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可以帮助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并非对他不管不问?什么时候,又需要他自己独立去尝试,保持距离,学会放手?
什么时候可以帮助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并非对他不管不问?什么时候,又需要他自己独立去尝试,保持距离,学会放手?
接下来分享的是一份对抗抑郁的清单,它们是经科学证实的方法,是送给你的指南、地图,帮助你重新找到立足点,迈进一段色彩缤纷、充满意义的生活。
虽然大家都认为青少年喜怒无常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情绪低落或者情绪大变并持续了好几周,这就是一个警示信号,可能他正在经历一些很大的事情。
每个孩子长大后,都需要有自己的房子。也许他们早年的地基不稳固,这时需要一位分析家帮助他们,爱过去的自己,爱现在、未来的自己,允许他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样子。
父母们容易被孩子视为“不理解自己”,而青少年自己却“三缄其口从不谈论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什么事情都是往心里塞,不跟家里人说心里话。
他认为学生出现行为不当,常常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或者是因为某种不恰当的目的。结合Rudolf的观点,本文概括了4大原因。
在过去的30年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青少年对科技的投入会增加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身体发育的加快,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思维也开始完善,开始思考自己、思考未来与人生。同时,他们会面临很多不解与困惑。
孩子具体喜欢从事什么?有什么具体的职业目标?这每个人都不同,就要靠父母引导孩子多去拓宽眼界、体验、尝试,并形成比较清晰的想法,而不是埋头读书。
孩子为了作业就离家出走,这折射了青少年什么样的心理?家长如何理性、有效地应对孩子离家出走,避免重演?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迷人又危险的时期——青春期。读懂孩子的青春期,是孩子发展健全和成熟的前提。
对于很多受过或正在遭受原生家庭创伤的孩子们,到底需要请教的是家长还是孩子?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世界各地每天总会发生一些校园欺凌的事件,经常听到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一些属于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
有家长和老师一直问我,他们很想帮助青少年,但发现,其实很难跟青少年建立走心的“联系”。
什么令他们抑郁,抑郁在学校如何被发现,发现之后他们会受到学校、老师、同学怎样的对待,他们会好起来吗?
要帮助孩子消除自残行为,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与努力。
相比于以往关于青少年适应性/不适应性的自恋模型,钦佩型/竞争型自恋模型也许能更准确地研究青少年的自恋现象。
哭着闹着要休学的孩子,背后可能是遇到挫折后不合适心理防御机制在作怪。
其实,在给予和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多不等于好,少也不等于不足,基调对了就什么都对了。
在16岁的青少年中,那些母亲在他们12岁时亲切有爱的,他们的脑部发育倾向于更低的焦虑和忧郁水平,以及更高的自律能力。
今年,国家卫健委提出的精神卫生日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重点呼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少年们用“不上学”来应对家庭内部的冲突和压力(结构性问题),一方面转移了家庭冲突,一方面挑战了家庭规则。
为什么青少年总是对这种中二而无聊的行为这么上头?仅仅是因为年少无知吗?抑或青春期当真如戏谑那样是一个“脑残”的阶段?下文我们从大脑神经科学的角度一起了解一下。
在线上心理咨询师的这份职业中,她们窥见小镇的人间百态,尽其所能为小镇居民提供科普和援助,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和疗愈了自身。
一个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定是集结了家庭、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等多方的力量,从而真正的帮助青少年们健康成长。
有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各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
这些政策的发布,透露出一个基本的信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有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约有2.8%的13岁以下的儿童,以及5.6%的13-18岁的青少年受到抑郁的影响。
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孩子,这些孩子未来会以相同的方式回报社会,其实长远地看,把快乐满足的童年留给孩子,反而是最有效率到达未来的方式。
厌学、自残、自杀、抑郁、焦虑、强迫......本来应该意气风发的时期,他们却萎缩一隅,黯然失色。
青少年患者有较长一段时间抑郁低沉,有明显的抑郁发作;可有时又冲动、易怒、甚至打人砸物,情绪大起大落。这到底是什么病?
未成年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界限很容易变得模糊,受害者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施暴者。
我们的大脑能够预测我们所做的一切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感官,这意味着大多数人不会胳肢自己。有趣的是,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给做到胳肢自己,这表明他们的大脑构造不同。
当人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承担个人责任、独立做出决定、并为他人考虑时,才能确定自己已经成人。
不管孩子本身的性格或其他特点如何,都不应该成为被校园欺凌的理由。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家长、老师的关注和爱护与同学伙伴的尊重和友好。
社会过分强调学业成功和对于成就的定量观点,这样的观念导致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学生常常承担着极端的压力。
育儿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在养育青春期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尽管我们知道要在管教和放手之间掌握一个平衡,需要宽严相济,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又走了“老路”。
按照去年9月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接下来各高等院校、高中将陆续开展“抑郁症筛查评估”。这项工作引起了广大学生家长的高度关注。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青少年外出活动减少,在家沉迷网络游戏、亲子矛盾频发的问题愈演愈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如何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陪伴人?这就需要对孩子影响最大、跟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父母,多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跟他们相处的能力。
建议青少年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号召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背后凸显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太多家庭和孩子需要拯救,那是在黑暗中找不到出口的感觉。
我总结了在平日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听到的,当孩子受挫时,父母容易说的“踩雷”的话,以及孩子听到这些话以后可能的心情,并提出一些跟青少年交流时“话术”方面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早恋在当今这个社会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春期已经比之前提前很多,现在孩子的青春期在10岁左右就开始了,有的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了恋爱。
青少年越追求外在生活目标,就越容易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更会为了自身私利不择手段,这导致他们更容易使用道德推脱策略,比如把他人视作获取利益的工具,进而更有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
家庭中的发生的一切都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个人,尤其是家庭中尚在成长的孩子们.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应当被尊重,被关注,未来也会有人像自己那样爱他,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比起无止境的爱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爱的能力。
遏制青少年犯罪的途径除了在法律上做足工作,更要在青少年的教育上下功夫。这不仅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这一定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因为,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学习环境。
家长和老师对于青少年早恋的反应与解决方式很大程度会影响青少年后期的成长轨迹......
当我们的感觉和困扰被看见,被认真对对待时,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有位妈妈带女儿来做咨询,一进咨询室,妈妈就说了一句:现在真不知道该拿女儿怎么办好。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特别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希望我们都能慢一些。
什么是“青少年抑郁”?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它“似病非病”。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几方共同努力
忠诚这个词汇,我们经常表达在对国家民族党派中,很少出现在我们和青少年的工作中,但不代表这个词汇不重要,而是相反,或者说,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词汇。
“精英朋友”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培养孩子努力拼搏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根本之道。
童年时期的不利条件和消极经历往往会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累积,并加重对成年后健康状况的破坏性。
想要拉近和青春期孩子的关系,就去看到TA的担当吧!
手机带给青少年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使学生沉迷或依赖手机,导致诸多负面结果的出现,如冒险行为。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个体心理上的不成熟与社会要求的成熟产生矛盾,仿佛出现了 “ 成年不适应综合征 ” ,焦虑、迷茫、无助等感受接踵而至,成年世界的到来,让你猝不及防。
持续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使他们变得越变越“笨”。
本文期待为你解答三个困惑:1. 什么是青春期抑郁症?2. 如果我认为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我该怎么办?3. 我能帮上什么忙吗?
长期处在充满矛盾的家庭中可能会使青少年变得胆怯、懦弱甚至无助,导致青少年对外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包括咨询师,也许仅仅给到他们不带评判的倾听,不带要求的陪伴,相信每个青少年都能以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
青春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成为独立个体,而在这之前一直都是和家人或多或少融合的状态,所以,他们现在特别害怕仍被侵入,好像这样就自我形象模糊了,无法自主。
孩子的问题是在家庭生活中和家长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重要的还是改变自己的心态,疗愈好自己的创伤。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都非常溺爱,因此给予了孩子各方面的保护。而这些过多的保护,让孩子没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成为了社会中的“瓷娃娃”。
两个实验中形成的小小的“男孩社会”和“女孩社会”,让我们窥到男孩与女孩的优势与弱点,了解到他们内心需要 。
幸福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同伴环境通过进一步激活奖赏系统(对奖励更敏感),加大奖赏系统与认知控制系统的失衡程度,使青少年更“爱”冒险。
过多的保护,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他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及自己的能力范围都没有清楚的认知,不懂得遇到状况该怎么解决,反而会充满不安全感,削弱自信心,做事谨小慎微,不敢接受挑战。
大清理,让我心寒和悲痛是因为我仿佛看见一个社会发展的巨型机器飞速地旋转着,为了更快速,只能将下面他们觉得拖后腿的人全部狠狠地甩掉!
我们对于四岁孩子“打长辈”倒是不必大惊失色,也不必急于给他贴上一个“不孝子孙”的标签,而是要在孩子能听进去道理的时候教会他长幼有序、尊重父母的道理。
有了稳定的自我,知道别人在投射什么,我就不去认同你。所有的评价都是投射,当你知道了这一套,你就会知道别人喜不喜欢你,可真是天底下最没意思的事儿。
我们总说等孩子长大,到底什么时候才算是长大呢?“孩子还小”看似是对孩子的爱护,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当你可以卸下对着干的情绪枷锁,你就已经开启了为自己而活的人生。
半杯水,你是看到还有的半杯,还是空了的半杯,决定了我们的心态和感受————青春期的问题也是如此。
面对孩子的辍学,父母无法理解,他们只期望孩子更坚强些,内心更强大些,但这时孩子往往已经处在痛苦的边缘。父母对孩子辍学时的说服,教导,抱怨,指责,只会让青少年更加沉沦。
在和父母产生分歧时,孩子可能会感到被排斥,孤立无援。当父母情绪失控,开始对孩子大吼大叫,说不好听的话和采取威胁性的行为时,恶性破裂就会产生。
“以爱之名实施的控制”成功地绕过了父母的防御机制,让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获取价值感和安全感。这种内在欲望正是他们控制孩子的深层动机。
父母最爱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对最爱的孩子表达的爱意最少,而对他们的期望、指责、任务比较多。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他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简单点来说就是“缺爱”的话,他往后的发展及人格特征都会深受影响。
如何将更多的冲突和更多的对比转化为更多的亲密,而不是更少。答案是:冲突可以被视为交流的机会;对比可以被看作是教育的机会。
与家人隔绝和疏远给青少年带来的孤独会增加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又反过来增加孤独。最终形成了使问题行为滚动扩大的恶性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