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岁开始,每天学习”,这“痛苦”日子何时结束?
社会过分强调学业成功和对于成就的定量观点,这样的观念导致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学生常常承担着极端的压力。
社会过分强调学业成功和对于成就的定量观点,这样的观念导致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学生常常承担着极端的压力。
育儿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在养育青春期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尽管我们知道要在管教和放手之间掌握一个平衡,需要宽严相济,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又走了“老路”。
按照去年9月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接下来各高等院校、高中将陆续开展“抑郁症筛查评估”。这项工作引起了广大学生家长的高度关注。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青少年外出活动减少,在家沉迷网络游戏、亲子矛盾频发的问题愈演愈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如何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陪伴人?这就需要对孩子影响最大、跟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父母,多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跟他们相处的能力。
建议青少年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号召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背后凸显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太多家庭和孩子需要拯救,那是在黑暗中找不到出口的感觉。
我总结了在平日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听到的,当孩子受挫时,父母容易说的“踩雷”的话,以及孩子听到这些话以后可能的心情,并提出一些跟青少年交流时“话术”方面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早恋在当今这个社会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春期已经比之前提前很多,现在孩子的青春期在10岁左右就开始了,有的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了恋爱。
青少年越追求外在生活目标,就越容易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更会为了自身私利不择手段,这导致他们更容易使用道德推脱策略,比如把他人视作获取利益的工具,进而更有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
家庭中的发生的一切都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个人,尤其是家庭中尚在成长的孩子们.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应当被尊重,被关注,未来也会有人像自己那样爱他,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比起无止境的爱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爱的能力。
遏制青少年犯罪的途径除了在法律上做足工作,更要在青少年的教育上下功夫。这不仅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这一定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因为,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学习环境。
家长和老师对于青少年早恋的反应与解决方式很大程度会影响青少年后期的成长轨迹......
当我们的感觉和困扰被看见,被认真对对待时,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有位妈妈带女儿来做咨询,一进咨询室,妈妈就说了一句:现在真不知道该拿女儿怎么办好。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特别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希望我们都能慢一些。
什么是“青少年抑郁”?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它“似病非病”。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几方共同努力
忠诚这个词汇,我们经常表达在对国家民族党派中,很少出现在我们和青少年的工作中,但不代表这个词汇不重要,而是相反,或者说,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词汇。
“精英朋友”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培养孩子努力拼搏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根本之道。
童年时期的不利条件和消极经历往往会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累积,并加重对成年后健康状况的破坏性。
想要拉近和青春期孩子的关系,就去看到TA的担当吧!
手机带给青少年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使学生沉迷或依赖手机,导致诸多负面结果的出现,如冒险行为。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个体心理上的不成熟与社会要求的成熟产生矛盾,仿佛出现了 “ 成年不适应综合征 ” ,焦虑、迷茫、无助等感受接踵而至,成年世界的到来,让你猝不及防。
持续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使他们变得越变越“笨”。
本文期待为你解答三个困惑:1. 什么是青春期抑郁症?2. 如果我认为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我该怎么办?3. 我能帮上什么忙吗?
长期处在充满矛盾的家庭中可能会使青少年变得胆怯、懦弱甚至无助,导致青少年对外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包括咨询师,也许仅仅给到他们不带评判的倾听,不带要求的陪伴,相信每个青少年都能以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
青春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成为独立个体,而在这之前一直都是和家人或多或少融合的状态,所以,他们现在特别害怕仍被侵入,好像这样就自我形象模糊了,无法自主。
孩子的问题是在家庭生活中和家长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重要的还是改变自己的心态,疗愈好自己的创伤。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都非常溺爱,因此给予了孩子各方面的保护。而这些过多的保护,让孩子没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成为了社会中的“瓷娃娃”。
两个实验中形成的小小的“男孩社会”和“女孩社会”,让我们窥到男孩与女孩的优势与弱点,了解到他们内心需要 。
幸福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同伴环境通过进一步激活奖赏系统(对奖励更敏感),加大奖赏系统与认知控制系统的失衡程度,使青少年更“爱”冒险。
过多的保护,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他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及自己的能力范围都没有清楚的认知,不懂得遇到状况该怎么解决,反而会充满不安全感,削弱自信心,做事谨小慎微,不敢接受挑战。
大清理,让我心寒和悲痛是因为我仿佛看见一个社会发展的巨型机器飞速地旋转着,为了更快速,只能将下面他们觉得拖后腿的人全部狠狠地甩掉!
我们对于四岁孩子“打长辈”倒是不必大惊失色,也不必急于给他贴上一个“不孝子孙”的标签,而是要在孩子能听进去道理的时候教会他长幼有序、尊重父母的道理。
有了稳定的自我,知道别人在投射什么,我就不去认同你。所有的评价都是投射,当你知道了这一套,你就会知道别人喜不喜欢你,可真是天底下最没意思的事儿。
我们总说等孩子长大,到底什么时候才算是长大呢?“孩子还小”看似是对孩子的爱护,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当你可以卸下对着干的情绪枷锁,你就已经开启了为自己而活的人生。
半杯水,你是看到还有的半杯,还是空了的半杯,决定了我们的心态和感受————青春期的问题也是如此。
面对孩子的辍学,父母无法理解,他们只期望孩子更坚强些,内心更强大些,但这时孩子往往已经处在痛苦的边缘。父母对孩子辍学时的说服,教导,抱怨,指责,只会让青少年更加沉沦。
在和父母产生分歧时,孩子可能会感到被排斥,孤立无援。当父母情绪失控,开始对孩子大吼大叫,说不好听的话和采取威胁性的行为时,恶性破裂就会产生。
“以爱之名实施的控制”成功地绕过了父母的防御机制,让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获取价值感和安全感。这种内在欲望正是他们控制孩子的深层动机。
父母最爱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对最爱的孩子表达的爱意最少,而对他们的期望、指责、任务比较多。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他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简单点来说就是“缺爱”的话,他往后的发展及人格特征都会深受影响。
如何将更多的冲突和更多的对比转化为更多的亲密,而不是更少。答案是:冲突可以被视为交流的机会;对比可以被看作是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