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解除你的封印,过自在人生
愿所有忘记“自己足够好”的伙伴们,解除封印,恢复自己的力量,过不讨好的自在的人生!
愿所有忘记“自己足够好”的伙伴们,解除封印,恢复自己的力量,过不讨好的自在的人生!
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才发展出来讨好和不拒绝的,讨好和不拒绝,从来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圣母”没有专业的学术定义。作为在国内广泛使用的网络用语,“圣母”指的是那些有着超乎常人的正直、善良、同情心、责任心,并且会自发地为他人考虑并照顾、帮助他人的人。
能为自己负责的人,就是有能力开心的人。而拥有了能让自己开心的能力,就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一个适度任性的人,其实是活得更真实的人
因为不懂得拒绝,总是需要去帮别人做很多的小事,忍受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于是常常把自己搞得很累。
付出是一种美德。但在很多关系中,你对别人好,其实是在为破坏关系埋下伏笔。
付出型爱情在于付出对方想要的,不在乎结果,而自我感动式付出是:一心想对对方好,而忘了考虑对方是不是需要。
孩子的“乖巧懂事”从来不是他自己愿意的,而是在父母营造的艰难环境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生存策略,使自己免于被惩罚或被抛弃。
一旦当我们指望通过更多的付出,让他人来满足自己,无论你有没有满足,都将会面临更大不确定的痛苦。
面对这些无法感化的甩锅者,我们可能需要为自己建立起个人边界,防止他们的入侵。
在日剧《风的新生活》中,女主角每天总是第一时间点赞朋友圈动态;明明带了午饭,却无法拒绝陪同事去餐厅用餐;工作上别人犯的错,却自己包揽下来。
去实践,去尝试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高敏感者最需要的,是停止照顾别人的感受,转而照顾自己。
我们压抑自己是为了保持友好的形象,获得别人的喜欢,但往往现实中很多 “好女孩” 和 “好男孩”,反而得不到别人的喜欢与在意,这是为什么?
从来不会开口要求,从来不会拒绝,从来不敢表露负性情绪。生活中就是存在这样一些人,无原则的善良,或许你以为的好脾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一种讨好型人格。
到底是什么让这段关系彻底的破裂呢?
真正的接纳、喜欢、认可你的人,不是建立在你一定要为 Ta 做什么,才能得到这些。而是因为你是你,讨好的你,不讨好的你,都是真实的你。
犹犹豫豫说不出口的“不”,很多时候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时间、精力的额外耗费,更是情绪上的负面影响。
所有的人你都竭尽所能照顾到了,唯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
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
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
让恋爱中的人,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是何其的难,因为大多数恋爱中的人都进入了程度不一的幻想。
在你投射出大量的渴望和需求时,对对方有了过高的严重的超出了对方当前能承受的期待,导致对方压力很大。
我们通常所说的“讨好型人格”是指某个人具有讨好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多数是潜意识的。
他会喜欢那个真实的,不起眼的我吗?还是会像其他人一样不屑离开?距离拉近激活曾经付出信任又被深深伤害的恐惧。
不幸地是,在他人的质疑和反对面前,我们常常完全失控。
但凡在处理关系方面出现困扰,或者出现心理疾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在有满满的委屈。
当有一天你不需要用讨好的方式索爱了,那时候的爱才能真正治愈你。
人们常常为自己不需要道歉的事儿道歉。
总是想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总导致没有任何原则,很累,明知道这个人对我不好故意整我,还是觉得她很可怜对她好。反而是对亲人都没有的耐心都给了陌生人。
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女人如果过度的付出和牺牲,男人就容易产生负罪感和仇恨感。男人也许会在一开始感谢或疼惜她,但是时间一久,对对方的疼惜与爱会减弱,负罪感和仇恨感会增强。
对讨好的人来说,能妥协就妥协,能忍忍就忍忍,和谐最重要。哪怕和谐是表面的,也比冲突重要。
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爱人还是这么冷淡? 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孩子还是不领情?
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也就是说,你感知到了我的感受,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相应的不存在感,就是你的感受没有被确认;没被爱照见,存在的本身就像是错误的。
其实我们面对的他人,分为两种:我们想讨好的人,我们不想讨好的人。而这两种人的差异就是:不安全的人,安全的人。
人际关系中的“取悦症”,请远离!
凡事为别人着想结果憋屈了自己,你可能是讨好型人格。如何转变讨好模式?
《爱得太多的女人》上解释,实际上这是一种童年创伤的再现,源自于早年成长经历中的情感需要未得到满足。
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行为真的对自己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