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善良的人往往最委屈|共情力过剩,才是不快乐的根源
共感人这样敏锐的社交直觉,以及超强的共情能力,在许多职业上是很珍贵的,但如果不懂得控制,很容易因为自身高度代入,导致情绪被反侵扰,造成消耗。
共感人这样敏锐的社交直觉,以及超强的共情能力,在许多职业上是很珍贵的,但如果不懂得控制,很容易因为自身高度代入,导致情绪被反侵扰,造成消耗。
咨询中的共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努力做到共情、感同身受。
我们通过共情离开了自己的世界,进入一个共同的世界,最后发现,在这个共同的世界里,我们并没有遇见别人,而是看到了自己的镜像和未来潜在的可能性。
心理学上总告诉我们要共情他人的难处,但过度共情,是不是可能对自己和朋友都造成伤害呢?
同理心就像是一盏聚光灯,关注此时此地的某一些人。它让我们更关心他们,却忽视了这种行为带来的长期影响,无视那些我们没有或无法实现共情的人正在遭遇的痛苦。
相似的经历更可能把感知者的注意力从他人引向自身,唤起自身经历带来的痛苦,这种不堪重负的感觉损耗了感知者的认知资源,进而干扰了其对他人情绪的准确理解。
我们都说共情,这个词不单单是精神分析,或者说心理学当中的专有词汇,可以说已经变得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普遍。
在社交方面特别擅长的人似乎同时以情感和思想为基础看待其他人,并且,他们能在判断中找到两者之间的适当平衡。
她同情、理解人,却不至于让人因此伤感或屈尊俯就,这种能力使她受到数百万人的喜爱,这里面既有普通人,也有那些希望分享自己奋斗经历的名人。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随着学习心理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词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准确地说:共情就是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去体验、去感同身受地体验另一个人的情感。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挫败经历:当你的好友、恋人、家人难过时,你满怀好意,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去安慰TA,可是效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收获感谢,还落得一阵莫名的埋怨?
曾经有人在未婚男性中做过这样一项调查,想要找的女朋友的最重要三个条件是什么?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是:年轻漂亮、温柔贤惠、善解人意。
无法做到共情时,至少不要再去攻击对方
成人的共情,有时是迷糊而又含蓄的。孩子的共情,往往带着真实和接纳,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地方。
虽然人类天生就拥有共情能力,而且这项能力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积极的作用,但它同样也天然地存在着种种弊端,需要我们小心留意。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深夜是情绪最容易泛滥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歌,被这首歌戳中了情绪,留下只言片语,并没有打扰了谁,怎么就被扣上了抑郁的帽子。
真正为了对方好的安慰,应该是从他的角度出发的:你知道他的难过和沮丧,不会强迫对方赶紧走出情绪沼泽,而是陪伴和拥抱他。
处在这样婚姻中的男女,没法在关系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长期以往,要么发生婚外情,到外面去寻求情感的理解和满足,要么就是忍受不了,选择离婚,结束婚姻关系。
罗杰斯提出“共情”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能预测这个词在当代会被如此广泛的使用,即使是当年格格不入的精神分析学派,也都在使用他老人家的这个原创。
了解是理解的基础,理解之后,才会有共情的体验。
从定义上来看,共情至少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分辨 TA 人的情绪;二是感同身受的能力。
人的一生当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丧失,比如,我们所爱的人离世,又或者是,我们自己生命的终结。
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夫妇:她喜欢寿司,但生鱼片的气味会让他作呕。他喜欢恐怖片,但她觉得即使是温和的恐怖电影也不值得看。她是天主教徒,经常参加弥撒而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跳出自我中心,意识到他人与我们是不同的。
拥有高的共情力,在人际交流过程当中,一定会营造非常美妙的人际交流体验。
看到对方被困住了的现实,认同他确实受不了的状态,感受到他的恐惧和慌张,不加以评价,这就是共情的真谛。
璎珞就像一面明镜,让皇后照见了曾经那个鲜活的自己,让皇后投射了很多个人情感在她身上,这也能解释皇后下线前还不忘力保她。
总是过于在意他人感受?可别人的情绪真的需要你负责吗?
很多时候,人与人的观点都不一样。
情并非那么容易,我理解,共情既是技术,更是态度,一种人本的抱持的态度。
这些话看起来都饱含深切的同情,但事实上它们与同理心大相径庭。
同理心是人类最崇高的特征之一。我们认为是“善”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以同理心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