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为什么不爱我?被爱的定律 | 丛非从
不爱你是不需要原因的,爱你才需要原因。
不爱你是不需要原因的,爱你才需要原因。
《你好,李焕英》电影结束的时候,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周围很多人脸上的泪水,今天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看这部春节档电影的泪水背后的故事。
仅仅一见钟情肯定是不够的,当你无法自拔爱上 ta 之后,又要怎么确定,这个人是不是我要寻找的真爱?下面 5 个信号,你可以试着找找。
什么是爱?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关于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却又难以回答,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
我翻看了手边的书《永恒少年》,在荣格分析心理学里,提到了一个概念“永恒少年”,这类人的身上携带着艺术家的忧郁,一种青春期的浪漫主义情怀。
我们没有人可以脱离感性的世界。我们心灵的背后其实有一扇门,打开这扇门,我们就可以发现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心灵深处压抑很久的想要的生活。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纯净、真实、简单的力量有时候是很巨大的,人有时候可以拥有一些最原始的相信,去相信奇迹会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事就是想带我们去感受真善美,带给我们去相信的勇气。
新美南吉的童话中,有温情也有悲伤,他用笔写尽一切人生的底色。
“对我来说,只要能确定你我在这一刻的存在就够了。”——加西亚·马尔克斯
爱,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依恋关系无休止的需要。人类这种动物从开始到现在,繁衍昌盛的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这种依恋感,这种依恋感使我们这个种族能够更好的发展。
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人终其一生,通过探究和控制,使自身的能量得以疏泄,自我才能得以生长。
当我们在真正学会爱之前,我们遇到的都不会是真正的爱,而是爱的功课。
你的伴侣,是你最好的疗愈师与“照妖镜”。
我和身边的朋友大多在二十七八的年纪踏入婚姻的“围城”,相近的情感历程容易滋生出相同的烦恼。婚后一两年,我们总是抱怨对方工作太忙,不再像谈恋爱时那么细心体贴……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囧妈》(徐峥导演作品)
男人太介意女人的过去,实质是爱得不够深的借口。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生命需要爱。人生,还有什么比爱更重要的主题。爱是对抗、攻击的软化剂。
当你在关系中感觉到痛苦,就要问问自己,爱的补偿是否过度,是否需要换个标准,体验不同的生活。
从某种程度上讲,爱情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
不如主动看清爱情的真相,和真实的ta一起修行。
想要遇到爱,就不要消磨爱的能力。与其去追寻贯彻到底的刺激,不如去与人长久地交往,去经营和维系一段值得去爱的感情。
当我们内心完整无缺,拥有更多爱的能量,才能真正去理解与接纳对方。
在见证历史巨变的2020年,心理健康就是你最大的资产之一。
你有多少个恋人有用吗? 如果他们没有谁可以给你一个宇宙。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寻求与他人的关系、寻求亲密关系、寻求与自己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关系呢?
我们越了解、喜欢和尊重彼此,我们对彼此的吸引力就会越自然地增长和加深
每一个人经过学习和努力都可以成为那个更容易看见自己,看见别人,找到别人,以及更容易让别人看见自己的人。
由情感挫折导致的“爱无能”是一定时间段,人们对感情的消极反映。
敏感的人更有同理心,更容易接收到他人的痛苦,在某个时刻会呈现出令人惊诧的英雄主义,因为他们有时候比受害者,还难以忍受那种痛苦。
爱情的形式很多,无论姐弟恋,还是爷孙恋,又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恋爱,都没有孰好孰坏的区别。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但爱与被爱并非人人都可以享有,只有那些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才更容易享受到这爱的盛宴。他们相信爱,也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们认可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优势,也能够看到自己吸引对方,值得被对方爱的地方。
情感成熟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
常常有人给我留言:我想去爱,可是很害怕受伤害。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在进行着自我欺骗:他们根本没有想过去爱,他们想要的,是渴望自己被爱。
每个人活着,某种程度上都饱受自我封闭的“折磨”,忽然有一天遇到一个听懂自己“秘密”的人,两个人对上了“密码”,发现了“自己人”,那种欣喜若狂,就好像是灵魂终于某种程度突破了牢笼。
如果爱是一种感觉,那么很难知道爱是不是真的,因为你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你只能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他的感受。
理智上知道自己应该爱这个人,情感却倾向于疏离;明明心里渴望甩掉孤单,性格却是标准的“真爱绝缘体质”。对恋爱关系一筹莫展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颗不懂如何去表达爱的心。
总之,爱情,是两个人格完整的人,独立、自由又依赖的结合,而每个宛如幻象的爱情幻境里却都有不真实的自己和他人,认出这些“爱情衰亡”的表现,才能真正地“深爱”。
迟到太久就不必到了。有些东西来的太晚,就算是非常好的东西,你得到了也会没有期待和惊喜的,甚至都不想要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站在原地等那个迟到太久的人。
我们会热忱地想要让对方跟我想象中的一样,却往往很难欣赏到他们跟我们的不同。因为理想的样子他们总是达不到,所以我们总是生活在失望,焦虑。
对爱情不专一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区分依赖、尊重、喜欢与爱情的概念,社会化水平是比较低的;除了缺乏激情之外,他们通常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缺乏信任。
只要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
总有些人觉得,无条件的爱,就是满足他的全部。甚至觉得,爱一个人,就是满足他的全部。你爱我,就应该满足我。显然这是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是危险的。
严重缺爱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表面看上去付出很多,他们似乎爱的很投入,很痴情,很舍得付出,但是他们付出和投入的动机仅仅是为了索爱,并不是真正的为那个人付出。
“谁没遇到几个渣男?”很多人在感情失败后,会用这样的话语来安慰自己。强调对外部世界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有一定的自我开解作用;但治愈自己“曾经遇到一个渣男”的感情创伤,最好的方法,是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人,实施的选择,其实是主动的。
自爱的能力正是为了应对现实的不完美和适度的挫折产生的,但是在心理发育中遭受严重心理挫折的人,会影响他们自爱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幻想的固着。而那些在恋爱中总是受伤严重的人,正是一次次被他们自己的幻想伤害。
好的婚姻,充当的正是爱情的容器。当夫妻自愿把爱的证物和故事带到婚姻里来,并不断重温和翻看,爱就会得到强化,并成为两人挑战平凡生活的力量。带着爱情进入婚姻,从爱里面获得力量去面对琐碎的生活,而又在生活中不断强化爱情的存在,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诚实会损害关系吗?不会的,谎言才会;隐瞒问题,关系就会好了吗?不会的,隐瞒意味着问题永远失去了解决的机会。但讽刺的是,我们最常选择的方式:对伴侣撒谎和隐瞒冲突 —— 并不能达到增加安全感的目的,恰恰相反,它们正是破坏亲密关系的真正杀手。
有研究显示,因为单纯的性需要出轨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出轨都是因为某种内心需要,比如想要更亲密的关系,想要被理解,被欣赏,想要证明自己成功,有魅力,有能力等等。
其实,在很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没有爱的能力”,是因为我们在经历的事情,让我们没有认知资源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但是当我们处理和整合好这部分挑战之后,爱的能力,自然会回归。
缺爱,所以无法去爱和接纳那个“不够好”的自我,格外需要别人的认同、肯定,需要被人重视和呵护的感觉,在这种“被爱”的感觉里,缺爱的自我才能得到滋养,感觉良好,相信自己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
人这一生,一定会遇见一个与自己深度链接的人吗?如果终其一生都没遇见,该怎么办?
关系里的冲突时刻,最能看清你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一个人爱的能力如何,也总是在关系的冲突时刻见分晓。
被爱,是有风险的,不是谁都能承受得住亲密。亲密是需要勇气的,比孤独更难。以及,怎样面对那些接不住你的脆弱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变本加厉”的行为模式,随着我们付出越多,对另一半要求自然也越多。
我们努力适应着社会,努力将自己最好的样子示人,努力发展关系,但你并没有因此变得不孤独。
很不巧,性格差异的两个人就凑在一起了。
如何陪伴情绪状态不好的ta,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它一定程度上对你们的关系施加着影响,让你们走得更近,或者把彼此推得更远。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爱情不仅不是盲目的,而且是非常能够解释的”。我听过的最霸气的一句心理学家说过的话就是:Tell me who you love, and 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爱情、性与亲密关系三者合一,就是最完美的状态,但是这些都跟婚姻并无必然关系。我们到底为什么必须结婚呢?
从偏执爱到现实爱,从幼稚爱到成熟爱,怎么实现?
亲密关系中不能好好说话,原因只有一个……
无论爱还是被爱,都需要靠我们主动去创造……
看看这世界上最遥远的异地恋——跨星球恋,是怎么维持如初的?
如何判断自己真的爱上一个人? | 5个识别真爱的心理学信号
港真,讲道理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一件事。
爱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需求。
首先,你要相信自己值得爱;其次,“对的人”不等于“完美的人”
为什么挚友变挚爱的套路令人喜闻乐见?你想过发展自己的好友吗?
正常的恋爱关系中充满风险,所以才有张力
对依恋的对方过度理想化,其实是对自恋的补给。
在众多心理咨询的理论中,我们可以从「人际界线」的角度反思这个问题。
爱与被爱的我,在生命的河流里,构作未来;在失去爱的恐惧中前行。
我不知道在哪里遇见爱情,但我知道,当你值得被爱时,才更容易让那个他找到你。
常闻在亲密关系里的挫伤和失败都来自于“你不懂我”而做出的“你不爱我”的结论。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