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破网购评论陷阱?心理学家教你一招
虽然我们直觉认为好的商品会更受欢迎,但实际上评价分数和评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大,仅仅受欢迎度(即评价数量)并不是有效的商品质量(即评价分数)指标。
虽然我们直觉认为好的商品会更受欢迎,但实际上评价分数和评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大,仅仅受欢迎度(即评价数量)并不是有效的商品质量(即评价分数)指标。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思维和认知上的剧变,其中之一,就是更低的「社交情商」 !
数字产品就是一把双刃剑,能趋利避害地应用好才是对学生学业表现有帮助的。
Fast和Jago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享受到的便捷可能会让他们将一些较小的信息泄露行为合理化,进而减少他们保护自身隐私的意愿和行为。
人肉搜索和制造传播谣言的成本如此之低,这些舆论事件的助推者、旁观者,又怎么能保证下一个“社会性死亡”的不会是自己呢?
电子失恋,是指看完自己很喜欢的影视作品、小说,游戏打通关之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谨慎理性地发声,既是对无辜者的守护,也是对肆无忌惮者的冲击。
对拉郎作品的热爱是镌刻在人类 DNA 中的跨文化本能,国人爱看,老外也爱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造神”是很容易的,但“毁神”也很简单。当过多的热度把一个人捧上天,再把他拉下来,那么这个人基本就毁了。
自嘲,就是自我防御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比于粗鲁、不礼貌的邮件,“不回复”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更消极的态度回应对方。虽然什么都没做,却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指出同时使用多种形式的数字媒体,可能对青壮年的记忆力带来负面影响。
前几天在家断舍离,在一个生灰的盒子里找到一封粉色的信件,打开来看,居然是读书时收到的情书。信纸已经发黄,看信纸上的落款,时间居然已是十年前。十年前,我想想是什么样子的?
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
当父母批评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与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区激活增加、认知控制区域激活减弱,孩子很难思考、听进去父母的教导。
杜绝网络喷子,还公众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呈现形态的多样化与复杂化,网络暴力开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校园大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无疑是重要的受害群体。
相信每个人都听过这样的表述:我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事实上,某种程度上这句话也暗示着对方多管闲事。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我们越来越容易在Zoom这类线上会议中感到疲惫。
不仅仅 KOL 应当检查自身“发声”的质量。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需要有意识地审视,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接纳。
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传递表达者的实时情感状态,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沟通中的情感局限性。
孩子们是近25年来最不快乐的,慈善专家指责“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导致他们越来越孤独,友谊也越来越混乱。
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沉迷正在破坏我们的注意力广度、导航技能和长期记忆。
下载一个网络认知行为疗法的手机应用,尝试一下——只要别把这种软件当成不去常规真人治疗的借口就好。
网络环境下的匿名性会导致我们对网络环境有更多认同,进而引起更多形式和更大程度的自我表露。
这或许不是一个无聊的时代,但确实是一个容易让人觉得无聊的时代。
积极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更能与好友保持良好关系,与更多人打好交道,被动使用社交媒体则会引发社交比较和嫉妒感。
虽然只是一个遗失了固定搭配的孤单左括弧,却承载着网络世界中,不可多得的善意和趣味呢(是吧?
虽然每次任务切换可能只浪费十分之一秒,但如果你每天频繁切换任务,可能会造成40% 的生产力损失。
研究证实:媒体多任务处理实际上可能以未曾料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感知,频繁进行媒体多任务处理的人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会不知不觉地纳入周围环境中原本不相关的信息。
通过分析现有的认知测试结果,研究者初步发现每天超过两个小时屏幕时间的儿童,在语言和思维测试中得分要明显少于两个小时的儿童。
早晨打开新闻的时候,你是不是偶尔会有一种「刚醒过来就看到世界一地鸡毛,自己都跟着焦虑起来」的感觉?这种情绪其实有一个名字,叫做「坏消息疲劳」。
当代生活就像地雷战,哪怕你手戴两圈佛珠,遇到半分钟打不开的网页、一小时送不来的外卖、两周还没到手的快递,心态还是免不了要随机爆炸一下的。
游戏到底可以提供给他们什么呢?
不同于传统营销手段的“阳光普照奖”(多人获得小额奖励),为什么主办方会采用“万千宠爱于一身奖”(一人获得所有大奖)的方式呢?
学会掌控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做手机的主人。
任何一种热门现象的出现,都是大众社会心理的映射。网民重新翻出过去的影视剧,不仅解构了原有文本的表达,也在这一过程中达成对现实的关照。
尽管对隐私的侵犯会导致一些人彻底退出某些平台,但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交媒体的主导地位并不会被撼动。
虽然句句戳中要害,但朋友圈里那些用心经营的“人设”,真的如此不堪吗?
网络流行语恰好纵容了人类在语言上的懒惰,它试图在促使人们走向语言的捷径,只能用「牛逼」来表达千种万种的好。
全文转载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教授和刘勤学副教授的文章——网络心理学:行为的重构。
弗洛伊德老爷子很早就说过:在窥探的过程中,人们宣泄了个人欲望,进行了个人保护,甚至会形成一种动力,实现个人成长。
无所不知的互联网让人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可一旦掐断我们与网络的联系,我们就会被打回原形。
在社交网络上,为何我们有分享的冲动?隐私又有哪些特征?我们应该如何评判隐私?
无论是喵星人处心积虑还是无心为之,喵文化已经随风潜入互联网是不争的事实。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是一篇很长很有料的文章。详细解读了互联网女性化的种种特征。读懂了本文,就读懂了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我们将会从“贪婪”、“色欲”、“虚荣”、“窥视”、“懒惰”等角度来解释各种互联网产品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推广和前进。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比起一本书中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陌生人的面孔,你更可能会记住一个脸谱状态。
Facebook等网络社交力量日益壮大,那些传统的、现实的、面对面的社交方式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失去了什么?这篇文章给出了详尽的分析与解答!
研究者相信,你的网络使用模式能够说明你的一些东西,特别是可以对你的心理健康提供线索。抑郁的人在网络使用模式上与平常人有很大的不同,抑郁与网络使用模式有关吗?
最新的研究表明,热衷社交网络,也很有可能是你不够成功的表现.
社交网络让我们正迅速丧失选择分享的内容和对象的能力,信息安全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社交媒体会危及我们的未来吗?
面对面交往时,人们更倾向于赞同对方。而在网络中,则要比现实中表现得更冷漠、就事论事,更多地反对、制造紧张气氛。
当你碰上网络吵架,怎么办?这篇技术贴毫无保留的展示如何从容应对网络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