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也快乐,看书也快乐,出去踏青也快乐,那可能是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玩手机也快乐,看书也快乐,出去踏青也快乐,那可能是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种没有“厌恶机制”制衡的行为,会让你欲罢不能,不断重复,最后离不开它,这就是为什么手机会让人上瘾的原理。
游戏的社交性并不受游戏类型的影响,而是取决于玩家本身玩游戏的动机和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已经将手机依赖视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游戏化设计已经是产品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它可以极大激发用户的各种动机,从而提升任务效率和参与度。
一旦打开了游戏,便再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直到猛然一看窗外,发现天黑了;
本来是快乐源泉的MOBA游戏,却因为某些玩家种种令人窒息的操作变成美好心情终结者,这究竟是玩家压力的宣泄,还是网络匿名的狂欢,而身处其中的你又该如何调整心态,快乐上分?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喜好被不断计算,相应的信息编织成一个个大网。而我们被困在这“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
孩子如何游戏,是一面镜子,反映的是大人们如何生活。而一个真正的“快乐星球”,不会凭空而来,需要人人都参与建造。
抑制控制能力的减弱,会让我们更可能在出现问题时做出冲动的事情,比如愤怒地指责别人,这会使争吵更容易爆发。
电子游戏对于我们有正面的效果,但是要谨防它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大叔就想结合心理学中的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分析不同性格的人最适合怎么玩狼,为狼人杀小白们提供快速入门的办法。
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面临怎样的困境?手机网络游戏给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与孩子和睦相处是帮助他们戒掉游戏成瘾的关键。如果你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了解电子游戏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为什么会喜欢游戏,那么他们就能更容易接受你说的话。
究竟是什么让三消类游戏火爆全球并且经久不衰?是什么让人们丧心病狂的充值看似无害的消消乐?
虽然大家都说PICO PARK是个很“费朋友”的游戏,但如果和真正的好朋友玩,你们也并不会真的友尽,反倒是那些不太熟的朋友,才更可能玩完以后不再联系。
只要行为是奖励,跟过去的奖励结果相搭配,大脑对它的处理方式就跟毒品一样。
游戏里固然充满着乐趣,如果学习也是如此有趣,你也会被它深深吸引。
2019年中国移动游戏玩家中,仅有约15%的人表示不会在移动游戏上花钱,而更多人却选择了氪金,这是为什么呢?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适当进行游戏也会有很多收获,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要成为游戏“游戏”的对象~
心流则是一种独特而强烈的巅峰体验,人们为了获得这种体验宁愿承受巨大的风险和牺牲其他的收益。
从环境入手,建立好的家庭、学校、社区氛围,也要关注孩子的需求,避免网络成为孩子寻求心理需求补偿的唯一渠道!
今早惊见热搜榜上出现临沂网戒中心的实录视频,虽然不清晰,但从10秒开始,孩子的惨叫声却是清清楚楚的。
这些担忧被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所认同,并发展出新的诊断——网络-游戏障碍,它被包括在最新版本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中,即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临床诊断汇编。
空闲时间打游戏是很好的消遣,打游戏有点生气是人生情趣,但是不要把游戏的输赢和队友的垃圾话看的太重,别让ta把你拉到ta的低级水平里用ta的经验战胜你。
要了解人们是怎么对事物上瘾的,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瘾。
让不少人网络成瘾的幕后推手,乃是从手机游戏到社交网络无不在使用的一个心理学秘密武器——说服式设计。
我们中近半数人至少有一种“行为上瘾”:无时无刻盯着手机,不断刷朋友圈,通宵追看电视剧集......而那些生产和设计高科技产品的人,却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一自己绝不能上痕。
手机的存在干扰了个体在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社交时的专注力,从而削弱了社会交往的情感回报。
对游戏行为的早期研究表明,学童和成人在游戏和玩耍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强的自信心、更多的精力,并体验到更强烈的正面情绪——例如好奇和兴奋。
数字营养应该被视为健康的第六大支柱,另外五大广为认可的基本要素分别是饮食、锻炼、睡眠、目的和人际关系。
恐怕没多少人真正会觉得认为“沉迷游戏”是件好事。但问题是,谁有资格认定什么是“沉迷”?
玩家通过玩游戏获得了某个积极的强化物(愉悦的享受的事物或乐趣),这增强了玩家继续玩游戏的某种行为,然后逐渐拉长获得这种积极强化物的间隔或提高玩家能够忍受的阈值,玩家依然会继续游戏。
读高三的儿子平时可以考600分,但是总说压力大要通过玩手机来疏导,可是给了手机之后成绩就下降,他说是因为感冒导致的
为了让你氪金,游戏里都用了哪些心理学原理?这篇文章将从王者荣耀的登录界面、奖励机制、皮肤等方方面面,用心理学的角度为你剖析,王者荣耀让你上瘾的原因。
当游戏化被应用于生活当中,它总是被赋予一些理想化的目标。人们会因此更加心安理得地沉迷于游戏的过程当中。
孩子遇到事很容易自责,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和鼓励来重建自信。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持,他们将会四处寻找,而游戏就是那个最能接纳他们的地方。可能我们要感谢游戏,让好多“走投无路”的孩子,抓住了这根不高明的稻草。
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说服式设计,并为孩子的手机/网游上瘾感到自责,这不能完全怪你和孩子,因为互联网企业最好你不知道他们通过用户上瘾来赚钱的手段。
花时间看别人展示精彩生活,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精彩,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卸载了。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最新一版《国际疾病分类》即 ICD-11,将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正式纳入物质使用或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章节。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80后资深游戏爱好者,请允许我以这样的身份,来谈谈我对游戏的意义以及该诊断标准的看法。
为了让玩家沉迷,游戏策划做的功课比各位父母要深入的多,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所以无奈是大多数父母的感受。禁止孩子玩游戏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选择合适的游戏让他体验,高质量的游戏教会的并不比书本要少。
听张小龙说自己微信跳一跳最高玩到 6000 多分,我这样一个从未跳过 600 分的人感觉非常惊讶,为什么一个大公司的老板有那么多时间玩游戏?不用工作的吗?
喂,妖妖灵吗?有人被游戏绑架了!
当早年的养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体验了多种的复杂的关系,当孩子迈向社会时,也就习得了面对外面世界的能力,能够应对更为复杂的环境。
当CF、LOL这些暴力游戏盛行于青少年中时,我们要思考这对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只有当你进入更高的境界,你才可能成为游戏界的泰格伍兹.
自智能手机的雄起,游戏与我们的生活密又近了一步。我们自愿花费无数个小时和金钱去探索虚拟世界中想象的宝藏。这些是因为什么?是放松,是娱乐?正如汤姆查特菲尔德所演示的,游戏要奖励的远远不仅如此。
课堂总是输给游戏的真实原因,囊括了所有的论点论据,贯穿了一切的哲学原理……是因为游戏比课堂,认真太多了。
Flappy Bird 里到底有什么东西,让我们撕心裂肺,又推动着我们不断突破记录?
有时候我们有一个错觉,压力能给我们带来动力。但其实不是这样。压力会从很多方面造成拖延。在压力下,大脑会更容易屈从于诱惑。无论是烟、零食还是游戏,都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种多巴胺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它激发的是人的渴望系统,它让你误以为做这些事会带来快乐。而人在压力状态下,对能分泌多巴胺的诱惑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 如果你不喜欢多巴胺之类的说法,更通俗点的理解方式是这样的: 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是负能量。处理这些负能量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
营销是个游戏,做营销也是个游戏,想要成为做个好的营销人,还是个游戏。该认真认真,该混蛋的时候,请彻底混蛋一把。
视频游戏经常被认为是导致精神疾病的诱因,而很少被看作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但是,在最新的研究中,一个设计精巧的专业视频游戏却正正帮助孩子战胜了抑郁症,而效果即使不比常规咨询好也和常规咨询相差无几。
当我们需要做出某个决定的时候,偏见往往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敌人。而当问题涉及到生死存亡时,决策就会变得特别敏感。也许我们可以通过玩游戏来降低决策偏见。
真正伟大的游戏提供宏大的世界,乃至包括现实世界;真正的社交游戏让你对陌生人展露最善意的微笑;真正的游戏大师能赢得诺贝尔奖;真正的大作可以玩上一辈子,乃至千年。游戏真能改变世界?!
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一些游戏视觉效果特别舒服,而另一些会显得很突兀。其中奥妙正是完形心理学的图形组织原则发生了作用。
什么样的游戏能让人快乐?我们一下子能说出很多好游戏。那么这些游戏里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吗?让我们通过荣格心理学理论深入浅出地揭开这个秘密。
游戏设计心理学中,涉及到肌肉记忆、长期记忆、短期记忆、识别与回忆等概念。快来看看一款有趣好玩的iphone游戏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美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少来自实业,反而是网络产品,而且人们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游戏上面。我们该不该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