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错时不一定会内疚?
当一个人感知到的社会归属感较低时,他们会更多地做出防御性反应,通过轻描淡写自己的罪责,或重申自己的清白,来降低内心的愧疚感。
当一个人感知到的社会归属感较低时,他们会更多地做出防御性反应,通过轻描淡写自己的罪责,或重申自己的清白,来降低内心的愧疚感。
高防御型人格的本质就是过度使用了原始本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最终作茧自缚,卡在了非常高也非常脆弱的自尊之中,限制了自己拥有成长和突破的可能。
一个防御心强的人,表面上对他人的关怀,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
自嘲,就是自我防御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动攻击的形成,多来源于长期的压抑和被忽视,关心和在乎几乎是他安全感最大的来源。
渴望一份情感来安放归属感,却又有充足的理由来拒绝感情。当你也开始发觉自己处在这样矛盾时,或许是时候来了解一下,你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个体在潜意识里面,为了减少、回避本我和自我的冲突,所带来的挫折、焦虑和紧张感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与其在逃避中自我折磨,不如给自己直面现实的勇气。
儿时从母亲身上分裂出来的恨意,是一种防止自我崩塌的原始自我保护机制。
人们采取故意装傻的态度,可以回避不好的消息给自己带来的无力感,保护自己不受到太多的伤害。
精神分析的厉害之处在于提出了意识,潜意识,力比多性驱力,梦的解析,自我,本我和超我,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情结,还在于防御机制。
年轻人的这种报复性熬夜实则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行为,年轻人白天时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便一次次地利用夜晚来实现自己之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理解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想快速入门弗洛伊德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明明你知道了结果,为什么还要假装不知道来调查孩子?这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否也是个谎言?
一个成年人,之所以显得像小孩一样,是因为他们使用了比较低级和原始的防御机制。而这些防御机制,是儿童经常使用的,大多形成于前语言期。
那些偷偷学习不想让别人知道,还要故意装作自己没学的样子的人,他们只是希望自己失败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借口,至少不让别人觉得是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有问题,将失败的缘由客观化,减少自尊的受伤。这对他们面对接下来的困难有积极意义。
这些问题在我看《我不是药神》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它们不好答,甚至不能说究竟哪种答案才是标准答案——涉及到道德判断,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
活过一生,不留遗憾,有多难?
研究表明,污蔑是离婚最重要的预测指标,必须避免它。
无论是人还低于人类的动物,对未知的、新奇、不可掌控的事物或现象当做危险做出适当的防御,恐惧是一种本能防御信号,是一种维持生存的心理机制。怕鬼,其实是历史文化和个体经历融合在一起的产物,是我们防御疾病和死亡的一种心理机制。
在心理动力学中,防御是自我的功能。心理动力学正是帮助人认清自己的应对机制,并且重新思考和尝试新的应对机制的方法。
得病是中国人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病理性自恋并不只是自我膨胀那么简单。
我们会本能的通过一系列防御性行为来保护自我(我们对自身所期望的样子)。对这些试图分担我们痛苦的行为进行分析的理论,就是防御机制理论。
了解心理免疫系统的意义在于,知道有它保护,我们可以更勇敢无畏、不惧失败。即使最难适应的“死亡”,也有平静和接受的阶段。当我们所害怕的东西真的发生时,心理免疫系统会帮我们从失败中寻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