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 羞耻感:最具杀伤力的情绪
我们首先需要为自己设置一个健康的边界,从来自外界的伤害保护自己。
我们首先需要为自己设置一个健康的边界,从来自外界的伤害保护自己。
“愧疚”和“内疚”这两种人的情感体验,最近在我的几个咨询当中不约而同地同时出现,所以今天我想聊聊“愧疚”和“内疚”。
我们常常回顾错误,本意是好的,是想“严于律己”,改善自我。可是真实的结果并不如人意。
最近,《清平乐》正在热播中,剧情到了最引人泪下的阶段,那便是宋仁宗的女儿赵徽柔的悲惨余生。
幸存者内疚,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一个分支,它可以持续数月,数年,甚至一生。
先问个问题:你认为自己犯过哪些错?
你会更担心你对他人的影响还是你的自我价值呢?
一个内省之人,一个坚持心灵成长之人的释放结果,往往是建设性的,外在表现就是“优秀”。
有位学员在我的课上说,她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有没有伤害别人 ,她也很烦自己这样。
好的父母,会目送孩子的离开。从孩子出生开始,就需要知道,这个生命藉由自己而来,却并不属于自己。这种爱,才叫做“不求回报无条件之爱”。
人们常常为自己不需要道歉的事儿道歉。
看似一句自怜自哀的语句,所传递的信息,每一层都是对对方一种更强烈的指责和否定,所以会引发听者很强烈的负面感受。
过度的羞耻是有害的,它往往反映了婴幼儿期抚养者的回应不足,是一种自体耗竭的自恋人格,忍受着来自没有被镜映的抱负和没有实现的理想的空虚和抑郁。
过度的自责并不是真正的内省,自我的惩罚却是最沉重的惩罚。
相信自己不够好,并且要找各种证据去证明自己真的不好。当我们找到,我们会很安心,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符合我们的预期。与此同时,我们也就失去某种活下去的信念,同时失去了意义。行尸走肉,过完一生。
心理学家霍金斯在关于各类情感能量等级的分析中,把羞愧排在最低位,其次是内疚,认为羞愧和内疚是人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不良情绪,负面分数超过悲伤,愤怒和恐惧。
不离婚,她将身陷在错误的婚姻里,那种痛苦难受不言而喻;离婚,就等于她向父亲承认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可能离婚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感觉无论做什么选择,都好像在证明自己是错误的。
接触美好的事物时,不会心生喜悦,相反会产生:这世界上为何有如此美好的东西,而我却如此丑陋?
内疚者并非为内疚而生,他们最终极的渴望是:我想要很多很多爱。
内疚情绪,会让人觉得自己“很糟糕”;不让别人内疚,就是我们能释放的最大温柔
爱的客体,亦是恨的客体。
内疚的孩子都是善良的,你怎么忍心让他内疚?
越有负罪感,就越有快感,坏习惯就越根深蒂固
“I'm not to judge you,I'm to help you.”(我不是来评判你的,我是来支持你的)
这句话听起来怪怪的,但放到现实中,也挺好理解的。譬如你因为晚饭的菜盐加多了,而责备女友(or 男友)的不用心,TA可能一言不发,这种不回应很容易就被理解成冷暴力,即他之所以不回应,是因为TA心里不服气不痛快,继而你就可能被激惹地更怒气冲冲,然后暴跳如雷、疾言厉色,说伤人的话,或者干脆动粗。
最好的关系,如海格尔所说,彼此慷慨付出,坦然接受,在关系中达成平衡。
怎样把把巧克力卖给节食者,把新款电动玩具卖给年轻人呢?在懂心理学的营销者面前绝不是一道难题,因为他知道“越内疚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