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要求背负自恋父母的负面投射(即父母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感觉、想法和行为),也经常担负着家庭中成年人的责任。
当孩子被要求背负自恋父母的负面投射(即父母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感觉、想法和行为),也经常担负着家庭中成年人的责任。
如果我们能够回头来看自己,允许自己成为一个人,有血有肉有需求的人,那么情绪和情感也应该自然而然地发生。
哈佛商学院发现一个现象: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往往生活在凌乱肮脏之中。
为什么童年目睹父亲的出轨,反而会在潜意识里找一个容易出轨的丈夫?这二者之间真的有关联吗?
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你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到你对宠物的选择。
化解愤怒,请为自己内在的需要负责。
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曾说:“很多时候,人们不是选择了眼前的伴侣,而是选择了心里那个理想化的情人。”
蒙住双眼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对自己所爱的和爱自己的人造成伤害。
对丁真的走红,有意思的,不只是其本人本身,更需要洞察粉丝喜欢他的背后心理是什么?
人们在看到美好事物时大脑中的积极事物就被激活,说明人的面孔具有某种特别强大的、关键的和正面的特征。
“甜野男孩”丁真火了,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对于纯洁完美的极致想象都投射在了他的身上。
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深度的理解,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那些不被理解的时刻。
“钟情妄想”患者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没有检验现实的能力,分不清现实和想象。
“投射”是心理干预中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种原始的防御,咨询师通过识别投射,从而理解来访者行为背后的焦虑和痛苦。
前段时间,跟一位朋友聊天,她问我说,什么是投射?我问她有听过苏东坡与佛印那个关于牛粪的故事吗。她说听过,但是记不太清了。于是我又跟她讲了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父亲或母亲是一个压抑表现欲的人(那些特别在意面子的人往往如此),也可能会培养出类似的孩子。
判断对方究竟喜欢谁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陷入“他/她是不是喜欢我”的困局之中。
在不断的“引导”之下,丈夫终于遂了妻子的愿望,成为一个没用的人,这是认同。
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然而,我们这个所谓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问题的。
他会喜欢那个真实的,不起眼的我吗?还是会像其他人一样不屑离开?距离拉近激活曾经付出信任又被深深伤害的恐惧。
当你心中充满恐惧,你就失去了勇气,你把自己藏在一个看似安全,实则被恐惧包围的盒子里......
一个自恋者可能会指责别人的自私,却看不到自己的自私。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当你意识到投射无处不在,你永远抓不住那条精准的线——至少你就不会那么责怪别人不能理解你了。
心理咨询师都知道,这个问题其实是妈妈的投射。她潜意识觉得这个世界不好玩,并对母亲有抱怨,但她没有意识到,反而看成是自己孩子对自己的提问。
有了稳定的自我,知道别人在投射什么,我就不去认同你。所有的评价都是投射,当你知道了这一套,你就会知道别人喜不喜欢你,可真是天底下最没意思的事儿。
年轻人,在关系中投射了大量的渴望。想像着在一段新的关系中,一定可以得到满足。于是,那种浪漫,其实就是活在自己内心的幻想当中,对关系对满足自己的渴望的幻想,让人陶醉,让人飘飘然。
男子选择诉诸暴力,说明他无法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只能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才能宣泄情绪。这不仅表明他的情绪很大,也表明了他情绪调节机制的功能低下。
害怕别人讨厌自己而导致社交困难,你是不是觉得只有自己这样?Ofcourse No!这样想你的“害怕别人讨厌综合征”会好一点吗?
扶与不扶,帮助与不帮助,也是每个人心中的一道难题?
爱的客体,亦是恨的客体。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我们的内心存在着三个基本假定:一是对世界,二是对人类,三是对自己。
婴儿对坏的那部分如何处理呢?他的潜意识会将这部分分裂出去,成为其他人身上的特质。也就是我们潜意识“控制”的起源。
投射并非都很美好,投射的背后常常伴随着一部分自己不愿意承认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