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之父,德国的深度心理学家荣格说:前半生往外看,往外看的人都在做梦,后半生往内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自己的路。
心理分析之父,德国的深度心理学家荣格说:前半生往外看,往外看的人都在做梦,后半生往内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自己的路。
存在本身就是意义,而不是通过战胜对方的方式来获取自我价值感。
我们分享这个故事是希望广大父母看到之后,一定要注意避开教育误区,尽量避免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以免后患无穷!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临床上有一种精神疾病叫做“拔毛障碍”。比如我在临床上遇到的一位青少年患者,她总控制不住地拔自己的头发,头上已经形成一块块斑秃。
很多人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病,却不相信它能治好。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大家听过了很多“患病”的故事,却没怎么听说“治愈”的故事。
从心理层面讲,羞耻是面对外界的压迫,无力反抗也无从躲闪,只能选择屈从,因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
男方看起来儒雅稳重,女方看起来甜美可爱,然而结婚才2年的他们经常因为特别琐碎的事情吵架,平均每周大概都会吵架1—2次。
哀伤处理,在心理辅导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前期,我们分享了患者小璇的部分心理干预经过。她除了被诊断抑郁症之外,还有强迫症状或者躯体变形障碍;购物成瘾;有继发性同性恋心理;情绪激动时,在家砸东西、打妈妈。
2019年,我们曾收治一名大学生患者小璇。上大学时,她被国内权威的精神科专科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抑郁症......
空心病的难点在于让患者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的人生所有选择与行动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这个世界是鲜活的,值得被TA所爱的。
小白对上司的恐惧和抗拒只是他对于自己童年时期和母亲关系的投射而已。
分享一篇抑郁症患者的自述,里面包含着抑郁症患者的治愈过程。
对我来说我更喜欢平等的关系,同龄人比年长的咨询师更容易理解我的想法,我们之间所产生的共鸣会让我更愿意分享,在咨询中敞开心扉。
“微笑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多发于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人群身上的一种新型抑郁倾向。
她经常会过度地自我保护,她一觉察到男朋友没有满足她的需求时,她总是会选择说分手,先一步放弃感情,可以说,分手成为了她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为什么在婚姻中如此的缺乏安全感呢?
社恐如何从自恋中自我拯救?
体象障碍的背后:“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的核心信念。
父母时常会疑惑,我的孩子吃好喝好的,怎么会得抑郁症?怎么会在一个青春活泼的年纪却失去了活力?
家在不同人眼中会有各种不同定义,它可能是归宿、港湾、乐园、天堂...但对于柳儿来说,家是地狱!
在职场中我们如何让我们的“期待落地”,让我们的期待转化成有效行动?
在每个家庭中,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解决冲突的关键不在于争辩对错,而在于是否能在冲突中重新找回共同立场。
借由小美的“故事”带来的话题,在面对父母家长强势控制的情形,给出了几个建议。
竹子遭遇了一次困难,她沉沦过、痛苦过,但最终,她浴火重生了。
婚姻没有理所应当的美好,需要彼此的理解和付出。有些时候婚姻出问题了,不一定是不爱了,而是你爱的方式不对了。所以,如果在婚姻中,此路不通,不如换条路走吧。
教育失败时请先看看自己,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误区。爱,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出现。
2019年,我们曾分享过一个被权威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实际上其所谓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属于“骑车成瘾”的特殊案例。
中年危机只是借口而已,因为在心理学中,中年危机这一词本身就不严谨,它的定义过于模糊,就如同命理和星座一般。
他们在抑郁发作期间会对自我、对世界、对未来评价都是消极的,他们无法相信自己本身具有力量,他们可以拥有积极的未来。
一开始吃东西时她其实感觉到非常的舒适、安全,但是随着吃的越来越多,就会产生强烈到极致的负罪感、厌恶感。整个过程就像毒瘾发作,一边痛恨着自己不停进食的行为,一面暗自享受着不停进食所带来的快感。
“我们绝大部分人内心都有着大大小的空洞,而人这一生都在追逐着这些空洞。”
兔子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她的前半生一直都是下意识抬高他人、贬低自己,让他人践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之前她掩耳盗铃一般,用“优秀”将伤口遮住,但伤口并没有消失,甚至会随着时间而加重,孩子的来临其实也是在提供契机让她认真的看向自己,仔细地处理伤口。
经历过几次的咨询,小爱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内心,一直以来,有一个核心信念,那就是,自己是配不上被爱的。
现实中缺乏安全感的源头大多是我们的自卑或不自信,从小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经历与体验,但这并不全是我们的错,现在的问题不是追究错误,而是找到如何让我们在关系里变得“有安全感”的认知与方法,并通过认知-觉察-内化的过程,让我们自己拥有安全感的能力。
在线上心理咨询师的这份职业中,她们窥见小镇的人间百态,尽其所能为小镇居民提供科普和援助,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和疗愈了自身。
我想借自己的经历给那些还在饱受抑郁症折磨的病友们一些希望,相信我,再坚持一下,不要放弃,就会看到曙光。
对工作没有感觉却想去创业,听起来这是两个矛盾的部分。
愿你,有接纳现实的勇气,亦有改变现实的能力。
破窗,我们也可以用它来打破人生魔咒,重回人生幸福赛道。
父母一定要有意识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不要把孩子的康复都寄望于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或心理治疗师身上!
消极的东西和积极的东西一样,都需要被看见、被宣泄、被理解。愿在未来的生活中,你的每一种悲伤,都能被温柔以待。
陷入压抑、烦躁、愤怒等情绪困扰怎么办?
我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治疗理论时,最开始接触到的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给我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转变,所以也喜欢用这套理论去帮助他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母亲这个人对孩子来说并没有突出的重要性,而是被聚合在“多变的”客体类群中,其功能只是作为“本能可以在哪儿或者通过它达到目标的东西”之一。
做父母的要学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逐渐找到你们之间的边界,知道哪些应该管,哪些可以放手,相信孩子在边界之内有能力管理好自己。
我有点悲哀,也有点愤怒。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实用的疗愈方法,面对曾经的错过,如何用积极心理学来让自己走出愧疚与遗憾。
不久,我们为一位被外院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烨华进行心理干预,进展比较理想。但接近尾声时,烨华变得扭捏起来,心里明显藏着事。
Hello, 我是Vin。我的工作是通过个案咨询辅导这个形式,帮助那些十字路口驻足的人们一臂之力。我辅导过近千人在迷茫中清晰,在疑惑中安定,在纠结中做出选择。
我的行为不等同于我的价值
在治疗关系当中,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这会对病人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不论是哪种关系,“宜人性”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痛和苦是截然不同的,过去经历,是痛,它能不能成为苦,就看你如何对痛进行赋意。走出创伤的标志是对过往经历的积极赋意。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体验,一种自我内心的体验。”
我们存在时,死 (狭义 )不会降临,等到死神降临时,我们已不存在。——伊壁鸠鲁
本文来自患者T女士治疗结束后的经验分享,经作者本人授权发布于公众号;我们厌恶造假,保证以下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原文的100%真实性。
因为社会比较,阿良发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富裕,和其他富裕的同学进行比较后,发现不如他们,衣服破破烂烂、过年过节人家大鱼大肉,自己家干巴巴窝窝头,感觉很没面子。
如何能够让自己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情绪呢?
咨询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来访者,他们看似暗淡无光,但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他们的内在世界精彩纷呈。有时候我会忍不住的想,他们让自己变得暗淡无光,到底是在满足谁的需要?
“生死,都没得商量。”
我突然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时候质疑宗教信仰,因为不确定感会让人们更加相信宗教的力量。为什么呢?
移情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现象,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过程。
当紧急情况出现时,比如自残、自杀尝试、精神崩溃、妄想或冒险行为,你可以拨打110或120,让警察和医护人员把你爱的人带到最近的医院急诊室。
如同神一样,鬼也是人封的,是力比多的投注。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内心的大树下播下一个种子,而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坐在树荫中,静静的看着外面不断变幻的天空,可能是暴风雨,可能是晴空万里。我们什么多的都不需要做,只是需要静静地看着种子发芽而已。
如果一个人能在妄念来临时不去分析它,而只是知道它是什么,并且能耐受住妄念给你带来的强烈的焦虑感,那么你的从焦虑中走出只是时间问题。
发病的第四个月,我终于获得一个重要的领悟:没有焦虑是承受不了的,焦虑也是用来承受的。除非你愿意让自己崩溃,否则焦虑永远不会让你的内心溃堤。
我顶着恐惧没有去回避任何事情,这是我的突破之一,也是我一定要告诉现在正在读文字的你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一定不要回避任何事情,哪怕你脑海中的妄念说你不去干或者干什么事情立刻就会死你也不要回避。
千万不要着急,不用自己的意志力,也就是不要有“我一定要”的思想,一定要遵循自己的脚步慢慢来,只要慢下来,心沉下来,思想端正过来,行为矫正过来,你所谓的康复,只是时间问题。
是抗拒,在回忆中我能感觉到我当时的思想是严重的抗拒,我将胸口升腾的烦躁感列为一种异样,一种必须消除的东西,我思考,我找方法,都是为了消除它。
心脏也好,呼吸也好,其实都是焦虑的躯体症状,而扭曲的思维让你继续抓住你可以担心的一切去担心。一次次的安全行为,助长了我神经回路的扭曲,让我对医生的话也不太相信了......
我们前进了一万步,退了9999步,而那一步就是我们的收获。你可能根据我的方法好了好多,但是突然又“四面楚歌”,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再一次的经过这个黑暗。收获是无限的。
焦虑的核心是恐惧,夹杂着各种不放心和灾难化联想,其实我们一直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一次次的寻找安全感,一个是一秒秒的抗拒自己的感受。
焦虑,你越想消除它,它越不会离开。而相反,我们要去爱它,去喜欢上它。你可能觉得很荒谬,但是真的你这么做了,那么你就在康复之路上从慢慢的踱步而变成小跑了,你离所谓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