗示只有一种,抑郁症是善良的人才会得的病,因为善良,所以我们习惯对自我进行反思反省,才会出现「自罪自罚」。
原来,我不用去苦苦寻找纠结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当我不认为自己是纠结的人的时候,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没有意义了。
多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到底有怎样的性格,我们的天赋和偏好,都来源于在关系中与他人互动的结果。
你会为什么而焦虑?一次即将到来的大考,一场重量级的面试?发现孩子的补习班捧着钱都排不上队?看到父母长辈日益不乐观的体检报告?
心灵总有脆弱的时刻,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常见并不可耻。
究竟是你有病,还是我有病?即使是心理学爱好者,也能够更加积极、正向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毋庸置疑的专业度的绝佳体现。
你要接受自身的不确定和无法被定义,这样才不会给自己设限,才能意识到你有着无数种可能性,跳出短暂的障碍看到事实的全貌与世界本身。
澄清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误解,或许可以挽救很多本不该消失的生命。有心理健康问题没什么不光彩的,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是第一要事。
科学证明,当我们天天焦虑自己是不是有病的时候,焦虑可能真的让你生病,生大病。关注心理健康,从关注身心疾病开始。
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你最在乎自己的什么缺陷?好好思考一下,它有没有成为你的替罪羊?
在目前,认知治疗技术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技术。下面是抑郁症的十个思维误区,我们可以对照借鉴,认识自己,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