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活了这么些年,你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吗?而你,又是否喜欢这样的自己呢?
当人感到受挫时,为了缓解负面情绪,减轻内心的不安,便会不自觉地用其他方式来弥补这种缺憾。这是防御机制的一种:补偿心理。
在脆弱的时候,我们可能逃避,可能欺骗,可能否认现实,但没有关系,这是因为我们爱着自己。
每个人都有防御,这是我们的自我保护。而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造成了我们不同的防御体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觉察自己的防御机制呢?
靠压抑自己,真的能维系关系亲密吗?
自我渗透会损害一个人的内部动机,虽然看起来在努力的奔跑,但所追寻的并非自己所愿,进一步的,这会让我们感到枯燥、没有意义。
当双方拆掉心墙,袒露自己的脆弱,并且能接纳对方的脆弱时,才是真正的爱。
永远不放弃沟通与理解的尝试,这大概才是两人在亲密关系中最动人之处。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巨大痛苦,或预知到会有痛苦发生,而我们自身又暂时没有能力去解决时,我们就会用以下防御机制,将自我与世界隔离。
有的防御机制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如补偿、幽默、升华
希望每一个经不起批评的人,都不再惧怕批评带来的攻击,而是把受到攻击的感受作为梯子,爬向内在世界,看到和接纳更多面相的自己,突破妄念,活得越来越轻松,真实。
我们都知道创伤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为什么却要绕道而行,不直接去面对它呢?
直到再一次鼓起勇气,购买了这一本《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作者杰瑞姆·布莱克曼(Jerome S. Blackman),用丰富的案例,贴切的的比喻,严谨且具教育性的态度写就,同时不失阅读乐趣和实用参考价值,既能快速通过第一章的简明定义概览速读,又能静下心来,随便翻起其后的一页,细细体会每一种防御的代表案例所揭示的心理动力。用引人入胜来形容这本书的精彩,经典并不为过。
本系列讲述的是狭义的心理动力,以及发生在以此为取向的咨询室里的故事,力图通过故事,把深奥晦涩的专业名词讲得浅显易懂。
当一个人感知到的社会归属感较低时,他们会更多地做出防御性反应,通过轻描淡写自己的罪责,或重申自己的清白,来降低内心的愧疚感。
高防御型人格的本质就是过度使用了原始本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最终作茧自缚,卡在了非常高也非常脆弱的自尊之中,限制了自己拥有成长和突破的可能。
一个防御心强的人,表面上对他人的关怀,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
自嘲,就是自我防御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动攻击的形成,多来源于长期的压抑和被忽视,关心和在乎几乎是他安全感最大的来源。
渴望一份情感来安放归属感,却又有充足的理由来拒绝感情。当你也开始发觉自己处在这样矛盾时,或许是时候来了解一下,你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个体在潜意识里面,为了减少、回避本我和自我的冲突,所带来的挫折、焦虑和紧张感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与其在逃避中自我折磨,不如给自己直面现实的勇气。
儿时从母亲身上分裂出来的恨意,是一种防止自我崩塌的原始自我保护机制。
人们采取故意装傻的态度,可以回避不好的消息给自己带来的无力感,保护自己不受到太多的伤害。
精神分析的厉害之处在于提出了意识,潜意识,力比多性驱力,梦的解析,自我,本我和超我,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情结,还在于防御机制。
年轻人的这种报复性熬夜实则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行为,年轻人白天时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便一次次地利用夜晚来实现自己之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理解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想快速入门弗洛伊德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可以保证防御总是有效吗?我们真的必须勇敢吗?那些我们所拥有的脆弱、不勇敢是不是就不能容忍被存在?、我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勇敢的部分感到如此羞耻和抗拒?
没有人天生愿意受虐,说到底都是迫不得已。无论是适应痛苦也好,需要得到爱也好,满足性快感也好,迷惑别人也好,都是一种变相满足自己愿望的方式。
明明你知道了结果,为什么还要假装不知道来调查孩子?这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否也是个谎言?
一个成年人,之所以显得像小孩一样,是因为他们使用了比较低级和原始的防御机制。而这些防御机制,是儿童经常使用的,大多形成于前语言期。
那些偷偷学习不想让别人知道,还要故意装作自己没学的样子的人,他们只是希望自己失败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借口,至少不让别人觉得是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有问题,将失败的缘由客观化,减少自尊的受伤。这对他们面对接下来的困难有积极意义。
这些问题在我看《我不是药神》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它们不好答,甚至不能说究竟哪种答案才是标准答案——涉及到道德判断,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
活过一生,不留遗憾,有多难?
研究表明,污蔑是离婚最重要的预测指标,必须避免它。
无论是人还低于人类的动物,对未知的、新奇、不可掌控的事物或现象当做危险做出适当的防御,恐惧是一种本能防御信号,是一种维持生存的心理机制。怕鬼,其实是历史文化和个体经历融合在一起的产物,是我们防御疾病和死亡的一种心理机制。
在心理动力学中,防御是自我的功能。心理动力学正是帮助人认清自己的应对机制,并且重新思考和尝试新的应对机制的方法。
得病是中国人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病理性自恋并不只是自我膨胀那么简单。
我们会本能的通过一系列防御性行为来保护自我(我们对自身所期望的样子)。对这些试图分担我们痛苦的行为进行分析的理论,就是防御机制理论。
了解心理免疫系统的意义在于,知道有它保护,我们可以更勇敢无畏、不惧失败。即使最难适应的“死亡”,也有平静和接受的阶段。当我们所害怕的东西真的发生时,心理免疫系统会帮我们从失败中寻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