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访者,如何得知自己的隐私是否被泄露了呢?同时,又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呢?
作为一名来访者,如何得知自己的隐私是否被泄露了呢?同时,又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呢?
某些技巧,如回答问题,改变话题,或赞美他人,可以帮助你控制谈话。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消化,很少将自己的情绪外露。那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情绪呢?
永远不放弃沟通与理解的尝试,这大概才是两人在亲密关系中最动人之处。
为什么我们在使用微信时会有很多奇怪的感受,因为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交软件了,它的每个使用细节反映着我们的社交需求。
Fast和Jago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享受到的便捷可能会让他们将一些较小的信息泄露行为合理化,进而减少他们保护自身隐私的意愿和行为。
一个人害怕自我暴露和害怕被关注,其实害怕的往往不是这个行为本身,都是它们带来的负面结果——被否定和被惩罚。
不让人人自危的前提,是我们自己不做助纣为虐的加害者。
如果有机会和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在一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曾经火极一时的朋友圈,也渐渐地走向落寞。打开朋友圈,会发现里面的人关于自己生活细节的内容分享得越来越少,反而是各种广告充斥着这一方空间。
世界很大,终有很多善待你的人,等待着你去结交。
对于身边独来独往不合群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男友对我的家庭条件的了解还停留在高中时候,他似乎一直以为我家庭还比较富裕,我也不好意思在他面前展露贫穷的窘态,并且这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18岁了,家庭经济不好,和母亲睡一张床。她翻过我通讯记录,包括我的所有隐私,她还非常敏感。我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可以称得上“隐私”的。
尽管对隐私的侵犯会导致一些人彻底退出某些平台,但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交媒体的主导地位并不会被撼动。
认识自己,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才是最高的人际智慧
从“打招呼”到能够“聊感受”,差了多少个亲密等级?
我以为是孤独绑架了我,其实是我被自己创造的孤独绑架。
人们为什么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呢?热衷于窥探别人隐私,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动机呢?
在社交网络上,为何我们有分享的冲动?隐私又有哪些特征?我们应该如何评判隐私?
为什么道歉的人都会说,“心终于放下来了”?因为他们说出来了。历史的悲剧给太多的人造成了心灵和身体的伤害。这些公开道歉者提供了一个抚慰创伤的方法:把自己经历的伤害事件说出来。
在网络中,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却可能达到完全的自我暴露。在网上晒秘密满足了别人的偷窥欲,同时也满足了自己“被接纳”和“亲密感”的需求。
“自我暴露”是一种人际沟通中的行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