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关系里,人们承担了太多别人的情绪,所以才会精疲力竭。看似轻松的关系,其实在里面不堪重负。
也许在关系里,人们承担了太多别人的情绪,所以才会精疲力竭。看似轻松的关系,其实在里面不堪重负。
我的身和心,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呢?身在哪里?心又在哪里?它们是否是在一起?
我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为什么我会害怕处于竞争的位置,或许是在潜意识里,如果我不在竞争的位置,就能够永远保持住当年被表扬的感觉。
很多时候,只有你去行动了,你才会发现:原来我所恐惧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先前对它的猜测、担忧和焦虑,其实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疫情在家,自己有机会认真学习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边阅读和做读书笔记,边跟小伙伴做读书分享,期间的收获很多,所以写了这篇读后感。
善待自己意味着我们要停止对自我的批评,不再贬低大多数人都认为很正常的内心评论。它需要我们理解自己的瑕疵和失败,不再一味地加以谴责。
如何从内卷的状态跳出来,变成积极的、乐观的、宁静的生存力量和生存智慧,还在于,我们的一双眼睛,往哪里看。
最好的养生,不是睡觉、不是喝水,不是运动,而是从了解自己开始。
安全感,是我们内在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左右着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抉择。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内心冲突:心里有两个声音在吵架,一个声音告诉我想做什么,另一个声音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当我知道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后,我开始更有目的的进行自我探索。
不是说你不可以表达你的愤怒,而是说你永远可以表达你的愤怒,只是你还要看到你愤怒的情绪之下,潜藏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过于在乎外在目标会导致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圆满的自尊体系?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就会很焦虑,他会不停地在原地打转,把力量消耗在与现状的对抗上。那么,如何才能清晰自己想要什么呢?
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可能真的去爱别人,也不可能真的得到别人的爱”。无论是伴侣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还是家庭关系,这在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待在这种情绪里越久,它的毒性就越大,对我们的影响也就越大。
自知之明,意味着明白自己最看重什么。
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前提是要认识真正的自我,尊重自我,做到自尊自爱。那么,自我究竟是什么?它会藏在哪里?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追求内心真实需求的满足、实现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心里想什么无法真正了解。我们的内心在焦虑恐惧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天赋特长?我们做出某种行为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心理动力?
坊间流行许多关于爱自己的重要性的文章,但爱自己的内涵究竟为何?又如何做?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自我关怀的概念提供了清晰的界定和操作的方法。
是人的需求,创造了万物的价值。
2015年4月13日,河南一位中学的心理老师顾少强写了一封只有10个字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申请”。
渴望他人肯定和认同,是每个人的需求,但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未必会得到好的结果。
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更透彻地认识世界和自己呢?因为不够自知的话,往往是很难真的过得幸福的。
我们很容易过于重视内心,而忽略身体本身。其实,我们的身体知道内心的答案。
作家余华在《活着》这本书的自序中写道:“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如果有一天,你穷得只剩下钱,你会感到遗憾吗?」有些问题就像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合理,却又很荒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很多时候明明示弱或寻求帮助就能够更轻松的解决,却总是因为莫名其妙的感受非要硬撑,明明只要把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就能够被理解,却非因说不出口而嘴硬。
积极的自我对话引导我们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面,并鼓励自己应对困难;消极的自我对话则会让我们过于关注事情糟糕的一面,聚焦在自己的不足之处上。
后台有人问:“吴老师,我们是怎么感受自己的,又是怎么感受他人的呢?”
“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往何处去?
人是有选择的,人只有喜欢自己的选择,才会更加肯定自己! 越是被逼做出选择,越是容易自我否定。
相比于遇到困难就逼着自己去挑战,我更倾向于每个人都应当充分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将他们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当你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时,才会做事情更简单、更高效、更快乐、更有质量。
大家都说要无条件的爱自己,可到底什么才是无条件的爱自己呢?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预设标准,用来衡量自己和别人,当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时就会失望。
这就是内在与外在和谐一致,有利于我们生活向好。
自爱不是自私,而是一种自我成熟和自我圆满。
我们人生就是一趟列车,有上车的,有下车的,人与人之间迟早要说再见的,走的人也不要过于悲伤,关键是在车上这段旅程,尽力享受风景,活出自己。
今天的文章,我试着从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说,逆境中,我们该如何成长。
密室逃脱之所以这么火,最重要的是它让人们有机会释放压力,放空自己去投入的体验另一段人生,弥补现实中自我缺失的一角。
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只要能为社会做贡献,用发自内心的笑容迎接每一天,都是值得尊敬的。我们尊重每个人的个人选择,也乐于见到社会给予个人更多展示个性风格的舞台。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清晰且内外一致的自我画像呢?我想以下的一些建议可以供大家参考。
不只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也要摆脱自己的期待,在寻找自我的路上学会接纳“不那么完美的自我”。
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现在很多的书籍文章都在教大家怎么与人相处,怎么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情商等等,但其实在学会与他人相处之前更应该学会的是与自己相处。
拿自己去和别人比,也是我以前经常会有的心理过程。尤其是和条件比自己好的人比,自己总会被失落、自卑、对家人的愤怒的情绪所吞噬,能量变得很低。
作家余华在《活着》中曾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不知你是否有匮乏感,不知你是否希望自己拥有一个丰盈的内心、丰盈的人生?
如果我们学会尊重自己感性和柔软的那一部分,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接纳自己,探索自己。
德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强调,我们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向自己的思维认同。
今天的文章,我会结合一次采访来说说,经历过人生不幸的人,该怎样面对生活。
今天的文章,我就从黄晓明的经历中来说说,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怎样过好余生。
你的纠结、焦虑和无力感、以及挫折和失败下出现深深的自卑和自我怀疑的时候,会不会想: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我有天赋和潜能吗?
怎样的思维模式,会导致一个人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呢?
为何有人会变得无法允许悲伤呢?
人生是一段积极主动的过程,就像长在大海岸边的一棵大树,笔直、坚强、活泼,不断地茁壮成长。——罗杰斯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子女的亲密关系,父母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的不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可以说,认知觉醒,相当于脱胎重生。
完整人生就是自己喜欢的人生。“喜欢”是比较个人化的说法,即自己的人生是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的。
有没有想过,扔掉现在拥有的,去过另一种人生?有没有想过,打破现在的枷锁,去创造一个新世界?是否年过30就开始进入老年心态,职业倦怠,工作没有动力,生活没有乐趣?
除开健身行业混乱的营销模式,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着迷于虚假的“自我提升”?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就是成为自己。而对于什么是自己,他说到,自己即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
每一次人生的清醒都是从觉察自己内心当中的声音开启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在希腊德尔菲的太阳神庙上也兼客着三条真言,其中一条便是:认识你自己。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怎样成为一个有自我的人。
自我评价比较低的人的日常心理状态,想要改变,往往因为不相信自己可以,无法接纳自己,一直循环在自我内耗中。
6年前,29岁的索菲亚辞去外企HR的稳定工作,去巴厘岛做了一名潜水教练,而后又去了马尔代夫。我对她已经好奇好几年了,所以第一个深访就约了她......
有志气的年轻人,早已不甘心为了虚无的安全感而自我拉扯,而是要追随内心,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很多哲人都说过: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寻找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真正的你就是住在你心底里的那个内在小孩。
“潜意识是心灵的基石”,按照科学的定义,潜意识是指在心理活动中,那些我们不能认知或者没有认知到的内容。
通过独处环境向内挖掘,可能更有利于发挥自我优势。
当处于变化期,我们需要接纳自己,并且做点当下感觉到满足和快乐的事情,一点一点积累一些意义感,你会发展不知不觉间你就已经开始走向远方了。
不要害怕眼前的孤独,相信足够强大的你,不必迎合他人,也可以发光。
以真我为导向,以天赋为桥梁,以现实为载体。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认为,没有父母不爱孩子,这句话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
“反思”是一项人类特有的功能,可以觉知自我,开始在尊重他人与表达自我需求、主见中寻找到中正的平衡。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之中会犯许多错误,有些错误很小,有些错误很大。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错误相处,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留下“黑暗历史”的错误。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了一个名叫松子的女人,在被他人的嫌弃中过完了自己的一生。特别是爱情方面,松子屡屡受挫。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个体以及相关的信息和隐私,都变得异常容易“被看见”。想要让自己隐藏和消失似乎成为一个“不可能任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要允许自己悲伤,因为那是和痛苦告别的过程,更是爱自己的表现。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悲伤的作用。
有人曾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这样一个问题:对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弗洛伊德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和对人生的洞察,他总结了两句话:去爱!去工作!
为什么我们总是输在了“临门一脚”上,而且有的人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成为了性格的一部分。
最后也许我们会一面怀疑自己是不是仍旧在梦境中拼搏,但也不会放弃希望和前进的动力,会继续认真的、执着的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点。
自我调控强调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进行监察、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我是什么?还真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概念,因为我,或者我们用心理学的术语—自我的形成,即有生物学基础,又有环境等社会性影响。
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需要全方位地了解自己。 大叔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大家一些选择专业的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镜中我效应”:顾名思义其内涵就是,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
一个人能够固执到:为了守卫婚姻,甚至不惜手段;一个人能够执着到:心中只有目标,为此坚持10年;一个人能够简单到:看见一群孩子,就放下了执念。
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自己喜欢自己?
我从来没有为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委屈自己,我只会为了自己认为的幸福而委屈自己。 反正知道我要什么,我愿意为此倾尽全力,我也可以承担一切后果。
今天看到比尔盖茨夫妇的离婚声明,大体的意思是,余生无法再相互成长。关注点在“成长”上,我很赞同!婚姻里,或者职场里,在各类关系里,彼此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统一起来,既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不会丢失真实的自己。
武志红老师在《你就是答案》一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存在感,是建立在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与这件事是否建立起了连接”。
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你活的,是影子,还是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经历一个人孤单的时刻。那么当我们面临孤独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我们更多的要向内看,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成全自己,才能遇见无穷大的自己。
如果说我问你:“你幸福吗?”你会怎么回答,那么接下来我再来个追命三问:“你是怎么定义幸福的?你是怎么看待幸福的?你又是怎么衡量幸福及你的幸福的标准是什么?”相信没有人可以脱口而出地回答我的问题。
通过冰山模型的盘点,你会更了解你自己,再来找你适合的工作。
原生家庭对我们起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会影响我们潜意识中对于自己的「定位」。此定位主要有两种:主角位、配角位。
总体来说,从有意识情绪不对,到强刺激跌入“谷底”,再到被救+自救,到自己找到光,总共七、八个月的时间。
从哲学上讲,我们要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平常上学上课多数在处理前两个方面的关系,很少有时间来“与自己对话”,宅在家的时候发现这种机会好像多了许多,我们也发现了其实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还是挺重要的。
所以一个人最讨论的那一面,一定是自己人格中存在的那一面,是我们自己不愿意承认而且投射给外界那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最害怕了解的是自己的原因,因为真的很痛苦。
如果连你都不尊重自己的感受,那还能期待谁来尊重你呢?
当我们拥有足够稳固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就不再需要观众,不再需要别人的掌声和鲜花,因为,我们可以完全地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做到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彻底诚实。
每一天,我们都在说两种语言。一种是有声的语言,这是意识的语言,我们日常人际交流使用的就是这种语言。另一种是无声的语言,这是潜意识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内在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