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意他人评价,是一种战略性的自我管理
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我,它是流动的,冲撞的,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么,才知道边界在哪儿。
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我,它是流动的,冲撞的,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么,才知道边界在哪儿。
那就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下,追求他人眼里“女人应有的样子”,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小心翼翼的,不知不绝就失去了自我。
他们走上了一条被父母安排的,与自己的父母一样的生活轨迹,但是隐隐地感觉不对劲,却又无力改变,只能慢慢陷入到焦虑抑郁当中。
我们的边界就越稳定,就越来越不需要一些以在别人的世界里刷存在感获取能量的方式来建立价值感的把戏了。
独处的人真得感到快乐吗?独处偏好和社交技能发展会不会有冲突呢?独处和孤僻、社恐有什么联系吗?
当你能逐渐看见自己的欲望和匮乏时,给自己一些认可“每一种感受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你足够肯定自己,你的价值感,就再也不能被标价。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放下比较,互相欣赏,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稳定。
一个人害怕自我暴露和害怕被关注,其实害怕的往往不是这个行为本身,都是它们带来的负面结果——被否定和被惩罚。
书籍《无声的告白》中有谈到一个中心思想:“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去摆脱外界对自己的各种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
线上社交焦虑和线下社交焦虑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无人点赞和已读不回都是他人对我们负面评价的诱发线索。
每个时代对美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哪个年代,大众对美都有一定的趋向性。然后现在好像流行审丑......
做不了新娘,那就继续做天后好了,女人的价值,从来不该跟婚姻绑定。
我们自己欣赏一下自己吧!
无法信任着自己的感受长期做某事,这是一种内在稳定感缺失导致的。
表面上看起来,这位同学的愿望是希望自己变得有趣,但背后真正的动机,可能是希望自己被他人喜欢。
自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仅仅表明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好坏和价值的。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光明正大”地努力,而倾向于偷偷学习呢?
独处是一种孤独但不孤单的自我陪伴。选择独处,是把注意的焦点转向自己的一种方式。
遇到问题时,去指责别人,制造自己是“对的”“好的”的自我优越感,总是容易的,可这对解决问题本身没有任何帮助。
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不敢轻易的做自己,会把自己包裹起来,伪装地自己非常强大,而且也不敢表现出自己弱小和无能的一面,我应该怎样改变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迷雾重重的时代,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我想是真正成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清醒的人。不随波逐流,敢于质疑、敢于活出真正的自我,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我们经常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为什么还是那么难以做到?就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演化,就是朝着「更加在意别人」的方向发展的。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活不枉这一生?怎么活算活得有意义?怎么活算活过了?
想减少烦恼非常简单,用理性的思维去代替不理性的思维。做好两点就行: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和他人;另一点是学会坦然面对不幸。
管理心理学中这样定义榜样激励:利用榜样行为的具体生动性、感染力、说服力,激励人们朝向特定的目标采取积极行为的方法。常用于重大转折或困难危险等关键时期。
真正地做自己是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独立地不受旁人的干扰,不受社会压力的影响,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现在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得到一个更体面高薪的工作,这样的思维不仅让我读书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得自己在就业时被束缚了手脚。
“内在父母”这个词,属于心理学里的一句行话,与之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内在小孩”。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内在系统中,存在着看不见但却能感受得到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形象。
失去一段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是自己的一部分丢失了——至少感觉上像是,而这种失去可能会威胁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失去自我。
生活其实由很多事情组成,而我们并不需要将自己与某些事情过分捆绑——凭什么我们非要做别人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呢?谁说别人定义的“无意义”就真的无意义了?
当你焦虑又迷茫时,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到底想要什么,找到人生的价值感?
处于“粘着”状态中的个体,很难客观看待自我的独特性,非常容易被外界干扰。
迷茫期是一个很特殊的一个时期,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出现了矛盾和裂痕的时候,我们有机会可以分辨真实,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当你陷入一系列的沮丧中时,你的自我否定是想要表达什么,又想要得到什么安慰?
自我同情,就是用我们对待挣扎中的好朋友一样的善良和理解来对待我们自己。
赚钱的本质,是价值的变现,因此,一个没有什么资源,也不相信自我价值的人,是很难赚到钱的。
对抗焦虑需要我们重新发现自我,发现自己的内心,重塑自己的价值观。
40年,从第一个世界冠军到第十个世界冠军,中国女排几经沉浮却百折不挠。一种精神,两次传承,三代传奇。
能为自己负责的人,就是有能力开心的人。而拥有了能让自己开心的能力,就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想了很久,终于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带着微笑,对自己坦然承认了这个事实——没错,我就是那个资质普通的人。这话,从何说起呢?
当你在人生里总感觉到错位时,这恰恰不是结束,而是你新生命萌芽的起点。
我们不必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去获得他人的评价,更不必以这样的方式去换得人际关系。被人喜欢和被人讨厌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接纳这个被人喜欢同时又被人讨厌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性格中的种种特质铸就了这份独一无二。内向高敏者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放下那些评判,活出独特的真实的你,才能不负这仅有一次的神奇人生。
害怕和人深度的交流,尤其是在陌生的情况下,会出现严重的焦虑,但还是会尝试努力掩饰自己,并且掩饰的很好,不会让任何人觉察,你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哪怕幸福的婚姻,女性也有无数艰难时刻。
在学校中,获得好成绩就代表成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好成绩,所以就会存在一些学生不努力学习从而避免失败维护自我价值感的现象。
我在整理咨询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书写疗愈的方式,这种黑纸白字的视觉冲击更容易让我们安静下来审视自己。
喜欢小众爱好的朋友,无需觉得和大众分隔开,你可以勇敢追寻小众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与人连接交往。
其实每个强势的人,都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之所以强势,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强势,他们只有强势,才能保证自己不被伤害,一旦放松了警惕,他们便可能会被人“捅刀子”。
在谈论女性价值时,一些人总喜欢用非此即彼的维度。好像对于女人来说,事业和婚姻只能二选一,不然就肯定是被迫牺牲,她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在感情之中,对方的一言一行都能让自己怀疑,会反复的在脑子里确认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你会感觉到,越在乎,就会显得越卑微。
完全的消除欲望有悖生存法则,但合理的支配和控制欲望常常能创造奇迹。
女人不是要成为一种样子才好看,最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对自己的标准。
付出型爱情在于付出对方想要的,不在乎结果,而自我感动式付出是:一心想对对方好,而忘了考虑对方是不是需要。
一个人的价值不需要建立在另一个人的基础上,否则会对关系带来致命的影响。
在尚未建立自己认同的观念难免会迷茫,但这份质疑与探索的勇敢,我想最终会让我们成为坚定而独立的人,真正活出自己!
希望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你能骄傲的说,我心里的好孩子他曾经来过,我心里的坏孩子也好好活过。
今夏,《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这两部描述不同年龄层女性的电视剧,在暑期档赚足了眼球。
遭遇出轨后不离婚,可能并不是不想,而是当前条件不允许,无法在感情上做到“收放自如”。
已有研究发现肯定个体价值观,可以增加被试的愉悦感。从注意力聚焦理论分析,当个人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特质方面,可以减少焦虑,提高工作焦虑。
在健康的社会交往中,需要维持付出和回报的平衡,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过度付出,必然导致关系失衡。
一旦当我们指望通过更多的付出,让他人来满足自己,无论你有没有满足,都将会面临更大不确定的痛苦。
都2020年了,还有人认为生孩子是女人的义务!
向幸福的高峰攀登,你是否有所恐惧。
与“无条件的自我接纳”相对的是“有条件的自我接纳”,这意味着,只有当你在表现得很好或者得到对你来说的重要人物的认可时,你才会喜欢和尊重自己。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在这个焦虑的“丧”时代,房子、孩子、工作已经把人压得透不过气,想要在这样的状态下保持乐观,不被坏情绪影响心情,并非易事。
6月11日,有媒体拍到贾乃亮现身李小璐所住小区。过了一会儿,李小璐独自一个人走出小区,留下贾乃亮在家陪伴女儿甜馨。这已经是贾乃亮本月第二次拍到和李小璐母女团聚。
做出更忠于内心的抉择
一个人是否对自己有信心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能力的高低以及他是否优秀,更多时候,自信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感受,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对自己的喜爱度。
只要你的存在,能够让他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那么这种连接就是有意义的,不管这种连接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法国作家)辛涅科尔
想要让自己的脸皮厚起来,你首先要纠正你的自我认知。
纠缠是一种心理发展水平分化不清的表现,简而言之,就是分不清你我,分不清哪是你自己的事情,哪是别人的事情。
人必生活著,爱才有所附丽。----鲁迅《伤逝》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对未来感到迷茫,我们这样做对吗,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有意义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该何去何从?
有些人听到别人对TA进行赞美、表扬的时候,TA心里其实在想:你们想要骗我呢,还是你们这么好骗吗?我明明很一般而已啊,能被这样赞美的人肯定不是我……
一个内省之人,一个坚持心灵成长之人的释放结果,往往是建设性的,外在表现就是“优秀”。
一个母亲留给世界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正确的爱的方式、在自我和他人中找到平衡的智慧。养育孩子不仅是一个不堪重负的事,更是一条道路,会引领你找到自我蜕变的方式的。
如果世界上没有人,因为你更好的学会了爱与尊重,或者超越了自身局限,颁发给你一星半点的荣誉,勋章或者奖金,那至少你自己可以为自己庆祝,甚至也跟懂你的人一起庆祝。
“世界只接受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你坚持相信生命是孤苦的,没有人爱你,那么,你的世界很可能真的孤苦和没有人爱──因为你自己躲在阴暗处,太阳自然照不到你。”
离开原生家庭对于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精神分析家克莱因有一句名言:「通过离开父母,每个人经常不同的途径成长为男人和女人」。
家庭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也难以避免地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童心不会远去,只是偶尔被我们遗忘。
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去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所有决定都负责买单,这样的成年人才靠谱。
生活中,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在关心、关照他人,然而对自己却并不友好。
你表现出来的是真实的你吗?朋友看到的你与你想表达出来的你,是一样的吗?与你不一样的人就是错或者对的吗?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你正在寻找的东西也在寻找你。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而只是寻找并发现,你已在内心构筑起来的一切反抗它的障碍。
Markus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是由许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部分,不仅仅像传统观念认为的一样,是由你的过去决定,还有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以及你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
优越感是一种心理养料,对于心理健康的维系非常重要。不过,我们需要的是利他的、现实的、建设性的满足,而不是建立在心理防御之上的想象性满足。
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没什么机会体验绝望,但是却有很多人体验过:无用。而这大概是世界上最伤人的情感了。
为什么他对我那么不好,我却离不开他?我是不是很贱?
接纳,既是一个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心理过程。
过度的自责并不是真正的内省,自我的惩罚却是最沉重的惩罚。
在现在崇尚活出自我的时代,被这个问题困住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很多人都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不需要为什么而活着,更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有什么意义。
卡伦·霍妮: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陷入在无穷无尽的羡慕与比较之中,我们的真实自我就这样一步步的丧失了。
多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到底有怎样的性格,我们的天赋和偏好,都来源于在关系中与他人互动的结果。
你要知道什么是思想、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尊严、什么是幸福...
认识到“人和人是不同的”这一点、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基本认知
自信的本质是“正见”。
常常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远不及别人优秀…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越是自我关注越是自卑,自信,就是要破了这份自我关注执念。
“绫因为憧憬华丽绚烂的东京而来到此地,每一天都在东京的生活中寻找人生的对与错,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经常叹息着自己的命运,感觉好像很难与之抗衡,那么到底什么是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