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就不是能用对与错简单划分的,更多的时候是看两人合不合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就不是能用对与错简单划分的,更多的时候是看两人合不合拍。
有些人我们是没有办法遗忘的,有些事情我们总是抱有遗憾的,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力去改写未来的人生故事。
口头禅,不仅会呈现出个体的特质,往往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对这个人的感觉,以及和他的互动方式。
父母其实是最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到底是构建了亲子关系,还是破坏了亲子感情呢?也许,从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看出端倪。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父母奇葩的择媳择婿观。
有网友问:父母吵架要离婚,我想阻止他们离婚,我该怎么办?
总是被否定,尤其是最亲的人;这肯定很难受,但是每次争吵好像也不能解决办法,尝试表达但是好像都显得苍白无力。
何以为家?我觉得就是不离不弃的心安之处,这里,我们可以有成长的能量,也有平凡的底气,而这些,我在孩子身上所获颇丰。
孩子成年之后,如何重新建构和父母的关系,培养独立的人格?
偶尔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控制一下自己的言行,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仇人。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关系中摸爬滚打,也在关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更在关系中丰盈内在的自我。
鹿道森的遗书字字句句都在呼唤爱,尤其是家庭(父母)之爱。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孩子有秘密,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独立和长大,同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适当放手,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父母不该因为孩子远嫁,或其他事而让孩子愧疚;作为子女,也没必要抱着愧疚感生活,远嫁不是罪,过好各自的生活,多些陪伴和支持,才会更容易满足彼此的需求。
其实,在给予和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多不等于好,少也不等于不足,基调对了就什么都对了。
孩子的问题,其实很可能是父母自己的问题。
更年期可能会带来抑郁和焦虑情绪,那么当我们最亲近的人进入了这一阶段时,我们要怎么帮助她减轻焦虑的感觉呢?
最近,一则“女留学生称生活费不足,发帖辱骂、网暴父亲”的话题引发网络热议。祁某在网上发帖,称父亲多次不顾自己的意愿,强硬干预自己的学业,还弄死了自己的宠物。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通常并没有完全的对错之分,双方都是从善意和爱意的角度出发。但若是双方难以达到一种相处的共识,好的动机也很难到达融洽的结果。
为了描述这种养育者否认或“纠正”孩子真实感受的现象,心理学家莱茵提出了蒙蔽的概念。
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模式,即原生家庭的运作机制。身处其中的家庭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受到了这些规则的影响......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是一场相互学习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说孩子很“懂事”也许并不是件好事。孩子被迫“长大”等于被剥夺了珍贵的童年。家庭角色的倒错和关系的错位,只能带来更多的伤害,使亲密关系渐行渐远。
“亲子角色颠倒”这个概念是由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来的,指的是父母向孩子撒娇的行为。
“我家里管的严,上了初中就没在跟同学出去玩过,我好像离开我爸妈一千米他俩都受不了,我一直在家里憋着......”
与上了年纪的父母沟通出现问题,可能不仅仅是代沟,更可能是源于大脑和一些基本认知能力的老化衍射出来的正常现象。
“我都是为了你好”,是很多父母喜欢说的一句话。
我们的妈妈好像也做了很多我们不知道、但很重要的事。你能想到什么妈妈做过的这样的事吗?如果你一点也想不起来,那不如趁明天还没到,打个电话跟妈妈聊聊?
在养孩子上,gay fathers 可是一点都不输给异性恋爹娘,甚至有的能比异性恋爹娘们表现出更多温暖。
父母一面焦急的等待成绩,忙着填报志愿,期待录取通知书,一面忙着给他们早已支离破碎的婚姻做一个了断。
他们想要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同时也害怕被孩子看到自己的短处,但在深层次上,其实是他们不能忍受自身的局限性,并因此感到羞愧。
青少年在青春期时所面临的挑战,可以说是第二次诞生。对他们而言,这是成人的必经之路。
有人问,为什么电影名字不叫你好,妈妈,贾玲说:“因为妈妈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才是我的妈妈。”
随着成长,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人生的规划与想法,很多时候会与父母不同并发生冲突。这样的冲突是否意味着不爱、不孝了呢?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冲突?
不是只有一种结果,很多时候,“不完美”就很美。
在养育的路上,我也曾经问过自己,我不断学习,是想成为完美母亲,还是想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呢?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很强烈,他们要求在精神上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想拥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但在面对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还是期待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的。
在面对心理创伤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治愈方式,这些治愈方式有时候是自知的,有时候是不自知的。不自知的部分并不等于不存在。
在过去的人生中,我总以为自己知道什么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然而生命本身似乎比我更清楚这些事。
老年人拒绝接触新事物、交智商税买保健品,最大的原因并不是认知决策能力不行,而是他们对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的需要。
很多有着控制型家长的孩子都会体验到“身体是自己的,但灵魂是属于父母的。”面对这样的家长,孩子该怎么办呢?
环境提倡孝顺,有谁胆敢追求“为自己而活”就是不孝,就是自私,会被人指手画脚,更重要的是,你们无法面对父母名为“道德”的那一关。
看见就是理解,我试着寻找妈妈内心深处的需要,理解她尊重她。我真的很想和妈妈说,原谅我曾经的任性和执着,我现在清晰多了,我很想好好的爱你。
对于某些父母来说,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己的附属品。父母和孩子之间几乎没有“边界”可言。
有很多孩子来辅导其实不是自愿的,有时可能是抹不开父母的面子才来和心理老师求助。很多父母会说:孩子沉溺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请您帮帮我的孩子吧。
因为疫情,我们无法从家庭关系里暂时地逃脱,许多问题也会暴露得更加明显,而这或许是我们直面它的好时机。
母亲作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亲子关系里的塞利格曼效应,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让彼此的心离得越来越远。
看到这个标题,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然而,这却是一个十分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标题——如果回到童年,你有哪些话想对当时的爸爸妈妈说。
从2015年北大吴谢宇弑母事件,在到如今青岛15岁女高中生勒死母亲。我们不免义愤填膺,痛骂子女不孝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犯下如此骇人听闻的弑母罪。
蒙田说过:“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最近身边有朋友总跟我抱怨,她由于一直跟爸妈一起住,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到现在她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我的父亲没有抱过我,学习也不过问,三十多年的父子,没说过多少话。有一次晚上十点半我打电话给他说一件事,还是以“爸,你吃了没”开头,然后不到一分钟事说完就挂了。
法国精神分析家多尔多在《给青少年的话》一书中写道:当孩子们变成了青少年的时候,作为父母变得尤其困难。
妈妈也很重要,意味着人格。假如完成妈妈是一场考试,那么所有的妈妈是达不到100分的。温尼克特甚至取消掉用好和坏去评价妈妈。
母亲节到了,想好送什么礼物了吗?
结婚生子对一个人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想女性朋友们会非常有体验。
真正的在内心里面跟父母和解,拿回自己的力量,才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人都应该有过被父母嘴上嫌弃的经历。一些父母明明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但是说出的话语却与担心完全相反。
新的研究表明,我们到中年仍会十分依仗父母——至少是在健康方面。
一个人对自己的爱,最基本的是尊重自己,包括尊重自己的需要。
当了父母之后才知道,当子女的是很容易对父母有苛责和不满的,反而容易忘记父母对孩子的付出。
后来我明白了,子女一点点小小的成就,都会是父母最大的骄傲。他乐此不疲的念叨,他兴奋地期待着我每一次的亮相,不过就是他表达爱我的方式。
天下父母,其心别无二致,一旦有了孩子,就是在用尽自己的心血付出爱和关怀。然而,如果要论付出和回报比,是很容易挫败的,因为抚养是个精细的过程,不是单一论财力和能力,而是综合这些再加一条,就是要论父母的心力。
一个人早年养育关系决定了以后的关系模式。
没有从自己原生家庭里获得过足够爱的人,真的很苦。他几乎要用尽一生,不断试探,不断矫正,只为理解什么是爱,怎样获得爱,以及怎样正确地爱别人。
孩子遇到事很容易自责,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和鼓励来重建自信。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持,他们将会四处寻找,而游戏就是那个最能接纳他们的地方。可能我们要感谢游戏,让好多“走投无路”的孩子,抓住了这根不高明的稻草。
面对孩子的辍学,父母无法理解,他们只期望孩子更坚强些,内心更强大些,但这时孩子往往已经处在痛苦的边缘。父母对孩子辍学时的说服,教导,抱怨,指责,只会让青少年更加沉沦。
与父母分离是孩子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帮助孩子决定他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在这个阶段,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方式尤为重要,越早学会把他们视作一个独立个体,孩子就会成长地越好。
长期目睹父母不好好说话、使用语言暴力的孩子,担忧父母关系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巨大创伤。
不用费劲去学什么教育学和心理学,也不用去看什么劳什子的育儿书。去看魔法去学巫术好了吗,那里才有你真正想要的,能控制小孩的神奇咒语。
除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外,孩子心中的沉默和不想说,其实更多是因为:曾经说了,但是被反驳,被惩罚,或者被忽视。这些反驳、惩罚和忽视,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拒绝。
“以爱之名实施的控制”成功地绕过了父母的防御机制,让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获取价值感和安全感。这种内在欲望正是他们控制孩子的深层动机。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父母很像小孩子,因为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很任性;并且对我们和对自己的要求不一致,还常常要求我们做到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情感表达不成熟的表现。一个人的情感表达不成熟,有可能是他的人格相对不完整,又或是他的心理健康程度较低。
挫折教育搞得多了,能不能把小孩训练得心志如铁,这很难说,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出一大批情感上的小乞丐,应该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孩子在完全依靠父母的阶段,他们最在乎的是父母的感受和看法,如果爸爸妈妈都说别人做得好,自己做不到的时候,留给他们的只能是深深的无助和自卑。
如电影《头脑特工队》所描述的,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住一个“怕怕”。在我看来,怕怕是一个专送“害怕信件”的快递员。当“怕怕”来敲门的时候,如果你能心怀感恩地收下“怕怕”的信并认真阅读,然后用行动计划去回应信的内容,那么,“怕怕”就会瞬间消失。
描写父爱的文学作品里,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了。我们的领域是研究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今天就拆解一下中学课本里这段又爱又虐的父子关系。我们会解决一个亘古疑问:爸爸的爱,为什么无法直接说出口。
我们这代人的父亲们,20多年拿着“男主外”的剧本,代价是没时间精力和孩子亲近。以至于到了现在,一句“出来陪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口。而作为男性,社会压力下情绪舒缓的出口也被堵住了……
小时候,我常处于这样的教育当中:被指责,被贬低,被埋怨…几乎没有鼓励……我感觉自己一直都在缺爱的状态下生活!我如何才能逃脱情绪的牢笼?
吃了吗?——吃了。穿暖点。——知道了。别累着。——嗯。除了逼婚和催生,当你和孩子的日常对话,只剩下这三句的时候,你得想想,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缺了点什么。
当一个人在哭的时候,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哭,因为这个人用眼泪代替语言在表达了,也许我们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允许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伤,这就是陪伴,这样子的陪伴,才是接纳;否则一个人在哭,另一个人在喊口号,这就是无能为力的陪伴。
每一个孩子,都在尝试做家庭的拯救者。他们想拯救父母的情绪、拯救父母的关系,甚至试图改变父母的人生。他们还太小,小到不明白没人有能力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本该是家庭中最该被关心、被照顾的孩子,为了维持一个家庭的良好氛围,却反过来,学会了照顾父母的情绪。维持良好的育儿氛围,这4个建议,你值得拥有——
正念之父卡巴金说:“为人父母即修行。”在困难的育儿时期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夫妻,亲密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爸爸和孩子的情感连接也会更加紧密
他们很想有光明幸福的人生,也想跟父母和谐相处。但是,他们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们一心想成为父母希望的那样,只是自己太笨太糟了才会达不到要求。
扭曲的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所爱的人身上,如果对方接受我们这种爱的方式,那么他就是接受我们的爱;二是满足我们的欲望就是爱。
你可以败的一塌糊涂、遍体鳞伤,但一定不要对你的梦想遮遮掩掩。
当你习惯对孩子说“现在不学习,将来你怎么办?”时,你能否问问自己“现在无论是否学习,孩子将来会怎么办?”
林肯公园主唱自杀身亡,他最终没能从童年的创伤中走出来……
我想和父母亲近,心理却好抗拒。如何修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刺青一直是和人类历史、社会文化交杂在一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