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功可以、背锅不行——关于自我服务偏见|心理学词条
自我服务偏见导致了人们在解释积极和消极事件时会采取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当人们获得成功时,人们会把结果归功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面对失败时,则把结果归咎于外界客观因素。
自我服务偏见导致了人们在解释积极和消极事件时会采取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当人们获得成功时,人们会把结果归功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面对失败时,则把结果归咎于外界客观因素。
个体在进行判断或做出决策时,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关注与自己既有观念和态度所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其观点和态度不一致的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常常会遇到以下场景:每次说谎,好像下一秒就会被对方戳穿;喜欢一个姑娘,每次和她相视总觉得对方感受到了自己的好感......
为什么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么难?来自密歇根大学的Priti Shah和她的同事们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为我们列出了五种关键性的解释。
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能推翻自己观点的事实,这种确认偏误可以让自我感觉良好。
选择性偏差就是某些东西过于引起我们的关注,让我们误以为它代表目标整体。
利用游戏化的测量,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拓展我们对各种决策过程中的内隐和外显机制,也大大增加了测量的趣味性。
由于系统1跳过了理性的环节,诸多本能式的反应只有等到出现问题以后,系统2才被激活——这也正是我们在认知上出现偏差,行为出现错误的根源。
凡尔赛文体本质上是“谦虚自夸”,即同时包含着抱怨/自谦+自夸的一种炫耀方式。
由于自我服务偏差,当人们信了一个谎言,即便真相摆在眼前,人们还是会倾向于认可更具说服力,更接近常识的谎言。
偏见是人性的一部分,当某些人被生病或死亡的恐惧垄罩时,他们会急于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宣泄恐惧的对象。
我们会难以控制地把演员角色和演员本人联系在一起,并非简单地因为我们“入戏”了,这也和我们在归因上的偏差有关。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大量信息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克服小脑瓜中天然的偷懒习惯,超越直觉和经验,从而最终做出理性的决策,过上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越是愚蠢的人反而认为自己越厉害,这种错误认知来自于这些低水平的人缺乏辨别自身不足的能力。
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是认知偏差的一种体现。
进化导致人类父母在评估孩子面临的危险时,存在重大心理偏差!
一个具有成熟风范的成年人则会进行多种角度的反思,避免自己因为忽略一些重要的沉默信息而坠入不堪的境地。
在邝大卫看来,魔术不只是一套古老的戏法,更是一套“操控人心的力量”,背后有着精心的设计。
沉没成本越高,人们的失衡认知就越严重,自我合理化就越厉害,进而继续导致不愿意改变!
决策是不可避免的,不用害怕做决定。但判断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大脑的局限性,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同时意识到支撑自己决策的其实只是拼图的一块、还有更广阔的边界可以探索,才是更平衡的处理方式。
“烦恼”是层出不穷的,因为人们无意识下的“感知偏差”,生活中“糟糕”的事情从来也不会缺席。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和思考时,为了节省时间,启用了一系列“信息滤网”。有时这会帮助我们提升效率,但也可能导致疏漏、谬误、甚至灭顶之灾。
很多时候「别人的看法」的压力,其实是内生的,而非外界施加的。
欢迎对号入座。
大脑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你考虑过它的感受吗?
其实时间,从来都可被你掌控
人类的心理是种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情虽然明知道不对,却依旧会去做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自己拥有公正、客观的认知。
社交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可如果人无比恐惧社交,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呢?
我们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否则就算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这种信念,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证伪自己的一个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