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影响》:拥有属于自己的影响力
“拥有影响力的前提,是建立合作思维,时代的红利属于倾听者。”——《深度影响》
“拥有影响力的前提,是建立合作思维,时代的红利属于倾听者。”——《深度影响》
沟通的原则,就是沟通双方优势价值的交换提升。
10秒表达方法
为什么会出现高度情绪化的冲突?
善良的力量在于足够温柔,又能坚持底线,不讨好,不盲从于任何人。幽默的力量在于我不会主动攻击别人,也不会轻易受到伤害。
人际互动中,不管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抑或是亲密朋友关系,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改变对方的理念或行为”这件事情上,毫无疑问,最终会被痛苦和无力感包裹。
生命是一朵花,总是要凋零的,但在开放的时候,一定要绽放出最鲜艳的色彩。
大道至简,沟通本来如此。
沟通当中,一个人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并有能力“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也许,在我们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自己。
今天,我们聊表达需要这件事。在心理咨询室里,我见过很多人因为不会“需要”而感到困扰。他们经常对我说“我不会表达需要”。
沟通永远是心在前,与沟通的技巧比起来,一颗真诚的想要沟通的心就显得很重要。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挫败经历:当你的好友、恋人、家人难过时,你满怀好意,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去安慰TA,可是效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收获感谢,还落得一阵莫名的埋怨?
如何思考,来让沟通更有效呢?
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
较劲怎么理解呢?
一对夫妻,曾经有过热恋时的激情、你侬我侬的亲密,到结婚多年之后,两人逐渐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看到对方都没有了沟通的欲望。
中国有句老话,叫屁股决定脑袋。如果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解构,其实就是身份立场的不同,决定了人思维角度的不同。
拒绝并不会让我们失去我们想要的,反而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精彩。
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
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
沟通时,我们需要先放下自己,让沟通双方处于同一地位之上,即使知道的东西比对方多,也没必要给人太有优越感的样子。
人们在沟通时常常互相攻讦、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是因为人们在沟通中失去了安全感。
沟通是分享,分享就是目的,不一定必须达成一致。
因为疫情,我们无法从家庭关系里暂时地逃脱,许多问题也会暴露得更加明显,而这或许是我们直面它的好时机。
当你开始卸下“和谐”的这个枷锁,接受“人是可以有冲突”的这个理念的时候,你的吵架技能就被解锁一个层次了。
聊天话题,是人际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催化剂”,找到适合的话题让彼此顺畅聊天,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感受。
自恋者本质上是没有安全感的,他们争吵的方式是为了保护他们脆弱的自我。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掌控住自己真实的感受与需求,就是把握住了那枚足以造成战争的铁钉。
当你向某人表达观点或做汇报之前,一定明确地意识到基本常识:要调动对方的兴趣。要考虑清楚这是要传达给“谁”的东西,以及对方会想些什么。
毕竟,我们争吵的最终目的,是要携手共度未来啊。
给不出是因为你自己缺,索取则是你更缺。
当我们在和外界沟通的时候,在出现一些理念不同、或者为行为辩护时,人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使用三种方式来进行主观臆断。
父母和孩子沟通难、难沟通的问题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究,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进行负面反馈的同时让对方还能够欣然接受。
会沟通不等于高情商,因为“沟通不仅是沟通感情,它最重要的是沟通事情”,沟通应该对事不对人,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怼人很解气,可是怼人更像是一只受了伤的刺猬,在自动化攻击。除了把别人推得越来越远之外,对自己的疗愈和成长没有好处。
与其说服对方,不如谈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多给对方一些理解的时间。
沟通,一定要有共同的样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话,也需要懂得站在对方的位置去思考问题。
宽恕不是关于别人,而是关于宽恕者自己的。
常被妻子、女友、孩子甚至是邻居唠叨的男性,中年死亡的风险会加倍。
不知道怎么帮助那些受到伤害的人?这可能是很多人曾经或者正在烦恼的问题。大多数人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境下都想伸出援手,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却手足无措。
将散乱无序的思想、观点归置分类,并通过向上一个层次提炼,记忆效果会有实质性的提升。
核对可以确认信息,达成更精准高效顺畅的沟通。沟通顺畅则有利于关系的维系。
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的人,为了避免跟别人聊天时被对方“拒之门外”,我们就必须懂得如何通过初始接触时的对话,构建安全感了。
一个不懂事的强者,会独断专横,会让身边的人难受;一个不懂事的弱者,因为他没有力量让别人按他的去做,所以,他会感到委屈,自己难受。
只有设身处地站在别人角度考虑对方的问题,才能做到理解、体谅他人,才能促成一段温暖的对话。
所有的沟通都不止是技巧和说辞那么简单,而是能量、技巧、生命状态的传达,能够把对方从防御状态带到开放状态的沟通,往往是需要这三方面做支撑的。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话题终结者」,是因为习惯性思维是每一句话都想「向上堆」。
真性情”并不是指你要说话直接、爽快,而是指你愿意用自己原本的思想、态度去跟别人交往。
沟通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的表达,还需要对方的回应。
要是总有人从你的桶里舀水,从来不给你的桶加水,你就可以远离这种人了。
粗糙”是一种信号,它总在提示你:你值得对自己好,更值得拥有别人的爱。
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作”,就是大部分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是故意不说,非要说就反着说。
当人们面对信息时,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这一信息的含义,一旦理解不一致,沟通就会受阻。
当我们还在娘胎的时候,我们就会用耳朵倾听来自外界的声音,从而引起各种肢体反应动作及感觉培养和最初的启蒙教育,就是因为我们从最初的状态天生从倾听开始。
人与人的沟通充满了对各种尺度的把握,而这种介于诸多尺度间的平衡,就叫做艺术,沟通是可以上升到艺术层面的。
不同的行为主体,通过各种载体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形成行为主体明确的感知,以达到特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在沟通之前,要想清楚与上司沟通的实际价值和沟通的内容——任何正式的谈话,其实我们都需要这么做。
在表达你难过与痛苦的感受,沟通中有一个技巧:当我们开始表达感受,而不是评判的时候,对方更容易接受。
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包容别人与你的不同,决定了你有多宽的平台可以与所有人互动。
找到你和对方的共同关注点,比如你已经知道你有与其他人的共同的背景或兴趣。这样你们可以就一个彼此都熟悉的话题展开一场有趣的对话。
每个人都想知道理由,告诉别人理由,是最简单的说服方式。
当对方对和你聊天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时,贸然跟对方有事没事的闲聊,很容易惹起对方的反感情绪。
现在这个世界上,伤害人最多的武器是什么?你说的话。除了工作,有多少情侣,朋友,家人,因为言语而受到彼此伤害。
在暴力沟通里,不仅是压倒性的沟通模式,你必须听我的,你必须赞同我,还有就是在暴力沟通中,只在意评价,却忽视了感受。
理智上知道自己应该爱这个人,情感却倾向于疏离;明明心里渴望甩掉孤单,性格却是标准的“真爱绝缘体质”。对恋爱关系一筹莫展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颗不懂如何去表达爱的心。
婚姻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是起因于我们想改变对方,改变不了,就非常痛苦。走出这个困境,唯一的出路是让自己成长起来;我们才能透过对错,看到关系。婚姻中没有那么多的是非对错,赢了对错,输了感情,又有什么用呢?
指责型的人并不是针对你。他找出你的错,只是为了防御他自己错了的感觉,想把错了的感觉扔给你。你可以不接。相反,你可以给他一个认同。指责型的人,花费毕生时间,只想听到这句话:亲爱的,你真棒,你真聪明。
你会提问吗?为什么你总是问不出好问题?提不出问题,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它背后反映的是不懂假设、缺乏框架、不会表达。对策其实也很简单,咱们可以逐一击破
伴侣说过的最伤人的话是什么?“不知道”“跟你聊天好累”“你就当我死了”……当亲密关系遭遇批评、负面诠释、翻旧账、退缩等4大杀手,另一半总是不是好好说话,我们还能在沟通上做哪些努力?
爱人之间互相指责,有时真的像是一场战争,虽然没有火药味,却充满了情绪的张力。亲密、分歧、吵架、指责、攻击、伤害,两个人的亲密,为何是以这样的方式?
表达同一个意思,积极正面的说法比消极负面的说法,更利于沟通的氛围和双方的关系。
“如果我改变不了你,不能确保你一定认同我说的,那么我宁愿去委屈自己认同你,也不希望爆发冲突,也不希望你觉得我不好。”
看到对方被困住了的现实,认同他确实受不了的状态,感受到他的恐惧和慌张,不加以评价,这就是共情的真谛。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最重要的幸福感来源。这句话反过来说,也似乎是成立的:很多人的痛苦,是源于人际关系出现各种问题。
很多词汇是有毒的,中毒久了,轻则百病缠身,重则害人致死,但多数人对此浑然不知,很多时候,你听一个人说几句话,就知道他中毒有多深了~
我们本身都不是暴力倾向的人,也从未想过会跟“暴力”扯上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想想日常的沟通,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谈话方式而受到了伤害。
吵架其实是婚姻中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但是错误的吵架会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麻烦,关系变得越来越僵!
当收到来自做错事的人的歉意时,一个曾经受伤害的人情感上会得到疗愈;当我们接受别人的歉意时,我们便不再将对方视为自身的威胁;道歉对道歉者和接受者双方都有好处。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也就是说,当别人误解的你的时候,对方一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投射、攻击、自恋的需要)。
真正把吵架变成伤害的是如何处理吵架这件事,你会发现最后让两个人陷入僵局的三种常见心态:如果关系要好怎么会吵架;吵架就说明两个人不合适;吵架说明他不爱我。
沟通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技巧的问题。很多人的沟通都是化了妆的攻击。当你对一个人说,你用话语在攻击我的时候,这情境似乎有点奇怪,但是仔细一想,也并不奇怪。
对于不同的人,拒绝的方式就是不一样,这个是灵活。你需要学习的,就是更加灵活使用这5种方式。
有一些人,你跟他们聊天,你会发现,聊天居然可以这么畅快,就好像遇到知己一样。
真正同频的交流建立在互相包容、尊重、分享的认知模式下。学会从差异中引发思考,寻找一种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把自己放在无限自嘲的处境。
不要让「被拒绝」定义自己,而是让被拒绝之后的「行动」来定义自己。
从“打招呼”到能够“聊感受”,差了多少个亲密等级?
“嘿停一停,沉默真的没有那么可怕”
怎样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小需要?你需要学会这一点
你遇到的,都是「假」安慰。
会让人有一种中断的感觉。
为了压倒别人而讨论的“雄辩症”患者,是关系杀手!
第一步是,千万别说“我觉得”!因为你觉得的都不准。
生活中的大部分争吵,可能是因为倾听无能
你得学会用语言来表达爱,而不是用最熟悉的语言,去伤害最爱的人。
看完感觉情商涨了好几个点呐
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常常忍不住露出各种唯我独尊的小尾巴
春节你不需要自救,只需要正确的说话技巧
珍惜每个真心说对不起的自己,这是很珍贵的德性,尤其在今日。
你无法用一万个误会,去换得一个简单明了的认识。
爱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爱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被我们感知。
正确评价罹患情绪问题的人是很困难的,因此学会对心理病人怎么说话很重要。
首先,学会察觉不安信号。在肢体、语言上都有很多隐蔽的信号。
那些对他人原意的误解、曲解与假装不理解,背后都在传递某个真实的意义。
连自己都不会爱,拿什么来爱你呢。
没有人希望承认自己有错,因为争论已经成了一较高低——所以必须决出胜负,这是嘴上的生死战,而没有人想在战场上死亡。
为什么不论你提出什么建议TA都会反驳?明明是好心提醒TA却认为是在挑刺?
是否说得越详细,别人理解得越透彻呢?事实不一定如此,沟通的秘诀是:越简短,越有效!
漏斗理论说,我们100%的表达,到了执行只剩下20%。那么该如何提高团队的执行力?也许可以试试把沟通漏斗倒过来!
你可知道——90%的人存在一般沟通信息的丢失现象?在交谈中有效地倾听也许比说更为重要。文章为你提供了几个原则,帮助你成为一个成功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