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艺术》的作者罗伯·沃克说:“懂得用心观察很重要,它会让你快乐。”
《观察的艺术》的作者罗伯·沃克说:“懂得用心观察很重要,它会让你快乐。”
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核心需要理论的简称。它是美国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奥德弗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加以修改而形成的一种激励理论。
人们在应对孤独和空虚的时候非常容易变得物质主义或者是出现怀旧情怀,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即使是并不是那么需要一些产品,却仍然买了很多。
开启改变生命的魔力,我是海狮子。今天是《魔力》训练第13天。在书中这一章节的题目是:让你的心愿成真。今天讲读的关键词是:心想事成。
对于囤积者而言,扔掉自己曾经用过的东西就是在对过去告别,让自己与曾经用过的东西脱离联系,让自己迎接孤独与冷寂,即使这种依偎并不是可持续的。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事情总是会有变坏的可能性,即使我们都做了非常多的准备,许多人都会企图通过各种有效的策略来阻止错误的发生,但是呢,往往事与愿违。
自欺欺人,明显是糟糕的。完全无视自我也是很难达到的状态。对“认知失调”不合适的处理,有时会导致人们的自我毁灭。
最近看了一篇介绍内卷的文章,是用纳什均衡(也就是囚徒困境)解释的。这让我比较能够明白“内卷”的究竟内涵。
吹牛可以让人意气风发,吹牛炫耀隐蔽地来说也是自我提升的一种形式,这会产生有趣的效果。让人觉得自己仿佛真的非常厉害,但我们都应该避免过度的吹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很害怕哭,一听到哭声心就会乱,心就会软,心就会痛......所以,我们不允许别人哭,也不允许自己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想获得自由幸福的生活,首先要获得财务自由。这是无数职场人追求的目标。然而,财务自由带来的幸福感类似于“尼斯湖上的水怪”——我永远只是听说,却从未见过。
今天的文章,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说为什么异性之间没有纯洁友谊。
如果你在一种非常被动非常艰难的情境下,自己又不想去突破什么,什么也不想做,这种情况就容易被定义为『摆烂』,就是一种类似于破罐子破摔的那种情况。
“网络社交达人,现实社恐患者”,这种情况,在当下越来越普遍,这两者互斥的特征也可能会出现在同个人身上,而这是由于多种心理及现实因素相互影响而成。
了解人类动机是解决『错过恐惧』的一个关键维度,也许我们想要融入其他人,也许我们担心自己恍若隔世被社会排斥拒绝抛弃......
我们该如何看待贴标签这件事呢?
迄今为止,对于如何区分一个人是否是精神正常的人,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心理学家都没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曾经有一句广告词: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你有做到吗?
在这里,我为你提供了四个最佳的,用于荒废2022年的方法。如果你正在这么做,或者准备这么做,那么恭喜你,2022年将会被你成功荒废......
新东方另辟蹊径,将自身优势与剧本杀融合,发展出“知识剧本杀”的新路子。这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不过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玩法,知识剧本杀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究竟一个人做事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比如你家有正在求学的学子,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又是来自哪里呢?自己对待工作也只是麻木应对了事,我们又该如何自我激励呢?
已经有实验数据表明,拥抱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包括各种适当的身体接触),以及缺少身体接触会产生负面的情绪。
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对于未知的未来我们通常会选择容忍并尝试与之共存。但与此同时有些人会出现对不确定性容忍度特别低的情况,这会进而让他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
每天叫醒你的是闹铃还是梦想?为什么有些事情,看似浪费时间,我们却持之以恒地去做,而有些事情看似很重要,却迟迟没有去开始?
刻板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的定义是:对一类事物简单、固定的看法。
当你的内心因为独自快乐而升起负罪感的时候,说明你正在对自己进行“快乐惩罚”。“快乐惩罚”就是你在开心、快乐的时候,同时又在对自己实施着惩罚,以此来获得心理上平衡。
爱自己,善待自己,接纳焦虑的自己,拥抱真正的自律,我们一定会活出自己更加喜欢的样子。
最近火遍全网的盲盒,俘获了不少粉丝的心。不断迭代更新的盲盒,究竟为什么能受到年轻人狂热的追捧。这后面是什么心理机制呢?
华生想通过该实验证明:情绪可以经由条件作用而产生,不用考虑任何内部的力量。
"定位速效法"是心理学家由实验证明的,定义为按计划工作,目的明确,效率增高的现象。“目的明确”“按计划工作”“效率增高”是其关键点。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斯坦福大学于1971年进行的一场模拟监狱实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拉扎勒斯是情绪认知理论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他建立了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认知理论框架,形成了一个十分有影响的学派。
我们该该如何应对失误决策后的认知失调呢?
说到休息,我们会想到什么?
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它是需要实际行动来完成的,而让人行动起来的,是内在欲望的驱动。
游戏这个词在20世纪的时候,或许指的是很多个小孩儿一起在外面玩耍一起做游戏,游戏涵盖了自己动手制作玩具,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有人可能会问,反刍思维有这么大危害吗?我们展开来说说。
虽然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摸鱼」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在工作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大家眼里的「摸鱼」也只能是忙中小憩。
万圣节前夕,小孩子们装扮成各种恐怖的样子挨家挨户地去敲门,并大喊“Trick or treat!”,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下个体受到挫折(不给糖)就一定会攻击(捣乱)吗?
中国有句古话叫“谈钱伤感情”,确实,不管是在恋爱中还是在婚姻中的两人,只要一提到钱,矛盾就来了。
你有了解过自己和别人的面部表情吗?当你还没有张嘴说话的时候,周围人似乎就能感觉到你在生气?当别人抿嘴一笑的时候,你能感受到TA散发出来的小心思?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好心提意见、奉劝别人不要做对自己无益的事情,结果对方不仅不领情,还对你有情绪。要理解别人的这种想法,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阻抗理论。
潜意识就是一个忠诚的卫士,他会执行你一切的指令;同时,他也是一个懵懂的孩子,不会想到你的话里还有另外的意思。
开车时最怕遇到哪种人?是走路不看路的?反应慢的?还是新手上路?其实更应注意的是“路怒症”的驾驶。
尴尬是什么,为什么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又该怎样不留痕迹地化解?
今天你转发锦鲤了吗?生活中的迷信信念和行为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会对玄学和迷信乐此不疲呢?也许,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根据社会互惠理论,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别人在接受我们的帮助后,都会产生一定的内疚心理。在这种社会互惠下,我们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互帮互助。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网络上交友聊天都非常顺利,很快就把另一个陌生人“收入襄中”成为好友。但他在现实中,却害怕交流,恋爱受挫,社交退缩。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就是一本系统性揭示骗术运作背后心理学含义的一本书。我们来看看,骗术的本质是什么。
2018年一篇刊登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发现,拖延者大脑中的杏仁核体积更大。这可能意味着,对于拖延者来说,拖延不是简单「犯懒」,而更有可能是一种情绪问题。
富有攻击性的儿童,遇到挫折,容易乱发脾气,好争辩,以骂人和打架来解决冲突,忽视了他人的权利和期望,对这类儿童我们可以采用区别增强策略来辅导。
有时我们往往高估了别人对我们内心状态的洞察力,即使是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中的负面信息会引起人类显著的情绪变化,包括但是不限于产生焦虑和抑郁不安情绪,更不用说是那些生理指标比如血压,心跳,胆汁的变化。
突然间,躺平一词瞬间火遍了网络。一边是成功人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批:“年轻人不能躺平!”一边是年轻人自己奋笔疾书的呐喊:“拒绝内卷,我选择躺平。”
爱德华·肖特在《精神病学史》提出了“症状池”的说法,他把任何历史时刻的人类,如果要表达他们心理上的苦难,都只有有限的一些症状“可供选择”的状况称为 “症状池”。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反向形成。它是人的一种防御机制。指的是:无意识的冲动在意识层面上向相反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有一些被压进潜意识的东西,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摒弃浮躁,身心平和,从容坦然,或许人生风景更美!
行为主义与其他学派有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是很明确的划分了早期行为主义学派、新行为主义学派和新的新行为主义学派的。
心理学:与人类的幸福密切相关
今天,跟大家来聊聊关于手机。你还记得你放下手机享受生活的日子吗?这些日子是离你越来越远了吗?
你是不是发现你可能“不错过”每一次“好机会”,正在不知不觉中买下畅销款、限量款、流行款、换季款、买赠款、搭售款等,它们可能是面膜、口红、卫生纸、洗涤用品、衣服……
好奇心的产生首先需要预测错误的出现。当我们需要对所处环境作出判断时,总会参考先前的经验。
什么是“鸟笼效应 ”呢?为什么叫“鸟笼效应 ”而不是“狗笼”或是“猫笼“呢?
“鸟笼效应”指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时,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任何社会现象其实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娱乐圈与饭圈文化亦是如此,尤其是大家熟知的很多著名心理学效应,在娱乐圈与饭圈也能看到其缩影。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的概念,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改变人的“认知底色”是需要时间的。随着时间的发酵,人们才会渐渐忘记意图、目的、动机这些有利益色彩的东西,而完全相信内容本身。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过一句毒鸡汤:你以为有钱人很快乐吗?错!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但是幸福快乐真的与金钱成正相关吗?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要在众多的信息量里面找到哪些重要学科的基本原理作为认知构建体系确其实是有些困难,一般大众都极少去考虑过这个问题。
其实最开始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盲目”的饭圈文化》,但是受最近一些明星和粉丝的影响,我觉得“盲目”这个词还不够具体,因为很多饭圈的三观已经可以用“畸形”来形容。
《小狗钱钱》这本书很有名,面世以来在全世界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都是排名前列的,而且经久不衰。很多读过它的人都给出了好评,说它是理财书籍中的“宠儿”一点都不为过。
那么这些迷之自信,究竟从哪里来的呢?是大男子主义吗?又或者是这个人的思想有问题?
选择性偏差就是某些东西过于引起我们的关注,让我们误以为它代表目标整体。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人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目标,因为目标会给人带来指导作用,积极的目标能根据目标制订自己的行动计划。
如今的年轻人身上的标签都有哪些?最多的词语就是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提前完成任务,多半都是拖拖拉拉,一定要到了结束的时间再去刚好踩点完成。
积极和负面反馈之间存在着一种美妙的平衡,心理学家发现这个神奇的比率是五比一。
锚定效应指人们在做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不自觉地给予最初信息过多的重视,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你刷视频会上瘾吗?许多人沉浸在“精神鸦片”的快感中却不自知。
“我要把立下的flag都告诉别人!”想这样寻求督促和动力吗?别做梦了!
说到成功这个话题,相信大家人都会来劲,很多人意识层面都期望自己成功,而潜意识却往往背道而驰。想写这个话题,是从某一天的一个梦开始,醒来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关乎成功的梦。
马丁·路德·金博士在1958年说:“暴力导致了暴力”。暴力的确具有传染性,而且,有很多的研究都支持金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但是如果没有遵守道德底线的,盲目地追求优越感,会让我们的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000一晚的高端酒店30人拼,一人100元,分组去酒店拍照;几千块的沪上最高端下午茶也是若干人拼团购买,不为吃喝,就为捧杯拍照,甚至高档丝袜也求人一起拼购......
相信大部分人每天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午吃什么?
每逢节假日或者重大事件红喜事、学业有成、工作升职加薪之类的事情时,喝酒就自然而然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我们甚至都不会有太多的怀疑。
最近一个热搜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围观,“在一个上海名媛群里面,下午茶,包包,酒店都可以拼,像极了一个高配版的拼多多。她们各种‘拼’来装精致。”
直面自己是非常有勇气的一件事,所以,当你迈开觉察的第一步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向了改变。
今年的自媒体圈发生过一件让大家拍手叫好的事情——常年占据微信阅读量第一的“邪号”至道学宫被封,这个被封号的特点是敢造谣,多大的谣都敢造。
理解一个人很容易,原谅一个人很难。
某问答社区有一个浏览量达到500万,且有4000多评论的提问:“火车硬座和卧铺相差仅一百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硬座?”
在心理学上,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效仿他人的行为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模仿对象的相同或者相似。
理性是重要的,但有些时候,我们别无选择,无法退缩。
人生漫长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很多人都有怕鬼怕黑的经历,怕鬼怕黑的心理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怕鬼怕黑的背后,真正害怕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过度盲目的自信,会让人迷失方向。
接受了足够的心理暗示,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出手选择。
怀有不劳而获的期望,又何时能真正独立呢?
从前的书信很慢,今天的信息交流一触即发。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一起吃饭,说起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一年里面,那些影响力特别大的、以人为中心的新闻事件,往往都是负面性质的,很少有正面新闻。
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人都喜欢“上网自诊”,去网上搜到底是什么病,然后开始“对号入座”,直到看到“可能是癌症”这几个字,就开始心跳加速,把自己吓个半死。
对孕傻的研究并非对女性污名化,相反,每一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对孕傻的研究有利于人类加深对生育和养育后代的认识,也有利于女性加深对自己的理解。
前段时间有位明星发了段视频,显示他被碰瓷了。我是个心理学工作者,自然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一下。
在灾难中,人们有意识地参与某些购买行为来应对情绪困扰。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这句话不仅是美国诗人的陈词滥调,而是具有跨文化普遍性的真理。
男女对前任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呢? Ursula Athenstaedt及其同事在《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探讨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很多男性倾向于不寻求帮助,淡化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症状。不需要心理学家指出,这种倾向已经成为公众对男性的普遍印象。
压抑的情绪束缚了改变的行动
眼睁睁看着钱从自己手里离开,我们会心疼。而使用电子支付,好像会让我们更“舍得”花钱。
大家并不总把学霸的话当真,比如学霸考前说自己没复习要考砸就万万不能信。
可是谁能知道,我们学到的东西到底会帮助我们还是毁灭我们呢?
2019新一年过去2个月了,你的Flag立了吗?
握着手机会使人获得一种控制感和安全感,从而建立起心理依赖。例如在等待面试、考试时,即使不用,也时不时要把弄一下,以使躁动不安的心有所寄托。
人们在威胁性或是意义不明的环境中更易产生超自然体验,例如看到鬼。同时,那些有过超自然体验的人在共情方面的得分更高,并且更容易沉溺于个体的主观体验中。
一个兼具秩序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家,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感,从而使得生活的实际改善成为可能!
人设是新的营销法则。无人设,不营销,尤其是在这个啥都要揣测是不是营销的社会。
行尸走肉的起点,就在于:无意识。或者说,被动的活法。
微表情是人类试图压抑或隐藏真实情感时泄露的非常短暂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
人在撒谎的时候并不会转移视线,而会有更多的眼神交流,来确认听者是否相信自己所说的话。
毫无责任心的职场队友、蛮不讲理的反歧视和维权党、无处不在的伸手党……“巨婴现象”已经不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阶层独有的问题。
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可能是沉迷于痛苦。在经历痛苦之后,人们会不自觉的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相同的情感,这在心理学上称作“强迫性重复”。
又是一年春节到~我们总感觉年味淡了,其实是仪式感少了。节日背后的仪式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什么你说当然想的时候,还要在后面加一个“但是”呢?
拖延,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我说了算”的欲望。
拥有“钝感力”的厚皮一族,更能专注于问题本身,收获更多。
“我是爱你的,而你是自由的”
这是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不是开玩笑可以套在身上的“流行心理病”
你在欺骗自己“我不是不想去做,我是真的做不到”,而且还不想付出。
【人类行为研究所】你需要的是达到效果,而不是证明道理
人类行为研究所| 你回避社交,才不是因为你内向
【人类行为研究所】男人你没权没钱还丑,怎么好意思苛刻?
【人类行为研究所】中国家庭10种“界限不清”的现象,你家有哪一种?
【人类行为研究所】其实你并非天生五音不全。
【人类行为研究所】3个真实案例,教你学会与自己的问题相处。
【人类行为研究所】大众对情绪有个误区:人学心理学久了,就没有情绪了。
【人类行为研究所】错误的安慰,会变成更大的伤害
拍什么,怎么拍,和谁拍,都有讲究的