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讨好型的你,终有一天也能与自己达成和解,不再讨好别人,而是能讨好自己,好好爱一爱那个——一直很委屈、把别人需要放在前头的自己。
相信讨好型的你,终有一天也能与自己达成和解,不再讨好别人,而是能讨好自己,好好爱一爱那个——一直很委屈、把别人需要放在前头的自己。
今天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想要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另一方面也想把这个梳理的过程分享给大家,让更多有这方面困扰的伙伴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没有原则地去取悦别人并不能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尊重,从头到尾的自信才是人生发光发亮的基石。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也曾为“讨好型人格”而烦恼不已。那么这本《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你不妨读一读。
虽然“讨好型人格”并不在精神科的诊断标准中,但是从心理咨询的临床角度,这其实还是一个需要去干预的“症状”。
过于担心别人的看法,为此拼命地付出和妥协,则会让人感到迷茫和压力。
讨好型人格内在都住着一个敏感脆弱的小孩,有先天的高敏感原因,也有后天成长环境的原因。在成长环境中,孩子在向外索求认同和安全感的时候,养育者没有很好地回应。
我们总是在取悦他人,其实是因为想避开这种虚幻的痛苦。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自己却总是做出低人一等的姿态,凡事都优先考虑对方,生怕被别人讨厌。
与正常“助人”不同的是,讨好型人格很难重视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与需求,在矛盾冲突时难以为自己辩护,很容易发展出有害的自我牺牲。
受平凡,并不意味着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是停止抱怨,接受自身所有的瑕疵与不完美。
周全高效的乙方范式本质是牺牲了乙方的情绪,这种长期的去个性化是对个人的一种压抑,会带来和讨好型人格一样的心理负担。
真正好的人际关系,会令我们感到温暖且舒适,帮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己,成为完整的自我。处于这种人际关系中,双方互为平等,可互相理解,并相互扶持。
相信很多人身边都有讨好型的人,或许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对于讨好型的人,我们更多时候认为这样的人活得很卑微,看着可怜。
取悦他人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是缺乏自尊的一个标志。它消极、不真实,而且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以下有五个小建议,让你可以不再一直想着讨好别人。
你是否总是要求孩子要听话?你是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以下性格特征?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别人讨厌自己;不懂得理性拒绝别人的要求,刻意迎合别人......
“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损己利人”,优先照顾别人需求,牺牲自己权益。“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害怕和回避冲突,为了避免冲突,宁愿顺从别人。
兔子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她的前半生一直都是下意识抬高他人、贬低自己,让他人践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说到底,不拒绝别人是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心情好的时候社牛,心情差的时候社死。”是不是你本人呢?
每个人都渴望安全感和爱,那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但有些人的自我比较虚弱,没办法做到自给自足,于是极力向外求,结果却适得其反。
《不在乎的勇气》中说:“他人的意见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重要”。
每一个完美情结或完美主义的背后,都有一个没有被接纳的子人格,你总想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是因为你接纳不了那个不好的。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如何避免讨好,以拥有好的关系。
克里斯多夫在《亲密关系》中曾说过:“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但并非是人格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不懂得拒绝别人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会不会觉得很难对别人说“不”?
爱一个人,我们会情不自禁为其付出,但是,当付出时带有怨气,我们就是在破坏关系,会阻碍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呢?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参照对象,他们会从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中,形成他们日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模式。”
但是在所有你尊敬的人当中,一定要包括你自己。
“我不想”比“我不能”更有力量。也能更快让那些试图打破边界的人闭嘴。
为什么总会听到有人说,“道理都懂,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道理之外,还有你不曾认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问题的根本。
懂事的人都是善良的,但同时,懂事的人也更需要爱的拥抱。
没有人可以用讨好者的身份演绎出快乐的人生。
讨好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乖”孩子真的好吗?
当你去讨好,你可以去回想一下,在你弱小的年纪,你经历了哪些被欺负又不堪承受的往事。然后,心疼一下那个受伤的自己,给自己一些安抚。
愿所有忘记“自己足够好”的伙伴们,解除封印,恢复自己的力量,过不讨好的自在的人生!
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才发展出来讨好和不拒绝的,讨好和不拒绝,从来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圣母”没有专业的学术定义。作为在国内广泛使用的网络用语,“圣母”指的是那些有着超乎常人的正直、善良、同情心、责任心,并且会自发地为他人考虑并照顾、帮助他人的人。
能为自己负责的人,就是有能力开心的人。而拥有了能让自己开心的能力,就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一个适度任性的人,其实是活得更真实的人
因为不懂得拒绝,总是需要去帮别人做很多的小事,忍受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于是常常把自己搞得很累。
付出是一种美德。但在很多关系中,你对别人好,其实是在为破坏关系埋下伏笔。
付出型爱情在于付出对方想要的,不在乎结果,而自我感动式付出是:一心想对对方好,而忘了考虑对方是不是需要。
孩子的“乖巧懂事”从来不是他自己愿意的,而是在父母营造的艰难环境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生存策略,使自己免于被惩罚或被抛弃。
一旦当我们指望通过更多的付出,让他人来满足自己,无论你有没有满足,都将会面临更大不确定的痛苦。
面对这些无法感化的甩锅者,我们可能需要为自己建立起个人边界,防止他们的入侵。
在日剧《风的新生活》中,女主角每天总是第一时间点赞朋友圈动态;明明带了午饭,却无法拒绝陪同事去餐厅用餐;工作上别人犯的错,却自己包揽下来。
去实践,去尝试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高敏感者最需要的,是停止照顾别人的感受,转而照顾自己。
我们压抑自己是为了保持友好的形象,获得别人的喜欢,但往往现实中很多 “好女孩” 和 “好男孩”,反而得不到别人的喜欢与在意,这是为什么?
从来不会开口要求,从来不会拒绝,从来不敢表露负性情绪。生活中就是存在这样一些人,无原则的善良,或许你以为的好脾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一种讨好型人格。
到底是什么让这段关系彻底的破裂呢?
真正的接纳、喜欢、认可你的人,不是建立在你一定要为 Ta 做什么,才能得到这些。而是因为你是你,讨好的你,不讨好的你,都是真实的你。
犹犹豫豫说不出口的“不”,很多时候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时间、精力的额外耗费,更是情绪上的负面影响。
所有的人你都竭尽所能照顾到了,唯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
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
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
让恋爱中的人,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是何其的难,因为大多数恋爱中的人都进入了程度不一的幻想。
在你投射出大量的渴望和需求时,对对方有了过高的严重的超出了对方当前能承受的期待,导致对方压力很大。
我们通常所说的“讨好型人格”是指某个人具有讨好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多数是潜意识的。
他会喜欢那个真实的,不起眼的我吗?还是会像其他人一样不屑离开?距离拉近激活曾经付出信任又被深深伤害的恐惧。
不幸地是,在他人的质疑和反对面前,我们常常完全失控。
但凡在处理关系方面出现困扰,或者出现心理疾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在有满满的委屈。
当有一天你不需要用讨好的方式索爱了,那时候的爱才能真正治愈你。
人们常常为自己不需要道歉的事儿道歉。
总是想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总导致没有任何原则,很累,明知道这个人对我不好故意整我,还是觉得她很可怜对她好。反而是对亲人都没有的耐心都给了陌生人。
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女人如果过度的付出和牺牲,男人就容易产生负罪感和仇恨感。男人也许会在一开始感谢或疼惜她,但是时间一久,对对方的疼惜与爱会减弱,负罪感和仇恨感会增强。
对讨好的人来说,能妥协就妥协,能忍忍就忍忍,和谐最重要。哪怕和谐是表面的,也比冲突重要。
保持足够的耐心,相信自己和时间的魔力!
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爱人还是这么冷淡? 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孩子还是不领情?
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也就是说,你感知到了我的感受,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相应的不存在感,就是你的感受没有被确认;没被爱照见,存在的本身就像是错误的。
其实我们面对的他人,分为两种:我们想讨好的人,我们不想讨好的人。而这两种人的差异就是:不安全的人,安全的人。
人际关系中的“取悦症”,请远离!
凡事为别人着想结果憋屈了自己,你可能是讨好型人格。如何转变讨好模式?
找到你们合适的距离,彼此舒适安心,反而是维系友情更好的方式。
《爱得太多的女人》上解释,实际上这是一种童年创伤的再现,源自于早年成长经历中的情感需要未得到满足。
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行为真的对自己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