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雨夜醉酒告白| 我想去爱,又好怕自己不配
“我越来越意识到亲密感的重要性。亲密会使人自信,宽容,拥抱未知,因为它给你某种力量。”
“我越来越意识到亲密感的重要性。亲密会使人自信,宽容,拥抱未知,因为它给你某种力量。”
独处的人真得感到快乐吗?独处偏好和社交技能发展会不会有冲突呢?独处和孤僻、社恐有什么联系吗?
独处是一种孤独但不孤单的自我陪伴。选择独处,是把注意的焦点转向自己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与情绪脱离时,我们会感到孤独,因为我们与自己、与我们关心的其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得到加强,是通过共情而达到的。”——《与情绪和解》
人是群居动物,每一个人都有融入群体的需要。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第三个层次,社会需求。但除此之外,我们也会有想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也就是有独处的需求。
“对我来说,只要能确定你我在这一刻的存在就够了。”——加西亚·马尔克斯
曾经火极一时的朋友圈,也渐渐地走向落寞。打开朋友圈,会发现里面的人关于自己生活细节的内容分享得越来越少,反而是各种广告充斥着这一方空间。
浅层性社交注定了我们在线上与他人建立的联系是以弱连接感为主导,而缺乏与他人之间高连接感的联系,更容易使人感受到孤独等的负面情绪。
微信里有上千个好友,可是我不知道该找谁。
为什么夜晚总是这么难熬!这正是因为“网抑云时间”其本质是感官被放大,负面情绪在夜晚大量被人们无节制地宣泄。
没有什么能够证明爱情,爱情是孤独的证明。——史铁生
这些背井离乡,散落在城市各处的空巢青年,他们孤单迷茫、疲惫无助,早已习惯隐藏自己,却依然渴望被看见。
我们常常在很多从事哲学、灵学、理论科学和艺术领域等高端人群中遇到很缄默的人,除非他们说他们的领域,其它的问题基本保持一种“缄默”状态。
人终究需要先学会多说话,才能学会沉默。
可能我们每个人在一段时光里,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独居。而独居一定会让人感到孤独么,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影响呢?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时候会给人带来一些压力。在信得过的人面前展露自己的脆弱,也并不稀奇,而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情。
对于身边独来独往不合群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社交的主动被动,掌控权其实在自己手里——害羞,退缩,逃避,甚至厌世,都来自于你首先封闭了自己,调节自身,才能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单身的最主要的原因有:调情技巧差,自由,害怕受伤,有比恋爱更重要的事和过于挑剔。
害怕孤独的人,内心没有内化进来这样一个安全的客体,所以他平时就要一直去寻找和维系。
让孤独自由
行为改变可以导致内在的变化。
孤独是当代人的处境。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生活处境,面对我们的“关系”,以及面对我们自己时,很多人会认为:我这辈子注定就是这样了,无可救药、也无法改变了。
有时,只需稍微改变一下社交技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成年,是从一个人独立工作、生活开始的。
如今,我们身边的“铲屎官们”越来越多了,从朋友圈到微博,各大社交网站都充斥着“猫奴狗主”们的晒宠照片。萌即正义,可爱是第一生产力。在宠物的蠢萌面前,人们抵抗力近乎为零。
相比于没有食物限制的人,有食物限制的成人和儿童都会体验到更高的长期孤独感。
周国平先生说:“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
亲手挑的伴侣,亲口嫌弃起来。是你们都挑错了,还是你们不会相处啊?长期用虚拟关系来麻痹自身的后果就是,人们越来越不会爱了。
短时间独处对情绪有钝化效应,即短时间的独处能够平复我们的情绪。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
现在美国最新的流行病影响了47%的成年人,是几十年前的两倍。
偶尔,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或者在陌生环境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有过暂时的这种体验。
手机、社交软件是让我们结识了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是并没有丝毫缓解我们的孤独。有可能,当我们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忽略周遭的现实时,我们变得更孤独了。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会断掉一部分不必要的联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是学会享受独处的第一步。
或许“未被满足”本身才是你真的需要,这样你就有机会进行尝试、突破,扭转。
只有真诚相见,才能抵御孤独
“曾经我觉得孤独的时候,就在网上说说话,以为这样心情就会好一点。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当我放下手机的那一刻,我心里更空虚了。”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社交时代的孤独。
我忍受不了孤独,不敢想象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我要不断跟另一个人建立关系,哪怕关系糟糕至极,也好过没有人在一起。
不要说到40岁,人到十几岁的时候,其实已经面目全非了,跟真实的自我,其实已经没有太多联系了。
真正的独处,并不限于你是一个人,还是身处人群中,但是,你的思想和精神是独立且丰满的,你可以内心安然的探索世界,而不需要从外界寻找某种救赎。
对孤独病患者而言,孤独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坚守,一种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正的孤独病患者,已经打破了与孤独的生殖隔离,与之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全新的物种!
孤独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对此,弗洛姆提出了四种不同的面对方式。有的人选择了纵欲狂欢;有的人把自己同一化;有的人从事创造活动,还有的人,学会了真正的爱,超越了孤独本身。你是哪一种呢?
人必然是要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只是发生关系的对象,未必是人而已。
孤独,似乎是现今的时代病之一,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所有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忙碌,足不出户便可以靠一只手机,完成所有生活所需,孤独,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孤独并不等于独处,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独处过。
“寻找你存在的意义,也是消除孤独感的重要方式。”
有时,生活会变成一只魔爪,将你扔进痛苦深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这种孤独仿佛与生俱来,并且伴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愈甚。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学习,独处便是其中顶顶重要的一项,只有学会怡然自得的独处,才能真正为自己,活出生命的质感。
其实跟“无能为力”相比,更让我们害怕的,是承担自己生命的责任所产生的孤独感和无根感。
当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的不同,并最大程度的包容他人的“特立独行”,在求同存异间,孤独感大概才会慢慢消退。
谁都比我过得好,老无所依,独生子女,爱情缺失……
假期,不过是忙碌生活的留白,任你耕耘,不该有被定义的统一的快乐公式。
在诸多的心理创伤和负性体验中,孤独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危险因素。
孤独有可能会变成地狱,那为什么我们又想要它呢?
从18至29周岁的人群中抽取316名进行调研:看电视频率;感到孤独、沮丧、缺乏自律的频率;及追剧成瘾的频率。他们发现参与者越是感到孤独和沮丧,他们就越有可能追剧成瘾,欲借此摆脱负面情绪。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个人知己的数量从1985年的2.94人下降到2004年的2.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